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7941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是指一种藉由位于中管下端的弹簧基座,使内、中、外管具有相对的等距作用点,而可配合实用伸缩长度的需求等比例缩放生产内、中、外管,且不因内、中、外管长度异动的影响而需调整弹簧基座的固定位置,以确保弹跳装置与弹簧基座间的弹跳作用,使其达到迅速组立、增进实用功效的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主要包括一握把及其按钮、一对内管、至少一对中管、一对外管、一设于内管下端的第一闭锁装置、至少一组弹跳装置、至少一组具有弹簧基座且设于中管下端的第二闭锁装置、一设于握把按钮与第一闭锁装置间的第一牵引钢索及至少一组用以控制第二闭锁装置的第二牵引件等;且藉由设于中管下端的第二闭锁装置所具有的弹簧基座,使弹跳装置恰可将收合于中管内的内管弹出。
按一般习式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其握把常设计呈可内缩坎入式的型态,使握把不会突出其整体结构而保护之,除避免于搬运过程中受到碰撞外,并保持行李箱的整体美观,俟吾人欲拉伸行李箱拉杆时,才藉由按压握把上的按钮,以驱使锁控装置开启,此时,为达用户便利操作的目的常置入弹跳装置,使握把从内缩坎入式的状态可向上弹出一段距离,以利吾人握持而能顺利将拉杆予以拉伸;惟因其结构特性使然,习式行李箱拉杆的内管与中管间有一长度距离差,故为达弹跳作用必须调整其弹簧基座的固定位置,以使内管与弹簧基座之间具有适当的相对位置,而令收合于中管内的内管可顺利弹出,因此,将导致吾人在实际制造上及组立上诸多不便,且于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上及规格修正上更大受限制,故其既有的缺失及实用上的不便,尚有待业界予以进一步改良与修正,兹将其胪列于后,谨请参照1.兹因常规习式的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其结构的特征使然,内管与弹簧基座之间必需存在适当的相对位置,以达弹跳作用而使内管可自中管内顺利弹出,致令握把可藉此内管的弹跳作用而从内缩坎入式的状态向上弹出一段距离,以供握持拉伸,如87年02月01日公告编号第326136号的申请案;其中,弹簧基座的固定位置受到内管与中管间长度距离差的影响,必须适当调整,以确保内管与弹簧基座之间具有适当的相对位置,以达良好的弹跳作用及收合作用,故在组装作业上衍生诸多不便及缺失,除影响制程的控制外,并难以提升产品的精度。
2.兹因上述习式行李箱拉杆的内管与中管间有一长度距离差,且内管与弹簧基座之间必需存在适当之相对位置,据此,必将导致吾人实际在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上及规格修正上大受限制,因此,实用场合及用途上的不同,拉杆的伸缩比例及规格繁多,故当内管与中管的长度欲作异动时,其相关尺寸及相对位置亦受变动而需配合修正,如此,研发作业繁琐、图式众多,徒增制造上的困扰,亦减损产品的竞争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因有监于习式产品上揭之诸多实用缺失,乃积极构思及实际试验,遂发展出能彻底改良上揭习式产品的种种缺失,且能大幅增进实用功效的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
所以本实用新型的主要创作目的,乃是在于提供一种主要包括一握把及其按钮、一对内管、至少一对中管、一对外管、一设于内管下端的第一闭锁装置、至少一组弹跳装置、至少一组具有弹簧基座且设于中管下端的第二闭锁装置、一设于握把按钮与第一闭锁装置间的第一牵引钢索及至少一组用以控制第二闭锁装置的第二牵引件等构件所组成的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且藉由设于第一闭锁装置下端的弹跳装置及设于中管下端的第二闭锁装置所具有的弹簧基座,确保弹跳装置与弹簧基座间具有适当的相对位置,以达良好的弹跳作用及收合作用,且可迅速组立的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其第二闭锁装置因设置于中管下端,而使内、中、外管具有相对的等距作用点,因而不受内、中、外管长度异动的影响,皆令弹跳装置恰可将收合于中管内的内管弹出,故可配合实用伸缩长度的需求等比例缩放生产内、中、外管,以减少实际在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上及规格修正上所受的限制,且仅需修改内、中、外管的长度尺寸,即可开发各式伸缩比例的拉杆规格,精简研发作业及图式,增进制造的控制管理及产品的竞争优势。
