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合元件和隐藏型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08856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咬合元件和隐藏型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其中,当沿一对拉链带中的每一个的侧边装接的咬合元件(在下文中,有时缩写成元件)彼此连接时,不能从拉链带表面上看见相连的元件,并且本发明涉及一种隐藏型拉链,其中相同的元件沿直线布置在拉链带的元件装接边缘部分上。
背景技术
传统上,在这种隐藏型拉链中使用的咬合元件(下文中有时缩写成元件)通过合成树脂的喷射模塑法或锌合金的压模铸造等方法沿元件装接边缘部分安装,其中每个元件装接边缘部分包括位于拉链带的侧边处的芯线部分。
在这种隐藏型拉链中使用的元件具有大体上U形的轴向截面,并且安装为使所述元件的连接部分朝向拉链带内部。可选地,隐藏型拉链通过将拉头以这样一种状态插入到元件列中而构成,其中装接有元件的拉链带的元件装接边缘向后折成字母U形。
然而,当元件彼此连接时,如果沿带宽度方向从拉链带的两侧给这种隐藏型拉链施加拉应力的话,在左右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使得从带表面可以看到相连的元件,从而不能确保隐藏特性。另外,另一个问题在于拉头的滑动操作很费力,因此在拉开/锁闭该隐藏型拉链时很难平滑地操作拉头。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例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52-10483公开了一种具有下列配置的隐藏型拉链元件。即,连接部分设置在具有U形截面的元件的带固定部分的一端上,使得连接部分的上、下部分的形状不对称,并且沿左右方向对称的接合面形成在上、下部分之间的边界上,而凸出部分突出地设置在带固定部分的另一端上。
具有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52-10483中所描述元件的隐藏型拉链可以确保稳定的连接状态而没有任何移动,这是因为当通过滑动拉头连接左右元件时,元件的竖直运动通过接合面被阻止。因此,即使沿带宽度方向施加张力,也可以防止元件旋转,从而阻止左右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
根据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52-10483,通过在带固定部分的另一端上设置凸出部分使元件的固定部分和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可以使拉头轻松滑动和防止带损坏。
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2598345公开了下列隐藏型拉链元件。即,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2598345中描述的元件为具有大致U形轴向截面的元件,其中形成有带安装槽。位于一端的连接部分的上下部分具有不同形状,而接合面形成在两者之间的边界上。竖直壁面形成在上部分的前端处,并且下部分的厚度设定为元件主体厚度的一半。另外,带安装槽倾斜地形成,并且用于使元件一端侧部与另一端侧部相连的连接部分设置在带安装槽的一部分上。此外,拉头引导件突出地设置在元件另一端的前端处以提高拉头的滑动性能。
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2598345描述了一作用,即,通过在隐藏型拉链中使用这种元件可以牢固地连接左右元件并且充分限制竖直移动。另外,该文献描述了如果牙链沿纵向方向弯向拉链带一侧的话,它可以非常容易地弯曲而不会像传统产品那样生硬。
另外,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2598345描述了由于带安装槽倾斜形成并且连接部分设置在其一部分上,可以提高拉链的水平拉力和连接强度,并且元件的另一个端部可以很薄地形成从而使元件本身形成薄且美观的结构。
近几年来,由于拉链具有使元件隐藏的隐藏特性,所以利用拉链不会降低产品设计性能的优点,可以使隐藏型拉链广泛地应用于诸如衣服或汽车乘客座套的各种产品中。为此,要求隐藏型拉链具有高性能,即,即使拉链在不同环境或状态下使用,也能够确保隐藏性能和连接强度。
更具体地,当隐藏型拉链应用于汽车座套等时,因为座套具有比座垫主体的外形尺寸更小的尺寸,当咬合元件将要彼此连接或者拉链处于连接状态时,从两侧拉动牙链的拉应力施加于隐藏型拉链上。然而,当对装接有如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52-10483和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2598345中所描述的传统元件的隐藏型拉链施加大的拉应力时,可能会出现在左右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及元件连接发生松脱的故障。
另外,这种传统的隐藏型拉链无力抵抗扭力或推力。例如,如果缝在衣服上的隐藏型拉链承受扭力或推力的话,元件的连接部分易于变形或损坏使得拉链不能经受长期使用。
