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内部减震元件的鞋,尤其是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43693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带内部减震元件的鞋,尤其是运动鞋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鞋子、特别是运动鞋领域。更特别的是,它涉及一鞋子,所述鞋子的抗磨垫件在足后跟部包括一用于防护脚跟受撞击的内部减震元件,例如进行球类运动时受到的意外撞击。
在行走时,使用者的大部分重量,约75%被释放在脚跟的跟骨、骨头上。所述比例在进行某些运动时还会增大。运动鞋制造商因此非常注意对跟骨的保护,使跟骨能够承受运动练习时的冲撞。
背景技术
目前,大部分运动鞋至少包括一设置在鞋后跟部,跟骨下面的一减震元件。所述减震元件通常为一具有最大弹性的独立组件,被设置在抗磨垫件内部。然而,它也可以与所述鞋垫融为一体。
在文献FR.2.438.983中,减震元件被设置在鞋子的内部鞋垫与严格意义的抗磨垫件之间,用自身具有较高减震性特点的橡胶或塑料材料制成。在一实施例子中,抗磨垫件由蜂窝状材料制成,所述蜂窝状材料自身的弹性与抗震性能使减震元件与所述抗磨垫件设计成为一单一的物品。所述减震器的形状为垂直凹形圆柱体,在所述抗磨垫件形成的环形槽位置上支撑于严格意义的抗磨垫件底部上。这是设置于管状减震元件上边部的内部鞋垫。
在所述实施类型中,减震元件被融入抗磨垫件内部,所述抗磨垫件用一自身具有较高抗震特性的橡胶或塑料材料制成。因此,它不再是一种传统的抗磨垫件材料,此外,传统抗磨垫件的这种材料在耐磨性或抗磨损度方面具有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鞋,尤其是运动鞋,其抗磨垫件可包括,例如文献FR.2.438.983如下实施变型包括一体式管状减震元件,所述减震元件能缓解上述缺点和/或具有不同的结构。
本发明涉及一鞋,其包括一内垫件和一抗磨垫件,所述抗磨垫件的足跟部被镂挖出一向上的开口,所述足跟部包括一内部减震元件。
按照本发明,减震元件的特征在于,其优选与抗磨垫件形成一体,所述减震元件具有一开口的凹形管状结构,其环形截面在其整个高度上不具有恒定的厚度,所述减震元件(5)在局部区域具有一减小的厚度,更好的是,由减震元件弯曲形成的变形从这一厚度区开始出现。由此,脚跟位置获得的减震效果源自于凹形管状组件的弯曲,由此在减震元件区域上形成变形,且所述凹形管状减震元件局部具有一减小的厚度,且向减震元件外部展开。
在一实施变型中,管状减震元件的外壁与抗磨垫件的广义支撑平面垂直,而内壁为一凹形弧面。在这里,“广义支撑平面”是指在足跟部的抗磨垫件下表面,与地面接触。由于内壁的凹形弧面,减震元件具有一环形截面,所述环形截面的厚度自上边部至下边部发生渐变,所述变化从上边部开始递减,直到厚度减小区域,然而开始递增,直到下边部。
在一实施变型中,凹形内壁的弧半径约为6到10mm,且厚度减小区域基本为减震元件的一半高度。
在一实施变型中,管状减震元件的开口朝上,且所述鞋包括一弹性材料制成的柔韧片,其能至少部分闭合足跟部的开口,且贴合在减震元件的上边部。
在这种情况下,在足跟部位置的减震效果,一方面通过管状减震元件弯曲引起的变形获得,另一方面,当跟骨在凹形管状减震元件的对称垂直轴上引起垂直压力时,由柔韧片变形引起的悬挂效应获得,变形使所述柔韧片朝减震元件内部弯曲。
根据所述实施变型,构成减震元件底部的抗磨垫件一部分具有一凹形结构,且厚度基本一致。因此,减震元件底部的中心区相对于抗磨垫件的广义支撑平面增高。
更好的是,尤其在后一种实施变型中,构成所述减震元件底部的抗磨垫件的部分相对于所述抗磨垫件的广义支撑平面(QQ’)在高度上变动上。因此,构成减震元件的鞋垫部分不能对管状减震元件的变形形成干扰。尤其,鉴于管状组件为凹形,所述部分与覆盖其的柔韧片一起,形成一种空气室。在跟骨的碰撞下,悬挂效应使构成所述空气室上壁的柔韧片发生变形,这导致位于所述空气室内部,空气压力的增加,以及伴随构成所述空气室底部与抗磨垫件底部的减震元件一部分的相关变形。
可能地,柔韧片至少被一通孔通穿,所述通孔在管状减震元件的内部镂空中留下与空气室内体积相应的镂空。当使用者脚下相对于内部鞋垫,至少部分略微抬起时,所述疏通孔使空气室重新回到压力平衡状态。
