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684282发布日期:2024-01-16 11:20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发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加热不燃烧雾化,尤其涉及一种发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背景技术:

1、在hnb(加热不燃烧)雾化技术领域,一般采用中心发热体加热或周圈发热体加热等加热方式,通常的做法是,发热体产生热量,然后热量通过热传导直接传递给气溶胶形成基质等介质,介质一般会在350摄氏度以内雾化。这种加热方式的缺点是,发热体直接将热量热传导给气溶胶形成基质,这就要求发热体的工作温度不能过高,否则将引起气溶胶形成基质产生异味而影响抽吸口感。

2、相关技术中存在通过产生热辐射加热的发热结构,其发热体不与气溶胶形成基质直接接触,而是将发热体收容在管体内,发热结构加热并激发发热结构的红外辐射层辐射红外光,红外光透过管体并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该发热结构的发热体的工作温度可以达到500摄氏度以上,甚至高达1000摄氏度以上,可以大大提升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效率。但由于管体内壁与发热体的均非常精密,发热体安装在管体内与管体的位置关系将影响发热结构的局部温度场,直接导致气溶胶形成基质加热不均匀,例如可能出现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气溶胶形成基质局部烧焦,不利于用户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发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发热结构,其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体、供所述红外光透过的管体;

3、所述发热体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管体内,且与所述管体的内壁之间至少部分形成有间隙;所述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a)小于或等于5°。

4、优选地,所述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

5、优选地,所述发热结构还包括支撑件;所述支撑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体内;

6、所述发热体包括发热部和电极部;

7、所述管体包括封闭端和开口端,所述电极部一端与所述发热部相连,另一端从所述开口端伸出;

8、所述电极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体内,并且定位在所述支撑件上,所述支撑件被所述管体在径向和/或轴向限位。

9、优选地,所述管体与所述支撑件同轴设置,或所述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支撑件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间距。

10、优选地,所述管体包括轴向连接的尖顶结构和管本体,所述尖顶结构形成所述封闭端,所述管体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管本体远离所述尖顶结构的一端;

11、所述发热体在其轴向方向上具有朝向所述尖顶结构的第一端以及朝向所述开口端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尖顶结构的内壁接触配合,所述发热体除所述第一端以外的部分与所述管本体的内壁间隔设置。

12、优选地,所述发热体为螺旋结构,所述发热体包括螺旋段和设置在所述螺旋段一端的顶端,所述顶端位于所述尖顶结构内,与所述尖顶结构的内壁接触配合。

13、优选地,所述发热体的所述顶端为环状,所述环状的顶端的两相对侧面抵靠在所述尖顶结构的内壁面。

14、优选地,所述发热体的所述顶端的径向尺寸朝远离所述管体的开口端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顶端抵接在所述尖顶结构的最顶部。

15、优选地,所述管体包括轴向连接的尖顶结构和管本体,所述尖顶结构形成所述封闭端,所述管体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管本体远离所述尖顶结构的一端;

16、所述发热体在其轴向方向上具有朝向所述尖顶结构的第一端以及朝向所述开口端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尖顶结构的内壁间隔设置,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管本体的内壁间隔设置。

17、优选地,所述发热部包括主体部以及与所述主体部相连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主体部朝向所述开口端的一端;

18、所述电极部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连。

19、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两侧,且二者朝向所述电极部的部分相互平行。

20、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相对的表面之间的间隙(w)的宽度值为0.2mm~1.5mm。

21、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至少之一包括远离所述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弯折部。

22、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体的轴线两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关于所述发热体的轴线对称设置。

23、优选地,所述发热体为螺旋结构,所述主体部为螺旋段,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为连接在所述螺旋段一端的线性段,所述线性段靠近所述螺旋段的至少部分弯折。

24、优选地,所述发热体包括相连的发热部和电极部;所述发热部包括发热基体、包覆在所述发热基体上的红外辐射层。

25、优选地,所述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

26、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上形成有定位槽;所述电极部与所述定位槽相适配并固定其中。

