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身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67696阅读:3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塑身衣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塑身衣;特别是一种用于调整人体臀部及大腿线条的塑身衣。
背景技术
为满足女性对于完美身形的期待,许多相关塑身产品因应而生。其中,塑身衣可适当的施压于人体腹部、臀部、大腿等部位,以支撑或紧实松弛下垂的赘肉,并调整不良姿势, 进而塑造出优美且勻称的体态,因此广受女性的喜爱。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塑身衣大致可分为两件式塑身衣以及连身式塑身衣两种类型。两件式塑身衣包含束裤及束衣,其优点在于,使用者可依照服装及自身需求择一搭配或同时穿着。然而,请参阅图1所示的一传统束裤1,此种束裤1仅是一味地以相同的束缚力施压于人体的腹部、臀部及腿部等区域,并未考虑使用者的身形,容易将上述各区域的赘肉挤压至束裤未束缚的部位。另一方面,使用者于坐立或行走时,束裤1的裤头11及裤管12容易卷曲,造成穿着上的不适,卷曲部分更容易凸显于外衣表面影响美观。图2为已知的连身式塑身衣2,其由束衣部分及束裤部分所制成的一件式衣着,其优点在于可完整包覆女性腹部及臀部等较易产生身体线条不勻称的部分,且不易将包覆区域的赘肉推挤至塑身衣之外。然而,此种形式的塑身衣仍无法根据不同的身形控制束缚身体各部位的力量,使得雕塑的成效往往不如预期。此外,连身式塑身衣的束裤部分采用的开裆式或拉链式设计,往往造成使用者如厕的不便。再者,束裤部分的裤管也容易卷曲,影响穿着舒适度及美观;女性于穿着短裙时,也常有因束裤部分的裤管过长而露出裙外的窘况发生。为了改善前述束裤的缺点,另一已知的塑身裙便因应而生。请参阅图3,塑身裙3 的前侧31装设有记忆钢条311。尽管记忆钢条311发挥了支撑整体塑身裙3及防止裙边卷曲的功效,然而,当女性搭配服装较为合身的裙装时,容易于裙装表面出现记忆钢条31的痕迹,造成不美观的现象。此外,对皮肤较敏感的女性而言,皮肤不时与记忆钢条311接触磨擦,容易导致红肿或擦伤,大大降低塑身衣的舒适性。有鉴于此,提供一种塑身衣,不但穿脱方便、视觉美观、可舒适地贴覆皮肤,更可根据不同的女性身形而调整其施压于身体的力道以达到良好的塑身功效,此为一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塑身衣,可针对人体臀部及大腿部的各区域,施以不同的作用力,以有效调整其臀部及大腿线条,并同时提升其穿着的美观、舒适性与便利性。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塑身衣包含一第一裙部及一第二裙部。第一裙部具有两第一侧缘、一第一臀部弹性区、一第二臀部弹性区、一第三臀部弹性区以及一第一腿部弹性区。第二裙部包含两第二侧缘,分别与各第一侧缘相接。第一臀部弹性区具有一第一臀部作用力,第二臀部弹性区位于第一臀部区的下方并具有一第二臀部作用力,第三臀部弹性区位于第二臀部弹性区的下方并具有一第三臀部作用力,第一腿部弹性区位于第三臀部弹性区的下方并具有一第一腿部作用力。其中,第三臀部作用力大于第二臀部作用力及第一腿部作用力,而第二臀部作用力大于第一臀部作用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优点借此,当使用者穿着本发明的塑身衣时,由于第三臀部作用力大于第二臀部作用力,第二臀部作用力大于第一臀部作用力,适可产生不同的力量施加于使用者的臀部及大腿处,达到紧实与修饰人体臀部及大腿线条的功效。



12裤售2塑身衣
3塑身裙31前侧
311记忆钢条41第— 裙部
42a第—42b第二.侧缘
43第二-裙部44a第—-上缘
44b第二—上缘451第—-臀部弹性区
452第二-臀部弹性区453第三.臀部弹性区
454第四臀部弹性区455第五臀部弹性区
461第—-腿部弹性区462第二.腿部弹性区
463第三腿部弹性区464第四腿部弹性区
465第五腿部弹性区61第一-衣部
62a第三侧缘62b第四侧缘
63第二-衣部64a第— 下缘
64b第二-下缘651第—-腹部弹性区
652第二J 复部弹性区653第三J 复部弹性区
66胸部容置区67肩带
5
A臀部Bl后大腿部
B2前大腿部C胸部
D腹部Dl下腹部
D2腰部D3上腹部
