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052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衣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特别是涉及一种只要穿上就能保持挺起胸伸展脊梁的姿势、提高身体机能的衣物,特别优选用作贴身衣。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经提供了多种姿势矫正用、或运动时或步行时支持辅助肌肉活动的内衣。例如,如图18所示,日本特开2006-320640号公报(专利文献1)的姿势矫正用衣料,在脊背侧的后面在主体衣身105的内面设置有字母H横向放置的形状的张力部,所述张力部由在上侧的上部和下部偏向左右水平方向的张力部100、101、和连接所述上下张力部 100和101的中央的张力部102形成。并公开了 通过用该张力部100 102包围穿着者的左右肩甲骨,在背面侧将左右肩甲骨拉向左右方向内侧,扩大肩关节的可活动范围,改善起立姿势,支撑脊柱立肌(erector muscles)。进而,由于张力部未设置在跨越袖孔的位置,所以可以扩大腕关节的可活动区域, 而不妨碍三角肌的活动。另外,日本特开2004-44070号公报(专利文献2~)的贴身衣具有在投球时或击球时主动地提高肩或腕的活动的功能。该贴身衣由紧缩力为不同3个阶段的第1 第3的3 种类的弹力面料形成,第1面料的紧缩力<第2面料的紧缩力<第3面料的紧缩力。如图19所示,第2面料为主体部的面料,用与主体部面料相比紧缩力较弱的第1 面料设置从位于肱三角肌的部分延伸至肘侧的区域110,由紧缩力强的第3面料形成与该胳膊侧的区域110连接的从三角肌内侧部扩展到肩甲骨的左右一对的大面积的区域111。除此之外,日本特开平9-25008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263362号公报(专利文献4)等中也公开了设置高紧缩力部的衣料,均形成带状高紧缩力部以左右横截背面的方式延伸至胳膊的结构。[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320640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44070号公报[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9-25008号公报[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263362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如专利文献1的姿势矫正用衣料所示,如果在脊背上侧区域的整个区域设置由上述张力部100 102形成的张力部,则脊背的上侧区域整体的勒紧感变强。如果勒紧感变强,则与扩胸扩展左右肩甲骨的姿势相反,穿着者易于保持蜷缩脊背来缓和勒紧感的姿势,此时,勒紧感可能进一步增加。进而,为了扩展肩关节的可活动范围,使张力部不从肩跨过袖,不妨碍三角肌的活动,但疲劳时等胳膊变为前倾状态时,如果三角肌内收,则由于在与肩关节之间无张力部,左右肩甲骨易于被三角肌拖拉至左右加宽的方向。此时,如果在上述张力部作用下将左右肩甲骨互相牵引的力没有变强,则难以打开左右肩甲骨改善姿势。但是,如果为了改善姿势而加强张力部的力,则有可能进一步加强了上述脊背上部区域处的勒紧感。另外,专利文献2的贴身衣虽然具有打球时或击球时主动地辅助肩或胳膊的动作的功能,但是由于紧缩力强的大面积区域111扩展到脊背上部区域的除中央脊梁部分之外的区域,所以与上述专利文献1相同,脊背侧的勒紧感强,不能日常穿着。并且一般认为,由于在隔着紧缩力弱的脊背中央部的左右两侧设置相当于肩甲骨的大面积的区域111,所以穿着者感到在脊背的左右两侧负载着较强的力,隔着紧缩力弱的中央部,左右肩甲骨变得易于内收。另外,如专利文献3和专利文献4的衣料所示,如果以横截脊背的方式配置高紧缩力部,则与上述专利文献1、2相同,脊背侧的勒紧感变强,作为能日常穿着的内衣存在舒适性受到破坏的问题。如上所述,目前提供的具有运动辅助用或姿势矫正用的功能性的衣物,背面侧配置的增大紧缩力的部分以大面积设置在脊背的上侧区域,或者以横截脊背的方式用带卷绕 (taping)设置,所以脊背侧的勒紧感、压迫感较强,如果日常长期穿着,则产生不适感。因此,不限于运动时等,作为用于提高身体机能的日常穿着衣物具有改善的余地。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无勒紧感、合身性优良且能够日常穿着的衣物,通过穿着所述衣物能够提高坐姿、站立姿势、步行姿势的日常动作时的身体机能。具体而言,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衣物,通过穿着所述衣物可以增大肩甲骨的内收、维持肩的后方化,诱导胸廓扩大及为伸展脊梁的姿势,并且能够以此为基础减少心率及呼吸率,提高身体机能。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第一发明,提供了一种衣物,所述衣物具有主体部和第一束紧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前后衣身部和从该前后衣身部越过肩峰延伸至胳膊侧的袖部,所述第一束紧部以分成左右一对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相当于三角肌的部位,所述部位跨越穿着者的背部侧的肩和上臂的分界部分。上述前后衣身部及袖部的上臂部,由至少2种拉伸性不同的面料形成,所述面料包括上述主体部的面料和比该主体部拉伸性小的上述第一束紧部的面料。由此,使第一束紧部比其他部位更强地与三角肌接触。