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收合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72450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自动收合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主要是有关于一种自动收合伞,其主要是借由一个当伞处于打开状态下,处于拉伸的弹簧来提供收合的力量,而后,则借由滑块前端的凸缘来迫使外管和滑块间的结合被解除,而完成自动收合的动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用以结合外管以及内管间结合关系的结合环是借由其两个自由端而插入于内管的内壁中,其上所凸设的凸粒则可凸出于相互吻合的内孔以及外孔,以作为外管和内管间的结合。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自动收合伞是包括了一个把手,一端固设在把手内部的内管,一第一外管,一第二外管,一个固定在第二外管端部的固定块,以及一个在第二外管外侧滑动的滑块,其特征在于该把手内设有一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间移动的控制钮,且在控制钮的中段设有一斜槽,并在该把手的内部固设有该内管的端部,且在该内管中容置有一定位块,其是受到该控制钮的斜槽而控制,而可根据该控制钮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而作相对应的位移,一控制线的一端则是固定在该定位块上,且在控制线的另一端则具有一撞针,
在该滑块内部是具有一容置该撞针的活动室,一和活动室相连通,且容置一固定杆于其内部的横槽,该撞针具有一大径部,以及一小径部,一主弹簧是设置在该内管、该第一外管以及该第二外管内部,且其一端是固定在该定位块上,另一端则是固定在该固定块上,一结合环是以其两个自由端来设置在内管的壁面,其外表面处所设置的凸粒是凸出于内管的壁面以及该第一外管的壁面。


图1是为本发明于伞撑开状态的平面剖视图;图2为本发明结合环的立体图;图3是为本发明的自动收合伞于收伞动作中按下控制钮时的平面剖视4是为本发明的自动收合伞于收伞动作中滑块移向把手时的平面剖视图;以及图5是为本发明自动收合伞在完成整个收合动作后的平面剖视图。图号说明1把手 10内管11经向槽 12径向槽13容置孔 14横向销15第一弹簧16定位块161延伸部 17控制钮171端部 172头部173斜槽 18第二弹簧2主弹簧 20第一外管21定位块 211滑轮室212通道 213第一副弹簧214第二副弹簧 22滑块220凸缘 221活动室222横槽 223固定杆22、30回复弹簧224撞针室 30第二外管31第一肋条 32第二肋条33滑轮 34控制线35撞针 351小径部352大径部 4结合环41,42自由端43凸粒11’穿孔12’,13’洞值得注意的是,在径向槽12的一端是设有一作动槽121,因此,该作动槽121是和径向槽12而相连通者。在T形控制钮17的端部171置入径向槽12内部后,控制钮17的头部172则是容置在作动槽121的内部。由图式中可见到该端部171的中段是具有一斜槽173,而在端部171的末端则是固设着一第二弹簧18,且此第二弹簧18是容置在该端部171以及该径向槽12底部之间。
一内管10的一端是固定在经向槽11的内部,并在内管10另端的外侧则套设有多层的外管20,30第一以及第二外管在本实施例中,仅用两层外管以及一内管作为最佳模式的说明。由于该内管10的一端是直接地固定在经向槽11的内部,因此,该横向销14、该第一弹簧15,以及该定位块16亦均是设置在该内管10的内部;且该内管10是穿过设置在该控制钮17的斜槽173。
为能顺利地操作该控制钮17,该内管10的壁面设有一连通且吻合于径向槽12的穿孔100,如此,该端部171则可在径向槽12以及穿孔100之间借由该第二弹簧18而作往复式的运动,且在第一图本发明撑开状态时,该端部171的斜槽173边缘是位于穿孔100中,且是卡合定位块16的边缘上。
在该内管10的内部尚有一主弹簧2,其一端是固定在该定位块16的延伸部161上,而另一端则是固定在设置在第二外管30顶端,且是用以支撑伞面的第一肋条31相枢接的固定块21内。在第二外管30的外侧则设有一滑块22,其主要是和第二肋条32而相互枢接,并且该第一肋条31以及该第二肋条32则又是相互的枢接在一起,如此,该固定块21以及滑块22则是借着该第一以及第二肋条31,32而保持着连结的关系。