E背部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塑身衣的第一实施例及其与人体的相对关系,如图4A、4B、5A及5B所示,塑身衣包含一第一裙部41及一第二裙部43。其中,图4A为第一裙部41的示意图,图4B为人体的背面示意图,图5A为第二裙部43的示意图,图5B为人体的正面示意图。借由对照图 4A、图4B及图5A、图5B,即可了解第一裙部41、第二裙部43与人体的相对关系。为方便后续的揭露与说明,本实施例将人体下半身各部位位置定义如图4B及图 5B所示,臀部A介于Α1ΑΓ线及A2A2’线间,大腿部分为后大腿部Bi、前大腿部B2两区域; 其中,后大腿部Bl介于A2A2,线及Β1ΒΓ线间,前大腿部B2介于B2B2,线及D1D1,线间; 下腹部Dl介于D1D1’线及D2D2’线间。本发明塑身衣的第一实施例结构将详述如下。如图所示,第一裙部41具有两第一侧缘42a,第二裙部43则包含两第二侧缘42b, 各第一侧缘4 分别与各第二侧缘42b相接,以制成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塑身衣。当使用者实际穿着本实施例的塑身衣时,第一裙部41对应于人体的臀部A及后大腿Bi,第二裙部 43对应于人体的下腹部D1、前大腿B2。请同时参考图5A、5B,为有效雕塑人体曲线,第一裙部41具有一第一臀部弹性区 451、一第二臀部弹性区452、一第三臀部弹性区453、两第四臀部弹性区454、两第五臀部弹性区455、一第一腿部弹性区461、两第二腿部弹性区462以及一第三腿部弹性区463,其中第一裙部41的各臀部弹性区对应于臀部A,各腿部弹性区对应于后大腿部Bi。第二裙部43 具有一第四腿部弹性区464及两第五腿部弹性区465,此些腿部弹性区对应于前大腿部B2。详细而言,第一臀部弹性区451设置第一裙部41的中央上方区域;第二臀部弹性区452,位于第一臀部区451的下方;第三臀部弹性区453,位于第二臀部弹性区452的下方;第一腿部弹性区461,位于第三臀部弹性区453的下方。此些臀部弹性区的下缘处略成一圆弧形曲线,用以突显臀部的立体感。于本实施例中,第一裙部41的第一臀部弹性区451、第二臀部弹性区452及第三臀部弹性区453对应于人体的臀部A的中央部分,并分别具有第一臀部作用力、第二臀部作用力及第三臀部作用力,以施压于臀部A的中央部分。进一步而言,为了有效控制臀部A中央部分向上拉提的效果,以第三臀部作用力大于第二臀部作用力,第二臀部作用力大于第一臀部作用力的方式,分别产生不同力道,以有效地托高臀部A中央的脂肪。此外,女性常因久坐等因素而导致臀部A的脂肪向外侧扩散,为解决此问题,请参考图4A。第一裙部41的两第四臀部弹性区4M位于第一臀部区451的下方,分别邻接于第二臀部弹性区452的两侧;各第五臀部弹性区455分别位于各第四臀部弹性区妨4的下方, 并邻接于第四臀部弹性区454的两侧。即第四臀部弹性区妨4及第五臀部弹性区455对应于人体的臀部A的左右两侧,并分别具有第四臀部作用力及第五臀部作用力,其中,第五臀部作用力大于第四臀部作用力。借此,分别于臀部A两侧施加不同的压力,以拉提臀部A两侧的脂肪,向臀部A中央产生集中托高的功效,能有效地改善女性臀部外扩的情况。另一方面,女性也常因久坐导致大腿部Bi、B2的脂肪向外扩散,为解决此问题,请同时参考图4A、5A。以第一裙部41而言,第一腿部弹性区461位于第三臀部弹性区453的下方,各第二腿部弹性区462分别位于各第五臀部弹性区455的下方并邻接于第一腿部弹性区461的相对两侧边,第三腿部弹性区463位于第一腿部弹性区461及第二腿部弹性区 462的下方。即第一裙部41的各腿部弹性区对应至后大腿部Bi,并分别具有第一腿部作用力、第二腿部作用力及第三腿部作用力。其中,第一腿部作用力及第二腿部作用力小于第三臀部弹性区453的第三臀部作用力并大于第三腿部作用力。此外,以第二裙部43而言,第四腿部弹性区464位于第二裙部43的中央区域,各第五腿部弹性区465则分别邻接于第四腿部弹性区464的相对两侧。即第二裙部43的各腿部弹性区对应至前大腿部B2,并分别具有第四腿部作用力及第五腿部作用力。其中,第五腿部作用力大于第四腿部作用力。因此,大腿部B1、B2的两侧束缚较大压力,借此以调整后大腿部Bl及前大腿部B2的线条,改善女性大腿部Bi、B2的脂肪向外扩散的情况。更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塑身衣透过弹性布的相互交叠控制各弹性区施压于人体各部位的作用力强度。以第一裙部41而言,当使用相同弹性布材料时,如图5A所示,首先将弹性布剪裁成符合人体下半身背面的形状,接着分别剪裁另一弹性布为对应第二臀部弹性区452、第三臀部弹性区453、第四臀部弹性区454、第五臀部弹性区455的形状,以及剪裁又一弹性布为对应第三臀部弹性区453、第五臀部弹性区455、第一腿部弹性区461、第二腿部弹性区462的形状。然后,将此些弹性布部分重叠地相接。