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5474阅读:2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伞具,尤其是指一种应用于自动开、收直骨伞中的自动开收伞机构。
背景技术
伞具是人们的生活必须用品,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夏日人们外出都需要,因此其种类繁多。常见的自动开收直骨伞,主要是在内外套管组成的中棒中设置开伞机构,利用手把控制装置控制中棒外管及开伞机构的扣头与手把的扣合关系以实现伞具的开收功能。但此开伞机构中主要由两段拉绳配合两个带有滑轮的移动件及扣头在中棒中上下移动时,实现两段拉绳长度的变化,以牵引伞具的下巢在中棒上的上下移动来实现伞具的开收。
但此结构的开收伞机构中,由于是需要两段拉绳配合三个在中棒中上下移动的部件(即两个带有滑轮的移动件及一个扣头)来实现开收伞的功能,其部件较多,在空间有限的中棒中容易出现拉绳打结或是部件卡制的问题,使伞具的功能性不稳定。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功能性佳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是配合伞架、中棒及手把控制装置而实施,中棒由内、外管及开伞弹簧构成,其中该机构包括一小滑轮固定座、一支长芯管、一扣头及一段拉绳;小滑轮固定座是可移动的位于中棒的内管内,小滑轮固定座内枢接有一小滑轮,小滑轮固定座与长芯管下端连接在一起,在内管顶端固定有一限制小滑轮固定座上移的端头,开伞弹簧套置于长芯外并位于外管内,开伞弹簧的下端是顶靠在端头上,其上端顶持于长芯管的上端并始终位于外管的上部,在外管的上端固定有一枢接大滑轮的外管塞子;扣头上亦枢接有一中滑轮,一段拉绳的一端固定于扣头的上端,另一端则向上绕过小滑轮固定座中的小滑轮,向下再绕过扣头中的中滑轮后,再向上依次穿出小滑轮固定座、长芯管及外管塞子并绕过外管塞子中的大滑轮后与中棒上的下巢固定在一起。
所述扣头由一连接部与一卡制部组成,中滑轮是枢接于连接部中。
所述扣头的连接部上径向设有限制扣头移动速度的阻尼钢珠。
所述扣头连接部及小滑轮固定座的截面形状与内管内腔截面形状相适配。
所述小滑轮固定座是通过一长芯管下连接管与长芯管固定在一起。
所述长芯管的上端固定有一长芯管上连接管,该长芯管上连接管上顶部向外形成顶靠开伞弹簧的卷边。
采用上述方案后,仅需一个拉绳即可将扣头、小滑轮固定座及伞具的下巢连接在一起,并且只有小滑轮固定座与扣头可在中棒的内管范围内上下移动,通过扣头中中滑轮及小滑轮固定座中小滑轮的设置,即可实现拉绳牵引下巢移动距离与小滑轮固定座或是扣头移动距离的变化关系,达到自动开收伞的功能,因此本实用新型相对习用品结构,省略了一个移动件及一个拉绳,而且可移动部件(小滑轮固定座与扣头)移动的范围只限定在内管中,二者截面形状与内管内腔截面形状相适配,则可防止二者在移动的过程中转动,保证拉绳不打结,部件不卡制,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性佳。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伞动作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收伞动作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收伞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是配合伞架A、中棒B及手把控制装置C而实施,其中中棒B由内、外管B1、B2及开伞弹簧B3构成;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小滑轮固定座1、一支长芯管2、一扣头3及一段拉绳4;小滑轮固定座1是活动的置于中棒B的内管B1中,小滑轮固定座1的截面形状与内管B1的内腔截面形状相同,此处内管B1设为六角形,则小滑轮固定座1亦设有六角形,如此可限制小滑轮固定座1在内管B1中转动,小滑轮固定座1内枢接有一小滑轮11。
长芯管2为一金属或是塑胶的长管体,长芯管2的下端是连固有一下连接管21,此下连接管21与小滑轮固定座1的上部连接在一起,而长芯管2的上端连接有一上连接管22,该上连接管22顶部向外形成卷边221。
在内管B1顶端固定有一限制小滑轮固定座1上移的端头B11,开伞弹簧B3套置于长芯管2外并位于外管B2内,开伞弹簧B3的下端是顶靠在端头B11上,其上端顶持于上连接管22的卷边221上,并带动长芯管2始终位于外管B2的上部,在外管B2的上端固定有一外管塞子5,外管塞子5上枢接有一大滑轮51。
扣头3由一连接部31与一卡制部32组成,连接部31中枢接有一中滑轮311,在位于中滑轮311的下方沿径向在连接部31上设有一钢珠312,该钢珠312由一复位弹簧313顶持,使钢珠312始终顶靠在内管B1的内壁上,连接部31的截面形状与内管B1的内腔截面形状相同,亦为六角形以防止其在内管B1中转动;卡制部32位于扣头31的下部,其由下述的控制装置C控扣。
