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带扣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90289阅读:15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鞋带扣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扣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调节鞋带的鞋带扣具。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现有一种系绳装置1,是安装在鞋2上,该鞋2设有开口201及设置在开口201两侧可相对靠合或分离的鞋带孔片202。系绳装置1包括一弹性扣夹101、一固定在弹性扣夹101上的结部102、二固定在弹性扣夹101上的环圈103、二穿过弹性扣夹101且定位在鞋带孔片202上的绳段104。弹性扣夹101有一壳体105、安装在壳体105内部的弹簧106及一安装在壳体105内且受弹簧106弹力所顶持的按压件107。
虽然操作系绳装置1可使鞋子2的开口201束紧或松开,但要解除系紧时,使用者必须用手指同时按压弹性扣夹101的壳体105及按压件107才能完成,也就是说,弹性扣夹101的体积要足够大,才容易找到按压的位置并且利于手指按压,如此一来,系绳装置1就很难缩小。另外,结部102与环圈103只是为了与二绳段104搭配而在弹性扣夹101上设计成蝴蝶结的外观,其本身并不具有任何操作功能。
再如图2所示,现有另一种供鞋带4穿过定位的扣具3制成板片状,其设有二位于中间的穿入孔301、二位于穿入孔301外侧的穿出孔302、二设置在穿出孔302内部的弹片303及二位于穿出孔302外侧的抵压部304。当鞋带4的一定位端部401连接在鞋子与穿也孔301之间,而与定位端部401互相连接的末端部402则在由上朝下穿过穿出孔302时,不但会受弹片303弹抵,还会受到定位端部401的张力作用而被压制在定位端部401与抵压部304之间。利用扣具3虽然也可使鞋带4达到系紧、定位目的,但在解除系紧时,使用者仍须以手指直接扳动扣具3向上移动,且扣具3上没有任何可供拉掣的元件。因此,这种扣具3也必须具备相当的体积,才能提供使用者方便操作。
再者,扣具3利用弹片303对鞋带4产生弹抵以使鞋带4达到定位目的,其夹制力相当有限,一旦弹片303有弹性疲劳时,则鞋带4的定位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便且夹制力大的鞋带扣具。
本实用新型的鞋带扣具安装在鞋上,可使二穿设在鞋上的鞋带元件系紧,该鞋设有位于二鞋带孔片之间的中线,扣具包括第一板体、一与第一板体上下连接的第二板体及二连接在第一、二板体上的拉掣件。第一板体有一垂直于中线的长方向、一垂直于长方向且对应中线的短方向、一沿长方向设置在中间的中间部、一对应长方向设置在中间部一侧的第一框部、一对应长方向设置在中间部另一侧的第二框部,第一、二框部各有第一、二穿孔及设于第一、二穿孔外侧的第一、二压制部。第二板体可沿长方向滑动地连接在第一板体上,并有一垂直于中线的长方向、一垂直于长方向且对应中线的短方向、一沿长方向设置在中间的中间部、一对应该长方向设置在中间部一侧的第三框部、一对应长方向设置在中间部另一侧的第四框部,中间部与第一板体的中间部互相套接连接,且第三框部跨置在第一框部上方,第二框部跨置在第四框部上方,第三、四框部各设有一对应于第一、二穿孔的第三、四穿孔及设于第三、四穿孔外侧的第三、四压制部,第三压制部与第一压制部相对于中线错开设置,且第三压制部较第一压制部更靠近中线,第二压制部与第四压制部也相对于中线错开设置,且第二压制部较第四压制部更靠近中线,鞋带元件穿过第一、三穿孔及第二、四穿孔且绕过第三、二压制部后,可夹制在第三、一压制部与第二、四压制部之间。拉掣件分别连接在第一、二板体的第一、四框部上。借此,拉动拉掣件并连动第一、二板体彼此相对远离时,第一压制部与第三压制部彼此相对远离,且第四压制部也与第二压制部彼此相对远离,鞋带元件就可达到解除系紧目的。


下面通过最佳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鞋带扣具进行详细说明,附图中图1是现有一种系绳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现有另一种鞋带扣具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说明该扣具安装在一鞋子上。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系紧操作示意图,说明拉动鞋带元件的末端部可使第一、二板体产生双向夹制作用。
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解除系紧操作图,说明拉动二拉掣件而使鞋带元件产生松脱作用。
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较佳实施例的解除系紧操作示意图,说明拉动拉掣件可使第一、二板体彼此相对远离。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较佳实施例的系紧示意图,说明鞋带元件被扣具系紧。