本实用新型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及功效,其所采行的技术手段包括一握把及按钮;一固定在拉杆握把下端的一对内管;一梢固在内管下端的第一闭锁装置;一设在第一闭锁装置下端的弹跳装置;一设在该对内管外周可供内管在其内滑行的一对中管;一梢固在该对中管下端的第二闭锁装置;一设在中管外周可供中管在其内滑行的外管;一设在握把按钮与第一闭锁装置间的第一牵引构件;而该第二闭锁装置包括一具有弹簧基座的第二闭锁壳体,一可在该第二闭锁壳体的两侧上下滑行的滑动件,一偏压于第二闭锁壳体下半部内壁的弹簧;一可在第二闭锁壳体内左右往复移动的闭锁块,及一顶端是扣持于第一闭锁装置的壳体上,而其底端是扣持于该滑动件上的第二牵引构件。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技术手段以及所达成的具体功能、目的,兹列举本实用新型的一较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图号详细说明如后图式说明如下


图1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行李箱右侧端的拉杆装置立体分解图;图2是为
图1所示拉杆装置的弹跳装置详细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是为
图1所示拉杆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图4是为图3所示拉杆装置的按压按钮使第一牵引构件牵引第一闭锁块内缩而解除扣持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5是为图4所示拉杆装置于第一闭锁块解除扣持后藉由弹跳装置作用将第一闭锁装置向上弹起并联动内管弹出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6是为图5所示拉杆装置于拉伸内管而牵引第二牵引构件使滑动件推挤方形闭锁块内缩而解除扣持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7是为图6所示拉杆装置于方形闭锁块解除扣持后藉由第二牵引构件续牵引第二闭锁装置向上并联动中管拉伸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图8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行李箱左侧端的拉杆装置立体分解图。
图号说明如下10 内管12 上固定孔13 下固定孔14 梢 20 第一锁控装置21 第一闭锁壳体210 上端部 211 定位槽 212 导槽213 梢孔 214 下端部 215 内孔216 扣固导槽 22 第一牵引构件221 下端扣持部23 弹簧240 梢柱 24 第一闭锁块245 内孔 241 开孔 26 弹跳定位栓25 跳装置 30 第一内套筒 27 弹簧32-32 两突扣 261 扣合部 42-42 两突孔40 中管44 梢 43 梢固定孔46 中扣孔 45 上扣孔 50 第二闭锁装置47 下扣孔 511 凹沟 51 上半部514 弹簧基座 512 梢孔 52 下半部521 凹穴 53 弹簧54 方形闭锁块541 闭锁梢 542 三角形凸部 5421 下斜面部5422 上斜面部 55 滑动件 551 上半部552 扣合部 553 下半部 554 上斜面部555 V形凹部556 下斜面部 557 框形通孔56 第二牵引构件561 L形钩 562 U形钩62-62’两突扣 60 第二内套筒 72-72’两扣孔70 外管74 下扣孔 73 上扣孔P 握把 S 按钮请参阅
图1、2及图3所示,乃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行李箱右侧端的拉杆装置立体分解图,
图1所示拉杆装置的弹跳装置详细立体分解示意图及
图1所示拉杆装置的剖面示意图;其中,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行李箱右侧端的拉杆装置至少包括有一握把及按钮、一内管、中管、外管、一设于内管下端的第一闭锁装置、一弹跳装置、一具有弹簧基座且设于中管下端的第二闭锁装置、一设于第一闭锁装置间的第一牵引钢索、及一用以控制第二闭锁装置的第二牵引件等;其中,该内管(10),基本是为具有一下固定孔(13)及一可与握把(S)相互连接固定之上固定孔(12)的中空管件;而其断面型态可为椭圆形、方形、矩形、多边形等各式防扭曲断面结构;第一闭锁装置(20),基本是由第一闭锁壳体(21)、第一牵引构件(22)、弹簧(23),第一闭锁块(24)及弹跳装置(25)等构件所组成,其中第一闭锁壳体(21),其上端部(210)具有一定位槽(211)及一导槽(212),并