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178阅读:4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拉链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不通过拉头的滑动操作而使拉链成为拉开状态的上开(top open)式的拉链。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不进行拉头的滑动操作就能够使左右一对啮合元件列处于啮合状态下的拉链在瞬时成为分离状态的拉链。例如在日本实公昭55-7135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有如下部件的拉链 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沿着拉链带的相对端缘配置啮合元件列而成;拉头,左右一对啮合元件列贯穿插在所述拉头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内,所述拉头通过沿着啮合元件列滑动而将啮合元件列切换为啮合状态及分离状态;分离嵌插件,其由安装在该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一端侧的插管及插座组成;和上开件,其使为了闭合拉链而滑动来的拉头暂时停止在与安装了该分离嵌插件的后端侧相反的另一端侧。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拉链中,将啮合元件列延长到比一方的拉链牙链带的上开件更靠前端侧而安装,并在该啮合元件列的前部终止端的更前方安装有用于使拉头的滑动卡止的上止码。与此相对应地,在比另一方的拉链牙链带的上开件更靠前方处,去掉啮合元件列及拉链带的芯部而形成有构成为薄型的拉头嵌入脱离缘部。在该专利文献1记载的拉链中,在使用随着拉头的滑动而进行拉链的开闭这样的通常的使用方法时,使拉头在安装于拉链牙链带上的上开件和分离嵌插件之间滑动。通过该滑动动作能够使拉链成为啮合状态或者分离状态。此外,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拉链中,还能够不通过拉头的滑动操作而迅速地使拉链成为拉开状态。在不通过拉头的滑动动作而迅速地使拉链成为分离状态时,首先使拉头向前端侧滑动且超过上开件,并使拉头与安装在一方的拉链牙链带上的上止码抵接。在使拉头滑动到了与上止码抵接的位置处的状态下,安装有啮合元件列的一侧的拉链牙链带对拉头进行保持。但是,由于去掉了啮合元件列及芯部而成的拉头嵌入脱离缘部形成得比拉链带的厚度薄,所以其能够穿过拉头中的沿着凸缘的端缘形成的带穿插通路而拉出。因此,在使拉头滑动到了与上止码抵接的位置处的状态下,若施加将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前端侧彼此向左右拉离的方向打开的力,则能够使拉头嵌入脱离缘部从拉头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拉出。若拉头嵌入脱离缘部从拉头拉出,则能够使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的啮合元件列依次分离。当啮合元件列彼此的啮合全部分离时,能够使插管从分离嵌插件的插座中拔出。一旦使插管从分离嵌插件的插座中拔出,左右的拉链牙链带彼此就成为完全分离的状态,将这样地从上止码侧分离的情况称为上开式的拉链。这样地,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拉链,在要使拉链迅速分离的情况下,当使拉头越过上开件而滑动到与上止码抵接之后,需要施加将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前端侧彼此向左右拉离的方向的力。此外,该拉链能够应用于上衣的左右前襟的闭锁用。
另外,在美国专利第2,423,202号说明书(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具有如下部件的拉链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沿着拉链带的相对端缘配置啮合元件列而成;和拉头,左右一对啮合元件列贯穿插在所述拉头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内,所述拉头通过沿着啮合元件列滑动而将啮合元件列切换为啮合状态及分离状态。在该拉链的一方的拉链牙链带(在专利文献2中表示为stringer 10)上的啮合元件列的前部终止端的前方,安装有使拉头在啮合侧的滑动端卡止的上止码(在专利文献2中表示为stop 16)。与此相对应地,在另一方的以能够拉出的方式构成的拉链牙链带(在专利文献2 中表示为stringer 11)的啮合元件列的前部终止端的前方,形成有去掉啮合元件列而构成为薄型的拉头嵌入脱离缘部(在专利文献2中表示为separator 17),在该拉头嵌入脱离缘部的前端部形成有使拉头暂时停止在与啮合滑动端部相比的后方的上开件(在专利文献2中是表示为projecting knobs 26'的凸部)。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拉链中,在使用随着拉头的滑动而进行拉链的开闭这样的通常的使用方法时,使拉头在与安装于拉链牙链带上的上开件相比位于后方的范围内滑动。 通过该滑动动作能够使拉链成为啮合状态或者分离状态。而在不通过拉头的滑动动作就迅速地使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成为分离状态时,首先使拉头成为与上开件抵接了的状态(专利文献2的图1所示的状态),并从拉头的带穿插通路中拉拔拉头嵌入脱离缘部。于是,如专利文献2的图2所示,拉头嵌入脱离缘部的一部分成为从拉头的带穿插通路露出的状态。接下来,进行使拉头向前端侧滑动的操作,当使拉头与上止码抵接后,进一步地从拉头的带穿插通路拉拔拉头嵌入脱离缘部。如专利文献2的图3所示地,通过进行这一连串的作业能够使拉头嵌入脱离缘部从拉头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中拉出。然后,通过将左右的拉链牙链带拉离而能够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啮合元件列依次分离。另外,在日本特公昭28-4275号公报(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具有如下部件的拉链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沿着拉链带的相对端缘配置啮合元件列而成;和拉头,将左右一对啮合元件列贯穿插在所述拉头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内,所述拉头通过沿着啮合元件列滑动而将啮合元件列切换为啮合状态及分离状态。在该拉链的拉出侧的拉链牙链带上的啮合元件列的前部终止端的更前方,安装有使拉头在啮合滑动端部卡止的上止码(在专利文献 3中表示为套管52)。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拉链中,在使用随着拉头的滑动而进行拉链的开闭这样的通常的使用方法时,使拉头在与安装于拉链牙链带上的上开件相比位于后方的范围内滑动, 从而使拉链成为啮合状态或者分离状态。另一方面,在不通过拉头的滑动动作而迅速地使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成为分离状态时,事先使拉头成为与上开件抵接的状态(专利文献3的图7所示的状态),并使拉头向从上止码离开的方向(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实施例中为逆时针旋转)大幅旋转。于是,如专利文献3的图8所示地,能够将拉头的凸缘(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图7中记载为突缘56) 贯穿插在上止码(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图7中记载为套管52)与最前端的啮合元件(在专利文献3所示的图7中记载为最上位置卡合件53)之间,从而能够使拉链牙链带从拉头的带穿插通路中拉出。专利文献1 日本实公昭55-7135号公报
专利文献2 美国专利第2,423,202号说明书专利文献3 日本特公昭28-4275号公报在使用上述的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记载的拉链并以伴随拉头滑动的通常的使用方法来进行拉链的开闭的情况下,需要使拉头在到达拉头的啮合滑动端部以前的范围内 (例如,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实施例中为在上开件与分离嵌插件之间的范围内)滑动。这是因为,若使拉头滑动到拉链的啮合滑动端部(与上止码抵接的状态),则拉头嵌入脱离缘部会从拉头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内拉出,导致拉链与使用者本意相反地分开。另外,相反地,在要使处于啮合状态的拉链迅速成为分离状态的情况下,必须首先使拉头滑动到超出了通常使用范围的啮合滑动端部,然后进行将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前端侧彼此向左右拉离的操作。即,会产生无法在瞬时将拉链分开的不良情况。另外,在专利文献3记载的拉链中,在使拉头向逆时针方向转动而将一方的拉链牙链带从拉头中拉出时,需要使拉头的凸缘在前方停止部与最前端的啮合元件之间通过。 使拉头的凸缘在前方停止部与最前端的啮合元件之间通过这样的作业在实际中是不容易的,从而很可能成为迅速分开拉链作业的障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是提供如下的拉链在随着拉头的滑动而进行开闭这样的通常的使用状态下,能够使拉头滑动到啮合滑动端部而将拉链闭合,在要使拉链迅速成为分离状态时,在将拉头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使左右一对拉链牙链带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向扩开方向旋转,从而能够迅速分开。