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儿童后背复层内上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衬衫技术领域,具條及到儿童后背錢内上衣。
技术背景J虚好动,特别是男J速除睡觉而外很少有不动的时候,一天活动量很大,一 活动,背部出汗,内上衣的背 汗水浸湿,经,后背皿上出现疹子,称为湿 疹,发痒,背部感到根不舰,有时候背部受凉,潮湿的内上衣又使儿童很容易感 冒。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儿童fti只内上衣均为单层结构,为了防止儿童感冒和舰出 现病变状况,许多家长采用经常给J虔更换内上衣,有时一MJ速更换十几次内 上衣,频繁的脱衣穿衣反而也会使儿童生病,特别在阴雨季节阳光较少、气温较低 的情况下,洗出的刻艮一时也干不了,不少家长给自己的孩子购买许多内上衣,不 停地给孩子更换内上衣。当前J L童衬衫技术领域需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不需要更换内上 衣仍能使内上衣保持相对干燥的内上衣。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月SJ^儿童内上衣的缺点,为儿童提供 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儿童后背复层内上衣。解决±^技术问 ^的技术方案是在内上衣内的后背上用^f牛活动联接 有后背内衬。本实用新型的后背内衬为棉纺织物后背内衬。本实用新型的,件为纽扣或暗扣或尼龙搭扣或棉纺织物布带。 本实用新型经设计人多年的使用,与现有的儿童针织内上衣相比,具有设计合 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可广泛推广使用。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 些实施例。实施例l在图1中,本实施例的J速后背錢内上衣由内上衣1、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 纽扣3联接构成。在内上衣1内的后背上部左右各加工有1个纽扣眼,内上衣1内的后背下部左 右各加工有1个纽扣眼。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用,扎有1个 纽扣3,棉纺织物后内衬2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各用^^扎有1个纽扣3,纽扣3为 ,件的一个实施例。^时将棉纺织物后内衬2上的纽扣3与内上衣1内后背上 的纽扣眼搭接,实现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与内上衣1内的后背搭接,将棉纺织物后 背内衬2固定在内上衣1内的后背上。当儿童,量过大或夜间睡觉时背部出汗、 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潮湿时,家长可将潮湿的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取下来,更换上 ^P燥的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使JL童的背部保持干燥。这种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 更换方便,不需要家长不停地更换内上衣l,只需更换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即可, 不增加内上衣整体厚度,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实施例2本实施例的K^牛为按扣,在内上衣l内的后背上部左右用线各缝扎有l个按 扣的阴扣,内上衣l内的后背下部左右用线各缝扎有l个按扣的阴扣,棉纺织物后 背内衬2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用线缝扎有1个按扣的阳扣,棉纺织物后内衬2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各用线缝扎有l个按扣的阳扣。^ffl时将内上衣1内后背上按扣的阴 扣与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上按扣的阳扣搭接,实现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与内上衣1 内的后背搭接,将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固定在内上衣1内的后背上。 实施例3本实施例的联接件为尼龙銜口,在内上衣1内的后背上部左右用线各缝扎有1 个尼龙搭扣,内上衣l内的后背下部左右用线各缝扎有l个按尼龙搭扣,棉纺织物 后背内衬2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用线缝扎有1个尼龙搭扣,棉纺织物后内衬2的左 下角和右下角各用,扎有1个尼皿口。 4OT时将内上衣1内后背上的尼皿扣 与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上的尼龙搭扣,,实现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与内上衣1内 的后背联接,将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固定在内上衣1内的后背上。
实施例4本实施例的^#棉纺织物布带,在内上衣i内的后背上部左右用线各^IL有1条棉纺织物布带,内上衣1内的后背下部左右用线各缝扎有1条棉纺织物布带,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的左上角和右上角各用线缝扎有1条棉纺织物布带,棉纺织物 后内衬2的左下角和右下角各用线缝扎有1条棉纺织物布带。^时将内上衣1内 后背上的棉纺织物布带与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上的条棉纺织物布带^,实现棉纺 织物后背内衬2与内上衣1内的后背,,将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固定在内上衣1 内的后背上。
权利要求1、 一种儿童后背复层内上衣,,征在于在内上衣(1)内的后背上用联接 件活动联接有后背内衬。
2、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J虚后背复层内上衣,,征在于所说的后背内 衬为棉纺织物后背内衬(2)。
3、 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JL^背复层内上衣,,征在于所说的1^# 为纽扣(3)或暗扣或尼龙搭扣或棉纺织物布带。
专利摘要一种儿童后背复层内上衣,在内上衣内的后背上用联接件活动联接有后背内衬。本实用新型经设计人多年的使用,与现有的儿童针织内上衣相比,具有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等优点,可广泛推广使用。
文档编号A41D27/02GK201018977SQ20072003144
公开日2008年2月13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30日
发明者李扬波 申请人:李扬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