以第二裙部43而言,首先将弹性布剪裁成符合人体下半身正面的形状,接着将另一弹性布剪裁成对应左右两侧的第五腿部弹性区465的形状。其中,对应左右两侧的第五腿部弹性区465的各弹性布约略呈现矩形,且上缘具有一倾斜边缘。最后,将对应的第五腿部弹性区465的弹性布重叠至对应人体下半身正面的弹性布两侧,并相接合。因此,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裙部41中,第一臀部弹性区451及第三腿部弹性区463 由单一弹性布形成;而第二臀部弹性区452、第四臀部弹性区454、第一腿部弹性区461及第二腿部弹性区462则由两块弹性布重叠相接而成;第三臀部弹性区453与第五臀部弹性区 455则是由三块弹性布重叠相接而成。而第二裙部中,第四腿部弹性区464由单一弹性布形成;而第五腿部弹性区465则由两块弹性布重叠相接而成。第一裙部41的一第一臀部弹性区451、一第二臀部弹性区452、一第三臀部弹性区453、两第四臀部弹性区454、两第五臀部弹性区455,便可透过弹性布的相互交叠控制其施压于人体臀部A的作用力强度,借以调整臀部A的线条。且第一裙部41的第一腿部弹性区461、两第二腿部弹性区462及第三腿部弹性区463,以及第二裙部43的第四腿部弹性区 464及第五腿部弹性区465,便可透过弹性布的相互交叠控制其施压于人体大腿的作用力强度,借以调整后大腿部Bl及前大腿部B2的曲线。因此,穿着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塑身衣时,位于臀部底缘的第三臀部弹性区453 及各第五臀部弹性区455则可以较大的作用力托高并集中臀部A的赘肉。且由于第一裙部 41设计为第一腿部弹性区461的第一腿部作用力小于第三臀部弹性区453的第三臀部作用力,第三腿部弹性区463的第三腿部作用力均小于第一腿部弹性区461的第一腿部作用力及各第二腿部弹性区462的各第二腿部作用力;第二裙部43设计为第四腿部弹性区464 的第四腿部作用力小于第五腿部弹性区465的第五腿部作用力。借此,各腿部弹性区适可以恰当的束缚力分别雕塑后大腿部Bl及前大腿部B2的曲线,而不须加设防止裙部卷起的钢条;同时,人体的大腿部B1、B2也可自由活动而不受到局限,进而提升塑身衣的舒适性。于其它实施例中,熟知本技术领域者亦可透过增减弹性布数量、以不同角度重叠各弹性布或控制布料纤维的疏密度,借以调整第一臀部弹性区451、第二臀部弹性区452、 第三臀部弹性区453、第四臀部弹性区454、第五臀部弹性区455、第一腿部弹性区461、第二腿部弹性区462、第三腿部弹性区463、第四腿部弹性区464及第五腿部弹性区465的强度, 而达到塑身衣雕塑臀部及大腿线条的功效。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塑身衣及其与人体的相对关系,如图6A、图6B、图7A及图7B 所示,其中,与图4A、图4B、图5A及图5B相同的元件符号代表相同的元件,相关说明请参第一实施例所述。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塑身衣除包含如前所述的第一裙部41及第二裙部43外,另包含一第一衣部61及一第二衣部63 ;为便于说明,本实施例与前一实施例相似的元件(诸如第一裙部41及第二裙部43),不另赘述。图6A为第一衣部61与第二裙部43的示意图,图6B为人体的正面示意图;图7A 为第二衣部63与第一裙部41的示意图,第7B图为人体的背面示意图。借由对照图6A、图 6B、图7A及图7B,即可了解第一裙部41、第二裙部43、第一衣部61、第二衣部63与人体的相对关系。同样为方便后续的揭露与说明,本实施例将人体各部位的位置定义如图6B及图 7B所示,人体的胸部C介于C1C1’线及C2C2’线间,腹部D分为下腹部D1、腰部D2及上腹部D3三区域,其中,下腹部Dl介于D1D1,线及D2D2,线间,腰部D2介于D2D2,线及D3D3, 线间,上腹部D3则介于D3D3,线及C2C2,线间,背部E介于A1A1,线及E1E1,线间。本发明塑身衣的第二实施例将详述如下。如图6B及图7B所示,第一衣部61具有两第三侧缘6 及一第一下缘64a,第二衣部63具有两第四侧缘62b及一第二下缘64b,第一衣部61的各第三侧缘6 分别与第二衣部63的各第四侧缘62b相接,第一衣部61的第一下缘6 与第二裙部43的第一上缘4 相接,第二衣部63的第二下缘64b与第一裙部41的第二上缘44b相接,以制成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塑身衣。于实际穿着时,第一衣部61对应于人体的胸部C、下腹部D1、腰部D2、上腹部D3,而第二衣部63则对应于人体的背部E,第一裙部41对应人体的臀部A及后大腿部 Bi、第二裙部43则对应人体的前大腿部B2。