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拉链具有安装有啮合元件列的左右一对的第一拉链牙链带及第二拉链牙链带;使所述啮合元件列啮合、分离的拉头;所述拉头的保持部件, 配置在所述第二拉链牙链带的所述啮合元件列的啮合侧端部;和拉出部件,与所述保持部件相对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上,在所述啮合元件列的啮合状态下将所述拉出部件从所述拉头中拔出,从而能够在不使所述拉头滑动的情况下将所述啮合元件列从所述啮合侧端部依次分离,所述拉链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将所述拉头定位保持的定位部; 所述拉出部件在所述啮合元件列侧的端部具有横拉抵接体,在所述拉头被所述定位部保持的状态下,当作用有带宽度方向的横拉力时,所述横拉抵接体抵接于配置在所述拉头上的凸缘而被保持在该拉头内,并且,在将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及第二拉链牙链带的啮合侧的端部扩开而使所述拉出部件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相对地旋转移动时,所述横拉抵接体从所述拉头的后口拔出。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用于将所述拉头保持在第二拉链牙链带上的拉头保持部,所述定位部形成在所述拉头保持部上。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作为所述定位部的定位隆起部,所述定位隆起部与所述拉头中的上下翼片的至少一方的内表面抵接。或者,所述保持部件还可以具有作为所述定位部的定位凸部,所述定位凸部与将所述拉头中的上下翼片间连结的引导柱抵接,或者,所述保持部件还可以具有作为所述定位部的嵌入部,所述嵌入部供配置在所述拉头中的停止爪嵌入。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拉出部件及所述保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具有扩开凸部,所述扩开凸部配置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头的所述引导柱与所述后口之间,并从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或所述第二拉链牙链带的相对端缘向着相对的拉链牙链带的相对端缘突出。另外,优选的是,所述拉出部件具有扩开加强部,及/或,所述保持部件具有扩开加强部,所述拉出部件所具有的所述扩开加强部位于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头的所述引导通路内,并沿着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相对端缘而与所述横拉抵接体一体地延伸,所述保持部件所具有的所述扩开加强部沿着所述第二拉链牙链带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相对端缘而配置,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侧的所述扩开加强部以能够在由所述凸缘的端缘形成的带穿插通路中通过的厚度形成。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拉出部件具有带加强部,所述带加强部形成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头的附近的拉链带面上,所述带加强部与所述横拉抵接体和所述扩开加强部连结成一体。另外,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用于使移动到啮合侧的滑动端部处的所述拉头停止的前方停止部,所述拉头保持部的一端与所述前方停止部连结。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带加强部,所述带加强部形成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头的附近的拉链带面上,所述带加强部与所述拉头保持部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前方停止部连结成一体。发明的效果在本发明的拉链中,在第二拉链牙链带的啮合元件列的啮合侧端部配置有保持部件,在第一拉链牙链带上以与保持部件相对的方式配置有拉出部件。另外,保持部件具有用于将拉头定位保持在其啮合滑动端部的定位部。因此,在不通过拉头的滑动操作而使拉链迅速成为拉开状态时,能够防止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端部向扩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拉头向着分离滑动端部侧移动。另外,拉出部件在其啮合元件列侧的端部具有横拉抵接体,在拉头被定位部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配置在该拉出部件中的横拉抵接体成为从拉头的凸缘后端向啮合元件引导通路的深处伸入了规定量的状态。由此,例如对于拉链,即使作用有使保持部件和拉出部件远离的、带宽度方向的横拉力,也由于横拉抵接体抵接于拉头的凸缘而被保持在该拉头内,从而使该拉链能够承受规定的横拉力。另一方面,在将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端部扩开,使拉出部件相对于保持部件在拉链带的平面内向扩开方向相对地旋转移动的情况下,能够在拉链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内使横拉抵接体旋转而解除啮合,并且能够将旋转了的横拉抵接体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的后口拉出。特别是,在该情况下优选横拉抵接体具有在拉出部件旋转移动时能够一边与拉头的凸缘滑动接触一边旋转的、带长度方向上的尺寸宽度,由此, 能够将横拉抵接体从拉头的后口容易地拉出。此外,即使拉头从啮合滑动端部向分离滑动端部侧稍微远离,第一拉链牙链带的横拉抵接体也会从拉头的后口向着啮合元件引导通路的深处伸入。于是,即使在使拉出部件向将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端部扩开的方向旋转移动的情况下,也无法将横拉抵接体从后口拉出,无法使拉链成为拉开状态。另外,所述保持部件具有用于保持拉头而维持该拉头的停止状态的拉头保持部, 在该拉头保持部中形成有定位部。由此,在拉头向啮合滑动端部移动时,能够通过定位部进行拉头的定位,并且能够通过拉头保持部更稳定地保持拉头。由此,在不通过拉头的滑动操作而使拉链迅速成为拉开状态时,能够更确实地防止拉头移动。另外,保持部件具有作为定位部的定位隆起部,该定位隆起部与拉头中的上翼片的内表面或下翼片的内表面抵接,从而即使在使拉出部件相对于保持部件向扩开方向旋转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拉头稳定地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另外,保持部件还具有作为定位部的定位凸部,该定位凸部与拉链的引导柱抵接, 或者具有作为定位部的嵌入部,该嵌入部供配置在拉头中的停止爪嵌入,从而即使在使拉出部件相对于保持部件向扩开方向旋转移动的情况下,也能够将拉头稳定地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另外,拉出部件及保持部件的至少一方具有扩开凸部,该扩开凸部配置在被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处的拉头的引导柱与后口之间,并从第一拉链牙链带或第二拉链牙链带的相对端缘向着相对的拉链牙链带的相对端缘突出,从而能够减轻在使拉头向分离滑动端部侧滑动而进行通常的闭合动作时的操作力。另外,拉出部件具有扩开加强部,及/或,保持部件具有扩开加强部,拉出部件所具有的扩开加强部在向啮合滑动端部滑动的拉头的引导通路内,并沿着第一拉链牙链带的相对端缘而与横拉抵接体一体地延伸,保持部件所具有的扩开加强部沿着第二拉链牙链带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相对端缘而配置。由此,在使拉出部件向扩开方向旋转移动时,能够减少在第一拉链牙链带侧的拉链带上产生的变形。由此,能够以较少的分开量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从而能够使拉链容易地拉开。在该情况下,拉出部件具有带加强部,该带加强部形成在被定位保持在啮合侧滑动端部处的拉头的附近的拉链带面上,该带加强部与横拉抵接体和扩开加强部连结成一体。由此,在不通过拉头的滑动操作使拉链迅速成为拉开状态时,能够容易地使拉出部件向扩开方向旋转移动,从而能够使拉链顺畅地拉开。另外,保持部件具有用于使移动到啮合侧滑动端部处的拉头停止的前方停止部, 且拉头保持部的一端与前方停止部连结。由此,能够一体地形成保持部件,并且能够使拉头确实地停止并保持在啮合侧滑动端部。特别地,在拉头保持部作为用于加强第二拉链牙链带的相对端缘的扩开加强部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在使拉出部件向扩开方向旋转移动时,能够以较少的分开量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并能够使拉链容易地拉开。另外,保持部件具有带加强部,该带加强部形成在被定位保持在啮合侧滑动端部处的拉头的附近的拉链带面上,通过该带加强部,拉头保持部的另一端部和前方停止部被连结成一体。由此,在不通过拉头的滑动操作使拉链迅速成为拉开状态时,能够容易地使拉出部件向扩开方向旋转移动,并能够使拉链顺畅地拉开。