此处,前后衣身部与袖部可以为分体,也可以以一体的形式构成主体部。如上所述,对于本发明的衣物,除了在左右的肩和上臂的相当于三角肌的部分之外由主体部形成,在脊背侧没有设置大面积的高束紧部或横截脊背的高束紧部。另外,由此,不会产生脊背侧的勒紧感和压迫感。主体部伸缩性好、且优选以薄的面料形成时,可以适合穿着者的身体,不使穿着者产生不适感,所以可以为日常穿着的衣物。另一方面,在相当于穿着者的背部三角肌的部位配置与其他部位相比伸长率较小的束紧部,可以使穿着者的背部三角肌受到比其他部位更强的刺激。由此,通常穿着者能够感觉到背部三角肌,能够引导朝向左右肩甲骨相互接近的内收方向,引导左右肩向后方伸展。另外,通过使第一束紧部为点群状,可以使束紧力适度分散。上述背部三角肌,在衣物侧相当于夹持前后衣身部和袖部的分界位置(肩峰)且跨越肩区域和袖区域之间的部位。通常,疲劳时或紧张时,变为前倾的驼背姿势,存在左右肩甲骨弯向前侧胸廓易于变窄的趋势。此时,如上所述,通过经常刺激背部三角肌,可以使穿着者意识到不能形成前倾的驼背姿势。进而,即使左右肩甲骨弯向前侧,但由于在相当于与左右肩甲骨相连的三角肌的部位配置拉伸性小的第一束紧部,所以发挥如下作用,即,不追随左右肩甲骨的动作,而引导向左右肩甲骨相互接近的内收方向,将左右肩甲骨拉向后方,促成向扩大胸廓的方向。另外,在除疲劳时或紧张时之外的坐姿、站立姿势、步行时等日常动作中,利用第一束紧部将左右肩甲骨引导向后方,力图扩大胸廓,由此通常可以保持脊梁伸展的良好姿势。为使胸廓扩大、伸展脊梁的姿势时,能够防止、进而减少落座时、站立时、步行时心率的增加。同样,对于呼吸率,在上述日常活动时也能够防止、进而减少呼吸率的增加。关于上述心率及呼吸率,在紧张状态下易于变为呼吸变浅或喘不上气的状态,心率及呼吸率增加。另外,突然站起或步行时,心率及呼吸率逐渐增加,变为气喘吁吁的状态, 有时不能继续步行。此时,如上所述,如果穿着本发明的衣物,则可以抑制、降低心率及呼吸率的增加, 提高身体机能。因此,如果穿着本发明的衣物,则可以缓和紧张感、形成放松的稳定状态,身心也为舒畅的状态。其结果,如果工作时穿着,则可以积极有效地持续工作。进而,近来为了增进健康,鼓励步行,也可以在不勉强的情况下长期继续地进行步行或运动。另外,实际上确认步幅或步行速度也增加。进而,如果为胸廓扩大、胸膛舒展的状态,则左右的从肩到肘的上臂部也从前侧被引导到体侧位置。如上所述,在坐下时及站立时,扩胸、伸展脊梁、左右手位于体侧位置的姿势,在外观上为正确的姿势,能给人以良好印象。并且,步行时,由于将左右的肩向后方引导,所以左右手也可以向后方大幅摆动, 步行姿态也能够给人以飒爽的良好印象。拉伸性比上述主体部小的第一束紧部优选由下述(1) 中的任一种方法形成。(1)采用与上述主体部相同的面料或不同的面料形成垫布,将该垫布层叠在上述主体部的外面或内面,缝合或使用树脂粘合剂粘合或热压接。(2)在设置在上述主体部上的开口处,填充配置用与该主体部不同的面料形成的垫布,对接合的端缘进行缝合。(3)使用与上述主体部相同的面料或不同的面料,编织方法与该主体部不同。(4)在上述主体部上涂布弹性树脂。伸展良好的主体部的面料,作为主面料,可以适当使用聚酯、聚酰胺等合成纤维、 人造丝、棉花等纤维素纤维、羊毛、丝绸等天然纤维。上述面料可以通过交编、插入、合股等混合使用。另外,为了对主体部的面料赋予伸缩性,优选混合伸缩面料。作为该伸缩面料,
6可以适当使用聚氨酯弹性纤维、聚酯弹性纤维、PTT类复合加工类(以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为主成分的并列的双金属类)等。进而,如果使主体部的面料薄化轻量化,可以不给穿着者带来负担,提高穿着感。 具体而言,优选单位面积重量为100 200g/m2。这是由于低于100g/m2时主体部变得易透并且易破,高于200g/m2时变得较厚且较重,穿着时产生重量感或发硬,破坏舒适性。主体部的单位面积重量较优选为120 170g/m2。使用上述(1) 的方法,使第一束紧部的拉伸性比主体部小。在上述(1)的使用垫布与主体部层叠的情况下,垫布即使与主体部的面料相同也可以提高束紧力,并且,垫布使用拉伸性比主体部小的面料、与主体部层叠时,能够提高束紧力。使用树脂粘合剂将垫布与主体部粘合时,作为该树脂粘合剂,可以优选热塑性的热熔性树脂,可以举出聚氨酯类、聚酯类、聚烯烃类、苯乙烯类等热熔性树脂。为了防止主体部布料的发硬,确保与该布料的贴合部的通气性,该树脂粘合剂的涂布方法,优选不涂布成一面,而是涂布成网点状。上述O)的在设置在主体部上的开口处填充配置用不同面料形成的垫布、对接合的端缘进行缝合的情况下,通过使用比主体部拉伸性小的面料作为垫布可以增强束紧力。上述(3)的使用与主体部相同或不同的面料、编织方法与主体部不同的情况下, 使改变了编织方法的部分的拉伸性小于主体部,赋予高的束紧力。作为上述改变编织方法的手段,例如,束紧部优选采用下述编织方法为了使毛圈长度减小或者为了抑制毛圈的变形而增加单位面积中沉降弧(sinker loop)的根数。另外,改变束紧部的编织用线使其与主体部不同,在束紧部,可以使用拉伸性小的编织用线、或者热溶解性线在编织后加热固化成一体。另外,改变编织方法或编织用线使第一束紧部为点群状,这能适度分散束紧力,较优选。上述的在主体部上涂布弹性树脂赋予高束紧力的情况下,作为使用的弹性树脂,可以举出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树脂、尼龙等。为了提高对主体部布料的浸透性和涂布强度,根据需要,可以在上述弹性树脂中配合交联剂或浸透剂。作为涂布方法,可以适当采用喷雾、转印、筛网印花、圆网印花方法。涂布形态,可以适当使用在赋予束紧力的范围内涂布成一面的形态(面状涂布)、 涂布成条纹状的形态(线状涂布)、涂布成网点状的形态(点群状涂布)等图案。其中,通过涂布成点群状,可以使束紧力适度分散,较优选。另外,涂布形态可以为不同种类的图案混合存在,也可以为不同大小的图案混合存在。上述主体部布料可以优选使用具有伸缩性的针织面料。