更好的是,管状减震元件的高度为13至15mm,在其上边部的横截面厚度为4至5mm,在厚度减小区域的横截面厚度为2至3mm。
更好的是,厚度减小区域与减震元件的上边部有5至6mm的距离。
更好的是,弹性材料的柔韧片用橡胶制成,且厚度为3mm。
按照一实施变型,弹性材料的柔韧片使足跟部的开口部分弯曲,且位于内部鞋垫上,所述内部鞋垫则完全覆盖了足跟部的开口。
在一实施变型中,减震元件的开口朝下。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构成抗磨垫件的一部分构成了管状组件的底部,所述底部与内部鞋垫接触。
在所述实施变型中,所述管状组件的下边部至少在所述内壁的一侧相对于所述抗磨垫件的广义支撑平面在高度上变动。


本发明将在对以下两个鞋的实施例子的描述中,得到更好地理解。所述鞋可以是运动鞋或城市休闲鞋,其具有一抗磨垫件,在第一个例子中,所述抗磨垫件的足跟部被镂挖出一朝上开的开口,而在第二个例子中,则是一朝下开的开口,鞋包括一与抗磨垫件形成一体的内部减震元件,其具有一凹形管状结构。在第一个例子中,鞋还包括一弹性材料的柔韧片,所述柔韧片使足跟部的开口至少部分弯曲,且贴合在减震元件的上边部。所述两个例子由两个

,其中,图1与图2为根据过内部减震元件对称轴,对应于跟骨垂直轴的一垂直平面,第一与第二例子中鞋的切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根据第一例子,运动鞋1包括一鞋筒2、一内部鞋垫3与一抗磨垫件4。
抗磨垫件4为用于运动鞋的传统材料,例如硬度为70的Shore A橡胶。所述抗磨垫件具有一足跟部,其具有一朝上,即朝内部鞋垫3的内镂空4a。一减震元件5位于所述内镂空4a上,所述减震元件由与抗磨垫件4连为一体的单块零件构成,其与抗磨垫件的材料一致。
所述减震元件5具有一凹形管状结构,其使抗磨垫件4的底部4b朝上延长,且其同时还朝上开口。所述管状组件5,与被作为对称垂直轴PP’的跟骨中心轴一起,被安装在内镂空4a上。
减震元件5在其上边部6与下边部7之间的高度为H,下边部在接合处与抗磨垫件的一部分对应,所述部分使开口对面的减震元件弯曲。所述减震元件具有一横向环形截面,所述截面在整个高度H上不保持一致的厚度。所述减震元件局部具有一厚度E0减少的区域9,即低于在其上边部6位置测量的厚度E1,与在下边部7位置测量的E2相等。
弹性材料的柔韧片8,贴合在减震元件5的上边部6上,至少部分延伸在抗磨垫件4的足跟部形成的镂空4a的上方。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柔韧片8没有完全覆盖镂空4a,从而在所述柔韧片8的圆周线上,继续存在能允许进入抗磨垫件4内镂空4a中的一开口13。内部鞋垫3完全覆盖了柔韧片8、开口13以及部分覆盖了鞋筒2的底端2a。
柔韧片8可以通过例如粘合,被固定在减震元件5的上边部6上。
减震元件5的外壁5a垂直于抗磨垫件的广义支撑平面QQ’。所述广义支撑平面QQ’对应于抗磨垫件底部4b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支撑在地面上。
减震元件5的内壁5b具有一凹形弧面,从而介于减震元件5上边部6与下边部7之间的厚度形成渐变,从上边部6开始递减,直到相对于减小厚度E0的区域9,然后开始递增,直到下边部7。
在一以非限制性方式举例的明确实施变型中,凹形内壁5b的弧半径为6至10mm,减震元件5的高度H为13至15mm, 上边部6位置的厚度E1为4至5mm,在厚度减小区域9的厚度E0为2至3mm,厚度减小区域9与上边部6的距离为5至6mm。
在所述例子中,管状组件5具有一卵球形横截面,其根据鞋子常规方向的纵向长轴为42mm,且图1可见的短轴为37mm。
在鞋脚跟作用于地面的时候,在跟骨位置产生碰撞,于是,一方面通过柔韧片8的弯曲,另一方面通过减震元件5,从而获得变形。柔韧片8向内朝减震元件5的内镂空5c弯曲。减震元件5从厚度减小区域9开始,通过弯曲变形,并朝向围绕减震元件5的抗磨垫件的内镂空4a变形。所述双重变形,一部分垂直于柔韧片8,另一部分横穿减震元件5,从而可吸收经由内部鞋垫3传输的跟骨碰撞能量。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构成减震元件5的底部10的抗磨垫件4底部4b的一部分具有一微凹的结构,其内弯向减震元件5的内镂空5c。而且,所述底部10的下壁10a在高度上与抗磨垫件4的广义支撑平面QQ’不在一条直线上。所述特别设置被用来使上述双重变形能不承受任何抗力,例如,由压力增大造成的底部10的变形的抗力,所述压力在减震元件5的内镂空5c中,当柔韧片8弯曲的时候产生。