图1是本发明的拉链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拉链的、安装在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列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拉出部件及保持部件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是在使拉头滑动到啮合滑动端部从而将拉链闭合了的状态下、以拉头的上翼片与拉链牙链带之间的切断面将拉头切断而表示啮合元件引导通路的俯视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IV向视剖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V向视剖视图。图6是对从图3所示的状态使拉头向后方稍微滑动而使左右的拉链牙链带稍微扩开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7是对从图6所示的状态进一步使拉头向后方滑动而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啮合元件列依次成为分离状态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8是对从图3所示的状态使左右拉链牙链带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从而使横拉抵接体从后口拉出了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9是放大说明图8所示的横拉抵接体附近的俯视剖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X - X向视剖视图。图11是对从图8及图9所示的状态将左右拉链牙链带进一步分开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12是说明安装在拉链的分离滑动端部处的分离嵌插件的俯视图。图13是对在拉头保持部形成作为定位部的、从内部与上翼片或下翼片抵接的定位隆起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XIV向视剖视图,是对定位隆起部与引导通路内的上翼片及下翼片抵接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剖视图。图15是对使停止爪卡合在扩开凸部的端缘上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16是对在横拉抵接体的端缘上形成用于避免与相对的第二啮合元件啮合的非啮合端的实施例进行表示的拉出部件的局部放大图。图17是表示将拉出部件的扩开加强部的区域放大了的实施例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18是对将本发明应用于使用螺旋状单根长丝来作为啮合元件列的拉链中的实施例进行表示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19是表示在图18所示的拉链中使拉头滑动到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20是对形成与拉头的引导柱抵接的定位凸部来作为定位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拉链的代表性实施例进行具体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拉链10的俯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拉链10的、安装在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 13列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拉出部件80及保持部件90附近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3是在使拉头50滑动到啮合滑动端部而将拉链10闭合了的状态下,以拉头50的上翼片52与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之间的切断面将拉头50切断而表示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俯视剖视图。图4是图3所示的IV向视剖视图。图5是图3所示的V向视剖视图。图1 图5所示的拉链10是,使安装在左右一对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相对端缘上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贯穿插在拉头50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 中,通过使拉头50向前后(FS-RS方向)滑动而进行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彼此的啮合和分离,从而进行拉链10的开闭。此外,关于拉链10的坐标系,在使拉头50滑动时,将使配置在拉链10上的左右一对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彼此成为啮合状态的、拉头50的滑动方向定义为拉头50 的前方(图1 图3所示的FS方向,啮合滑动端部侧),将成为分离情况的滑动方向定义为拉头50的后方(图1 图3所示的RS方向,分离滑动端部侧)。另外,将安装有拉攀59的一侧定义为拉头50的上方(图4及图5所示的OS方向),将相反侧定位为下方(图4及图5所示的US方向)。另外,如图1 图5所示,将使拉头50朝向前方(FS方向)并从上方(OS方向)观察时的右侧定义为R方向,将左侧定义为L方向。在该情况下,前方(FS方向)与后方(RS方向)、上方(OS方向)与下方(US方向)、R方向与L方向分别成为指向相反方向的关系。如图1所示,第一拉链牙链带16由如下部件组成拉链带11,在相对端缘形成有芯部14 ;第一啮合元件12列,安装在拉链带11的相对端缘;分离嵌插件39的嵌入体30, 安装在第一啮合元件12列的后方(RS方向)端部中的相对端缘侧;和拉出部件80,以与后述的保持部件90相对的方式安装在位于第一啮合元件12列的前方(FS方向)的啮合侧端部。从嵌入体30向着上下方向(0S-US方向)突出有圆柱状的轴部32。拉出部件80由如下部件组成沿着芯部14形成在相对端缘侧的扩开加强部82、 从芯部14向相对端缘侧突出的扩开凸部83、在第一啮合元件12列的前方(FS方向)的相对端缘形成的横拉抵接体86、和连接横拉抵接体86与扩开加强部82的连接加强部85 (带加强部)。另外,在横拉抵接体86的相对端缘形成有与相对的第二啮合元件13的啮合头部啮合的啮合端87。另外,第二拉链牙链带17由如下部件组成拉链带11,在相对端缘形成有芯部14 ; 第二啮合元件13列,安装在拉链带11的相对端缘;分离嵌插件39的被嵌入体40,安装在第二啮合元件13列的后方(RS方向)端部中的相对端缘侧;和保持部件90,以与拉出部件 80相对的方式安装在位于第二啮合元件13列的前方(FS方向)的啮合侧端部。保持部件90由如下部件组成通过与拉头50的一部分抵接而使拉头50在啮合滑动端部停止的前方停止部91、以覆盖芯部14的形状安装在第二拉链牙链带17上的拉头保持部92 (还具有作为扩开加强部的功能)、从芯部14向相对端缘侧突出的两个扩开凸部 93、和将前方停止部91与拉头保持部92的后端部连接并连结成一体的连接加强部95 (带加强部)。另外,在图1 图5所示的实施例中,在保持部件90的后部(RS方向)的上表面 (OS方向的面)开设有俯视呈四边形的、作为凹部形成的嵌入部94H(定位部)。在此,啮合滑动端部是指,使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全部啮合的状态时的拉头50的移动界限位置,是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的前方侧的终止端。接下来,利用图1、图3 图5对拉头50及拉攀59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 图 5所示,拉头50由如下部件组成形成拉头50的底部的下翼片53、与该下翼片53平行地形成拉头50的上部(OS方向)的上翼片52、在拉头50的前方侧(FS侧)且在左右方向(图 1所示的L-R方向)的中央部连接下翼片53和上翼片52的引导柱50D(参照图3)。
1
从拉头50的上翼片52和下翼片53的左右两侧缘部向着相对的翼片侧延伸设置有左右的凸缘50F。在由上翼片52、下翼片53及凸缘50F围成的拉头的内部形成有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该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是俯视呈Y字形的空间,并供左右一对的第一啮合元件12列及第二啮合元件13列贯穿插入。在拉头50中的引导柱50D的左右两侧(L-R方向)分别开口有啮合元件引导通路 50T的肩口 50S。在拉头50的后端部开口有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在凸缘50F 的端缘部分,沿着该凸缘50F开设有带穿插通路50G。该带穿插通路50G是供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向拉头50的外部取出拉链带11 的间隙,在该拉链带11上安装有贯穿插在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中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 12,13列,并且该带穿插通路50G是在拉头50滑动时与拉链带11滑动接触的部分。在拉头50的上翼片52的上部(图4及图5所示的OS方向)安装有拉攀支承体 56,该拉攀支承体56供拉攀59的拉攀轴部59A贯穿插入,并将该拉攀59以能够自由倾倒的方式支承。图4及图5所示的拉头50的拉攀支承体56是弯曲成侧视呈二形的钣金加工件, 其以包围从拉头50的上翼片52突出的起端部56B(参照在后说明的图14)的形状,由前方 (FS方向)的轴承部56P(参照在后说明的图14)轴支承。因此,拉攀支承体56以轴承部 56P为支点使后方(RS方向)在上下方向(0S-US方向)能够摆动。在拉攀支承体56的后部(RS方向的部分)形成有贯穿插在开设在上翼片52上的贯穿孔中并能够向着拉头50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进退的停止爪54。在图5所示的状态下,拉攀支承体56通过未图示的板簧、螺旋弹簧等弹压机构,成为停止爪54被向下方(US 方向)弹压的状态。而且,下降了的停止爪54嵌入在开设于保持部件90上的嵌入部94H 中。