本发明的自动收合伞结构中尚具有一设置在第二外管30壁面的滑轮33,而通过该滑轮33的则是一端固定在该延伸部161,而另一端则固设有一撞针35的控制线34。值得注意的是,为能容置该滑轮33,在该固定块21的侧面是界定着一个滑轮室211,且还有一个将该滑轮室221和外界连通的通道212。由此可知,该控制线34在绕过该滑轮33后,则是由该滑轮室211中穿经该通道212,而后则再利用其末端的撞针35来穿出该通道212,而该撞针35则以其尖端处所设置的小径部351进入到设置在该滑块22顶面的活动室221。同时,在该滑块22的内部另设有一横槽222,且在横槽222内具有一个于其中段设有一缺口2231的固定杆223,且该小径部351则是穿过该缺口2231,并进入到和活动室221以及外界相连通的撞针室224。由图中可知,该固定杆223是容置在该横槽222内部,并穿过该滑块22以及该第二外管30,借此而固定该滑块22以及该第二外管30的相关位置。
为能增加该滑块22离开该固定块21的力量,在该滑块22以及该固定块21之间是设置有一个第一副弹簧213,同时,在撞针35的外部则是设有一第二副弹簧214。
经由上述的介绍,我们可知,本发明的主要结构包括了一个把手1,一端固设在把手内部的内管10,一第一外管20,一第二外管30,一个固定在第二外管端部的固定块21,以及一个在第二外管30外侧滑动的滑块22。
如图2所示,并请参阅图1,在内管10以及第一外管20之间是设置有一结合环4,同时,在该第一外管20的内壁面上亦设有一结合环4;利用这两个结合环4,使用者则可分别的控制着内管10、第一外管20以及第二外管30间的结合关系。在该结合环4中开设有一间隙未标示,故而其是具有两自由端41,42,且在该结合环4外侧面上是设有一凸粒43,该凸粒43是可穿出设置在内管10壁面处所设置的穿孔11’,并穿入设置在第一外管20的外壁面上相应的穿孔,且该两自由端41,42则是可穿入设置在该内管10壁面上所设的两个两对应的洞12’,13’;由于在设计时,该结合环4的外径是稍大于该内管10的内径,所以当该结全环4置入于该内管10时,该结合环4的变形力恰可将该结合环4紧固于该内管10的内。当本发明的自动收合伞欲撑开使用时,首先,使用者是由图5中所示的收合状态先将滑块22延着第二外管30而朝向固定块21的方向推动,而当该滑块22朝向该固定块21推动时,第二外管30与第一外管20之间产生相对移动而拉长,第一外管20与内管10间产生相对移动而拉长,该主弹簧2即会逐渐的被拉伸,并在拉长至穿孔位置对正时,令结合环4的凸粒43穿出穿孔将第二外管30与第一外管20间、第一外管20与内管10间固定定位;在主弹簧2被拉伸至定位时,控制线34亦被拉紧,从而使得撞针35一端被拉入通道212中,且令第二副弹簧214被压缩;而后,因为使用者持续施力,该滑块22会向该固定块21滑动靠近,而由第二支骨32与第一支骨31间的相互作用而使伞被撑开,且在滑块22向该固定块21滑动靠近时令第一副弹簧213被压缩,同时,设置在固定块21上的撞针35小径部351会穿过滑块22的活动室221及横槽222中固定杆223的缺口2231而进入撞针室224中;此时,该固定杆223则会在横槽222内滑移,并令其一端穿入外管30的切缝300中,并进而将滑块22固定在该第二外管30的壁上如图1中所示的状态。
而当使用者欲收合本发明时,是如图3中所示般按下控制钮17,迫使控制钮17在作动槽121内部滑移时,由于该控制钮17的移动,而造成该定位块16不再受到该控制钮17斜槽173边缘的控制,以致该定位块16会在按下控制钮17的瞬间因主弹簧2的拉力而朝向该滑块22的方向移动,然而,由于该定位块16的一端是被该第一弹簧15所控制,以致于该主弹簧2被拉伸的力量并不会完全的释放出来。
然而,由于该定位块16瞬间的位移,设置在定位块16一端上的控制线34则亦会因而产生一位移;由控制线34所产生的位移则将会造成该第二副弹簧214释放出其所储存的力量,此一力量则会迫使该撞针35朝向该撞针室224移动,此时,该撞针35的小径部351则会在撞针室内作更深入的位移,这一位移则使得该撞针35的大径部352朝向该撞针室224移动,此时,大径部352则会和该固定杆223的缺口2231周面相接触,进而迫使该固定杆223在横槽222内位移并进而压缩附着在固定杆223上的回复弹簧2230,令其端部脱离第二外管30的切缝300而释放该滑块22以及该第二外管30间的定位关系。
此时,由于使用者握持着把手1,所以,该固定块21会被该主弹簧2的弹力而往回拉,而在该固定块21往回拉的同时,设置在该固定块21以及该滑块22间的第一副弹簧213则会将先前于伞面整个打开时,因为受到该滑块22朝向该固定块21方向滑移的压缩所储存的力量而释放出来,所以该滑块22会被该第一副弹簧213所释放的力量而朝向该把手1的方向推动,如同图4中所示。当该滑块22朝向该把手1移动的同时,设置在该滑块22端面的凸缘220则会迫使设置在该第一外管20内部,且凸出于第二外管30壁面的凸粒43朝内缩,如此,该第二外管30则可无障礙地持续朝向该把手1的方向滑动。值得注意的是,当该第一外管20容置在第二外管30内部,而滑块22持续地朝向该内管10滑动时,如同在图5中所示,该第一外管20的端缘则会迫使设置在内管10管壁上结合环4的凸粒43而朝向内管10中内缩,使得该第一外管20得以将该内管10容置其中,而达到完全收合伞的目的。