如图6A所示,第一衣部61包含一第一腹部弹性区651、两第二腹部弹性区652、一第三腹部弹性区653、两胸部容置区66及两肩带67。详细而言,第一腹部弹性区651具有一第一腹部作用力,近似五边形;而两第二腹部弹性区652分别位于第一腹部弹性区651的两侧,略呈三角形,并各具有一第二腹部作用力。该些作用力施压于人体腹部D的特定区域, 故与前一实施例相较下,本实施例的塑身衣适可更精准地施压调整人体腹部的线条。请同时参考图6A及图6B,由于女性常因久坐等因素而导致脂肪囤积于下腹部D1, 为解决此问题,于穿着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塑身衣时,第一腹部弹性区651即以第一腹部作用力施压人体的下腹部Dl,各第二腹部弹性区652分别以第二腹部作用力施压人体的腰部D2。更具体而言,本实施例的第一衣部61也可透过弹性布的相互交叠控制各弹性区施压的作用力强度。请参考图6A所示,第一衣部61中,第一腹部弹性区651的第一腹部作用力大于第二腹部弹性区652的第二腹部作用力,可让第一腹部作用力的施力方向由第一腹部弹性区651分别朝各第二腹部弹性区652延伸,进而于穿着本发明的塑身衣时,第一腹部作用力可推散囤积于下腹部Dl的脂肪并平均分散至腰部D2各处,因此可有效避免体内脂肪囤积于人体的下腹部D1,达到使腰部D2及下腹部Dl平坦的功效。以第一衣部61而言,当使用相同弹性布材料时,如图6A虚线部分所示,首先将一弹性布剪裁成符合人体上半身的形状,接着分别剪裁符合第一腹部弹性区651及右侧第二腹部弹性区652的形状的弹性布,以及剪裁符合第一腹部弹性区651及左侧第二腹部弹性区652的形状的弹性布,将裁剪后的上述三弹性布相互交叠相接。为解决人体上腹部D3中央区域的凸起现象(俗称胃凸),请再次参考图6A及图 6B。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是将另一弹性布剪裁成一倒三角形,并交叠于符合人体上半身形状的弹性布上,以形成第三腹部弹性区653。第三腹部弹性区653位于第一腹部弹性区651 的上方中间区域,并具有一第三腹部作用力适可施压于上腹部D3。实际应用时,第三腹部弹性区653的宽度及高度可依据使用者的身形调整,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范围,且也可如第一实施例所述,透过弹性布数量的增减或布料纤维的疏密度控制第三腹部作用力的强度,而达到本发明的功效,于此不再赘述。此外,该些胸部容置区66分别位于第三腹部弹性区653的两侧上方,并对应于人体的胸部A,以包覆并支撑人体的胸部A。而各肩带67的两端分别与各胸部容置区66及第二衣部63的一上缘相接,以辅助固定塑身衣与人体间的相对位置。于其它实施例中,第一衣部61可不具该些胸部容置区66,以便使用者另外穿搭符合自己尺寸的内衣。另外,本发明的塑身衣也可做为不具肩带的形式、肩带交叉的形式或肩带可拆的形式,由于仅属简易的替换手段,故于此不另赘述。因此,于本实施例的第一衣部61中,第一腹部弹性区651由三块弹性部重叠相接而成;左右两侧的第二腹部弹性区652则由两块弹性布重叠相接而成;第三腹部弹性区653 也是由两块弹性布重叠相接而成。如前述第一实施例所示的塑身衣实施例,也可透过布料纤维以不同的疏密度及角度交织而形成第一腹部弹性区651及两第二腹部弹性区652,借以达成雕塑腹部线条的功效。上述的范围,可根据使用者不同的身形进行调整,且弹性布的弹性度、交叠的数量及面积也不受限制。综上所述,相较于公知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塑身衣,利用特有的剪裁方式,及适当的安排各弹性区的相对位置及角度,便可依照每个人的身形,调整其施压于人体的力道, 以提供更好的雕塑效果,并增加其服贴性及舒适性;此外,使用者穿着本发明的塑身衣时, 不但方便如厕,且搭配裙装时,也不致发生塑身衣露出裙外的窘况。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
