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割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090阅读:139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防割服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用由超高强纤维编织的布料作为服装面料本体的服装,尤其是一种防割服。
背景技术
当前广泛使用的普通服装是用棉纤维和普通化学纤维编织的布制成。由于这些纤维的断裂强度都在较低的水平,故不能抵抗被刀割、不能抵抗被频繁使用造成磨损而损坏。这些低断裂强度的纤维在遇到刀割、刀砍、带棱角物体刮蹭起不到防护作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的防割服,它不但能抵抗被刀割而且还起到对人体的防护作用。为此,本实用新型解决所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防割服,包括面料层,其中,所述的面料层其一面具有粘合层,且所述粘合层的另一面与由超高强纤维编织布料所构成的防割层相粘接,所述的防割层与所述的面料层直接缝合构成为防割服的本体。并且,所述的防割层可直接与面料层粘合制成防割服本体,也可加衬里制作可拆卸防割服本体。另外,所述的防割层其布料可由一种或多种由超超高强度纤维的长丝或混纺纱编织而成。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积极效果是一是防割性能,可有效防止刀刃和尖锐棱角的割伤;二是耐磨性能,耐磨程度是一般棉织服装的几百倍;三是防割层可直接与服装面料粘合制成防割服,也可在防割层上加里加面制成防割服,防割层用拉链或纽扣与外衣相连,可做制服用,卸下可穿便装,还可单独穿着。


图1是一种防割服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另一种防割服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面料层,2-粘合层,3-是防割层,4-衬里层。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图2,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割服,包括面料层1,其中,所述的面料层1其一面具有粘合层2,且所述粘合层2的另一面与由超高强纤维编织布料所构成的防割层3相粘接,所述的防割层3与所述的面料层1直接缝合构成为防割服的本体。并且,所述的防割层3可直接与面料层1粘合制成防割服本体,也可加衬里4制作可拆卸的防割服本体。另外,所述的防割层3其布料可由一种或多种由超超高强度纤维的长丝或混纺纱编织而成。例如,可采用超高强纤维做防割服所用的防割布的纺织材料如PBO纤维(断裂强度为42克/旦),高强高密度聚乙烯纤维(断裂强度为36克/旦),芳纶纤维(断裂强度为28克/旦)等超高强纤维。而普通纤维(断裂强度在0.3-5克/旦);为发挥材料断裂强度高的优势,防割服的防割布用低纱支高密度纺织法织成高强度防割布,不仅又轻又薄,而且纱支紧密可形成受力集团的多根经纱和纬纱一起承担防刀割功能;制成防割布用TPU或PU等柔性树脂整理使布的纤维粘结,增加防割布的防割功能;如果需要,防割布和面料粘合也用柔性树脂粘合;用超高强纤维包缠软化处理的不锈钢丝作为编织纱织成的防割布可达欧洲标准EN388防割等级的最高级;用超高强纤维制成缝纫线以双线缝制服装,以保证接缝处的防割等级。具体地说,面料按制服(如警服)的样子截成衣片制成防割服的面料层1。用高强度纤维织造的低纱支高密度布经TPU柔性树脂浸扎整理后的防割布截成衣片做防割服的防割层3,将防割服的防割层3和里子层4缝合在一起,在胸前开口处互相搭接5厘米以上,制成防割内衣。面料内部和防割内衣外部缝制拉链和纽扣,使面料和防割内衣可联结为一件衣服,拆下防割内衣后,面料可当制服穿,防割内衣也可单独穿,并可穿防割内衣后外罩夹克衫等便装,这就可做到一件衣服多种用途,全都具有防刀割功能。
由于采用上述措施,基于超高强纤维的优异性能,防割布的高密度及柔性粘合剂使用形成柔软的受力集团,能抵抗更大的外力,使本实用新型的防割服具有高等级防切割功能,并具备一定的防刺功能。穿着时如遇刀刃或尖锐棱角切割、刮蹭时,防割服可保护穿着者不受割伤。防割服的布料选用由超高强纤维编织的布料作为防割层,防割服具有防刀割、防刀砍、防带棱角物体刮、耐磨损等功能,可应用于对身体的保护性作业的各种带刃、带棱角物运动环境中。
权利要求1.一种防割服,包括面料层,其特征是所述的面料层其一面具有粘合层,且所述粘合层的另一面与由超高强纤维编织布料所构成的防割层相粘接,所述的防割层与所述的面料层直接缝合构成为防割服的本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割服,其特征是所述的防割层可直接与面料层粘合制成防割服本体,也可加衬里层制作可拆卸防割服本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割服,其特征是所述的防割层其布料可由一种或多种由超超高强度纤维的长丝或混纺纱编织而成。
专利摘要一种防割服,包括面料层,其中,所述的面料层其一面具有粘合层,且所述粘合层的另一面与由超高强纤维编织布料所构成的防割层相粘接,所述的防割层与所述的面料层直接缝合构成为防割服的本体。相比现有技术,它具有防刀割耐磨损等功能,是公安、武警、军队、保安、司机、石油化工、采矿冶炼、薄板加工、玻璃加工等行业从业人员在有随时被割伤的情况下穿着的全身防护服装。
文档编号A41D31/02GK2606531SQ03266560

公开日2004年3月17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3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3日
发明者王琨, 高轶夫 申请人:王琨, 高轶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