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52-10483的元件中,连接部分的上下部分都一直形成至前端。当左右元件连接时,一个元件的连接部分的上下部分的侧端安装到邻接连接部分的上下部分的侧端上。因此,当弯曲牙链时,由于牙链生硬且缺乏塑性,使得其弯曲操作不能平稳进行。
另一方面,尽管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2598345的元件可以如上所述容易地弯曲,但是由于连接头从元件的基部(主体)通过收缩颈部突出地设置,使得连接头和颈部易于变形或损坏。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实现,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其具有优异的隐藏特性和连接强度,并且即使承受拉应力也能够防止在左右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并且即使承受扭力或推力也能够防止产生变形和损坏,以及提供一种装备有该咬合元件的隐藏型拉链。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的侧边部分安装槽在内的大致U形截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元件包括用于保持芯线部分的C形基部;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带钳夹面相对一侧的接合面成一体,其中第一带钳夹部分具有扩展部分,其沿连接方向前后扩展,并且所述第一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形成为比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更宽。
在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大致U形截面的咬合元件中,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从C形基部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所述第一带钳夹部分具有沿连接方向前后扩展的扩展部分,该第一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形成为比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更宽。因此,当利用这种咬合元件制造的隐藏型拉链的左右元件连接时,由于第一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形成为比传统型更宽,拉链带可以通过左右元件从两侧稳固地压紧,从而增大用于压紧左右元件之间的拉链带的区域。因此,即使隐藏型拉链承受拉应力,也可以有效地防止在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增强隐藏型拉链的隐藏特性。
即使在给利用本发明的元件制造的隐藏型拉链施加扭力或推力时给第二带钳夹部分施加负载,因为第一带钳夹部分加宽地形成有扩展部分,使得宽的第一带钳夹部分可以承受该负载以支撑第二带钳夹部分。因此,可以防止第二带钳夹部分中产生变形和损坏,从而提供能够长期使用的高质量隐藏型拉链。
同时,本发明中所提及的连接方向是指当元件安装到拉链带上时拉链带的纵向方向。元件的竖直方向是指当左右元件连接时,从元件前表面向后表面的方向(参见图1)。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的侧边部分安装槽在内的大致U形截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元件包括用于保持芯线部分的C形基部;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带钳夹面相对一侧的接合面成一体,其中第二带钳夹部分的接合面形成为锥形面,其从接合面的近端部侧向其前端侧相对于连接部分的连接头的顶面向上倾斜。
因此,当通过滑动拉头而连接左右元件时,可以通过允许配对元件的连接头在元件的倾斜接合面上滑动而向下压紧且正确引导连接头。因此,可以沿使拉链带彼此安装的方向施加促动元件的作用力。因此,通过上述作用,如果在元件连接时左右拉链带承受拉应力的话,由于拉链带可以稳定地彼此安装在一起,因此可以防止在带之间产生间隙以增强隐藏型拉链的隐藏特性。另外,每当隐藏型拉链锁闭时,拉头可以平稳滑动,从而实现滑动性能的改进。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的侧边部分安装槽在内的大致U形截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元件包括用于保持芯线部分的C形基部;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带钳夹面相对一侧的接合面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咬合元件还包括用于使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和连接部分的连接头的顶面相连的加强部分。
