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79747发布日期:2022-12-31 14:36阅读:61来源:国知局
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背景技术:

2.卷烟燃烧的烟雾中含有焦油等有害物质,长期吸入这些有害物质会对人体产生非常大的危害。为了克服卷烟燃烧产生有害物质,出现了烟油电子烟、加热不燃烧电子烟等低危害的卷烟替代品。
3.然而,传统的电子烟中存在雾化芯易被堵塞而无法工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雾化组件、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
5.本技术涉及一种雾化组件,其包括:
6.基体,贯穿开设有雾化气道,所述基体用于传递雾化介质,所述雾化气道用于雾化所述雾化介质以生成气溶胶;及
7.雾化套管,套设于所述基体的外侧表面,所述雾化套管至少部分形成用于通气的过气通道。
8.传统的电子烟的雾化芯被烟油堵塞时无法通气,用户抽吸时电子烟内部的传感元件(如咪头等)无法检测到气流变化,则雾化芯无法工作。相较于传统的电子烟,本技术的上述雾化组件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9.其一,基体与雾化介质接触后可以将雾化介质传递至雾化气道内,并使雾化介质雾化形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需要强调的是,在雾化气道之外增设过气通道,过气通道至少部分由雾化套管形成,而雾化套管本身并不吸附或传递雾化介质,则可以极大降低过气通道被雾化介质所堵塞的风险;换言之,即便雾化气道的雾化介质过多而被雾化介质堵塞,过气通道亦可保持通气状态,确保气流变化可以被检测到,检测到气流产生变化时雾化组件便可以开始工作,并促使雾化气道内堵塞堆积的雾化介质雾化,实现雾化气道的重新导通;
10.其二,相较于另外单独增设用于检测气流变化的传感管道等传统手段,本技术的方案可以认为是针对雾化芯结构的改造,直接在基体外的雾化套管上设置过气通道,一方面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另一方面节约了产品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产品的精简化、小巧化。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套管的内侧表面与所述基体的外侧表面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过气通道。过气通道是由基体的外侧表面与雾化套管的内侧表面围合形成,即过气通道一部分是雾化套管的结构,还有一部分结构是基体的结构,则仅有基体的部分外侧表面会将雾化介质传入过气通道,而雾化套管能够抑制雾化介质经雾化套管传递至过气通道内,这可以使过气通道内的雾化介质的量过多,降低雾化介质堵塞过气通道的风险。当雾化气道被雾化介质堵塞时,当用户刚开始抽吸时,雾化组件刚开始工作,雾化气道可能尚处
于未导通的状态,雾化气道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产生气溶胶。然而,由于此时的过气通道内具有一定量的雾化介质,过气通道内的雾化介质亦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雾化形成一定量的气溶胶以马上供应用户的抽吸,确保较好的用户体验。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与所述雾化套管共同沿轴向贯穿形成所述雾化气道,所述雾化气道具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过气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气段及第二过气段,所述第一过气段沿所述雾化套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过气段与所述第二过气段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过气段位于所述基体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侧。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套管沿轴向的相背两侧分别为进气侧和出气侧,所述出气侧形成有所述出气口,所述进气侧形成有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过气段沿雾化套管的径向向内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过气段于所述雾化气道内暴露,所述第一过气段于所述进气侧暴露。可以理解的,用户在使用雾化组件抽吸气溶胶时,雾化组件的出气口沿重力方向靠上,雾化气道所产生的气溶胶从出气口输出。过气通道的气流经第一过气段、第二过气段,并最终从第二过气段流出后与雾化气道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雾化组件在使用过程中,部分烟雾可能会冷却凝结形成小液珠,甚至积少成多形成冷凝液,而第二过气段可以避免冷凝液直接滴落或流入第一过气段内,从而降低冷凝液堵塞过气通道的风险。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气通道由所述雾化套管单独围合形成。这种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过气通道位于雾化套管的管壁内,雾化套管能够利用自身结构阻隔基体的雾化介质传入过气通道内,防止过气通道被雾化介质所堵塞。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套设于所述雾化套管的外侧表面,所述雾化套管的外侧表面与所述通气管的内侧表面共同围合形成所述过气通道。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储料仓,所述储料仓设于所述雾化套管的外侧表面,所述雾化套管的外侧表面与所述储料仓的仓壁围合形成所述过气通道,所述储料仓用于存储所述雾化介质。相较于上述另一实施例中还需增设通气管,直接利用储料仓的仓壁结构与雾化套管的外侧表面直接围合形成过气通道,可以减少零部件的设置,利于装配及降低成本。