设有一梢孔(213),可藉梢(14)梢固于内管(10)下端的下固定孔(13)而使其固定联动;其下端部(214)则设有一内孔(215),而下方并设有一扣固导槽(216);第一牵引构件(22),其上端扣持部(图中未示)是连接于行李箱握把(S)的按钮(P),而其下端扣持部(221)则经由上述第一闭锁壳体(21)的上端部(210)的定位槽(211),伸入内孔(215)再经第一闭锁块(24)的侧向开孔(241)而扣持于第一闭锁块(24)的内孔(245)内,而将握把的按钮按压动作藉该第一牵引构件(22)与第一闭锁装置(20)在动作上连成一体;弹簧(23),为一设于第一闭锁壳体(21)下端部内孔(215)的作动复位弹簧构件,使第一闭锁块(24)可受其推压扣持或于解除扣持后可供复位的作用元件;第一闭锁块(24),为一设于第一闭锁壳体(21)下端部内孔(215)的闭锁块构件,其一端为梢柱(240),其一侧面设有开孔(241)并与其内孔(245)相通;弹跳装置(25),是由一弹跳定位栓(26)及弹簧(27)所组成;弹跳定位栓(26),其上端部具有一扣合部(261)以扣固于第一闭锁壳体(21)其下端部(214)的扣固导槽(216)内;弹簧(27),为一弹跳弹簧,套固于弹跳定位栓(26)上;第一内套筒(30),为设有两突扣(32、32’),且恰可套入中管(40)上端的套筒;中管(40),基本是为可供内管在其内滑行的中空管件,该中管的上端具有两扣孔(42、42’),以供第一内套筒(30)的两突扣(32、32’)扣止,其一侧面上并设有上、中、下扣孔(45)、(46)、(47)及一梢固定孔(43);第二闭锁装置(50),是由梢(44)经由梢孔(512)梢固在中管(40)下端,其包括第二闭锁壳体的上半部(51)及下半部(52),该上半部(51)的一侧具有一凹沟(511),并设有一梢孔(512)及一弹簧基座(514),可藉梢(44)梢固于中管(40)的下端的下固定孔(43),该下半部(52)的中间具有一凹穴(521),凹穴(521)详请对照第8图;弹簧(53),是为一端偏压于第二闭锁壳体下半部(52)内壁的弹簧构件;方形闭锁块(54),为一可在第二闭锁壳体下半部(52)内凹穴(521)滑动的方形闭锁块构件,其一端偏压于弹簧(53)的另一端,并具有一上平下斜的闭锁梢(541),该方形闭锁块(54)的两侧相对位置上分别设有一对应于该滑动件(55)的下半部(553)的V形凹部(555)的三角形凸部(542),该三角形凸部(542)具有一下斜面部(5421)及一上斜面部(5422);滑动件(55),为一可在第二闭锁壳体的上半部(51)的凹沟(511)及下半部(52)的凹穴(521)两侧上下滑行的滑动件构件,该滑动件(55)具有一较小宽度的上半部(551)及一较大宽度的下半部(553),该较小宽度的上半部(551)具有一扣合部(552);而该较大宽度的下半部(553)则为一与上半部(551)连成一体的框形通孔(557),并在该框形通孔(557)的两侧框上分别形成一V形凹部(555),该V形凹部(555)具有一上斜面部(554)及一下斜面部(556);第二牵引构件(56),其顶端的L形钩(561)是扣持于第一闭锁装置(20)的壳体(21)的定位槽(211)内,而其底端的U形钩(562)钩持于滑动件(55)的上半部(551)的扣合部(552)内;第二内套筒(60),为设有两突扣(62、62’),且恰可套入外管(70)上端的套筒;外管(70),为一设在中管(40)外周可供中管(40)在其内滑行的中空管件,该外管(70)的一侧面上并设有上、下扣孔(73、74);而另外管(70)上端设有两扣孔(72-72’)以供第二内套筒(60)的两突扣(62-62’)分别扣止固定;请参阅图4所示,乃是为图3所示拉杆装置的按压按钮使第一牵引构件牵引第一闭锁块内缩而解除扣持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其中,可知第一闭锁装置(20)藉由按压行李箱握把(S)的按钮(P),而使连接于按钮(P)的第一牵引构件(22)将第一闭锁块(24)牵引而内缩至的内孔(215)内,以脱离中管(40)的下扣孔(47),而解除扣持状态。
请参阅图5所示,乃是为图4所示拉杆装置于第一闭锁块解除扣持后藉由弹跳装置作用将第一闭锁装置向上弹起并联动内管弹出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其中,可知当上述第一闭锁装置(20)的第一闭锁块(24)解除扣持状态后,放开行李箱握把(S)的按钮(P),由于弹跳装置(25)的作用,第一闭锁块(24)尚未复位即藉由弹簧(27)的弹性推力将第一闭锁装置(20)向上弹起并联动内管(10)自中管(40)内弹出,而使握把(S)从内缩坎入式的状态向上弹出一段距离,以利握持而能顺利将拉杆予以拉伸。