针织面料中有经向针织面料和圆形针织面料,只要拉伸性良好即可,可以为任一种。如上所述,使第一束紧部比主体部拉伸性小。具体而言,优选使第一束紧部伸长 30%时的收缩力为主体部伸长30%时收缩力的2倍以上10倍以下。较优选为3倍以上8 倍以下。本发明中利用以下方法测定上述收缩力。将最容易伸长的方向作为A方向、与该 A方向垂直的方向作为B方向。从主体部和第一束紧部中分别取出长方形的试样,该试样与A方向平行的长度为16厘米,与A方向垂直方向(B方向)上的宽度为2. 5厘米。基于 JISL1018的切割条样法(Cut strip method),以夹持间隔10厘米夹持上述试样的长方形短边的两端,使用拉伸试验机反复进行3次0 80%的伸缩处理,测定第3次卸载时伸长 30%时刻的回复力,S卩,收缩力。需要说明的是,束紧部为上述(1)的将垫布层叠在主体部上形成的情况下,所谓束紧部的试样,是形成主体部的面料与垫布层叠得到的状态,不是垫布单体。优选在利用上述方法测定的A方向、B方向的任一方向上,第一束紧部的收缩力均为主体部收缩力的2倍以上10倍以下。这是由于在低于2倍时,有时作为束紧部给与肌肉的刺激不足,超过10倍时对肌肉的刺激过强有时带来不快感。上述左右配置的各第一束紧部的面积优选为IOcm2 300cm2。较优选为30cm2 100cm2。低于IOcm2时有时刺激左右肩三角肌的接触压较小。超过300cm2时有时对肩产生压迫感。另外,左右的第一束紧部优选左右分别为1个,但左右也可以分别由分割的多个形成。上述左右各1个的第一束紧部的形状,在分为夹着肩峰向脊背侧扩展的肩区域和向胳膊侧扩展的袖区域时,优选形成上部分支成肩区域侧和袖区域侧、同时下部的左右两侧边朝向下端中央收缩的形状。如上所述,如果使上部形状为分支成肩区域和袖区域的形状,则不抑制胳膊的活动、且使下部连续,由此能够以由第一束紧部产生的负荷不分散的方式发挥作用。上述袖部的背部侧以插肩袖的方式与后衣身部缝合,优选在该插肩袖上设置上述第一束紧部。如上所述,由于第一束紧部以跨越背部的肩和袖的方式配置,所以如果后衣身和袖的缝线沿着肩孔进行装袖(set in line),则第一束紧部位于跨越缝线的位置,难以缝制并且视觉上不理想。并且,如果为插肩袖,用插肩线缝合后衣身和后袖部,则该缝线能够抑制伸长,能够进一步提高位于插肩袖侧的第一束紧部的作用。上述袖部可以为半袖、长袖的任一种,形成具有能够至少设置上述第一束紧部的袖部的形状。袖部的前侧可以沿着肩孔与前衣身缝合形成袖,即进行装袖。此时,前侧的外观可以形成与通常的衬衫相同的形状并且可以使其整洁。另外,也可以使前部与背部为相同的插肩袖。使上述袖部分为长袖,也可以在从手腕到肘的前臂部设置用于减轻胳膊疲劳的带状的第二束紧部,所述第二束紧部从手腕的内侧向肘的外侧斜着伸向指总伸肌。使该第二束紧部比上述主体部拉伸性小。该第二束紧部可以以与上述第一束紧部相同的形式设置,也可以以上述(1) (4)中记载的其他的形式设置束紧部。该第二束紧部的收缩力可以与上述第一束紧部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比袖主体部拉伸性小。最近,长时间连续操作个人计算机等的情况较多,此时,在从与手指连接的手腕到肘的部分蓄积疲劳,胳膊变得发酸,存在工作效率下降的趋势。同样,厨师或部件组装工作人员等使用胳膊进行操作时,胳膊也容易蓄积疲劳,工作效率下降。如上所述,如果在从手腕到肘的前臂部设置从手腕的内侧向肘的外侧斜着伸向指总伸肌的、用于减轻胳膊疲劳的带状第二束紧部,能够对指总伸肌给与刺激,同时能够提高前臂部的保持力,有助于胳膊的活动。其结果,能够降低胳膊的疲劳,抑制工作效率的降低。上述第二束紧部分别优选宽度为3cm 10cm。较优选在4cm 5cm的范围内。低于3cm时有时降低疲劳的效果较小。超过IOcm时有时产生勒紧感。上述衣物为上衣,优选为贴身衣、及包括运动用及康复用的外用上衣。进而,也可以优选用于游泳衣、体操服等。进而,本发明的衣物不限定于上身侧的上衣,上述前后衣身部可以连接至少达到大腿部的下半身部,另外也可以通过连接部穿脱自由地与下半身部连接。上述下半身部的主体部优选用伸缩性面料形成。上述下半身部优选具有沿着腰部的带状的第三束紧部、与上述第三束紧部的背部中央连接、配置到与骶骨对应的位置的用于按压臀部中央的第四束紧部、和以沿着背部侧的大腿根的髋关节的方式配置的带状的第五束紧部。上述第三 第五束紧部,可以以与上述第一束紧部相同的形式减小拉伸性、提高收缩力,也可以以上述⑴ ⑷中记载的其他形式减小拉伸性。并且,该第三 第五束紧部的收缩力可以与上述第一束紧部相同,也可以不同,但拉伸性比主体部小。如上所述,下半身部可以通过与主体部连接而与上半身部设置为一体,或者也可以连接连接片。此时,可以使其能够在胯裆部进行开关。进而,上半身部和下半身部也可以通过纽扣、拉链等穿脱自由地连接。如果设置上述的下半身部,在该下半身部的相当于骶骨的部位、即臀沟的正前位置处设置上述第四束紧部,则由于相当于骶骨的位置位于臀部中央,所以对该臀部中央的作用比其他部位更强,能够发挥作用使其牢固的按压,因此可以使下半身的重心位置稳定。通常,如果疲劳积聚,则易于形成上半身向前方倾斜、下半身向后方倾斜的姿势。 此时,由于上述第三束紧部从后方按压臀部中央,所以臀部靠向后方,能够抑制站立姿势下的前倾。其结果,变为笔直的姿势,重心位置上升,也可以提高腰部位置。特别是,通过与上述使上身侧的脊梁伸展的作用相协同地能够有助于形成使站立姿势及步行姿势变为笔直的姿势。另外,通过设置沿着腰部的带状的第三束紧部,能够在上下中心位置稳固的保持身体。利用该第三束紧部稳固地保持上半身和下半身的分界位置,并且,下半身部通过按压骶骨的力来引导下半身处于垂直状态,与利用上述第一束紧部来扩胸、伸展脊梁的作用一起,能够使站立姿势笔直,呈现出理想的外观。进而,沿着背部的髋关节设置的第五束紧部在大腿根的背部侧从胯裆部的两侧向着下腹部侧延伸,支撑髋关节。通过该第五束紧部,能够平衡性良好地步行且在步行时可以使身体不产生晃动,并且,步行时将大腿部推向前方,可以协助完成步行中脚的运动,增大步巾畐。进而,在上半身侧,如上所述通过第一束紧部使左右手向后方的摆动增大,同时可以加大步行时脚的运动,能够以正确的步行姿势呈现飒爽的步行姿态。