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与所述雾化套管共同沿轴向贯穿形成所述雾化气道,所述雾化气道具有进气口及出气口,所述过气通道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气段及第二过气段,所述第一过气段沿所述雾化套管的轴向延伸,所述第一过气段与所述第二过气段呈夹角设置,所述第二过气段位于所述基体靠近所述出气口的一侧。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套管沿轴向的相背两侧分别为进气侧和出气侧,所述出气侧形成有所述出气口,所述进气侧形成有所述进气口;所述过气通道还包括第三过气段,所述第三过气段与所述第二过气段均沿雾化套管的径向向内延伸设置,所述第一过气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二过气段连通,所述第一过气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过气段连通,所述第三过气段与所述第二过气段均于所述雾化气道内暴露。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第二过气段与第三过气段分别位于雾化套管的两端且对称设置且在将基体装入雾化套管时,无需付出额外时间去辨别雾化套管的正反向,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利于高效生产。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套管沿轴向的相背两侧分别为进气侧和出气侧,所述出气侧形成有所述出气口,所述进气侧形成有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二过气段沿雾化套
管的径向向内延伸设置,所述第二过气段于所述雾化气道内暴露,所述第一过气段于所述进气侧暴露。
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为多孔材料基体,即所述基体主要由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基体由多孔材料制成,在微观层面呈现“多孔”形态,烟油等雾化介质可以渗入其内,通过毛细作用等在基体内部传输雾化介质,并将雾化介质传输至雾化气道的内壁面,以使雾化介质雾化形成气溶胶。
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气道设置为多个。
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气通道设置为多个。
2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气通道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所述雾化气道的横截面积。
2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雾化套管,所述雾化套管套设于所述基体的外侧表面,所述雾化套管的侧周壁上贯穿开设有进料孔,所述基体至少部分通过所述进料孔暴露以与所述雾化介质接触。
2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组件还包括发热体,所述发热体所散发的热量能够从所述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辐射至所述雾化气道内。
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铺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上。
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嵌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
2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热体埋设于雾化气道的内侧周面之下。
29.本技术还涉及一种雾化装置,其包括主体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组件,所述雾化组件设于所述主体内。
3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雾化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主体内的传感元件,所述主体形成有进气端与出气端;所述雾化气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连通,所述雾化气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端连通,所述过气通道的一端与所述进气端连通,所述过气通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出气端连通,所述传感元件用于检测所述进气端和所述出气端之间的气流路径的气流变化。其中,传感元件可以为咪头等,传感元件可以检测气流变化,如雾化气道与过气通道中的至少一者处于导通状态,用户从出气端抽吸时,则传感元件靠近出气端的一侧出现负压,传感元件便可发出信号以启动雾化装置开始工作,产生气溶胶。
31.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包括供电装置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雾化装置,所述供电装置用于与所述雾化装置电性连接。
32.上述雾化装置及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内可设置有上述各实施例所述的雾化组件,因此,亦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33.其一,基体与雾化介质接触后可以将雾化介质传递至雾化气道内,并使雾化介质雾化形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需要强调的是,在雾化气道之外增设过气通道,过气通道至少部分由雾化套管形成,而雾化套管并不吸附或传递雾化介质,则可以极大降低过气通道被雾化介质所堵塞的风险。换言之,即便雾化气道的雾化介质过多而被雾化介质堵塞,过气通道亦可保持通气状态,确保气流变化可以被检测到,检测到气流产生变化时雾化组件便可以开始工作,并促使雾化气道内堵塞堆积的雾化介质雾化,实现雾化气道的重新导通;