27、优选地,所述支撑件与所述发热体之间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紧贴所述支撑件的上表面,或卡接在所述定位槽内,或罩设在所述定位槽的顶部。

28、优选地,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发热体与所述电极部之间形成的焊接点。

29、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发热结构,其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体、供所述红外光透过的管体;

30、所述发热体至少部分容纳在所述管体内,且与所述管体的内壁之间至少部分形成有间隙;所述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

31、本实用新型还构造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

32、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令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5°或者令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可以保证发热体具有较好的垂直度且发热体与管体之间的间隙比较均匀,从而避免发热结构周围的局部温度过高,确保气溶胶形成基质加热均匀,避免气溶胶形成基质烧焦,保证用户抽吸时的口感一致性较好,用户体验较佳。



技术特征:

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体(11)、供所述红外光透过的管体(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管体(12)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结构还包括支撑件(13);所述支撑件(13)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管体(12)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2)与所述支撑件(13)同轴设置,或所述管体(12)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支撑件(13)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间隔距离小于或等于预设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2)包括轴向连接的尖顶结构(20)和管本体,所述尖顶结构(20)形成所述封闭端,所述管体(12)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管本体远离所述尖顶结构(20)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为螺旋结构,所述发热体(11)包括螺旋段和设置在所述螺旋段一端的顶端(110),所述顶端(110)位于所述尖顶结构(20)内,与所述尖顶结构(20)的内壁接触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顶端(110)为环状,所述环状的顶端(110)的两相对侧面抵靠在所述尖顶结构(20)的内壁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的所述顶端(110)的径向尺寸朝远离所述管体(12)的开口端的方向逐渐变小,所述顶端(110)抵接在所述尖顶结构(20)的最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体(12)包括轴向连接的尖顶结构(20)和管本体,所述尖顶结构(20)形成所述封闭端,所述管体(12)的开口端位于所述管本体远离所述尖顶结构(20)的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4-9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部(21)包括主体部(213)以及与所述主体部(213)相连的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连接于所述主体部(213)朝向所述开口端的一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体(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两侧,且二者朝向所述电极部(22)的部分相互平行。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相对的表面之间的间隙(w)的宽度值为0.2mm~1.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体(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至少之一包括远离所述发热体(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的弯折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分别设置在所述发热体(11)的轴线两侧,且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关于所述发热体(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对称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213)为螺旋段,所述第一连接部(211)和第二连接部(212)为连接在所述螺旋段一端的线性段,所述线性段靠近所述螺旋段的至少部分弯折。

1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包括相连的发热部(21)和电极部(22);所述发热部(21)包括发热基体(214)、包覆在所述发热基体(214)上的红外辐射层(215)。

1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体(11)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所述管体(12)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2°。

1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3)上形成有定位槽(3);所述电极部(22)与所述定位槽(3)相适配并固定其中。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13)与所述发热体(11)之间还设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紧贴所述支撑件(13)的上表面,或卡接在所述定位槽(3)内,或罩设在所述定位槽(3)的顶部。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部为所述发热体(11)与所述电极部(22)之间形成的焊接点。

21.一种发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体(11)、供所述红外光透过的管体(12);

22.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发热结构。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热结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其包括在通电状态下产生红外光的发热体、供红外光透过的管体;发热体至少部分容纳在管体内,且与管体的内壁之间形成有间隙;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形成的夹角小于或等于5°。或者发热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与管体沿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0.5mm,可以保证发热体具有较好的垂直度且发热体与管体之间的间隙比较均匀,从而避免发热结构周围的局部温度过高,确保气溶胶形成基质加热均匀,避免气溶胶形成基质烧焦,保证用户抽吸时的口感一致性较好,用户体验较佳。

技术研发人员:张国,马磊,张幸福,杜贤武,周宏明,李日红,张小华,黄鹏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思摩尔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509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