进而,优选在上述下半身部的前部的下腹部设置第六束紧部和第七束紧部,所述第六束紧部与上述第五束紧部连接,沿着前部侧的髋关节朝向前部中央向上斜行,之后朝向后方向上斜行与上述第三束紧部连接,所述第七束紧部被左右两侧的上述第六束紧部的前端边缘夹持,以与上述第三束紧部连接的方式配置在前部中央的下腹部,下端位置直到从腰围线至胯裆部的长度的中间位置。上述第六、第七束紧部也与其他的第一 第五束紧部相同,拉伸性小于主体部,可以以上述(1) 中的任一种形式形成。如上所述,如果设置与第五束紧部连接的沿着前部侧的髋关节的第六束紧部,则可以在步行时支持大腿部的运动,所述第五束紧部沿着背部侧的大腿根的髋关节。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在前部的大腿根的下方配置束紧部,则步行时容易产生抑制脚向前方运动的力,但本发明中,由于牢固地按压作为脚向前方运动的支点的大腿部后方的髋关节,而不按压整个大腿部,所以不对大腿部造成负担。并且,由于在从背部侧到下腹部侧的大腿根周围、并沿着髋关节设置有带状的上述第四、第五束紧部,所以步行时不产生晃动,能够协助完成步行。进而,如果通过该第六束紧部和上述第七束紧部使前部侧的相当于下腹部的部分的整体具有高的束紧力,则下腹部能够容易用力,能够创造出下半身前后稳固的稳定状态。 因此,上班或外出时为稳重且舒畅的姿势,而不是拖着疲惫。为男性用衣物时,上述第七束紧部的上述下端位置,为到达凸出的局部的正前位置,不产生勒紧感和不适感。作为第二发明,本发明提供一种为将由上半身部构成的上身衣物和由下半身部构成的下身衣物制成上下一套的衣物。上述上身衣物相当于第一发明的上半身部,下身衣物相当于第一发明的下半身部,将它们以分体的形式设计,使其可以以套装穿着。S卩,上述上身衣物具有主体部和第一束紧部,所述主体部以一体或分体的形式具有前后衣身部和从该前后衣身部越过肩峰沿至胳膊侧的袖部,所述第一束紧部以分成左右一对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的相当于三角肌的部位,且所述部位跨越穿着者的背部侧的肩和上臂的分界部分。并且,上述前后衣身部及袖部的上臂部,由至少2种拉伸性不同的伸缩性面料形成,所述面料包括上述主体部的面料和比该主体部拉伸性小的上述第一束紧部的面料。上述下身衣物具有至少达到大腿部的下半身部,该下半身部的主体部由伸缩性面料形成。并且,上述下半身部具有第四束紧部和第五束紧部,所述第四束紧部配置在与骶骨对应的位置,包括臀部中央按压部,所述第五束紧部沿着背部侧的大腿根的髋关节以带状形式配置。使上述第四束紧部及第五束紧部的拉伸性比主体部小。将该上身衣物和下身衣物以套装的形式穿着时,可以同时降低上半身侧和下半身侧的疲劳,也可以使身心舒畅。并且,如上所述,由于上身衣物可以扩胸、伸展脊梁,下身衣物可以按压臀部中央并且按压髋关节,所以可以使站立姿势为笔直的正确姿势,并且在可以增大步行时的步幅, 同时可以增大手向后方的摆动,协助完成正确的步行姿势。并且,也可以增加步幅和步行速度。
10
根据第一发明的衣物,在左右的相当于肩三角肌的部位分开设置第一束紧部,对穿着者的肩三角肌给与刺激使其产生意识,不使脊背侧产生勒紧感,可以进行引导使左右肩甲骨向后方打开,可以伸展脊梁。其结果,能够抑制、进而降低心率及呼吸率的增加,仅通过穿着就能够提高身体机能。另外,能够增加步幅和步行速度。另外,根据第二发明的套装,由于下身衣物能够使下半身的重心稳定,所以与上身衣物一同使用时,可以将步行姿势引导为笔直的正确的姿势。并且,由于将大腿部推向前侧,能够协助完成步行,所以在步行时能够增大步幅,并且,由于利用上身衣物可以增大手向后方的摆动,所以,能够大步幅、大幅度地摆手,有助于将步行姿势保持为正确姿势。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案的贴身衣,㈧为背面图、⑶为正面图、。[图2]为图I(B)的主要部位的放大图。[图3]表示第1实施方案的变形例,(A)为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位放大图,⑶为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位的放大图,(C)为第3变形例的背面图,(D)为第7变形例的背面图。[图4]表示第2实施方案的上下连接衣物,㈧为背面图,⑶为正面图。[图5]表示第2实施方案的变形例,(A)为第1变形例的主要部位放大图,⑶为第2变形例的主要部位放大图。[图6]表示第3实施方案,㈧为背面图,(B)为正面图。[图7]为表示实验例中对受试者安装的标记位置的附图。[图8]为表示实验例中的受试者的步行姿势的照片。[图9](A)为表示穿着本发明衣物的状态的姿势的照片,⑶为表示未穿着时的姿势的照片。[图10](A) (C)为说明实验例的三维动作解析的图。[图11](A) (C)为表示实验例的步行时的重心变化的曲线图。[图12]为表示步行时呼吸率的变化的曲线图。[图13]为表示受试者的呼吸率的变化的平均数据的曲线图。[图14]为实验例的心率的曲线图。[图15]为表示全部受试者的平均心率与运动强度的经时变化的曲线图。[图16](A) (F)为表示6个受试者的心率的曲线图。[图17]为表示一个受试者的心率及心率的波动的曲线图。[图18]为表示现有例的附图。[图19]为表示其他的现有例的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例子之一进行说明。图1及图2表示第一实施方案的贴身衣。如图KA)⑶所示,第一实施方案为长袖贴身衣1。该贴身衣1由前衣身部2、后衣身部3、左右长袖部4构成。前后衣身部2、3为至少达到腰围线的长度,本实施方案中为达到腹部的长度。前后衣身部2、3及袖部4的主体部20、30、40由第1伸缩面料的针织物构成。上述袖部4的左右分别由一块布形成,缝合下端边缘形成筒状。