根据本发明另一个方面的咬合元件还包括加强部分,其将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与连接部分的连接头的顶面相连。例如,在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以直角与连接头顶面相交,并且连接头经由肩部和狭窄颈部从C形基部设置的情况下,当连接部分承受大的扭力、推力等时,存在该连接部分可能变形或损坏的担心。然而,通过设置在本发明中所述的加强部分,可以充分确保连接部分的强度从而防止连接部分变形或损坏。因此,即使在元件连接时承受大的扭力或推力,也可以稳定地维持拉链带的安装状态,从而防止在带之间产生间隙以很大程度上增强隐藏型拉链的隐藏特性。另外也使长期稳定地使用隐藏型拉链成为可能。
优选地,所述加强部分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随着该加强部分从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向连接头的前端部延伸而逐渐减少。
因此,当装接到拉链带上的元件连接时,可以防止加强部分咬入配对元件侧面上的拉链带。可选地,即使加强部分与拉链带接触,也可以阻止过多咬入拉链带,从而避免加强部分和拉链带之间的干涉。
优选地,所述加强部分沿连接方向的宽度随着该加强部分从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向连接头的前端部延伸而逐渐减少和/或第二带钳夹部分具有位于沿连接方向前后的两个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前端处的肩口侧的切口。
在这种情形下,所述加强部分沿连接方向的宽度随着该加强部分从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面向连接头的前端部延伸而逐渐减少,或者切口设置在位于沿第二带钳夹部分的连接方向前后的两个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前端处的肩口侧。例如,当元件的连接头连接时,元件的连接头顶面与配对元件的第二带钳夹部分的接合面相对。通过如上所述逐渐减少加强部分的宽度或者在位于第二带钳夹部分的前端处的肩口侧设置切口,可以防止设置在元件的连接头顶面上的加强部分与配对元件的第二带钳夹部分的接合面接触,因此,可以避免加强部分和第二带钳夹部分之间的干涉。因此,当元件连接时,可以确保元件的连接头顶面与配对元件的接合面相对的状态从而获得优异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从C形基部的上部向侧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外周面和从侧部向底部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外周面形成曲面,并且第二外周面具有比第一外周面更大的曲率半径。
在本发明的元件中,从C形基部的上部向侧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外周面和从侧部向底部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外周面形成R形曲面。因此,当通过滑动拉头拉开/锁闭隐藏型拉链时,通过抑制元件与拉头之间的干涉可以进一步改进拉头的滑动性能。此外,当元件穿过拉头内部时,该元件可以在拉头内转动从而将元件姿态转换为适于连接的姿态,从而更加牢固地连接左右元件。特别地,根据本发明,第二外周面具有比第一外周面更大的曲率半径。因此,当元件在拉头内部旋转至适当姿态时,该元件可以极为平稳地转动,这样该元件的姿态可以有效地倾斜至适当姿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隐藏型拉链,其特征在于,多个咬合元件沿一对拉链带的元件装接边缘部分以预定间隔沿直线布置,并且拉头插入到咬合元件中,并且元件装接边缘部分侧的每个拉链带向后折成大致字母U形。
因为具有上述特征的元件安装到拉链带的元件装接边缘部分上,本发明的隐藏拉链具有优异的隐藏特性和连接强度,并且即使施加拉应力也可以防止在左右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或者即使施加扭力、推力等也可以防止在连接部分中产生变形或损坏。此外,本发明的隐藏型拉链确保了优异的滑动性能。本发明产生的作用是极为巨大的。


图1是显示了本发明的咬合元件的透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咬合元件的前视图;图3A是显示了本发明的咬合元件处于彼此连接状态的前视图,并且图3B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咬合元件处于彼此连接状态的前视图;图4A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咬合元件的透视图,并且图4B是显示了咬合元件处于彼此连接状态的前视图;图5是本发明的隐藏型拉链从其带前表面观察的前视图;图6是本发明的隐藏型拉链从带后侧观察的后视图;图7是沿图6的直线VII-VII剖开的剖视图;图8是沿图6的直线VIII-VIII剖开的剖视图;图9是沿图8的直线IX-IX剖开的剖视图;图10是沿图9的直线X-X剖开的剖视图;图11是用于解释在咬合元件彼此连接时滑动连接头的说明图;和图12是用于解释在咬合元件被导入拉头中的元件通道时咬合元件的姿态改变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图1是显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完整咬合元件的透视图。图2是咬合元件的前视图。图3A是显示了咬合元件处于彼此连接状态的前视图,当咬合元件彼此连接时,以假想线表示了配对咬合元件的位置。
