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折伞中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0715阅读:37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折伞中棒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活用品中的伞具的零部件,特别涉及对多折伞中棒结构的改进。
背景技术
现有的多折自动开收伞,其中棒由中空的管体相互套接而成,目前使用的多折伞之中棒大多为三段管体组成由管径大小,从外到内为外管、中管和内管,由于中棒只有三段构成,因而各管体的长度还是相对较长,收缩时伞具的体积缩小有限,携带还是不太方便,所以市场上又出现了四折、五折等多折伞,为了避免各管体之间产生偏扭现象,这些伞中棒的管体的横断面形状多数是制成多边形,但是管体的多边形的棱角造成了管与管之间的摩擦加大,容易磨损管与管之间的接头处,同时使开收伞时更费力,另一方面,中棒的折数越多,外管的直径就越大,否则就不能保证该中棒具有足够的强度。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直径较小且有足够强度,不易偏扭,操作省力,方便实用,体积小巧的多折伞中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多折伞中棒,包括一节内管、一节外管和至少三节以上的中管,所述外管、中管和内管依管径大小从外向内依次伸缩套合而成,所述外管是圆管,所述中管和内管具有径向内凹并沿着中棒轴向延伸的凹槽,与外管套接的第一中管的管体具有一个凹槽,其余中管管体和内管上凹槽的数量根据管体的直径由大到小依次递增1,具有偶数个凹槽的管体,其凹槽沿管壁呈均匀分布,具有奇数个凹槽的管体,其凹槽沿管壁呈非均匀分布。
所述外管和中管各节管体的内壁各固定一个铜套,两相互套接的管体,外层管内壁的铜套与内层管外壁面上的其中一个凹槽呈滑动配合。
所述中棒相邻套接的两节管体在其衔接的变径端部,管径小的管体变径处横截面向外扩张以吻合管径大的管体横截面的形状,形成该小管径管体的扩大部,管径大的管体的变径处横截面向内收缩以吻合管径小的管体横截面的形状,形成该大管径管体的缩小部。
所述中棒有七节管体,包括所述外管、第一中管、第二中管、第三中管、第四中管、第五中管和内管。
采用了上述方案的多折伞中棒,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因为有凹槽的管体比圆形管体的强度好,抗弯能力强,所以其管体的直径可以做得较小,中棒的折叠数可以做得较大,如六折或七折,而且在折叠状态伞的收藏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
2.因为凹槽的限位作用以及铜套的加固作用,避免了通常多折伞容易扭转,变形的缺点。
3.因为各相邻管体的凹槽数不一样,在管体做相对运动时,两管体之间有一些由凹弧面和凸弧面所形成的空腔,使相邻管体间的伸缩滑动更圆滑顺畅。
4.各管体的偶合处采用缩小大管径,扩大小管径的方法,在偶合处形成一挡止部,使多节管之间互不滑脱,而且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多折伞中棒处于撑开状态时的轴向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多折伞中棒处于撑开状态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外管1的径向剖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中管21的径向剖面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中管22的径向剖面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三中管23的径向剖面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第四中管24的径向剖面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五中管25的径向剖面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内管3的径向剖面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多折伞中棒处于折叠状态的径向剖面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多折伞中棒相邻两管体间形成空腔的及铜套示意图;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多折伞中棒1可以制成五折、六折、七折等不同折数。以下以七折为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设计的多折伞中棒包括外管1、内管3、中管2、其中中管2由第一中管21、第二中管22、第三中管23、第四中管24、第五中管25,所述的外管1、中管2和内管3分别依管径大小依次伸缩套合而成,其中最大管径的管体1是圆管,其余管体21、22、23、24、25、3具有径向内凹并沿着中棒轴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凹槽的数量根据管体的直径由大到小依次加1,其中第一中管21的凹槽数为1,第二中管22的凹槽数为2,第三中管23的凹槽数为3,第四中管24的凹槽数为4,第五中管5的凹槽数为5,内管3的凹槽数为6。
其中外管1和内管3均可以与伞把相连接,或通过上巢与伞骨装置连接以支撑伞布,所述上巢、伞骨装置、伞把以及其他元件均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同时也省略相关的零部件。