该袖部4为插肩袖, 用插肩线缝合前后衣身部2、3的肩侧端边缘与袖部4的肩侧端边缘。如图I(A)的背面图及图2所示,在为插肩袖的袖部4的后部(背部)的上部外面的左右的相当于肩三角肌TM的位置,分别设置第一束紧部5。以分开的左右一对配置在两侧肩三角肌上的第一束紧部5,由比上述主体部20、30、40的拉伸性小的第2伸缩面料形成。 第一束紧部5如下形成将由第2伸缩面料构成的垫布50层叠在袖部4的主体部40的外面,将该垫布50的周边缝合在主体部40上。由此,贴身衣1由形成主体部20 40的拉伸性好的第1伸缩面料和形成第一束紧部5的拉伸性小的第2伸缩面料的2种伸缩面料形成。配置在左右的相当于肩三角肌的部位的第一束紧部与其他部位相比较强地作用于穿着者的肩三角肌,能够刺激肩三角肌。上述左右的第一束紧部5,均位于插肩袖的背面侧、且夹持肩峰跨越肩区域和袖区域之间。各第一束紧部5的形状为上部具有分支向肩区域侧的分支部如和分支向袖区域侧的分支部恥,使该下部的左右两侧边缘5c、5d朝向下端中央进行收缩,大致形成为心形。使各第一束紧部的面积在IOcm2 300cm2的范围内,本实施方案中为30cm2左右。主体部和第一束紧部的收缩力通过上述的测定方法测定、规定。S卩,以最容易伸长的方向为A方向,以与该A方向垂直的方向为B方向,从主体部和第一束紧部中分别取出长方形试样,该试样与A方向平行的长度为16厘米,与A方向垂直方向(B方向)上的宽度为 2. 5厘米。基于JISL1018的切割条样法,以夹持间隔10厘米夹持该试样的长方形短边的两端,使用拉伸试验机反复进行3次0 80%的伸缩处理,计算出第3次卸载时伸长30%时刻的回复力,将其作为“UP30”。本实施方案中,主体部20 40的布料由圆形针织物形成,以最容易伸长的方向A 为横向,第一束紧部5的布料由经向针织物形成,以最容易伸长的方向A为纵向。上述主体部20 40的A方向的UP30为50cN,第一束紧部5的A方向的UP30为 145cN。上述主体部20 40的B方向变为纵向,第一束紧部5的B方向变为横向,主体部 20 40的B方向的UP30为55cN,第一束紧部5的B方向的UP30为151cN。即,使第一束紧部在纵向及横向的任意方向上的收缩力均为主体部的3倍,使拉伸性小。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束紧部的收缩力不限定于主体部的3倍,可以强到8倍、甚至 10倍左右。另外,使主体部20、30、40的厚度较薄。具体而言,使单位面积重量为100 200g/在左右的袖部4上,在从手腕到肘的前臂部设置从手腕端的内侧向肘的外侧斜着伸向指总伸肌的用于减轻胳膊疲劳的带状第二束紧部6。该第二束紧部6由垫布60形成, 所述垫布60由与第一束紧部5相同的第2伸缩面料形成,该第二束紧部6层叠在主体部40 的外面缝合周边。使该第二束紧部6的宽度Wl在3cm IOcm的范围内,本实施方案中使宽度为4.5mm。需要说明的是,在袖部4为长袖时,也存在不设置第二束紧部6的情况。上述结构的贴身衣1中,由于主体部20、30、40由拉伸性良好且较薄的第1伸缩性面料形成,所以可以使其完全适合穿着者的身体,不具有勒紧感且在穿着感中不产生不适感。另外,在背部侧,由于第一束紧部5较强地与肩三角肌接触,所以通常穿着者能够感觉到肩三角肌,因此在疲劳时或紧张时,能够引导左右肩甲骨相互接近的内收、将左右肩向后方展开,不形成左右肩甲骨向前方倾斜的姿势。并且,即使左右肩甲骨向前方倾斜变为驼背的姿势,由于左右的第一束紧部5不随着左右肩甲骨向前方倾斜,将左右肩甲骨拉向后方的方向的力发挥作用,可以引导穿着者向着扩大胸廓、使脊梁笔直伸展的方向。并且, 也可以将上臂及肘引导向后侧,使左右的手的位置沿着身体的侧部,从而能够使上半身保持在扩大胸廓、伸展脊梁的舒畅状态。其结果,如下述的实验例所示,能够抑制、进而降低心率、呼吸率的增加。并且,可以进行引导,使脊梁伸展、使头部保持在沿着脊柱的垂直位置、整体不为前倾的姿势、而为笔直的姿势。进而,由于在袖部4上第二束紧部6以斜着伸向指总伸肌的方式设置,所以在给与指总伸肌刺激的同时,能够提高前臂部的保持力。其结果,能过降低胳膊的疲劳,抑制工作效率的降低。图3(A)表示第1实施方案的第1变形例。该第1变形例中,设置在左右的相当于肩三角肌的部位的左右的第一束紧部5通过空出间隔而被分成背部侧部5-A和肩侧部5-B。 由此,即使第一束紧部5由2个构成单元形成,但只要能刺激肩三角肌,则可以赋予与第1 实施方案相同的作用效果。图3(B)表示第1实施方案的第2变形例。该第2变形例中,前衣身部2和袖部4 的缝线沿着臂孔进行装袖,后衣身部3和袖部4的缝线为与上述相同的插肩线。S卩,由于前部侧未设置第一束紧部,所以作为通常的装袖,前侧外观形成普通贴身衣的形状。图3 (C)表示第1实施方案的第3变形例。该第3变形例中由于袖部4_A为半袖, 所以只设置第一束紧部5,未设置第二束紧部6。进而,上述第1实施方案中,虽然第一束紧部以将垫布50缝合在主体部40的外面的方式进行设置,但也可以设置在主体部的内面侧。第1实施方案的第4变形例中,使用与主体部的伸缩面料相同的面料作为形成第一、第二束紧部的垫布的伸缩面料。在该第一、第二束紧部的垫布的周边涂布树脂粘合剂, 同时在内部区域涂布成网点状,将第一、第二束紧部固定在主体部上。作为上述树脂粘合剂,使用上述的聚氨酯类、聚酯类、聚烯烃类、苯乙烯类等热熔性树脂。如上所述,即使第一、第二束紧部的垫布与主体部的布料相同,通过在层叠的同时使树脂粘合剂存在于两者之间,也可以使其比主体部的拉伸性小,增强收缩力。第1实施方案的第5变形例中,代替如上述图1所示的由垫布形成第一、第二束紧部5、6,在袖部的主体部40的该部分涂布弹性树脂来设置第一、第二束紧部。作为该弹性树脂,如前所述,在由有机硅、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或尼龙构成的主剂中配合交联剂和渗透剂,通过转印在形成上述第一、第二束紧部的部分涂布成一面。需要说明的是,涂布方法不限于转印,如上所述,可以为喷雾、筛网印花、圆网印花。并且,涂布形状可以为线状涂布为条纹状、点状涂布为网点状等。如上所述,如果以不安置垫布的方式设置第一、第二束紧部,则能够使第一、第二束紧部在外观上不显眼。并且,与以在内面侧安置垫布的方式设置第一、第二束紧部的情况相比,可以使肌肤感觉良好。