介于底部10与抗磨垫件的底部4b之间的接合处11具有一厚度E3,其甚至小于减震元件5的厚度减小区域9的厚度E0,从而便于所述减震元件5的横向弯曲。
柔韧片8具有四个通孔12。当鞋脚跟碰地,内部鞋垫3在作用力下贴合于柔韧片8上,从而令通孔12完全闭合,且使减震元件5的内镂空5c成为空气室,同时由所述空气室内壁变形而产生的压力增大。相反,当脚抬起,有可能通过通孔12形成空气回流,从而当柔韧片8逐渐返回正常位置时,重新获得平衡。
在以非限制性给出的第一例子的明确实施变型中,柔韧片8为用橡胶制成的薄片,其厚度为3mm,Shore A硬度为63到73,优选为68。
柔韧片8或许可以合并在内部鞋垫3中。
在图2所示的第二个例子中,运动鞋20包括一鞋筒21、一内部鞋垫22与一抗磨垫件23,所述抗磨垫件23为用于运动鞋的传统材料制作,例如用硬度为70 Shore A的橡胶材料。所述抗磨垫件带有一足跟部,所述足跟部具有一向上的开口,即朝内部鞋垫22开口的内镂空23a。与抗磨垫件23一起形成的单块零件的减震元件24位于在所述内镂空23a上,与抗磨垫件23的材料一致。
所述减震元件24具有一凹形管状形状,其向上延长抗磨垫件23的底部23b,且向下开口,即当鞋子被使用者穿上后,向地面开口且支撑在地面上。所述管状组件24被安装在内镂空23a上,作为跟骨中心的对称垂直轴。
减震元件24具有一高度H,介于其下边部25与对应于连接抗磨垫件一部分的接合处的上边部26之间,所述抗磨垫件的一部分使开口对面的减震元件24闭合,位于其上表面27a上的一部分27支撑在内部鞋垫22上。所述减震元件24具有一环形横截面,其在所有高度H上不都具有一致的厚度。所述环形横截面局部具有一减小的厚度E0的区域28,即小于上边部26位置上测量出的厚度E1。
减震元件24的外壁24a垂直于抗磨垫件的广义支撑平面QQ’。所述广义支撑平面QQ’对应于抗磨垫件底部23b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支撑在地面上。
减震元件24的内壁24b具有一凹形孤面,从而介于减震元件24上边部26与下边部25之间的厚度形成渐变,从上边部26开始递减,直到相对于减小厚度E0的区域28,然后开始递增,直到下边部25。
在鞋20脚跟作用于地面的时候,在跟骨位置产生碰撞,于是,通过减震元件24的弯曲,从厚度减小区域28开始,并朝向围绕减震元件24的抗磨垫件23的内镂空23a变形。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构成减震元件24的底部27的抗磨垫件24的一部分具有一下表面27b,其具有一微凹的结构,从而当在跟骨垂直轴位置产生碰撞时,减震元件24的下部27更倾向于朝具有较小厚度的中心区弯曲。因此,脚跟的减震效果来自所述减震元件24的双重变形。
而且,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减震元件的下边部25在高度上与抗磨垫件23的广义支撑平面QQ’不在一条直线上。而且,介于减震元件24与抗磨垫件23的底部23b之间的接合处29具有一厚度E3,其甚至小于减震元件24的厚度减小区域28的厚度E0,从而便于所述减震元件24的横向弯曲。所述具有减小厚度的接合处29可以由一形成在减震元件24厚度中从下底边25开始的切槽30构成。
在上述两个例子中,管状减震元件由与抗磨垫件连为一体的单块零件构成,这就具有了简化生产的重要优点。且这并非是唯一的方式,减震元件也可以为与抗磨垫件镂挖出的足跟部相关联的组件,特别是不同于抗磨垫件材料的组件。
权利要求