如图2、图3、图4、图5所示,第一中管21与第二中管22相套接,第一中管21的横截面为有一条径向内凹的凹弧形线段的圆,该截面沿中棒轴向延伸形成径向内凹的凹槽,所述凹槽面和圆弧形柱面共同构成该管体的外周面。
同样,如图2、图5、图6,第二中管22与第三中管23相套接。如图5,第二中管22的横截面为有两条对称的径向内凹的凹弧形线段的圆,该截面沿中棒轴向延伸形成径向内凹的凹槽,所述凹槽面和圆弧形柱面共同构成该管体的外周面。
如图2、图6、图7、图8、图9,第三中管23与第四中管24相套接;第四中管24与第五中管25相套接;第五中管25与内管3相套接。
如图3、图4、图5、图6、图7、图8、图9可见,当凹槽数是偶数时管体的横截面是对称的,凹槽数为奇数时管体的横截面是不对称的。
采用这样的横截面设计,大大加强了管体的抗弯强度,因而可以将管体的直径做得较小。
相邻两管体之间的偶合变径处采用如下方案如图1所示,第一中管21有一个凹槽,第二中管22有两个凹槽,在第一中管21与第二中管22的结合部第一中管21的下端内缩为与第二中管22形状相适配的有两个凹槽的圆柱体,即缩小部102;同时将第二中管22的上端扩大为与第一中管21的形状和大小相适配的有一个凹槽的柱体,即扩大部101;这样,就在第一中管21与第二中管22的偶合变径处形成一挡止部111,使第二中管22从第一中管21中向外拉伸时,会挡止于第一中管21与第二中管22的变径处的挡止部111而不会滑脱。
同样,如图1,每两节管体之间的结合部都会形成挡止部,在此不再重复介绍。
如图11,相邻套接的第一中管21和第二中管22之间的圆柱面相互滑动配合,凹槽面部分滑动配合,第二中管22比第一中管21多的那一个凹槽面104与相对应外管的圆柱面103之间会形成一个互不接触的空腔222。
同样,如图3至图10,每相邻两管体之间都会形成一个空腔222,在此不再赘述。该不接触的空腔使相邻管体间的摩擦力减小,使管体间的伸缩滑动更圆滑顺畅,这样在开收伞时更省力。
通过上述方法形成的伞中棒由于折数较多,仍需要对其强度方面进一步加固,如图11在第一中管21与第二中管22所形成的空腔222中有一铜套5,其横截面小于空腔222的横截面,该铜套5固定于第一中管21的内壁上,与第二中管滑动配合。同样,在外管和中管每节管体的内壁面上固定一个铜套5以加固其强度,该铜套均位于该管体与其相邻内层管所形成的空腔222中,并与该相邻内层管的外壁凹槽面滑动配合,保证正常使用时不会扭曲、变形,同时也不会增加摩擦力。
上面的实施例是以七折为例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思路,但是并不局限于七折,五折,六折甚至八折,其结构设计的思路都是相同的。
采用上述中棒制成的多折伞具有体积非常小巧,结构简单,坚固耐用的特点。
权利要求1.一种多折伞中棒,包括一节内管(3)、一节外管(1)和至少三节以上的中管(2),所述外管(1)、中管(2)和内管(3)依管径大小从外向内依次伸缩套合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是圆管,所述中管(2)和内管(3)具有径向内凹并沿着中棒轴向延伸的凹槽,与外管(1)套接的第一中管(21)的管体具有一个凹槽,其余中管管体和内管(3)上凹槽的数量根据管体的直径由大到小依次递增1,具有偶数个凹槽的管体,其凹槽沿管壁呈均匀分布,具有奇数个凹槽的管体,其凹槽沿管壁呈非均匀分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伞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1)和中管(2)各节管体的内壁各固定一个铜套(5),两相互套接的管体,外层管内壁的铜套(5)与内层管外壁面上的其中一个凹槽呈滑动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折伞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相邻套接的两节管体在其衔接的变径端部,管径小的管体变径处横截面向外扩张以吻合管径大的管体横截面的形状,形成该小管径管体的扩大部(101),管径大的管体的变径处横截面向内收缩以吻合管径小的管体横截面的形状,形成该大管径管体的缩小部(102)。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折伞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有七节管体,包括所述外管(1)、第一中管(21)、第二中管(22)、第三中管(23)、第四中管(24)、第五中管(25)和内管(3)。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多折伞中棒,其特征在于所述中棒有六节管体,包括所述外管(1)、第一中管(21)、第二中管(22)、第三中管(23)、第四中管(24)和内管(3)。
专利摘要一种多折伞中棒,包括一节内管、一节外管和至少三节以上的中管,所述外管、中管和内管依管径大小从外向内依次伸缩套合而成,所述外管是圆管,所述中管和内管具有径向内凹并沿着中棒轴向延伸的凹槽,与外管套接的第一中管的管体具有一个凹槽,其余中管管体和内管上凹槽的数量根据管体的直径由大到小依次递增1,具有偶数个凹槽的管体,其凹槽沿管壁呈均匀分布,具有奇数个凹槽的管体,其凹槽沿管壁呈非均匀分布;所述外管和中管各节管体的内壁各固定一个铜套,外层管内壁的铜套与内层管外壁面上的其中一个凹槽面呈滑动配合;采用这样结构的伞中棒即可制成体积非常小,重量轻,方便携带且强度好,不易扭转的多折自动伞。
文档编号A45B19/04GK2845534SQ200520066108

公开日2006年1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5年10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10月18日
发明者黄禄财 申请人:黄禄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