第1实施方案的第6变形例也与第5变形例相同,不用垫布形成第一、第二束紧部,而是通过改变编织方法而形成。该编织方法如上所述,可以采用在第一、第二束紧部使毛圈长度减小、或为了抑制毛圈的变形而增多单位面积中沉降弧的根数的编织方法。图3(D)表示第1实施方案的第7变形例。该第7变形例中以点群状涂布弹性树脂的方式形成图3(C)的第3变形例中的第一束紧部。通过如上所述涂布成点群状,可以适度分散束紧力。图4㈧⑶表示第2实施方案的衣物。第2实施方案中,形成使上身部11连接下身部12而设置的上下连接衣物11,所述上身部11与第1实施方案的贴身衣1为相同形状,覆盖上半身,所述下身部12覆盖从腰围线至小腿的大腿部的下半身部。需要说明的是,该上下连接衣物11虽然为男性用衣物,但也可以为女性用。上述下半身部的下身部12的主体部21是在背部中心和前部两侧部将由上述第1 伸缩面料形成的左右主体部21a和前部中央部21b的3片图案缝合而形成的。主体部21 的下端位于大腿部的大致上下中央处。在该下身部12上,整周设置了从腰围线WL的上端约5cm宽度的带状的第三束紧部13。由于使该第三束紧部13的拉伸性比主体部小,所以即使不设置沿着腰围线WL的橡皮带等,也能非常适合腰围尺寸。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沿着腰围线WL设置橡皮带。在背部(臀部)侧,设置有用于按压臀部中央的第四束紧部14和带状的第五束紧部15,所述第四束紧部14与上述第三束紧部13的背部中央连接,位于与骶骨对应的位置, 即,至达到臀沟的位置,所述第五束紧部15沿着大腿根的髋关节配置,向上方倾斜。在下身部12的前部设置有第六束紧部16和上述第七束紧部17,所述第六束紧部 16与上述第五束紧部15连接、沿着前部侧的髋关节朝向前部中央的下腹部向上斜行,然后朝向后方、向上斜行,与上述第三束紧部连接,所述第七束紧部17被左右两侧的上述第六束紧部16的前端边缘夹持,位于前部中央的下腹部。使上述第六、第七束紧部16、17与上述腰的周围的第三束紧部13连接。使上述下腹部中央的上述第七束紧部17的下端位置Po位于从腰围线到胯裆部的长度的中间位置,使终端在到达凸出的局部的正前位置。从该第七束紧部17直至到达胯裆部顶点的位置,将前部中央部21b分割为左右, 进行裁剪及缝合使前侧凸出。上述第三 第七束紧部13 17由与第1实施方案的第一、第二束紧部5、6相同的由拉伸性小的第2伸缩面料形成的垫布形成,在主体部21的外面缝合。上述用于按压臀部中央的第四束紧部14的下端位置Pu,在从腰围线WL向下方 8cm 16cm的范围内,本实施方案中使其位于Ilcm处。并且,使左右方向的最大宽度W2为 4cm 10cm,本实施方案中使其为6cm。上述沿着大腿根的髋关节以带状延伸的左右的第五束紧部15,从距离胯裆部顶点 MP向下5cm IOcm(本实施方案中为7cm)的位置以向上角度θ为10度 60度(本实施方案中为40度)向下腹部侧倾斜。如图所示,上述向上角度θ为与胯裆部的缝线相对于垂直线的角度。使该第五束紧部15的宽度W3为km 10cm,本实施方案中使其为6cm。
与上述第五束紧部15的前端连接、设置在下腹部左右的上述第六束紧部16,如上所述,沿着前部侧的大腿根的髋关节朝向前部中央的下腹部向上斜行,使下端边缘与第七束紧部17的下端边缘连接。另一方面,上侧边缘使上述向上的倾斜部的上端朝向后方、向上斜行、与第三束紧部13连接。如上所述,在下身部12上设置第三 第七束紧部13 17,从左右的腰周围到左右的臀凸出部不设置拉伸性小的垫布。由此,不阻碍腰的活动,并且,不对左右凸出部产生负重,使臀部线凸出,外观也良好。上述结构的下身部12中,由于第四束紧部14位于相当于骶骨部位的臀部中央,所以对该臀部中央的作用比其他部位更强,能够发挥作用进行牢固的按压,因此能够使下半身的重心位置稳定。另外,通过沿着腰部的带状的第三束紧部13,能够在身体的上下中心位置稳固地保持身体。下身部通过第四束紧部14在对骶骨按压的力的作用下引导下半身为垂直状态, 从而能够提高重心位置,保持腰围线提高。并且,与上述第一束紧部1的扩胸、伸展脊梁的作用一起,能够使站立姿势笔直, 呈现理想的外观。进而,由于在下腹部设置第六、第七束紧部16、17,所以可以牢固地按压下腹部,与通过位于背部侧中央的第四束紧部14进行的按压一同,从前后支撑身体的重心位置,由此可以使身躯稳定。并且,由于未使第四束紧部14延伸至沿着臀沟的位置,所以臀部分开的臀沟能以清晰线条呈现出来,不影响美观。步行时,由于沿着大腿根的髋关节设置了第五、第六束紧部15、16进行支撑,所以步行时以第五、第六束紧部15、16为支点不使身体发生晃动,能够协助完成步行。并且,由于在背部侧的第五束紧部15的存在下可以将大腿部推向前方,所以可以增大步行时的步幅。并且,与如上所述在上身侧通过第一束紧部5使左右手向后方摆动加大的作用相结合,能够加大步行时脚的动作,通过步行有助于增进健康。上述第2实施方案的第一 第七束紧部以缝合垫布的方式形成,但如上述第1实施方案的第5变形例所述,也可以通过涂布弹性树脂而形成,如第6变形例中规定,也可以通过改变编织方法而形成。另外,本第2实施方案的上下连接衣物,与第1实施方案的贴身衣相比,减小主体部的第1伸缩面料的拉伸性,并且进一步减小第一 第七束紧部的第2伸缩面料的拉伸性, 也可以作为能够适当地在步行时或运动时穿着的体操服。另外,下身部12的下端也可以延伸至膝下。图5 (A)⑶表示第2实施方案的变形例。图5 (A)表示的第1变形例中,在胯裆部设置开关部18,设置钩扣18a使开关自由, 从而易于排尿、排便。在图5(B)所示的第2变形例中,分离上身部11和下身部12,通过在上身部11的下侧部和下身部12的上端设置纽扣19a和扣眼19b,穿脱自由地连接。如上所述,如果能够使上身部11和下身部12可以任意地连接、分离,则穿着者可以只穿着任意一者,可以提高便利性。图6表示第3实施方案的衣物。第3实施方案与上述图5 (B)所示的分离型相同,但在上身侧和下身侧未设置连接