此外,在该图5所示的状态中,拉头50存在于与前方停止部91卡合的位置上,通过使停止爪54嵌入到嵌入部94H中而使拉头50被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处。如图3所示,引导柱50D的后部(RS方向)形成为尖的楔形。由此,能够通过将拉头50向后方(RS方向)滑动,使从后口 50U导入到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啮合元件12列及第二啮合元件13列向左右方向(L-R方向)分离,然后从双方的眉口分别排出。另外,若使拉头50向着图3所示的前方(FS方向)滑动,则能够将处于分离状态的第一啮合元件12和第二啮合元件13从各自的肩口 50S导入,并将沿着凸缘50F被引导而汇合从而成为啮合状态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从后口 50U排出。接下来,利用图3 图5对形成在拉出部件80上的各部分的功能进行说明。沿着第一拉链牙链带16的芯部14而形成在相对端缘侧的扩开加强部82是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贯穿插在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部分,是使芯部14附近的刚性提高的部分。由于形成扩开加强部82,从而使芯部14附近的刚性提高,所以,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当在拉链带11的平面内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 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端部彼此扩开,并使拉出部件80相对于保持部件90向扩开方向相对地旋转移动时,能够抑制芯部14的变形。因此,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彼此的分开量而得到规定
11的扩开角度,从而能够使横拉抵接体86容易地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 故而能够使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彼此容易地扩开。如图5所示,扩开加强部82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厚度被设定为比带穿插通路50G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间隙薄。因此,扩开加强部82相对于俯视呈Y字形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能够经由带穿插通路50G而插拔。如图3所示,从第一拉链牙链带16的芯部14向相对端缘侧突出的扩开凸部83是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贯穿插在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部分。在使拉头50从啮合滑动端部向后方(RS方向)滑动时,扩开凸部83与第一啮合元件12相比率先与引导柱50D接触,从而发挥使第一拉链牙链带16向左方(L方向)大幅扩开的作用。由于从第一拉链牙链带16的芯部14使扩开凸部83突出,所以,在使拉链50从啮合滑动端部向后方(RS方向)滑动时,能够减少在第一拉链牙链带16扩开不足的状态下引导柱50D与第一啮合元件12冲突从而导致滑动阻力增大而操作感恶化的不良情况。安装在第一拉链牙链带16中的、第一啮合元件12列的前方(FS方向)的相对端缘上的横拉抵接体86配置在拉出部件80的第一啮合元件12列侧的端部,是在将拉头50 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贯穿插在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部分。如图4所示,横拉抵接体86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厚度被设定为比带穿插通路50G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间隙厚并且比扩开加强部82厚。因此,在芯部14沿着俯视呈Y字形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贯穿插入的状态下,由于横拉抵接体86从内侧与凸缘50F抵接,所以该横拉抵接体86不会从拉头50的带穿插通路50G内脱落。由此,能够承受在将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彼此向左右方向(相互拉离的方向)拉拽时的规定的横拉力(横向的拉拽力)。如图3所示,在横拉抵接体86的凸缘50F侧的端缘上,将当横拉抵接体86向左方 (L方向)移动时能够与凸缘50F的内壁抵接的范围定义为横拉抵接范围Lw(参照在后说明的图9的放大图)。另外,将凸缘50F的后方(RS方向)的端部定义为凸缘后端50R。而且,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将从凸缘后端50R到横拉抵接范围Lw的最前方(FS方向)的部位的距离定义为耐横拉卡合尺寸Ls。通过将该耐横拉卡合尺寸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能够通过横拉抵接体86与最前端的第二啮合元件13啮合,或者从内侧与凸缘50F抵接而承受规定的横拉力。另外,如在后面利用图8及图9进行说明的那样,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在拉链带11的平面内向扩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横拉抵接体86在拉头50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转动,从而能够解除与第二啮合元件13的啮合, 并且能够将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此外,关于耐横拉卡合尺寸Ls的尺寸范围,在将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的安装间距定义为P的情况下,优选将耐横拉卡合尺寸Ls设定在P/6 ^ Ls ^ 5P/6的范围内。 安装间距P是指安装在同一的拉链带11上的啮合元件的规定间隔,例如能够将啮合元件 12、13的前后方向(FS-RS方向)中央位置、和与该啮合元件12、13相邻的啮合元件12、13 的相同位置之间的尺寸作为安装间距P。在该情况下,当耐横拉卡合尺寸Ls比P/6小的情况下,耐横拉力低,很有可能导致拉链10会随意分开。另一方面,当耐横拉卡合尺寸Ls超过5P/6的情况下,即使使拉链10 前方(FS方向)的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也很有可能导致横拉抵接体86难以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在第一拉链牙链带16上,将横拉抵接体86与扩开加强部82连接并连结成一体的连接加强部85是用于将扩开加强部82及横拉抵接体86更牢固地安装在拉链带11上的加强部件。另外,通过在第一拉链牙链带16上形成连接加强部85,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端部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时,能够抑制拉链带11的变形,因此,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分开量而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从而能够使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此外,连接加强部85以与拉头50的凸缘50F不干涉的方式与凸缘50F通过的部位相对应地具有(即,在凸缘50F通过的部位的下方侧)比带穿插通路50G薄的部分,另夕卜,为了使该部分的强度及刚性提高,使拉头50的凸缘50F不会在其上方通过的部分(拉头50的左右(L-R方向)侧方)的厚度增加,从而使该部分比扩开加强部82厚(参照图4 及图5)。此外,连接加强部85中的、凸缘50F不通过的部分的厚度被设定得比横拉抵接体 86薄。在横拉抵接体86的相对端缘侧形成有向着后方(RS方向)延伸成钩状的、用于与相对的第二啮合元件13的啮合头部啮合的啮合端87。通过在横拉抵接体86上形成啮合端 87,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时,啮合端87沿着相对的第二啮合元件13的啮合头部的周围移动从而促进扩开方向的旋转,因此,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彼此的分开量而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从而能够使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接下来,利用图3 图5对形成在保持部件90上的各部件的功能进行说明。配置在第二拉链牙链带17上的第二啮合元件13列的前部终止端的更前方(FS方向)的前方停止部91是通过与拉头50的一部分抵接而使拉头50在啮合滑动端部停止的部位。在图3 所示的实施例中,因为前方停止部91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外尺寸设定得比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内尺寸厚,所以成为前方停止部91不会进入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而是卡合了的状态。此外,还能够使用其他的结构来代替如图3所示的那样的、将前方停止部91设定得比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内尺寸厚的实施例。