34.其二,相较于另外单独增设用于检测气流变化的传感管道等传统手段,本技术的方案可以认为是针对雾化芯结构的改造,直接在基体外的雾化套管上设置过气通道,一方
面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另一方面节约了产品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产品的精简化、小巧化,更受用户青睐。
附图说明
3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3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一剖视图;
37.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一剖视图;
3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剖视图;
3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剖视图;
40.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又一剖视图;
41.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一俯视图;
42.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结构立体图;
43.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雾化组件的一侧视图;
44.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展示有雾化装置及供电装置。
45.附图标记:
46.10、雾化装置;11、雾化组件;12、主体;121、进气端;122、出气端;13、传感元件;100、基体;110、雾化气道;111、进气口;112、出气口;200、雾化套管;210、过气通道;211、第一过气段;212、第二过气段;213、第三过气段;220、进料孔;231、进气侧;232、出气侧;300、发热体;400、储料仓;500、通气管;20、供电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4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8.请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组件11,其包括基体100及雾化套管200。具体地,基体100大致呈柱状,可以为圆柱状、立方柱等形状,此处描述基体100的形状旨在于方案的清楚展现,并非是对基体100形状的限定。更具体地,基体100沿轴向贯穿开设有雾化气道110,基体100用于与雾化介质接触并将雾化介质于基体100内传递,且能够将雾化介质传入雾化气道110。雾化套管200套设于基体100的外侧表面,且雾化套管200至少部分形成用于通气的过气通道210。其中,雾化介质可以是指能够通过基体100传递并提供挥发成分的材料,如烟油等。基体100主要由具有一定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制成,如陶瓷或玻璃等,即基体100在微观层面呈现“多孔”形态,通过毛细作用等在基体100内部传输雾化介质,并将雾化介质传输至雾化气道110的内壁,以雾化形成气溶胶。雾化套管200可以选用硅胶密封材
料制造,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且可根据基体100的形状适配,降低装配难度。
49.在实际的工作过程,烟油等雾化介质可通过基体100传递到雾化气道110的内壁面上,并随着时间和重力的影响流出形成多个液滴,液滴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会不断汇集而不滴落,则雾化气道110可能会发生堵塞的情况。此外,制造基体100多孔材料的孔隙率范围可以为20%-80%,优选地,多孔材料的孔隙率可以为40%-80%。多孔材料的孔隙率的大小可以根据烟液的成分来调整,例如,当烟油等雾化介质的粘稠度较大时,可以选用具有较高孔隙率的多孔材料制成基体100,以保证导液效果。
50.传统的电子烟的雾化芯被烟油堵塞时无法通气,用户抽吸时电子烟内部的传感元件(如咪头等)无法检测到气流变化,则雾化芯无法工作。相较于传统的电子烟,本技术的上述雾化组件11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51.其一,基体100与雾化介质接触后可以将雾化介质传递至雾化气道110内,并使雾化介质雾化形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需要强调的是,在雾化气道110之外增设过气通道210,过气通道210至少部分由雾化套管200形成,而雾化套管200并不吸附或传递雾化介质,则可以极大降低过气通道210被雾化介质所堵塞的风险。换言之,即便雾化气道110的雾化介质过多而被雾化介质堵塞,过气通道210亦可保持通气状态,确保气流变化可以被检测到,检测到气流产生变化时雾化组件11便可以开始工作,并促使雾化气道110内堵塞堆积的雾化介质雾化,实现雾化气道110的重新导通;
52.其二,相较于另外单独增设用于检测气流变化的传感管道等传统手段,本技术的方案可以认为是针对雾化芯结构的改造,直接在基体100外的雾化套管200上设置过气通道210,一方面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另一方面节约了产品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产品的精简化、小巧化,更受用户青睐。
53.请参阅图2和图3,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套管200的内侧表面与基体100的外侧表面共同围合形成过气通道210。过气通道210是由基体100的外侧表面与雾化套管200的内侧表面围合形成,即过气通道210一部分是雾化套管200的结构,还有一部分结构是基体100的结构,则仅有基体100的部分外侧表面会将雾化介质传入过气通道210,而雾化套管200能够抑制雾化介质经雾化套管200传递至过气通道210内,这可以避免过气通道210内的雾化介质的量过多,降低雾化介质堵塞过气通道210的风险。当雾化气道110被雾化介质堵塞时,当用户刚开始抽吸时,雾化组件11刚开始工作,雾化气道110可能尚处于未导通的状态,雾化气道110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产生气溶胶。然而,由于此时的过气通道210内具有一定量的雾化介质,过气通道210内的雾化介质亦可以在第一时间内雾化形成一定量的气溶胶以马上供应用户的抽吸,确保较好的用户体验。