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方便说明,以下实施例中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标号表示。
如图3、图4及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鞋带扣具100的较佳实施例安装在鞋300上,可使二穿设在鞋300上的鞋带元件200达到系紧定位目的,鞋带元件200自鞋300的二鞋带孔片310穿出,并有一靠近鞋子300的定位端部210及一与定位端部210相反设置的末端部220。鞋300有一位于鞋带孔片310之间的中线L。扣具100包括一第一板体10、一与第一板体10相叠连接的第二板体20、二连接在第一、二板体10、20上的拉掣件30及一与拉掣件30连接成一体的固定环圈40。除图5中的扣具100接近真实比例外,其余各图是将扣具100的比例放大绘制,以下的图6、图7、图8及图10也如此。
第一板体10有一垂直于中线L的长方向X、一垂直于长方向X且对应中线L的短方向Y、一设置在中间的中间部11、一对应长方向X设置在中间部11一侧的第一框部12、一对应长方向X设置在中间部11另一侧的第二框部13、一凹设在第一框部12顶部的第一限位部14。中间部11有二平行板片111及二沿长方向X分别设置在板片111上且呈长圆状的枢孔112。第一框部12有一与限位部14相贯通的第一穿孔121及一设于第一穿孔121外侧的第一压制部122。第二框部13有一第二穿孔131及设于第二穿孔131外侧的第二压制部132。另外,第一压制部122上设有二细孔15。
第二板体20与第一板体10互相叠合连接,并有一垂直于中线L的长方向X、一垂直于长方向X且对应中线L的短方向Y、一设置在中间的中间部21、一对应长方向X且设置在中间部21一侧的第三框部22、一对应长方向X且设置在中间部21一侧的第三框部22、一对应长方向X且设置在中间部21另一侧的第四框部23及一凹设在第四框部23顶部的第二限位部24。中间部21呈板状且可在板片111之间滑动,其上有一可套设在枢孔112中的导销211。第三框部22叠设在第一框部12正上方,且恰好沿长方向X滑动地嵌套在第一限位部14中,其上有一对应于第一穿孔121的第三穿孔221及一设于第三穿孔221外侧的第三压制部222,第三压制部222与第一压制部122相对于中线L错开设置,且第三压制部222较第一压制部122更靠近中线L。第四框部23叠设在第二框部13正下方,其第二限位部24与第二框部13沿长方向X可滑动地嵌套,其上有一对应于第二穿孔131且与第二限位部24贯通的第四穿孔231及一设于第四穿孔231外侧的第四压制部232,第四压制部232与第二压制部132相对于中线L错开设置,且第二压制部132较第四压制部232更靠近于中线L。另外,第四压制部232上设有二细孔25。
本实施例的拉掣件30呈环圈状且彼此连接成一体,且与固定环圈40连接成一体,固定环圈40与拉掣件30是由同一环圈状的绳带直接打结而成,固定环圈40对应短方向Y而套设在第一、二板体10、20外部,使得拉掣件30与板体10连接在一起。拉掣件30及固定环圈40用是与鞋带元件200相同的材质制成,拉掣件30的中段处以缝线穿过细孔15、25,以使拉掣件30与第一、四框部12、23达到连接目的。
如图3、图4所示,利用第一板体10的板片111可变形的特性,组装后可使第三框部22位于第一框部12上方,而第二框部13位于第四框部23上方,且导销211套接在枢孔112中,就可使第一、二板体10、20相叠连接。
如图4、图5所示,当第一、二板体10、20互相叠设连接,且拉掣件30与固定环圈40也组配固定在第一、二板体10、20上时,使用者可将鞋带元件200由下朝上依序穿入第一、四穿孔121、231及第三、二穿孔221、131,且绕过第三、二压制部222、132后再由上而下穿出第一、四穿孔121、231,且使末端部220自第一、四穿孔121、231穿出时恰穿设在第三、一压制部222、122及第二、四压制部132、232之间。再利用拉掣件30、固定环圈40及鞋带元件200的末端部220可做成蝴蝶结的外观。
再如图4、图5所示,当使用者的脚套入鞋3000内部后,拉掣鞋带元件200的末端部220直到脚部感觉松紧适度为止,此时释放对末端部220的施力,如图6所示,此时利用脚部的撑张可使定位端部210保持相当大的张力T1、T2,则位于右侧的鞋带元件200可对第三压制部222产生拉掣,促使第二板体20整体往右移动,且使第三压制部222及第四压制部232均对鞋带元件200产生第一方向I的压制力F1。而位于左侧的鞋带元件200也可同时对第二压制部132产生拉掣,促使第一板体10整体往左移动,且使第二压制部132及第一压制部122均对鞋带元件200产生第二方向II的压制力F2。如此一来,第一板体10与第二板体20就可沿长方向X产生反向位移,促使末端部220受到第三、一压制部222、122及第二、四压制部132、232的共同夹制。同时,定位端部210的张力进一步将末端部220往上压制在第一、四压制部122、232底部,就可使鞋带元件200达到单向掣动、反向止回的目的。也就是说,利用第三、一压制部222、122及第二、四压制部132、232所产生的双向夹制作用,以及定位端部210的张力将末端部220压制在第一、四压制部122、232底部,可使末端部220产生双重定位效果。