实施例图1中显示的咬合元件1具有大体上U形的轴向截面,其中形成有用于拉链带22的带侧边安装槽10,并且该咬合元件包括用于保持拉链带22的芯线部分25的C形基部2,第一扁平带钳夹部分3和第二扁平带钳夹部分4,其从C形基部2的相应端部大体上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5,其与位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带钳夹面11的相对侧的接合面12成一体。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构造为与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相比稍微更向前地突出。
在该实施例的咬合元件1中,用于保持芯线部分25的圆形保持槽14大体上设置在C形基部2的竖直方向的中心处,并且带侧边安装槽10从所述圆形保持槽14倾斜向上地形成。同时,尽管在该实施例中没有显示,但是如上述日本实用新型公开No.2598345中描述的用于连接第一带钳夹部分3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连接部分可以大体上设置在带侧边安装槽10的中心处。咬合元件1可以通过设置这种连接部分而牢固固定到拉链带22的预定位置上。
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接合面12成一体的连接部分5具有卵形连接头6、收缩颈部7和从C形基部2连续设置的肩部8。在这种情况下,接合面12在颈部7和肩部8的左右两侧从肩部8伸向连接头6。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左右侧边部分(即,沿连接方向的前后两个边缘部分)相对于颈部7和肩部8像顶峰一样扩展。因此,当连接头6与彼此相对的配对元件1相连时,其侧面部分与配对元件1的连接部分5相连,这样,连接头6的顶面13与配对元件1的接合面12相对。
第一带钳夹部分3具有扩展部分17,其沿连接方向前后扩展,所述扩展部分17形成为比第二带钳夹部分4更宽。扩展部分17可以一直形成至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并且该扩展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形式。例如,扩展部分17可以形成为如图1所示的大致梯形形状,或者可以形成为大体三角形状。因为扩展部分17一直形成到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面15形成为沿连接方向宽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
在这种情况下,如图2所示,C形基部2沿连接方向的长度(宽度)W1设定为小于具有扩展部分17的第一带钳夹部分3沿连接方向的长度(宽度)W2(即,W1<W2)。通过设定C形基部2的宽度W1小于宽度W2,例如,如图9所示,当构造隐藏型拉链21时,可以确保在彼此相邻的元件1的C形基部2之间形成预定间隙(间距)。因此,拉链带22的芯线部分25暴露在C形基部2之间的间隙中,这样防止了牙链生硬,从而变得易于弯曲。因此,可以容易地进行牙链的弯曲操作。C形基部2的宽度W1和具有扩展部分17的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宽度W2可以根据元件1本身的尺寸或类似参数任意设定。优选地,宽度W1为2.5-2.8毫米,宽度W2为3.0-3.3毫米。
在该实施例的咬合元件1中,三棱锥加强部分9设置在连接头6的顶面13上,从而使连接头顶面13与前端面16相连,所述顶面13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以直角相交。在该实施例的元件1中,连接头6经狭窄颈部7设置,并且连接头顶面13与前端面16以直角相交。为此,连接部分5的强度值得担忧。然而,通过设置上述加强部分9可以充分确保连接部分5的强度。因此,即使对处于连接状态的元件1施加大扭力或推力,也可以防止连接部分5变形和损坏。
另外,加强部分9形成为三棱锥形状,其中沿竖直方向的厚度和沿连接方向的宽度随着该加强部分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向连接头6的前端部延伸而逐渐减少。更具体地,当装接到拉链带22上的左右元件1连接时,防止了加强部分9与具有配对元件1的拉链带22相接触,如图8所示,这是因为加强部分9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逐渐减少。或者,即使发生接触,加强部分9也防止了过多地咬入拉链带,从而避免了加强部分9和拉链带22之间的干涉。
当加强部分朝向连接头6的前端部延伸时,通过减少所述加强部分9沿连接方向的宽度,防止了该加强部分9与配对元件1的第二带钳夹部分4接触,如图3A所示。另外,可以防止一个元件1的加强元件9与另一个元件1的第二带钳夹部分在这些元件连接时发生干涉。因此,可以确保元件1的连接头顶面13与配对元件1的接合面12相对的状态达到稳定状态。