54.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体100与雾化套管200共同沿轴向贯穿形成雾化气道110,雾化气道110具有进气口111及出气口112。过气通道2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气段211及第二过气段212,第一过气段211沿雾化套管200的轴向延伸,第一过气段211与第二过气段212呈夹角设置,第二过气段212位于基体100靠近出气口112的一侧。
55.更具体地,在如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雾化套管200沿轴向的相背两侧分别为进气侧231和出气侧232,出气侧232形成有出气口112,进气侧231形成有进气口111;第二过气段212沿雾化套管200的径向向内延伸设置,第二过气段212于雾化气道110内暴露,第一过
气段211于进气侧231暴露。可以理解的,用户在使用雾化组件11抽吸气溶胶时,雾化组件11的出气口112沿重力方向靠上,雾化气道110所产生的气溶胶从出气口112输出。过气通道210的气流经第一过气段211、第二过气段212,并最终从第二过气段212流出后与雾化气道110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雾化组件11在使用过程中,部分烟雾可能会冷却凝结形成小液珠,甚至积少成多形成冷凝液,而第二过气段212可以避免冷凝液直接滴落或流入第一过气段211内,从而降低冷凝液堵塞过气通道210的风险。
56.请参阅图1和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气通道210可以是由雾化套管200单独围合形成。这种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过气通道210位于雾化套管200的管壁内,雾化套管200能够利用自身结构阻隔基体100的雾化介质传入过气通道210内,防止过气通道210被雾化介质所堵塞。
57.具体地,如图4、图5和图6所示,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基体100与雾化套管200共同沿轴向贯穿形成雾化气道110,雾化气道110具有进气口111及出气口112,过气通道210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过气段211及第二过气段212,第一过气段211沿雾化套管200的轴向延伸,第一过气段211与第二过气段212呈夹角设置,第二过气段212位于基体100靠近出气口112的一侧。
58.例如,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雾化套管200沿轴向的相背两侧分别为进气侧231和出气侧232,出气侧232形成有出气口112,进气侧231形成有进气口111;过气通道210还包括第三过气段213,第三过气段213与第二过气段212均沿雾化套管200的径向向内延伸设置,第一过气段211的一端与第二过气段212连通,第一过气段211的另一端与第三过气段213连通,第三过气段213与第二过气段212均于雾化气道110内暴露。第二过气段212可以避免冷凝液直接滴落或流入第一过气段211内,从而降低冷凝液堵塞过气通道210的风险。此外,这样的结构设置可以认为是第二过气段212与第三过气段213分别位于雾化套管200的两端且对称设置且在将基体100装入雾化套管200时,无需付出额外时间去辨别雾化套管200的正反向,有助于提高装配效率,利于高效生产。
59.又如,在如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二过气段212沿雾化套管200的径向向内延伸设置,第二过气段212于雾化气道110内暴露,第一过气段211于进气侧231暴露。可以理解的,用户在使用雾化组件11抽吸气溶胶时,雾化组件11的出气口112沿重力方向靠上,雾化气道110所产生的气溶胶从出气口112输出。过气通道210的气流经第一过气段211、第二过气段212,并最终从第二过气段212流出后与雾化气道110所产生的气溶胶混合。在使用过程中,雾化组件11可能会产生冷凝液,而第二过气段212可以避免冷凝液直接滴落或流入第一过气段211内,从而降低冷凝液堵塞过气通道210的风险。
60.请参阅图7,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组件11还包括通气管500,通气管500套设于雾化套管200的外侧表面,雾化套管200的外侧表面与通气管500的内侧表面共同围合形成过气通道210。具体地,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雾化套管200的外侧表面向内凹陷形成有凹槽,凹槽的槽壁与通气管500的内侧表面共同围合形成过气通道210。
61.请参阅图9,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组件11还包括储料仓400,储料仓400设于雾化套管200的外侧表面,雾化套管200的外侧表面与储料仓400的仓壁围合形成过气通道210,储料仓400用于存储雾化介质并将雾化介质传递至基体100。相较于上述另一实施例中还需增设通气管500,直接利用储料仓400的仓壁结构与雾化套管200的外侧表面直接围
合形成过气通道210,可以减少零部件的设置,利于装配及降低成本。
62.请参阅图1至图6,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气通道210的横截面积小于或等于雾化气道110的横截面积。
63.请参阅图1、图2、图3、图4、图5、图7和图8,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套管200套设于基体100的外侧表面,雾化套管200的侧周壁上贯穿开设有进料孔220,基体100至少部分通过进料孔220暴露以与雾化介质接触。
64.可以理解的是,本技术并不对进料孔220的设置数量及位置做具体限定。
65.例如,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料孔220可以仅设置为一个。
66.又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进料孔220可以均设置为多个。更具体地,在如图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雾化套管200的两侧各开设有一个进料孔220。