例如,如在后说明的图19所示,还能够通过将前方停止部491设定得比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内尺寸薄而使前方停止部491进入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并通过使前方停止部491的后端缘部(RS方向端缘部)与拉头50的凸缘50F的前端部(FS方向端部)抵接,而能够使拉头50在啮合滑动端部停止。如图4及图5所示,配置在第二拉链牙链带17上的、第二啮合元件13列的前部终止端的前方(FS方向)的拉头保持部92沿着第二拉链牙链带17的相对侧缘而形成,该拉头保持部92的前端与前方停止部91连结。该拉头保持部92被设定为,其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厚度比带穿插通路50G 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间隙厚,而且比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上下方向(0S-US方向)的内尺寸薄。因此,在将拉头保持部92贯穿插在拉头50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时,该拉头保持部92能够将该拉头50保持在第二拉链牙链带17上并维持拉头50的停止状态。另外,在将拉头保持部92贯穿插在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状态下,由于拉头保持部92的右侧(R方向)端部从内侧与凸缘50F抵接,所以不会从带穿插通路50G脱落。 由此,即使在第一拉链牙链带16从拉头50拉出了的状态下,也能够将拉头50保持在第二拉链牙链带17侧。从第二拉链牙链带17的芯部14向相对端缘侧突出的两个扩开凸部93是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贯穿插在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部分。在使拉头 50从啮合滑动端部向后方(RS方向)滑动时,扩开凸部93与第二啮合元件13相比率先与引导柱50D接触,从而发挥使第二拉链牙链带17向右方(R方向)大幅扩开的作用。第二拉链牙链带17的连接前方停止部91与拉头保持部92的后端部的连接加强部95是用于将前方停止部91及拉头保持部92更牢固地安装在拉链带11上的加强部件。 另外,通过在第二拉链牙链带17上形成连接加强部95,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端部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时,能够抑制拉链带11的变形。因此,能够通过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 17彼此的分开量而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从而能够使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 50T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此外,连接加强部95以不与拉头50的凸缘50F干涉的方式在凸缘50F所通过的部位的下方侧具有比带穿插通路50G薄的部分,另外,为了使该部分的强度及刚性提高,使拉头50的凸缘50F不会在其上方通过的部分(拉头50的左右(L-R方向)侧方)的厚度与凸缘50F在其上方通过的部分相比增加(参照图4及图5。)。在拉头保持部92的后部(RS方向)的上表面(OS方向的面)开设有嵌入部94H。 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通过使拉头50侧的停止爪M嵌入到嵌入部 94H中,能够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例如,若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则随着该扩开的动作,拉头50想要向后方(RS方向)移动。此时,即使拉头50向后方(RS方向)稍有移动,从凸缘后端50R到横拉抵接范围 Lw的最前端的距离(图3所示的耐横拉卡合尺寸Ls)也会增加。若耐横拉卡合尺寸Ls变长,则无法使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因此,在图1 图5 所示的实施例中,通过使拉头50侧的停止爪M嵌入到嵌入部94H中,能够将拉头50定位在啮合滑动端部,从而能够将耐横拉卡合尺寸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此外,用于将拉头50定位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结构并不限于图1 图3所示的那样的、使停止爪M嵌入到嵌入部94H中的结构,还能够使用其他的结构。例如在后使用图13 及图14所说明的那样,还能够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从拉头保持部92沿上下方向(0S-US方向)形成用于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上翼片52及/或下翼片53抵接的定位隆起部 94B (定位部),从而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另外,如在后使用图20说明的那样,通过使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引导柱 50D抵接的定位凸部94C (定位部)向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617的相对端缘侧突出,也能够使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此外,定位部是在使拉头50移动到啮合滑动端部时进行拉头50的定位以使得拉头50不会意外地向后方移动的部件。由于上述的定位部与拉头保持部92 —体地形成,所以当在将拉头50定位了的状态下进行拉出操作时,拉头50能够被稳定地保持,从而能够使拉出部件80从拉头50确实地拔出。另外,为了稳定地保持拉头50,拉头保持部92优选被形成为在该拉头保持部92 被插入到拉头50的内部的状态下,带长度方向上的长度比从拉头50的肩口 50S到引导柱 50D的后口 50U侧的端部的长度长。接下来,利用图6及图7对一边使拉头50向后方(RS方向,分离滑动端部的方向) 滑动一边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啮合元件列成为分离状态的状态进行说明。图6是对从拉头50 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使拉头50向后方(RS方向)稍微滑动从而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稍微扩开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7是对从图6所示的状态使拉头进一步向后方(RS方向)滑动从而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啮合元件列依次成为分离状态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此外,对与在图1 图5中已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若使用者捏持拉攀59并向后方(RS 方向)施加力,则被弹压机构向下方(us方向)弹压了的停止爪54向上方(OS方向)移动。该结构是通常被称为自动拉头(Automatic Slider)、或半自动拉头(semi-Automatic Slider)的公知的拉头的结构(参照图5)。若停止爪54向上方(OS方向)移动,则停止爪 54从嵌入部94H中脱离,从而拉头50从被定位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变成能够滑动的状态。若使用者使拉攀59向后方(RS方向)移动,则拉头50也向后方(RS方向)移动。如图6所示,若从啮合滑动端部使拉头50向后方(RS方向)滑动,则拉头50中的引导柱50D的后端部率先与保持部件90的扩开凸部93的斜面抵接,并使第二拉链牙链带 17向右方(R方向)扩开。然后,扩开凸部93上的相对端缘侧的顶部一边在引导柱50D的右侧面滑动一边趋向肩口 50S,由此将第二拉链牙链带17进一步向右方(R方向)扩开。若进一步使拉头50向后方(RS方向)滑动,则引导柱50D的后端部与拉出部件80 的扩开凸部83的斜面抵接,并使第一拉链牙链带16向左方(L方向)扩开。然后,扩开凸部83上的相对端缘侧的顶部一边在引导柱50D的左侧面滑动一边趋向肩口 50S,由此将第一拉链牙链带16进一步向左方(L方向)扩开。若使拉头50向后方(RS方向)进一步滑动,则左右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 列的啮合头部的斜面依次与引导柱50D的后端部抵接,从而使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 17彼此依次地扩开。若不在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相对端缘形成扩开凸部83、93,则在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扩开不充分的状态下,引导柱50D会与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的啮合头部的前方(FS方向)的侧面抵接。于是,导致拉头50的滑动阻力增大, 从而使操作感恶化。如上述那样,从后口 50U将处于啮合状态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导入到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并在利用引导柱50D使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向左右方向(L-R方向)分离后,从双方的肩口 50S分别排出。接下来,利用图8 图12,对在将拉头50以不会滑动的方式配置在拉链10的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向扩开