例如,如果为了增强连接部分5的强度而增大加强部分9的尺寸的话,人们认为,只有在加强部分9沿连接方向的宽度随着该加强部分朝向连接头6的前端部延伸而逐渐减少时才能避免加强部分9和第二带钳夹部分之间的干涉。在这种情况下,如图3B中所示,位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两个峰状边缘部分中每一个的前端处的肩口侧设置有与配对元件1的加强部分9′的形状吻合的切口28。因此,即使加强部分9′的尺寸增大时,也可以可靠地避免一个元件1的加强部分9′和另一个元件1的第二带钳夹部分4之间的干涉。
在本发明中,加强部分9的结构不局限于如图1所示的三棱锥,而是可以构造为圆锥形或者如图4A所示的具有矩形底面的柱形。
例如,如果加强元件9″的形状为如图4A所示的柱状,该加强部分9″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随着其朝向连接头6的前端部延伸而逐渐减少。因此,防止了加强部分9″和配对拉链带22之间的接触以避免加强部分9″和拉链带22之间的干涉。在这种情况下,例如,如果元件彼此连接时,加强部分9″的宽度大至它不会与配对元件1第二带钳夹部分4发生干涉的话,可以获得稳定的连接状态。但是,如图4B所示如果加强部分9″的宽度增大超过一定范围的话,需要在位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两个峰状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前端处的肩口侧设置与加强部分9″的形状相吻合的切口28′,以免一个元件1的加强部分9″和另一个元件1的第二带钳夹部分4之间发生干涉。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充当峰状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底面的接合面12相对于连接头6的顶面13倾斜,这样,接合面12的前端相对于其近端部位于更高的位置处。换句话说,接合面12形成为锥形面,其从近端部侧向前端侧向上倾斜。优选地,接合面12以3°-7°角倾斜。因此,当元件1连接时,可以有效地操作沿使拉链带22彼此装配的方向促动拉链带22的作用力,从而有效地增强隐藏型拉链21的隐藏特性。
在该实施例的咬合元件1中,从C形基部2的顶部向侧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外周面18和从侧部向底部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外周面分别形成具有R形的圆形面。第二外周面19的曲率半径设定为大于第一外周面18的曲率半径。特别地,优选地,第一外周面18的曲率半径为R0.5毫米或以上及R1.5毫米或以下,并且第二外周面19的曲率半径为R1.0毫米或以上及R2.0毫米或以下,其比第一外周面18的曲率半径更大。
通过将上述咬合元件1沿直线以预定间隔布置在成对拉链带22中每一个的元件装接边缘部分上而形成牙链23。其后,拉头24插入到具有向后折成大致U形的拉链带22的元件装接边缘部分的咬合元件1的元件列中,从而获得如图5-10中所示的隐藏型拉链。图5是从带前表面一侧观察的根据实施例的隐藏型拉链21的前视图。图6是从带后表面一侧观察的隐藏型拉链21的后视图。
利用传统装置可以将咬合元件1连接到拉链带22上。例如,通过将合成树脂喷射模制到拉链带22的元件装接边缘部分上可以把具有特定结构的合成树脂制元件1安装到拉链带22上。在这种情况下,用于制造元件1的材料的合成树脂实例包括聚醛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和尼龙。由金属制成的元件1可以通过压模铸造铜合金、镍合金、铝等材料而安装到拉链带22上。
在通过使用咬合元件1获得的隐藏型拉链21中,如图7所示,拉链带22的芯线部分25由元件1的圆形保持槽14保持,并且拉链带22的元件装接边缘部分由元件1的第一带钳夹部分3和第二带钳夹部分4夹住。
拉链带22在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处向后折成大致U形。装接在左右拉链带22上的元件1通过滑动拉头24而连接,因此,向后折成大致U形的拉链带22的向后折叠的端面26如图8所示彼此安装在一起。因此,隐藏型拉链21可以使连接的元件1从拉链带22的前表面一侧不能看见。
此时,元件1的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接合面12相对于连接头6的顶面13倾斜成锥形,如上所述。因此,当左右元件1的连接部分5连接时,如图11所示,在引导一个元件1的连接头6以便通过配对元件的接合面12向下推动连接头6的同时,连接头6一直滑移到连接位置。
因此,当元件1连接时,可以施加沿使拉链带2彼此安装在一起的方向促动拉链带的作用力。因此,即使左右拉链带22在元件1连接时承受拉应力,也可以防止左右元件1被沿安装方向施加的作用力向上拉开,这样,左右拉链带22可以通过向后折叠的端面26彼此稳固地安装在一起。因此,防止了在带22之间产生间隙,从而增强了隐藏型拉链的隐藏特性。
因为接合面12是锥形面,所以每个左右元件1的连接头6在接合面12上滑动,使得连接部分5可以平滑且可靠地彼此连接在一起。因此,拉头的滑移运动变得平稳从而改善其滑动性能。