67.请参阅图1至图5,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组件11还包括发热体300,发热体300所散发的热量能够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辐射至雾化气道110内。这可以认为是发热体300仅设置在雾化气道110内,或仅设置在雾化气道110附近;而雾化气道110之外的其他气道,如过气通道210等,其内均未设置发热体300。可以认为是仅雾化气道110设置有发热体300,而过气通道210未设置热源,雾化气道110内的雾化介质可以在发热体300的加热下迅速雾化,则雾化气道110附近的基体100内的雾化介质含量可能会降低,则基体100内的雾化介质会优先供应至雾化气道110。其中,发热体300可以是螺旋发热丝,金属发热片,金属发热网,电阻浆料膜中的至少一种。
68.具体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300嵌设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即发热体300部分位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以下,部分位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以上,即部分暴露于雾化气道110内。
69.具体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300埋设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之下,即发热体300未暴露于雾化气道110内。
70.具体地,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300铺设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上,即发热体300仅设置在内侧周面的表面之上,未嵌入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
71.更具体地,例如,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300覆盖雾化气道110的整个内侧周面。又如,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发热体300可以是呈一定间距分布于雾化气道110的内侧周面,亦或是发热体300呈镂空状。
72.更具体地,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当雾化气道110设置有多个时,发热体300亦可设置为多个,并与雾化气道110一一对应。
73.本技术还涉及一种雾化装置10,其包括主体12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1,雾化组件11设于主体12内。
74.在其中一些实施方式中,雾化装置10还包括设于主体12内的传感元件13,主体12形成有进气端121与出气端122;雾化气道110的一端与进气端121连通,雾化气道110的另一端与出气端122连通,过气通道210的一端与进气端121连通,过气通道210的另一端与出气端122连通,传感元件13用于检测进气端121和出气端122之间的气流路径的气流变化。其中,传感元件13可以为咪头等,传感元件13可以检测气流变化,如雾化气道110与过气通道210中的至少一者处于导通状态,用户从出气端122抽吸时,则传感元件13靠近出气端122的一侧出现负压,传感元件13便可发出信号以启动雾化装置10开始工作,产生气溶胶。
75.本技术还涉及一种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包括供电装置20及如上述任一实施例的雾化装置10,供电装置20用于与雾化装置10电性连接。
76.上述雾化装置10及气溶胶生成设备,其内可设置有上述各实施例的雾化组件11,因此,亦至少包括如下的有益效果:
77.其一,基体100与雾化介质接触后可以将雾化介质传递至雾化气道110内,并使雾化介质雾化形成可供抽吸的气溶胶。需要强调的是,在雾化气道110之外增设过气通道210,过气通道210至少部分由雾化套管200形成,而雾化套管200并不吸附或传递雾化介质,则可以极大降低过气通道210被雾化介质所堵塞的风险。换言之,即便雾化气道110的雾化介质过多而被雾化介质堵塞,过气通道210亦可保持通气状态,确保气流变化可以被检测到,检测到气流产生变化时雾化组件11便可以开始工作,并促使雾化气道110内堵塞堆积的雾化介质雾化,实现雾化气道110的重新导通;
78.其二,相较于另外单独增设用于检测气流变化的传感管道等传统手段,本技术的方案可以认为是针对雾化芯结构的改造,直接在基体100外的雾化套管200上设置过气通道210,一方面工艺和结构更为简单,可以降低制造成本和制造难度,另一方面节约了产品的内部空间,有利于实现产品的精简化、小巧化,更受用户青睐。
79.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8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8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轴向”、“径向”、“周向”、“长度”、“宽度”、“厚度”、“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82.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83.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84.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85.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于”、“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86.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其他的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征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描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