15方向旋转从而将拉链10迅速分开的情况下的动作进行说明。图8是对从图3所示的状态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从而使横拉抵接体86从拉头50的后口 50U拉出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拉链10的俯视剖视图。图9是将图8所示的横拉抵接体86的附近放大来对其说明的俯视剖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X-X向视剖视图。图11是对从图8及图9所示的状态进一步将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分开的状态进行表示的拉链10的俯视剖视图。 图12是说明安装在拉链10的分离滑动端部处的分离嵌插件39的俯视图。此外,对与在图 1 图5中已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如图3所示,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即使施加在左右方向上平行地拉拽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横拉力,横拉抵接体86也会从内侧与凸缘50F 抵接而被保持在拉头50内,因此能够维持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彼此的啮合状态。而如图8 图10所示,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若将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扩开,并使拉出部件80相对于保持部件90向扩开方向相对地旋转移动,则比带穿插通路50G的间隙形成得薄的扩开加强部82从带穿插通路50G拔出。与此同时,横拉抵接体86 —边与拉头50的凸缘50F滑动接触一边旋转,从而该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拉出。此时,因为通过横拉抵接体86 的旋转动作而使啮合端87与第二啮合元件13的啮合解除,所以之后能够依次地向着后方 (RS方向)使处于啮合状态的啮合元件列成为分离状态。这样做,能够将拉链10迅速地分开。若拉链10中的全部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12、13列的啮合解除而成为分离状态, 则如图12所示,分离嵌插件39的嵌入体30和被嵌入体40在被轴部32轴支承的状态下向使前方(FS方向)扩开的方向旋转。于是,嵌入体30的轴部32能够从被嵌入体40脱离, 从而能够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彼此离开。此外,因为成为在第二拉链牙链带17的嵌入部94H中嵌入有拉头50侧的停止爪 54的状态,所以即使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扩开的方向上施加力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拉头50被带着向后方(RS方向)移动。由此,能够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此外,如图9所示,若使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则啮合端87沿着相对的第二啮合元件13的啮合头部的周围(侧壁面)移动, 从而促进横拉抵接体86的旋转。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7彼此的分开量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接下来,利用图13及图14对用于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的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是对在拉头保持部92形成从内部与上翼片52及/或下翼片53抵接的定位隆起部94B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拉链的俯视剖视图。图14是图13所示的XIV向视剖视图,是对定位隆起部94B与引导通路50T内的上翼片52及下翼片53抵接的状态进行表示的剖视图。此外,对与在图1 图5中已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3及图14所示的拉链110中的第一拉链牙链带16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第二拉链牙链带117中的前方停止部91、拉头保持部92、扩开凸部93及连接加强部95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在图13及图14所示的实施例中,代替图1 图11所示的嵌入部94H而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从拉头保持部92沿上下方向(0S-US方向)形成用于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上翼片52及/或下翼片53 抵接的定位隆起部94B,从而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通过这样构成,也能够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并能够将耐横拉卡合尺寸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通过将耐横拉卡合尺寸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能够承受规定的横拉力,并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1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在拉链带11的平面内向扩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将横拉抵接体86 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从而使拉链110迅速地分离。此外,利用图14说明拉攀支承体56的摆动支点。从拉头50前部(FS方向)的上翼片52突出有将拉攀支承体56以能够自由摆动的方式支承的起端部56B。在起端部56B 的左右两端部(L-R方向的侧部)形成有枢支点状的轴承部56P。拉攀支承体56以轴承部 56P为支点相对于起端部56B以能够自由摆动的方式被支承,进一步地,通过未图示的弹压机构使拉攀支承体56的停止爪54(参照图5)在进出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内的方向上被弹压。接下来,利用图15说明用于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的其他实施例。图 15是对通过使拉头50侧的停止爪54卡止在扩开凸部293中的前方(FS方向)端缘上而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的图。此外,对与在图1 图5中已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5所示的拉链210中的第一拉链牙链带16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第二拉链牙链带217中的前方停止部91、拉头保持部292及连接加强部95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代替图1 图11所示的嵌入部94H,在独立的两个扩开凸部293之间形成供停止爪54嵌入的嵌入部294H(定位部)。此外,在形成嵌入部294H时,也可以使用与拉头保持部292 —体的端缘。如图15所示,通过在第二拉链牙链带217侧形成嵌入部294H,并使停止爪54嵌入到该嵌入部294H中,也能够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并能够将耐横拉卡合尺寸 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通过将该耐横拉卡合尺寸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能够承受规定的横拉力,并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2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在拉链带11的平面内向扩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将横拉抵接体 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的后口 50U拉出,从而使拉链210迅速地分离。接下来,利用图16说明在横拉抵接体86的相对端缘侧未形成啮合端的实施例。图 16是对在横拉抵接体86的相对端缘上形成了用于避免与第二啮合元件13的啮合的非啮合端387的实施例进行表示的拉出部件380的局部放大图。此外,对与在图1 图5中已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6所示的拉链310中的第二拉链牙链带(未图示)能够使用与在图1 图5 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第一拉链牙链带316中的扩开加强部82、扩开凸部83及连接加强部85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但在图16所示的实施例中,舍弃了图1 图5所示的、形成在横拉抵接体86的相对端缘上的啮合端87。