在该实施例的隐藏型拉链21中,元件1的第一带钳夹部分3具有扩展部分17,并且前端面15形成为比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更宽。因此,当左右元件1连接时,如图9所示,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面15与传统型比较而言可以增大用于从左右按压拉链带22的区域,这样,拉链带22可以从两侧稳定地压紧在左右元件1之间。因此,当隐藏型拉链21承受拉应力时,可以有效地防止在左右拉链带22之间产生间隙,从而确保隐藏型拉链21的优异的隐藏特性。
当左右元件1连接时,一个元件1的连接头6与另一个元件1的接合面12相对,如图10所示。当隐藏型拉链21在这种状态下承受扭力或推力时,第二带钳夹部分4被配对元件的连接头6从接合面12一侧压紧。传统的隐藏型拉链具有这种问题,即,元件易于变形或损坏,这是因为如果在元件连接时施加这种扭力或推力的话,在与连接头接触的元件的一部分上施加有大作用力。
然而,在该实施例的隐藏型拉链21中,具有扩展部分17的较宽第一带钳夹部分3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相对从而夹住拉链带22,另外,各元件1之间沿连接方向的间隔由于扩展部分17的存在而变窄。因此,即使在隐藏型拉链21被施加有扭力或推力时第二带钳夹部分4承受负载,较宽成形的第一带钳夹部分3可以通过带22支撑第二带钳夹部分4,从而防止在第二带钳夹部分4中产生变形或损坏。
此外,在该实施例的隐藏型拉链21中,设置有加强部分9以使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和与之成直角相交的连接头6的顶面13相连。因此,充分确保了连接部分的强度从而防止了连接部分变形或损坏。为此,即使处于连接状态下的元件承受大扭力、推力等,也可以稳定地保持安装在左右元件之间的拉链带22的安装状态,从而很大程度上增加隐藏型拉链的隐藏特性。
如上所述,该实施例的隐藏型拉链21即使在其装接到可能承受拉应力的汽车座套上时也可以通过三个作用确保优异的隐藏特性,该三个作用为,通过使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接合面12形成为锥形面而改进隐藏特性的作用;通过使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面15由于扩展部分17加宽而改进隐藏特性的作用;以及利用加强部分9改进隐藏特性的作用。
尽管该实施例通过如上所述地倾斜接合面12、构造扩展部分17和构造加强部分9而改进隐藏特性,但是本发明不限于该实例。即使只设置这些部件中的任意一个,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进隐藏型拉链的隐藏特性。
由于在第一带钳夹部分3中形成有扩展部分17,隐藏型拉链21即使在其承受扭力或推力时也可以防止连接部分5变形或损坏。此外,通过给连接头顶面13设置加强部分9增强了连接部分5的强度。因此,该实施例的隐藏型拉链21是能够长期使用的高质量隐藏型拉链。
另外,因为元件1的第一外周面18和第二外周面19具有R形曲面,所以该隐藏型拉链21可以通过在拉头24滑动时抑制元件1和拉头24之间的干涉而获得优异的滑动特性。此外,还可以获得下列优点。
例如,如果在通过滑动拉头24连接左右元件1时向左右拉链带22施加向外的拉应力的话,元件1可以在如图12中虚线所示的倾斜姿态下进入拉头24的元件通道27中。
在这种情况下,当元件1通过拉头24中的元件通道27时,元件1的第二外周面19与拉头24的底板29接触,并且第一外周面18与拉头24的倒L形凸缘30接触,这样该元件朝向拉头24的后口侧滑动。这时,根据拉头24的元件通道27的内部结构,可以通过使第二外周面19与拉头24的底板29形成接触并且第一外周面18与拉头24的凸缘30形成接触而使元件1在元件通道27中旋转,从而使元件的姿态倾斜为适于连接的姿态,如图12中实线所示。
即使元件1以不合适的姿态进入拉头24中的元件通道27内使得其相对于元件通道27倾斜,该实施例的隐藏型拉链21也可以获得以下优点,即,它可以通过使元件通道27中的元件1的姿态倾斜而确保稳定的连接状态从而可靠地连接左右元件1。
特别地,根据该实施例,元件1的第二外周面19具有比第一外周面18更大的曲率半径,如上所述。即,当通过使元件1在拉头24内如上所述那样旋转而使元件1倾斜为适于连接的姿态时,第二外周面19与第一外周面18相比具有更大的用于与拉头接触的区域。因此,因为第二外周面19具有比第一外周面18更大的曲率半径,所以元件1可以由于该元件在元件通道27内平稳旋转而有效、稳定地倾斜。
本发明的咬合元件可以有效地应用为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该隐藏型拉链安装在汽车座套、衣服等上,并且要求具有隐藏特性和连接强度。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1),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22)的侧边部分安装槽(10)的大致U形截面,并包括用于保持芯线部分(25)的C形基部(2);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3,4),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2)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5),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带钳夹面(11)相对一侧的接合面(12)成一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带钳夹部分(3)具有沿连接方向前后扩展的扩展部分(17),并且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面(15)形成为比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更宽。