如图7、图8所示,当使用者施力并将拉掣件30同时往外拉掣,利用拉掣件30本身可被适度拉伸的特性,可使第一板体10的第一、二压制部122、132受到一对应第一方向I的拉力F3的作用,而第二板体20的第四压制部232、第三压制部222也受到一对应第二方向II的拉力F4的作用,促使第一、二板体10、20彼此相对远离,末端部220即被松开。
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操作扣具100对鞋带元件200解除系紧时,只须向外拉动拉掣件30就可连动第一、二板体10、20彼此相对远离从而达到松开的目的。所以扣具100不需要制成较大的体积。整体外型也较美观、轻巧。
另外,如图9、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扣具100′与第一实施例大致相同,也包括第一板体10′、第二板体20′、两拉掣件30′及一圈绕在第一、二板体10′、20′外部且与拉掣件30′连接成一体的固定环圈40′。本实施例的固定环圈40′与拉掣件30′是由同一条绳带打结而成,且拉掣件30′中段处也可以缝线缝固在第一、二板体10′、20′的细孔15′、25′上。扣具100′可使二呈环圈状的鞋带元件200′达到系紧目的。鞋带元件200′各有二顶部互相连接的绳段230′。利用扣具100′可使鞋带元件200′达到系紧目的、拉动拉掣件30′也可解除系紧,且利用拉掣件30′、固定环圈40′及鞋带元件200′可做成蝴蝶结外观。
归纳上述,本实用新型鞋带扣具,不但具有系紧鞋带元件的功效,且鞋带元件受到双重压制作用,而可产生较佳的夹制定位效果,当操作解除系紧时只须拉动拉掣件就可牵动第一、二板体彼此相对远离,操作相当容易,所以可达到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安装在鞋上的鞋带扣具,可供二穿设在鞋上的鞋带元件达到系紧定位目的,鞋设有位于二鞋带孔片之间的中线,扣具包括第一板体、一与第一板体呈相叠连接的第二板体及二连接在第一、二板体上的拉掣件,其特征在于第一板体有一垂直于中线的长方向、一垂直于长方向且对应中线的短方向、一沿长方向设置在中间的中间部、一对应长方向且设置在中间部一侧的第一框部、一对应长方向且设置在中间部另一侧的第二框部,第一、二框部各有第一、二穿孔及设于第一、二穿孔外侧的第一、二压制部;第二板体可沿长方向滑动地连接在第一板体上,其有一垂直于中线的长方向、一垂直于长方向且对应中线的短方向、一沿长方向设置在中间的中间部、一对应长方向且设置在中间部一侧的第三框部、一对应长方向且设置在中间部另一侧的第四框部,中间部与第一板体的中间部互相套接连接,第三框部跨置在第一框部上方,第二框部跨置在第四框部上方,第三、四框部各有对应于第一、二穿孔的第三、四穿孔及设于第三、四穿孔外侧的第三、四压制部,第三压制部与第一压制部相对于中线错开设置,且第三压制部较第一压制部更靠近中线,第二压制部与第四压制部也相对于中线错开设置,且第二压制部较第四压制部更靠近中线,鞋带元件穿过第一、三穿孔及第二、四穿孔且绕过第三、二压制部后,可夹制在第三、一压制部与第二、四压制部之间;拉掣件分别连接在第一、二板体的第一、四框部上,拉掣件可连动第一、二板体彼此相对远离,且使第一压制部与第三压制部彼此相对远离、第四压制部也与第二压制部彼此相对远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带扣具,其特征在于第一、二板体还设有一对应于第一、四穿孔且凹设在第一、四框部顶部的限位部,限位部可供第二、三框部嵌套定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带扣具,其特征在于拉掣件呈环圈状且彼此连接成一体,并分别定位在靠近第一、四压制部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鞋带扣具,其特征在于拉掣件还包括一对应短方向圈绕在第一、二板体中间部外部且与拉掣件连接成一体的固定环圈。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带扣具,其特征在于拉掣件呈绳段状且彼此连接成一体,并分别定位在靠近第一、四压制部处。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鞋带扣具,其特征在于拉掣件还包括一对应短方向围绕在第一、二板体中间部外部且与拉掣件连接成一体的固定环圈。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带扣具,其特征在于拉掣件与鞋带元件采相同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一种鞋带扣具,包括第一板体、一与第一板体呈相叠连接的第二板体及二连接在第一、二板体上的拉掣件。二鞋带元件分别穿过第一、二板体对应设置的第一、三穿孔及第二、四穿孔且分别绕过一第三、二压制部后,被夹制在第三、一压制部与第二、四压制部之间。当拉动拉掣件并连动第一、二板体彼此相对远离时,第一、二压制部相对于第三、四压制部远离,鞋带元件即可松开鞋带。
文档编号A43C11/00GK2642091SQ032081
公开日2004年9月22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8日
发明者刘坤钟 申请人:刘坤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