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构造改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6928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构造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结构,特别是该拉杆伸缩定位结构的创新设计。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可见的行李箱拉杆通常都具备有可伸缩定位的结构设计,让使用者可依据自身需要加以调整变化,而本实用新型欲针对改良的,为该行李箱拉杆的伸缩定位结构,此部位结构在相关技术人员的持续努力开发创新下,虽已存在多种不同的结构风貌,但比较常见且难以克服的问题点仍在于其定位柱(钮)卡合以及释放作动的顺畅性及确实性,由于所指的定位柱通常采用弹性组件作为其制动组件,当采用两组弹性组件时,往往发生作用力相互干扰的情况,导致拉杆在伸缩定位作动时,经常出现阻碍不顺、无法一次定位成功,必须重复推拉尝试才完成的窘态,影响产品价值,更造成使用者的不便。
所以,针对上述现有行李箱拉杆的伸缩定位结构所存在的问题点,如何研发出一种更具理想实用性的新型结构,成了相关业界须加以改良突破的目标及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针对上述现有行李箱拉杆可伸缩定位结构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卡合定位动作更加顺畅、可降低阻碍现象及失误率的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构造改良。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构造改良,该行李箱拉杆由多节中空管呈内外相互枢组而成;各中空管底端座具作动槽,该槽中组设有定位件,对应于外部中空管二侧则分别设有上、下定位孔,当在内中空管呈伸长状态时可借由定位件卡合于外部中空管的上定位孔形成定位;而当在内中空管呈缩短状态时可借定位件卡合于外部中空管的下定位孔形成定位;该定位件包括二卡座及二弹簧;该第一卡座外端具有第一凸柱可外伸卡合于外部中空管的上定位孔,该第一卡座的中段顶侧设有斜导面、内端面向内凸伸一限位勾柱;该第二卡座,外端具有第二凸柱可外伸卡合于外管的下定位孔,第二卡座内端具有可枢滑于作动槽的导滑块,其顶侧具有勾持槽可供第一卡座的限位勾柱相配合连结,限位勾柱可于勾持槽内作预定距离的滑动;第一弹簧套组于第一卡座的限位勾柱外周,构成其顶撑于第一卡座内端面与第二卡座的导滑块外端面之间;第二弹簧套组于第一弹簧外周,其外端顶撑于第一卡座内端面、内端则顶撑于底端座的作动槽内所预设的限位缘;借此所构组成的创新定位件结构型态,可将该两组弹簧的弹伸动作状态加以区隔限制,不致相互干扰,使其动作能符合预期状态,达到卡合定位动作更加顺畅确实、降低其阻碍现象及失误率。
借由该第一、第二弹簧的内端分别抵顶于第二卡座及底端座上的结构设计,使得当拉杆的各中空管呈缩短状态而致弹簧被挤压时,其压力可被结构的不同部位所分担承受,以防止造成局部性破坏的情形发生,进而得以延长整体拉杆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卡合定位动作更加顺畅确实、降低了阻碍现象及失误率。当拉杆的各中空管呈缩短状态而致弹簧被挤压时,其压力可被结构的不同部位所分担承受,以防止造成局部性破坏的情形发生,进而得以延长整体拉杆的使用寿命。


图1是本实用新型局部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底端座内部定位构件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单个底端座内部定位构件组合立体剖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各底端座配组于拉杆中空管所在位置立体简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拉杆呈伸长定位状态的平面简示及其内部结构立向剖视图;图6是图5中定位构件的横向剖面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拉杆呈缩短定位状态的平面简示及其内部结构立向剖视图;图8为图7中定位构件的横向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2、3、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结构的较佳实施例,该行李箱拉杆A系由多节中空管呈内、外相互枢组而成;其中,各中空管10、20的底端座30具有作动槽31,该槽中组设有定位件,对应于外部中空管20二侧则分别设有上定位孔21和下定位孔22,以当前述在内的中空管10呈伸长状态时,可借由其定位件卡合于外部中空管20的上定位孔21达到定位;而当在内的中空管10呈缩短状态时,可借由其定位件卡合于外部中空管20的下定位孔22达到定位;所指的定位件,包括二个卡座以及二个弹簧;其中第一卡座40,其外端具有第一凸柱41可借以往外凸伸卡合于外部中空管20的上定位孔21,第一卡座40的中段顶侧设有斜导面42,内端面43中央并向内凸伸有一限位勾柱44,其中该限位勾柱可为T型柱体型态。