2.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1),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22)的侧边部分安装槽(10)的大致U形截面,并包括用于保持芯线部分(25)的C形基部(2);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3,4),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2)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5),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带钳夹面(11)相对一侧的接合面(12)成一体,其特征在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接合面(12)形成为锥形面,其从接合面(12)的近端部侧向其前端侧相对于连接部分(5)的连接头(6)的顶面(13)向上倾斜。
3.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1),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22)的侧边部分安装槽(10)的大致U形截面,并包括用于保持芯线部分(25)的C形基部(2);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3,4),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2)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5),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带钳夹面(11)相对一侧上的接合面(12)成一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使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和连接部分(5)的连接头(6)的顶面(13)相连的加强部分(9)。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分(9)沿竖直方向的厚度随着该加强部分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向连接头(6)的前端部延伸而逐渐减小。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咬合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分(9)沿连接方向的宽度随着该加强部分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向连接头(6)的前端部延伸而逐渐减小和/或第二带钳夹部分(4)具有位于沿连接方向前后的两个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的前端处的肩口侧的切口(28)。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咬合元件,其特征在于从C形基部(2)的上部向侧部弯曲的第一弯曲部分的第一外周面(18)和从侧部向底部弯曲的第二弯曲部分的第二外周面(19)形成曲面,并且所述第二外周面(19)具有比第一外周面(18)更大的曲率半径。
7.一种隐藏型拉链,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多个咬合元件沿一对拉链带(22)的元件装接边缘部分以预定间隔沿直线布置,并且拉头(24)插入到咬合元件(1)中,同时元件装接边缘部分上的每个拉链带(22)向后折成大致字母U形。
全文摘要
一种用于隐藏型拉链的咬合元件,具有包括用于拉链带(22)的侧边部分安装槽(10)的大致U形截面,所述咬合元件包括C形基部(2);第一和第二带钳夹部分(3,4),其为扁平的并且从C形基部(2)的相应前端大致平行地延伸;以及连接部分(5),其与位于与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带钳夹面(11)相对一侧的接合面(12)成一体,其中所述第一带钳夹部分(3)具有沿连接方向前后扩展的扩展部分(17),并且该第一带钳夹部分(3)的前端面(15)比第二带钳夹部分(4)的前端面(16)更宽,从而具有优异的隐藏特性和连接强度,并且即使施加拉应力时也能够防止在左右拉链带之间产生间隙。
文档编号A44B19/06GK1977731SQ20061016414
公开日2007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06年12月6日 优先权日2005年12月6日
发明者冰见直之, 小岛昌芳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