1.鞋,特别是一运动鞋(1),其包括一内垫件(3)和一抗磨垫件(4),所述抗磨垫件的足跟部被镂挖出一向上的开口,所述足跟部包括一内部减震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元件(5)优选与所述抗磨垫件(4)形成一体,所述减震元件(5)具有一开口的凹形的管状结构,其环形截面在其整个高度上不具有恒定的厚度,所述减震元件(5)在局部区域具有一减小的厚度(E0),其环形截面在其整个高度上不具有恒定的厚度,在局部区域具有一减小的厚度(E0),由所述减震元件弯曲形成的变形从这一厚度减小的区域开始优先地起作用。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元件(5)的外壁(5a)与所述抗磨垫件(4)的广义支撑平面(QQ’)垂直;而且其内壁(5b)为一凹形弧面。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凹形内壁(5b)的弧半径约为6mm到10mm。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管状减震元件的开口通向高处;且所述鞋包括一弹性材料的柔韧片(8),其能至少部分封堵所述足跟部的开口,并贴合在所述减震元件(5)的上边部(6)上。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减震元件(5)底部(10)的抗磨垫件的部分具有一凹形结构。
6.按照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减震元件(5)底部(10)的抗磨垫件的部分相对于所述抗磨垫件(4)的广义支撑平面(QQ’)在高度上变动。
7.按照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材料制成的柔韧片(8)至少被一通孔(12)通穿。
8.按照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元件(5)的高度H--根据其外壁测量--约为13mm至15mm,在其上边部(6)处的厚度E1约为4mm至5mm,且在厚度减小区域(9)的厚度E0约为2mm至3mm。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厚度减小区域(9)离所述减震元件的上边部有5mm至6mm的一距离d。
10.按照权利要求4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柔韧片(8)用橡胶制成,且厚度约为3mm。
11.按照权利要求4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介于构成所述减震元件(5)底部(10)的抗磨垫件的部分与所述抗磨垫件底部(4b)之间的接合处(11)具有一厚度(E3),该厚度甚至小于所述减震元件(5)的厚度减小区域(9)的厚度(E0)。
12.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元件的开口向下;且所述管状组件的下边部至少在所述内壁的一侧相对于所述抗磨垫件的广义支撑平面(QQ’)在高度上变动。
13.按照权利要求12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构成所述减震元件(24)的上部(27)的抗磨垫件(23)的部分具有一下表面(27b),该下表面具有一微凹的结构。
14.按照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鞋,其特征在于,介于所述减震元件(24)与所述抗磨垫件(23)的底部(23b)之间的接合处(29)具有一厚度E3,该厚度E3甚至小于所述减震元件(24)的厚度减小区域(28)的厚度E0。
全文摘要
鞋类,特别是一运动鞋(1),其包括一内垫件(3)和一抗磨垫件(4),所述抗磨垫件的足跟部被镂挖出一向上的开口,所述足跟部包括一内部减震元件,优选与抗磨垫件(4)形成一体。所述减震元件(5)具有一开口的凹形的管状结构,其环形截面在其整个高度上不具有恒定的厚度,所述减震元件(5)在局部区域具有一减小的厚度(E0),由所述减震元件弯曲形成的变形从这一厚度减小的区域开始优先地起作用。优选地,所述减震元件(5)的外壁(5a)与所述抗磨垫件(4)的广义支撑平面(QQ’)垂直;而且其内壁(5b)为一凹形弧面。
文档编号A43B5/00GK101015400SQ20071000145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2月10日
发明者樊尚·格拉塔杜尔, 洛朗·巴利 申请人:普罗迈尔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