第二卡座50,其外端具有第二凸柱51可借以往外凸伸卡合于外部中空管20的下定位孔22,第二卡座50内端具有可枢滑于底端座30作动槽31中的导滑块52,该导滑块52的顶侧中央具有勾持槽53恰可供第一卡座40的限位勾柱44相配合连结,且该限位勾柱44可于勾持槽53内作预定距离的滑动但不脱开;第一弹簧60,套组于第一卡座40的限位勾柱44外周,构成其顶撑于第一卡座40内端面43与第二卡座50的导滑块52外端面54之间;第二弹簧70,套组于前述第一弹簧60的外周,其外端顶撑于第一卡座40内端面43,其内端则顶撑于底端座30的作动槽31内所预设的限位缘310;其中,该中空管10底端座30的作动槽31顶侧对应第一卡座40的斜导面42位置开设有穿口33,以使上方另一中空管的底端座30B底端对应前述穿口33设有凸伸脚34(如图2所示),该凸伸脚34的底端并设有斜缘35。
借由上述的结构、组成,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结构其作动情形如下有关该拉杆可伸长缩短的动作特色与一般行李箱拉杆是一样的,即不再赘述,而本创作主要特点在于其定位结构型态部分。
首先如图3、4、5所示,为该拉杆A呈往上伸长的状态,此状态下,位于内部的中空管10往上拉掣至定止位置时,由于外部中空管20顶段另一侧壁的上定位孔21恰与第一卡座40的第一凸柱41相对位,得以借由该第二弹簧70的弹性顶撑作用而向外凸伸,复卡合于外部中空管20的上定位孔21,使拉杆A的伸长状态达到定位。
如图7、8所示,当该拉杆A的各中空管10、20呈缩短状态时,位于内部的中空管10底端座30B的凸伸脚34将往下穿过下方(即外部中空管)底端座30的穿口33(如图2所示),复借由该斜缘35推抵斜导面42而促使第一卡座40往第二卡座50方向滑移,进而同时挤压第一弹簧60和第二弹簧70,其中第二弹簧内端是对底端座30的限位缘310产生推力,而第一弹簧60则可对第二卡座50产生推力,因此当内部的中空管10下降至定止位置时,由于该第二卡座50的第二凸柱51恰与外部中空管20的下定位孔22相对位,此时第一弹簧60被挤压后所蓄积的弹力得以释放,故第二卡座50将被该第一弹簧60所顶推而往外滑移,令其第二凸柱51卡入外部中空管20的下定位孔22,令拉杆A的缩短状态达到定位。
本实用新型主要借由该第一、第二卡座40、50的创新独特型态设计,利用该第二卡座的导滑块52的阻挡分隔以及限位勾柱44与勾持槽53的可动式连结状态;配合该一内一外的两组弹簧60、70的弹伸动作状态,使其不致相互干扰,让卡合定位的动作能切合预期状态,达到卡合定位动作更加顺畅确实、降低其阻碍现象及失误率的实用进步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还可借由该第一、第二弹簧的内端分别抵顶于第二卡座及底端座上的结构设计,使得当拉杆的各中空管呈缩短状态而致弹簧被挤压时,其压力可被结构的不同部位所分担承受,以防止造成局部性破坏的情形发生,进而得以延长整体拉杆的使用寿命。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构造改良,该行李箱拉杆是由数节中空管呈内、外相互枢组而成;其中,各中空管的底端座具有作动槽,该槽中组设有定位件,对应于外部中空管二侧则分别设有上、下定位孔,以当前述在内的中空管呈伸长状态时可借由其定位件卡合于外部中空管的上定位孔达到定位;而当在内的中空管呈缩短状态时可借由其定位件卡合于外部中空管的下定位孔达成定位;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件包括二卡座以及二弹簧;其中第一卡座,其外端具有第一凸柱可借以往外凸伸卡合于外管的上定位孔,该第一卡座的中段顶侧设有斜导面、内端则向内凸伸有限位勾柱;第二卡座,其外端具有第二凸柱可借以往外凸伸卡合于外管的下定位孔,又第二卡座内端具有可枢滑于作动槽的导滑块,该导滑块的顶侧中央还具有勾持槽恰可供第一卡座的限位勾柱相配合连结,且该限位勾柱可于勾持槽内作预定距离的滑动;第一弹簧,套组于第一卡座的限位勾柱外周,构成其顶撑于第一卡座内端面与第二卡座的导滑块外端面之间;第二弹簧,套组于前述第一弹簧外周,其外端顶撑于第一卡座内端面,其内端则顶撑于底端座的作动槽内所预设的限位缘;其中,该中空管底端座的作动槽顶侧对应第一卡座的斜导面位置开设有穿口,以使上方另一中空管的底端座底端对应前述穿口设有凸伸脚,该凸伸脚的底端还设有斜缘,当凸伸脚往下穿过下方底端座的穿口时,借由该斜缘推抵斜导面而促使第一卡座往第二卡座方向滑移,使第一凸柱脱离外部中空管的上定位孔,同时挤压第一弹簧蓄积弹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构造改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座的限位勾柱可为T型柱体型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李箱拉杆伸缩定位结构改良,拉杆各中空管底端座组设有定位件,可在拉杆呈伸缩状态时分别卡合定位于外部中空管的上、下定位孔;定位件包括二组卡座及二弹簧;第一卡座外端具有第一凸柱可卡合于外部中空管的上定位孔,第一卡座顶侧设有斜导面、内端面向内凸伸限位勾柱;第二卡座外端具有第二凸柱可卡合于外管的下定位孔,第二卡座内端具有可枢滑于作动槽的导滑块,其顶侧具有勾持槽;第一弹簧套组于第一卡座的限位勾柱外周,顶撑于第一卡座内端面与第二卡座导滑块外端面之间;第二弹簧套组于第一弹簧外周,顶撑于第一卡座内端面、底端座的作动槽内限位缘;本实用新型卡合定位作动更加顺畅确实、降低阻碍现象及失误率。
文档编号A45C13/26GK2817559SQ200520109088

公开日2006年9月20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13日
发明者陈首卯 申请人:陈首卯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