一段拉绳4的一端41固定于扣头3连接部31的上端,另一端42则向上绕过小滑轮固定座1中的小滑轮11,向下再绕过连接部31中的中滑轮311后,再向上依次穿出小滑轮固定座1、长芯管2及外管塞子5并绕过外管塞子5中的大滑轮51后与中棒B上的下巢D固定在一起。
如图2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开伞时,按动手把控制装置C,令其失去对中棒外管B2的控制,则外管B2在开伞弹簧B3的复位作用下,外管B2相对内管B1向上展开一段距离,则中棒B被拉长,在开伞弹簧B3的顶持下,长芯管2亦相对内管B1向上移动,同时带动小滑轮固定座1沿内管B1上移至内管B1的顶部靠置于端头B11下方,由于小滑轮固定座1的截面形状与内管B1的内腔截面形状相同,小滑轮固定座1上移的轨迹为直线,不会出现螺旋上移的轨迹,有效防止拉绳4扭曲打结,但此时的扣头3的卡制部32是还控扣于手把控制装置C内,因此为配合中棒B的长度变化,拉绳4在小滑轮11及中滑轮311的转换作用下,小滑轮固定座1上移的距离是拉绳4的另一端42带动下巢D上移距离的三倍,因而在中棒A的长度作微小变化时,即可带动伞具下巢D将伞具展开。
如图3所示,当本实用新型应用于收伞时,再次按动手把控制装置,令其失去对扣头3的卡制部32的控制,下巢D在伞架A中的拉伸弹簧E的复位及伞布张力的作用下,下巢D会沿中棒B向下移动,带动拉绳4的另一端42向下移动,在下巢D的牵引下,扣头3会沿内管B1向上移动,连接部31中钢珠312会与内管B1内壁产生摩擦,如此便会限制扣头3上移的速度,使扣头3上移时具有一缓冲作用,同时扣头3的连接部31截面形状与内管B1的内腔截面形状相同,因此在扣头3上移时不会转动,防止拉绳4打结,保证开伞机构的功能性,同样通过小滑轮固定座1中的小滑轮11及扣头3连接部31中的中滑轮311的转换作用,则下巢D带动拉绳4另一端42向下移动距离是扣头3向上移动距离的三倍,伞架恢复原状,完成收伞的动作,当收伞动作完成后,此时还处于未完全收伞状态,要进行下一回的开、收伞,还必须使开伞弹簧B3重新积蓄力量。此时将伞具朝向地面,用力向下推动手把,使外管B2重新挂于手把控制装置C内,扣头3也重新挂扣手把控制装置C内才完成了一次开、收伞的全过程,见图4所示。
权利要求1.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是配合伞架、中棒及手把控制装置而实施,中棒由内、外管及开伞弹簧构成,其特征在于该机构包括一小滑轮固定座、一支长芯管、一扣头及一段拉绳;小滑轮固定座是可移动的位于中棒的内管内,小滑轮固定座内枢接有一小滑轮,小滑轮固定座与长芯管下端连接在一起,在内管顶端固定有一限制小滑轮固定座上移的端头,开伞弹簧套置于长芯外并位于外管内,开伞弹簧的下端是顶靠在端头上,其上端顶持于长芯管的上端并始终位于外管的上部,在外管的上端固定有一枢接大滑轮的外管塞子;扣头上亦枢接有一中滑轮,一段拉绳的一端固定于扣头的上端,另一端则向上绕过小滑轮固定座中的小滑轮,向下再绕过扣头中的中滑轮后,再向上依次穿出小滑轮固定座、长芯管及外管塞子并绕过外管塞子中的大滑轮后与中棒上的下巢固定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其特征在于扣头由一连接部与一卡制部组成,中滑轮是枢接于连接部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其特征在于在扣头的连接部上径向设有限制扣头移动速度的阻尼钢珠。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其特征在于扣头连接部及小滑轮固定座的截面形状与内管内腔截面形状相适配。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其特征在于小滑轮固定座是通过一长芯管下连接管与长芯管固定在一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其特征在于在长芯管的上端固定有一长芯管上连接管,该长芯管上连接管上顶部向外形成顶靠开伞弹簧的卷边。
专利摘要一种直骨自动开收伞机构,是配合伞架、中棒及手把控制装置而实施,中棒由内、外管及开伞弹簧构成,枢接有小滑轮的小滑轮固定座是可移动的位于中棒的内管内,小滑轮固定座与长芯管下端连接在一起,在内管顶端固定有一限制小滑轮固定座上移的端头,开伞弹簧下端是顶靠在端头上,上端顶持于长芯管的上端并始终位于外管的上部;扣头亦枢接有一中滑轮,一段拉绳的依次绕过小滑轮、中滑轮后,再向上依次穿出小滑轮固定座、长芯管与中棒上的下巢固定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仅需一个拉绳即可将扣头、小滑轮固定座及伞具的下巢连接在一起,相对习用品结构,省略了一个移动件及一个拉绳,并且只有小滑轮固定座与扣头可在中棒的内管范围内上下移动,故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功能性佳。
文档编号A45B25/00GK2631283SQ032678
公开日2004年8月11日 申请日期2003年7月17日 优先权日2003年7月17日
发明者陈添成, 宋顺锋 申请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