因为在非啮合端387上未形成啮合头部的形状,所以不会与相对的啮合元件的啮合头部进行啮合。但是,如图3所示,因为在拉头50位于啮合滑动端部的情况下,横拉抵接体86中的左方(L方向)端缘的横拉抵接范围Lw从内侧与凸缘50F抵接,所以横拉抵接体 86不会从拉头50的带穿插通路50G脱落。由此,能够承受将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316、 17彼此向左右方向(相互拉离的方向)拉拽时的规定的横拉力(横向的拉拽力)。另外,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31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在拉链带11的平面内向扩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将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T 的后口 50U拉出,从而使拉链迅速地分离。接下来,利用图17说明拉出部件的其他实施例。图17表示将拉出部件的扩开加强部的区域放大了的实施例,是拉链的俯视剖视图。此外,对与在图1 图5中已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7所示的拉链510中的第二拉链牙链带17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第一拉链牙链带516中的扩开凸部83、横拉抵接体86及啮合端87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在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代替图1 图11所示的连接加强部85及沿着芯部14的扩开增强部82,形成有沿着拉链带11的平面的扩开加强部 582。通过形成图17所示的扩开加强部582,也能够使拉链带11及芯部14的刚性提高, 并能够以较少的分开量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由此,能够将拉链510容易地扩开。接下来,利用图18及图19说明本发明的拉链的其他实施例。图18是对在使用螺旋状单根长丝来作为啮合元件列的拉链中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表示的拉链410的俯视剖视图。图19是表示在图18所示的拉链410中使拉头50滑动到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此外,对与在图1 图5中已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18及图19所示的拉链410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16、417是使用缝制线 15将由螺旋状的单根长丝构成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412、413列缝装在左右一对的拉链带11的相对端缘上而成的。在拉链410中,将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412、413列贯穿插在拉头50中,通过将拉头50在前后方向(FS-RS方向)上滑动而进行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412、 413列彼此的啮合和分离,从而进行拉链410的开闭。如图18及图19所示,第一拉链牙链带416具有在相对端缘形成有芯部14的拉链带11 ;安装在拉链带11的相对端缘上的第一啮合元件412列;安装在第一啮合元件412 列的前方(FS方向)的拉出部件480 ;和用于使拉出部件480的安装位置附近的拉链带11 的刚性提高的加强片24 (带加强部)。拉出部件480由如下的部件组成安装在拉链带11的加强片M上的扩开加强部 482 ;从扩开加强部482向相对端缘侧突出的扩开凸部483 ;在第一啮合元件412列的前方 (FS方向)的相对端缘上形成的横拉抵接体86 ;和用于使扩开加强部482的局部的刚性进一步提高的连接加强部85。另外,在横拉抵接体86的相对端缘侧形成有用于与相对的第二啮合元件413的啮合头部啮合的啮合端87。另外,第二拉链牙链带417由如下的部件组成在相对端缘形成有芯部14的拉链带11 ;使用缝制线15缝装在拉链带11的相对端缘上的第二啮合元件413列;和安装在第二啮合元件413列的前方(FS方向)的保持部件490。保持部件490由如下部件组成通过与拉头50的一部分抵接(在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是与凸缘50F抵接)而使拉头50在啮合滑动端部停止的前方停止部491 ;以覆盖芯部14的形状安装在第二拉链牙链带417上的拉头保持部492 ;和从拉头保持部492向相对端缘侧突出的扩开凸部493。另外,与图1 图5所示的实施例相同地,在保持部件490的后部的上方(OS方向)开设有俯视呈四边形的作为凹部形成的嵌入部94H。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横拉抵接体86的凸缘50F侧的端缘上,将当横拉抵接体 86向左方(L方向)移动时能够与凸缘50F的内壁抵接的范围定义为横拉抵接范围Lw。另夕卜,将凸缘50F的后方(RS方向)的端部定义为凸缘后端50R。而且,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将从凸缘后端50R到横拉抵接范围Lw的最前方(FS方向)的部位的距离定义为耐横拉卡合尺寸Ls。如图18及图19所示,在将由螺旋状的单根长丝构成的第一及第二啮合元件412、 413列用于拉链410中的情况下,通过将耐横拉卡合尺寸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从而, 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由于横拉抵接体86与最前端的第二啮合元件 413啮合,或者从内侧与凸缘50F抵接,所以也能够承受规定的横拉力。在该情况下,优选将耐横拉卡合尺寸Ls设定在P/4. 2 ^ Ls ^ 5P/4. 2的范围内。另外,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16、4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在拉链带11的平面内向扩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在拉头50的啮合元件引导通路内使横拉抵接体86旋转而使啮合解除,并且能够使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的后口 50U拉
出ο另外,如图18及图19所示,通过在拉链带11上的拉头50的啮合滑动端部附近安装加强片24、扩开加强部482、连接加强部85、或者拉头保持部492,能够使拉链带11的刚性提高,从而当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16、4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时,能够抑制拉链带11的变形。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16、417彼此的分开量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从而能够使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故而能够使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16、417彼此容易地扩开。此外为了使连接加强部85的强度及刚性提高,是连接加强部85中的与拉头50不接触的部位(拉头50的左右(L-R方向)) 侧方的厚度增大。在横拉抵接体86的相对端缘侧形成有与相对的第二啮合元件413的一部分啮合的啮合端87。通过在横拉抵接体86上形成啮合端87,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 416,4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向扩开方向旋转时,啮合端87沿着相对的第二啮合元件 413的啮合头部的周围移动,从而促进横拉抵接体86的旋转。由此,能够以较少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16、417彼此的分开量得到规定的扩开角度,从而能够使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的后口 50U容易地拉出。故而能够使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16、417彼此容易地扩开。另外,在图18及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使扩开凸部483及扩开凸部493沿着拉链带11的相对端缘且在表背方向彼此错开地突出。这样地构成扩开凸部483、扩开凸部493, 由于在使拉头50从啮合滑动端部向后方(RS方向)滑动时,引导柱50D与扩开凸部483及扩开凸部493滑动接触,所以也能够使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416、417向左右方向(L-R方向)大幅扩开。由此,能够减少在第一拉链牙链带16扩开不足的状态下引导柱50D与第一或第二啮合元件412、413冲突而导致滑动阻力增大且操作感恶化的不良情况。接下来,利用图20说明用于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的其他实施例。图 20是表示作为定位部的其他实施例,使与拉头50的引导柱50D抵接的定位凸部94C向拉链带11的相对端缘侧突出的实施例的图。此外,对与在图1 图5中已说明的部位相同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图20所示的拉链610中的第一拉链牙链带16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第二拉链牙链带617中的前方停止部91、拉头保持部92、扩开凸部93及连接加强部95具有与在图1 图5中说明的部件相同的结构。在图20所示的实施例中,代替图1 图11所示的嵌入部94H,使在将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与引导柱50D 的后部(RS方向的部位)抵接的定位凸部94C在拉头保持部92的拉链带11的相对端缘侧向L方向(朝着拉出部件80的方向)突出。