此时,由于使用者握持着把手1,所以,该滑块22会被该第一副弹簧213所释放的力量而朝向该把手1的方向推动,在此同时因第二支骨32与第一支骨31的相对枢转位移,使得伞面被顺利收合。当该滑块22朝向该把手1移动的同时,设置在该滑块22端面的凸缘220则会迫使设置在该第一外管20内部,且凸出于第二外管30壁面的凸粒43朝内缩如第四图中所示,如此,该第二外管30与第一外管20间的定位被解除,第二外管30即会因主弹簧2的弹力而回拉而将第一外管20收入第二外管30内部而缩短其长度。值得注意的是,当该第一外管20缩入第二外管30内部,而第二外管30持续地朝向该内管10滑动时,该第二外管30的端缘则会迫使设置在内管10内部,且凸出于第一外管20壁面的凸粒43朝向内管10中内缩,使该第一外管20与内管30间的定位被解除,而可令主弹簧2的弹力继续发挥效用,使得该第一外管20得以将该内管10缩入其中如图5中所示,而达到完全收合伞的目的。
当本发明收合至图5中所示状态时,由于主弹簧2已恢复初始状态而不再对定位块16施力故而定位块16会被第一弹簧15由图3中所示位置拉回图5中所示位置,同时控制钮17亦会受到被压缩的第二弹簧18的作用而由图3中所示位置回复至图5中所示的位置,亦即在此状态下所有弹簧均趋近于不受力的状态,而可准备下次撑开时使用。
权利要求
1.一种自动收合伞,该伞是包括了一个把手,一端固设在把手内部的内管,一第一外管,一第二外管,一个固定在第二外管端部的固定块,以及一个在第二外管外侧滑动的滑块,其特征在于该把手内设有一可在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间移动的控制钮,且在控制钮的中段设有一斜槽,并在该把手的内部固设有该内管的端部,且在该内管中容置有一定位块,其是受到该控制钮的斜槽而控制,而可根据该控制钮的第一位置以及第二位置而作相对应的位移,一控制线的一端则是固定在该定位块上,且在控制线的另一端则具有一撞针,在该滑块内部是具有一容置该撞针的活动室,一和活动室相连通,且容置一固定杆于其内部的横槽,该撞针具有一大径部,以及一小径部,一主弹簧是设置在该内管、该第一外管以及该第二外管内部,且其一端是固定在该定位块上,另一端则是固定在该固定块上,一结合环是以其两个自由端来设置在内管的壁面,其外表面处所设置的凸粒是凸出于内管的壁面以及该第一外管的壁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收合伞,其特征在于该定位块相对于固定有控制线的一端是固设有一第一弹簧的一端,该第一弹簧的另一端则是固定在该内管的底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收合伞,其特征在于该控制钮是为T形,其端部是容置在把手的径向槽内,而其头部则是容置在把手的作动槽内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动收合伞,其特征在于一第二弹簧是设置在该端部以及该径向槽的底部间。
5.根据权利要求1,2,3,4中任何一个所述的自动收合伞,其特征在于一滑轮是设置在该固定块的滑轮室内,且该控制线是绕过该滑轮。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自动收合伞,其特征在于一第一副弹簧是设置在该滑块以及该固定块之间,而一第二副弹簧是设置在该撞针的外部,并设置在该滑块以及该固定块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自动收合伞,尤其是一种可自行收合,而形成具有较小体积,以便于携带的结构;其主要是借由设置在把手内部的一控制钮的动作来控制一处于拉伸状态的弹簧,如此则可在按下控制钮后,该处于拉伸的弹簧则会瞬间释放出所储存的力量,而让在固定块上所设置的撞针迫使设置在一滑块内部,并用以固定外管和滑块间结合关系的固定杆移动,此时,滑块则可自由地移动,并被该弹簧内剩余的力量拉回到把手处,而完成收合的动作。
文档编号A45B25/16GK1451336SQ0211805
公开日2003年10月29日 申请日期2002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4月19日
发明者杨久雄 申请人:政泰洋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