请参阅图6所示,乃是为图5所示拉杆装置于拉伸内管而牵引第二牵引构件使滑动件推挤方形闭锁块内缩而解除扣持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其中,可知当拉伸内管(10而使第二牵引构件(56)顶端的L形钩(561)扣持于第一闭锁装置(20)的壳体(21)的定位槽(211)内时,由于第二牵引构件(56)其底端的U形钩(562)钩持于滑动件(55)的上半部(551)的扣合部(552)内,故滑动件(55)亦受其向上拉升,而滑动件(55)具有的下斜面部(556)将横向推挤方形闭锁块(54)的三角形凸部(542)的下斜面部(5421),使得方形闭锁块(54)内缩,以脱离外管(70)的下扣孔(74),而解除第二闭锁装置(50)的扣持状态。
请参阅图7所示,乃是为图6所示拉杆装置于方形闭锁块解除扣持后藉由第二牵引构件续牵引第二闭锁装置向上并联动中管拉伸的剖面动作示意图;其中,可知方形闭锁块(54)解除扣持后,由于第二闭锁装置(50)与中管(40)在动作上连成一体,因此中管(40)可向上拉伸。
图8是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于行李箱左侧端的拉杆装置立体分解图。
另有关拉杆的详细伸缩动作,请参阅创作人89年5月11日申请案号第89207900号申请案的专利说明书。
此间拟特别强调说明,乃本实用新型最主要的创意精神在于令弹跳装置(25)设于第一闭锁装置(20)而位于内管(10)的下端,及弹簧基座(514)设于第二闭锁装置(50)而位于中管(40)的下端,以确保弹跳装置(25)与弹簧基座(514)间具有适当的相对位置,以达良好的弹跳作用及收合作用,且可迅速组立,并藉此而使内、中、外管具有相对的等距作用点,因而不受内、中、外管长度异动的影响,以配合实用伸缩长度的需求而以等比例缩放生产内、中、外管,减少实际在相关产品的设计研发上及规格修正上所受的限制,并达到仅需修改内、中、外管的长度尺寸,即可开发各式伸缩比例的拉杆规格,精简研发作业及图式,增进制造的控制管理及产品的竞争优势目的,此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突破创意所在,又本实用新型的设于第一闭锁装置(20)的弹跳装置(25)及设于第二闭锁装置(50)的弹簧基座(514),其结构特征及所构成的空间型态实为本实用新型创意的精华所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藉其特有的结构特征,确能达原创作目的的各项要求,且大幅改进习式产品的莫大实用功效,更未见有相同结构特征的产品公开贩售,以上所述内容与所举实施例的图示,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范例。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包括一握把及按钮;其特征在于它还包括一固定在拉杆握把下端的一对内管;一梢固在内管下端的第一闭锁装置;一设在第一闭锁装置下端的弹跳装置;一设在该对内管外周可供内管在其内滑行的一对中管;一梢固在该对中管下端的第二闭锁装置;一设在中管外周可供中管在其内滑行的外管;一设在握把按钮与第一闭锁装置间的第一牵引构件;而该第二闭锁装置包括一具有弹簧基座的第二闭锁壳体,一可在该第二闭锁壳体的两侧上下滑行的滑动件,一偏压于第二闭锁壳体下半部内壁的弹簧;一可在第二闭锁壳体内左右往复移动的闭锁块,及一顶端是扣持于第一闭锁装置的壳体上,而其底端是扣持于该滑动件上的第二牵引构件;其中,当握把的按钮未被按压时,该弹跳装置是被收容于该弹簧基座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弹跳装置是由一弹跳定位栓及弹簧所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弹跳装置的弹跳定位栓,其上端部是具有一扣合部以扣固于第一闭锁壳体下端部的扣固导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其特征在于该弹簧基座,是为设于第二闭锁装置而位于中管的下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行李箱拉杆的锁控装置改良,包括:一握把及其按钮、一对内管、至少一对中管、一对外管、一设于内管下端的第一闭锁装置、至少一组弹跳装置、至少一组具有弹簧基座且设于中管下端的第二闭锁装置、一设于握把按钮与第一闭锁装置间的第一牵引钢索及至少一组用以控制第二闭锁装置的第二牵引件等;位于中管下端的弹簧基座,使内、中、外管可配合需求等比例缩放生产,并确保弹跳装置与弹簧基座间的弹跳作用,且能达到迅速组立的目的。
文档编号A45C13/00GK2435996SQ00236730
公开日2001年6月27日 申请日期2000年5月24日 优先权日2000年5月24日
发明者郭忠贤 申请人:乔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