如图20所示地、使定位凸部94C向第二拉链牙链带617的相对端缘侧突出,并在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与引导柱50D的后部(RS方向的部位)抵接,通过这样构成也能够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并能够将耐横拉卡合尺寸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通过将该耐横拉卡合尺寸Ls收在规定的尺寸范围内,能够在拉头50配置在啮合滑动端部的状态下承受规定的横拉力,在使左右的第一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6、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彼此在拉链带11的平面内向扩开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能够将横拉抵接体86从啮合元件引导通路的后口 50U拉出,从而使拉链610迅速地分离。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本发明的拉链能够用于如下的用途要求迅速脱掉的衣服;应对紧急事态和紧急脱离而需要将拉链迅速分离的用途;由于如睡袋等那样所使用的拉链的长度长而在打开拉链时麻烦的用途等;和不通过拉头的操作而使拉链分离的用途。附图标记说明10、110、210、310、410、510、610 拉链11拉链带12,412 第一啮合元件13,413 第二啮合元件14 芯部15缝制线16、316、416、516 第一拉链牙链带17、117、217、417、617 第二拉链牙链带24加强片(带加强部)30 嵌入体32 轴部39分离嵌插件40 被嵌入体
50 拉头50D 引导柱50F 凸缘50R凸缘后端50G带穿插通路50S 肩口50T啮合元件引导通路50U 后口52 上翼片53下翼片54 停止爪56 拉攀支承体56B 起端部56P 轴承部57 拉攀支承孔59 拉攀59A 拉攀轴部80、380、480、580 拉出部件82、482、582 扩开加强部83、483 扩开凸部85,95连接加强部(带加强部)86横拉抵接体87 啮合端387 非啮合端90、190、四0、490、690 保持部件91,491 前方停止部92,492拉头保持部(扩开加强部)93、493 扩开凸部94B定位隆起部(定位部)94C定位凸部(定位部)94H.294H嵌入部(定位部)Ls耐横拉卡合尺寸Lw横拉抵接范围
2权利要求
1.一种拉链,其具有安装有啮合元件(12、13)列的左右一对的第一拉链牙链带(16、316、416、516)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7、117、217、417、617);使所述啮合元件(12、13)列啮合、分离的拉头(50);所述拉头(50)的保持部件(90、190、290、490、690),配置在所述第二拉链牙链带(17、 117、217、417、617)的所述啮合元件(12、13)列的啮合侧端部;和拉出部件(80、380、480、580),与所述保持部件(90、190、四0、490、690)相对地配置在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16、316、416、516)上,在所述啮合元件(12、1;3)列的啮合状态下将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从所述拉头(50)中拔出,从而能够在不使所述拉头(50)滑动的情况下将所述啮合元件(12、13) 列从所述啮合侧端部依次分离,所述拉链的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四0、490、690)具有将所述拉头(50)定位保持的定位部,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在所述啮合元件(12、1 列侧的端部具有横拉抵接体(86),在所述拉头(50)被所述定位部保持的状态下,当作用有带宽度方向的横拉力时,所述横拉抵接体(86)抵接于配置在所述拉头(50)上的凸缘而被保持在该拉头(50)内,并且, 在将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16、316、416、516)及第二拉链牙链带(17、117、217、417、617) 的啮合侧的端部扩开而使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相对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 290,490,690)相对地旋转移动时,所述横拉抵接体(86)从所述拉头(50)的后口拔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四0、490、690)具有用于将所述拉头(50)保持在所述第二拉链牙链带(17、117、217、417、617)上的拉头保持部(92,492),所述定位部形成在所述拉头保持部(92、49幻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190)具有作为所述定位部的定位隆起部(94B),所述定位隆起部(94B) 与所述拉头(50)中的上下翼片(52、53)的至少一方的内表面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690)具有作为所述定位部的定位凸部(94C),所述定位凸部(94C)与将所述拉头(50)中的上下翼片(52、53)间连结的引导柱(50D)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四0、490)具有作为所述定位部的嵌入部(94H、294H),所述嵌入部 (94H、294H)供配置在所述拉头(50)中的停止爪(54)嵌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及所述保持部件(90、190、四0、490、690)的至少一方具有扩开凸部(83、93),所述扩开凸部(83、9;3)配置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头(50)的所述引导柱(50D)与所述后口(50U)之间,并从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16、316、416、516)或所述第二拉链牙链带(17、117、217、417、617)的相对端缘向着相对的拉链牙链带的相对端缘突出ο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具有扩开加强部(82),及/或,所述保持部件(90、 190、290、490、690)具有扩开加强部(92、492),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所具有的所述扩开加强部(82)位于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头(50)的所述引导通路内(50T),并沿着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16、316、416、516)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相对端缘而与所述横拉抵接体(86) —体地延伸,所述保持部件(90、190、290、490、690)所具有的所述扩开加强部(92、 492)沿着所述第二拉链牙链带(17、117、217、417、617)的啮合滑动端部侧的相对端缘而配置,所述第一拉链牙链带(16、316、416、516)侧的所述扩开加强部(82)以能够在由所述凸缘(50F)的端缘形成的带穿插通路(50G)中通过的厚度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7所示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出部件(80、380、480、580)具有带加强部(24、85),所述带加强部(24、85)形成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头(50)的附近的拉链带面上,所述带加强部(24、85)与所述横拉抵接体(86)和所述扩开加强部(82)连结成一体。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290、490、690)具有用于使移动到啮合侧的滑动端部处的所述拉头(50)停止的前方停止部(91、491),所述拉头保持部(92、492)的一端与所述前方停止部(91、491)连结。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链,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部件(90、190、290、490、690)具有带加强部(24、95),所述带加强部(24、95) 形成在被定位保持的所述拉头(50)附近的拉链带面上,所述带加强部(24、95)与所述拉头保持部(92、492)的另一端部和所述前方停止部 (91,491)连结成一体。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拉链。该拉链(10)具有相对的、配置在第一拉链牙链带(16)上的拉出部件(80)和配置在第二拉链牙链带(17)上的保持部件(90),保持部件(90)具有用于定位保持拉头(50)的定位部,所述拉出部件(80)具有横拉抵接体(86),所述横拉抵接体(86)在有横拉力作用时与拉头(50)的凸缘抵接,并在使拉出部件(80)旋转移动时从拉头(50)的后口拔出。由此,能够将拉头(50)定位保持在啮合滑动端部,并能够在使拉出部件(80)相对于保持部件(90)向扩开方向旋转时,使横拉抵接体(86)从拉头(50)的后口稳定地拉出,从而使拉链容易地成为拉开状态。
文档编号A44B19/38GK102469858SQ20098016054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8日
发明者高荷刚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