直ο上身衣物60与上身部11为相同的结构,下身衣物61与下身部12为相同的结构, 但上述第三束紧部13与上半身侧分离,在其上端的沿着腰围线WL的位置装入了橡皮带63。其他的结构及作用效果采用与第2实施方案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实验例分为受试者穿着上述第3实施方案的上身侧衣物60和下身侧衣物61 (以下简称为本发明衣物)的情况和未穿着的情况,分别进行受试者心率、呼吸率、动作捕捉(motion capture)的测定。呼吸率及动作捕捉的测定中,受试者为无运动功能异常的、年龄为30几岁、40几岁、50几岁的3名男性。测定时的温度为25°C,湿度为60%。呼吸率的测定使用hter Reha(株)制的呼出气体分析机测定换气量。动作捕捉的测定,使用VICON公司制的MX-F光学式三维动作解析系统,对受试者及受试者穿着的本发明衣物在图7所示的各位置1 35附上标记。标记的位置1 35分别如下所示。1 左前头部、2 右前头部、3 左后头部、4 右后头部、5 第7颈椎棘突、6 第10胸椎棘突、7 左右胸锁关节中点、8 剑突、9 右背部、10 左肩锁关节、11 左肱骨外侧上髁、12 左手腕前部、13 左手腕后部、14 左指尖、15 右肩锁关节、16 右肱骨外侧上髁、17 右手腕前部、18 右手腕后部、19 右指尖、20 左髂前上棘(ASIS)、21 右 ASIS、22 左髂后上棘(PSIS)、23 右 PSIS、24 左大腿部、25 左大腿外侧上髁、26 左下腿部、27 左脚踝、28 左脚后跟、29 左第2跖骨头、30 右大腿部、31 右大腿外侧上髁、32 右下腿部、33 右脚踝、34 右脚后跟、35 右第2跖骨头。然后按照程序在运动中进行上述3种测定。以坐着不动安静的状态(以后,称作落座安静姿势)经过3分钟后,以站着不动安静的状态(以后,称作站立安静姿势)维持5 分钟。然后,如图8的照片所示,在自动步行机(kbirs公司制EDM-T跑步机体系)上进行步行实验。步行实验以时速lkm、3km、7km的速度分别持续3分钟。最后持续5分钟站立安
静姿势。上述实验中步行后的最后站立安静姿势如图9所示。图9(A)表示穿着第3实施方案的上身衣物60和下身衣物61时的站立姿势,图9 (B)表示未穿着时的站立安静姿势。图9(A)的穿着本发明的衣物时,左右肩甲骨向相互接近的方向内收,引导左右肩向后方,胸廓扩展。并且,头部保持在脊柱的沿线上,体干伸展。另一方面,图9(B)的未穿着时,与图9(A)的穿着时相比,变为驼背的样子,胸廓狭小,头部未保持在脊柱的沿线上,体干不伸展。图10 (A) (B) (C)表示VICON的三维动作解析数据。图10 (A) (B) (C)中的3点均表示下述位置从右侧开始R 右肩、C 左右胸锁关节中点、L 左肩。如图10 (A) (B)所示,由X-Y坐标平面中3点的坐标位置算出从左右胸锁关节中心点的两肩的角度θ。图10(C)的曲线图的横轴为距离腰重心的X轴(左右)方向的平均位置[mm],纵轴为距离骨盆重心的Y轴(前后)方向的平均位置[mm]。线A表示穿着本发明的衣物时的背面侧的角度θ、线B表示未穿着时的背面侧的角度θ,角度小时表示胸廓扩展、左右肩甲骨内收。如图10(C)所示,穿着本发明衣物时的线A的角度比未穿着时的线B的角度θ小。由此可以确认,通过穿着本发明衣物的由第1实施方案的贴身衣形成的上半身侧衣物,可以扩展胸廓、使脊梁变笔直、体干笔直地伸展。进而,利用VICON的三维动作解析数据算出步行时的重心位置的变化。图11 (A)⑶(C)表示以时速lkm、3km、7km步行时、自动步行机的传送带3 4周的步行周期中重心位置的时间变化的数据。曲线图的纵轴均为重心(Z轴)距离地板表面的位置[mm]。线A表示穿着本发明衣物的情况,线B表示未穿着的情况。能够确认步行时上述三种步速在A的穿着情况下均比未穿着情况下的重心位置高。并且,确认了线A与线B相比,上下位置的变动较少,存在步行时上下运动不均减少的趋势。由此,可以以不使身体产生晃动的方式进行步行。图12表示在穿着本发明衣物时利用呼出气体测定由步行速度变化导致的呼吸率变化的数据。依次进行3分钟以上的落座安静姿势、3分钟的站立安静姿势、以时速Ikm步行3 分钟、以时速3km步行3分钟、以时速7km步行3分钟、最后3分钟的站立安静姿势,测定该期间的数据。图12中,以经过时间(分钟)为横轴,呼吸率(次/分钟)为左侧纵轴,运动强度 (km/hr)为右侧纵轴,表示1个受试者的结果。图12中,线C表示未穿着时的呼吸率的变化,线D表示穿着本发明衣物时的呼吸率的变化,线E表示步行运动的强度。分别表示运动开始后从30秒到2分钟的测定呼吸率的平均值。使用上述呼气分析机测定图12所示的穿着时和未穿着时的换气量示于下述表1。[表1]
未穿着时的呼吸数(次/分钟)穿着时的呼吸数(次/分钟)pre6. 8±0. 74. 8±0. 11km/hr22. 4±1. 513. 3±1. 63km/hr20. 7±4. 412. 7±1. 97km/hr29. 5±4. 419. 3±5. 8
权利要求
1.一种衣物,具有主体部和第一束紧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前后衣身部和从所述前后衣身部越过肩峰延伸到胳膊侧的袖部,所述第一束紧部以分成左右一对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相当于三角肌的部位,且所述部位跨越穿着者的背部侧的肩和上臂的分界部分,所述前后衣身部及袖部的上臂部由至少2种拉伸性不同的伸缩面料形成,所述面料包括所述主体部的面料和比所述主体部拉伸性小的所述第一束紧部的面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第一束紧部通过选自下述(1) (4)中的任一种方法形成(1)将由与所述主体部相同的面料或不同的面料形成的垫布层叠在所述主体部的外面或内面,缝合或使用树脂粘合剂粘合或热压接;(2)在设置于所述主体部上的开口处,填充配置由与所述主体部不同的面料形成的垫布,对接合的端缘进行缝合;(3)使用与所述主体部相同的面料或不同的面料,与主体部的编织方法不同;(4)在所述主体部上涂布弹性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第一束紧部为点群状,所述点状群通过下述 (5)或(6)的方法形成(5)使用与所述主体部相同的面料或不同的面料,编织方法与所述主体部不同;(6)在所述主体部上涂布弹性树脂。
4.如权利要求1 3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第一束紧部伸长30%时的收缩力为所述主体部伸长30%时的收缩力的2倍以上10倍以下。
5.如权利要求1 4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配置在左右的各第一束紧部的面积为IOcm2 300cm2,所述第一束紧部由左右分别1个或左右分别分成数个构成。
6.如权利要求1 5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其中,以夹持肩峰且跨越肩区域和袖区域之间的方式配置的所述左右各第一束紧部的形状为下述形状上部分支成肩区域侧和袖区域侧,同时下部的左右两侧边向着下端中央收缩。
7.如权利要求1 6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袖部的背部侧以插肩袖的形式与后衣身部缝合,所述第一束紧部设置在所述插肩袖上。
8.如权利要求1 7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袖部为半袖或长袖,为袖部的前部沿着肩孔与前衣身缝合的袖或插肩袖。
9.如权利要求1 8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袖部分为长袖,在从手腕到肘的前臂部设置用于减轻胳膊疲劳的带状的第二束紧部,所述第二束紧部从手腕的内侧朝向肘的外侧斜着伸向指总伸肌。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第二束紧部分别宽3cm 10cm。
11.如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衣物为贴身衣、包括运动用及康复用的外用上衣、游泳衣、体操服中的任一种。
12.如权利要求1 10中任一项所述的衣物,其中,所述前后衣身部与至少达到大腿部的下半身部连接,或者通过连接部穿脱自由地与下半身部连接,所述下半身部的主体部由伸缩性面料形成,所述下半身部具有沿着腰部的带状的第三束紧部、与所述第三束紧部的背部中央连接并配置到与骶骨对应的位置的用于按压臀部中央的第四束紧部、和在背部侧沿着大腿根的髋关节配置的带状的第五束紧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衣物,其中,在所述下半身部的前部设置有第六束紧部和第七束紧部,所述第六束紧部与所述第五束紧部连接,沿着前部侧的髋关节朝向前部中央的下腹部向上斜行,之后朝向后方,向上斜行,与所述第三束紧部连接,所述第七束紧部被左右两侧的所述第六束紧部的前端边缘夹持,与所述第三束紧部连接,配置在前部中央的下腹部,下端位置直到从腰围线至胯裆部的长度的中间位置。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衣物,其中,在为男性用衣物时,所述第七束紧部的所述下端位置为达到凸出的局部的正前位置。
15.一种衣物,由具有上身衣物和下身衣物的上下一套的衣物构成,所述上身衣物具有主体部和第一束紧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前后衣身部和从所述前后衣身部越过肩峰延伸至胳膊侧的袖部,所述第一束紧部以分成左右一对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相当于三角肌的部位,且该部位跨越穿着者的背部侧的肩和上臂的分界部分,所述前后衣身部及袖部的上臂部由至少2种拉伸性不同的伸缩面料形成,所述面料包括所述主体部的面料和比所述主体部拉伸性小的所述第一束紧部的面料。所述下身衣物具有至少达到大腿部的下半身部,所述下半身部的主体部由伸缩性面料形成,所述下半身部具有配置在与骶骨对应的位置的用于按压臀部中央的第四束紧部、和沿着背部侧的大腿根的髋关节配置成带状的第五束紧部,所述第四束紧部及第五束紧部比所述下半身部的主体部伸缩性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衣物,所述衣物具有主体部和第一束紧部,所述主体部具有前后衣身部、和从该前后衣身部越过肩峰延伸到胳膊侧的袖部,所述第一束紧部以分成左右一对的方式配置在左右的相当于三角肌的部位,且该部位跨越穿着者的背部侧的肩和上臂的分界部分,上述前后衣身部及袖部的上臂部由至少2种拉伸性不同的伸缩面料形成,包括上述主体部的面料和比该主体部拉伸性小的上述第一束紧部的面料。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能日常穿着的衣物,该衣物能够引导胸廓扩展且无勒紧感,提高身体机能。
文档编号A41B9/06GK102202531SQ200980142658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9日 优先权日2008年10月30日
发明者小山由朗, 樱井隆史, 河野智圣, 田中昌美, 迹见顺子, 铃木英俊 申请人:东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