,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塑身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身衣包含第一裙部,包含两第一侧缘;一第一臀部弹性区,具有第一臀部作用力;一第二臀部弹性区,位于该第一臀部区的下方,具有第二臀部作用力,该第二臀部作用力大于该第一臀部作用力;一第三臀部弹性区,位于该第二臀部弹性区的下方,具有第三臀部作用力;一第一腿部弹性区,位于该第三臀部弹性区的下方,具有第一腿部作用力,该第三臀部作用力大于该第二臀部作用力及该第一腿部作用力;以及第二裙部,具有两第二侧缘,分别与各该第一侧缘相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裙部具有相对的两第四臀部弹性区,位于该第一臀部区的下方,分别邻接于该第二臀部弹性区的两侧,各该第四臀部弹性区具有第四臀部作用力。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裙部具有相对的两第五臀部弹性区,分别位于各该第四臀部弹性区的下方,并邻接于该第三臀部弹性区的两侧,各该第五臀部弹性区具有第五臀部作用力,其中该第五臀部作用力大于该第四臀部作用力。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裙部具有相对的两第二腿部弹性区,分别位于各该第五臀部弹性区的下方,并邻接于该第一腿部弹性区的两侧,各该第二腿部弹性区具有第二腿部作用力,其中该第二腿部作用力小于该第五臀部作用力。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裙部具有一第三腿部弹性区,位于该第一腿部弹性区及该第二腿部弹性区的下方,各该第三腿部弹性区具有第三腿部作用力,且该第三腿部作用力均小于该第一腿部作用力及该第二腿部作用力。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裙部具有一第四腿部弹性区,位于该第二裙部的中央区域,并具有第四腿部作用力。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裙部具有相对的两第五腿部弹性区,邻接于该第四腿部弹性区的两侧,并具有第五腿部作用力,且各该第五腿部作用力大于该第四腿部作用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第一臀部弹性区、第二臀部弹性区、第三臀部弹性区、第四臀部弹性区和第五臀部弹性区对应于人体的臀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第一腿部弹性区、第二腿部弹性区、第三腿部弹性区、第四腿部弹性区和第五腿部弹性区对应于该人体的大腿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臀部弹性区、该第三腿部弹性区及该第四腿部弹性区分别由一弹性布所形成。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臀部弹性区、所述第四臀部弹性区、该第一腿部弹性区、所述第二腿部弹性区及所述第五腿部弹性区分别由两该弹性布相互交叠所形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三臀部弹性区及所述第五臀部弹性区分别由三该弹性布相互交叠所形成。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所述塑身衣还包含第一衣部,包含一第一下缘,与该第二裙部的一第一上缘相接;两第三侧缘;一第一腹部弹性区,具有一第一腹部作用力;两第二腹部弹性区,分别位于该第一腹部弹性区的两侧,并分别具有第二腹部作用力, 其中该第一腹部作用力大于各该第二腹部作用力;以及第二衣部,具有两第四侧缘及一第二下缘,各该第四侧缘分别与各该第三侧缘相接,而该第二下缘与该第一裙部的一第二上缘相接。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衣部具有一第三腹部弹性区,位于该第一腹部弹性区的上方中间区域,并具有第三腹部作用力。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衣部具有两胸部容置区,分别位于该第三腹部弹性区的两侧上方。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衣部具有两肩带,各该肩带的两端分别与各该胸部容置区及该第二衣部的上缘相接。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腹部弹性区、第二腹部弹性区和第三腹部弹性区对应于该人体的腹部。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二衣部对应于该人体的背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腹部弹性区及该第三腹部弹性区分别由两该弹性布相互交叠所形成。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塑身衣,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腹部弹性区由三该弹性布相互交叠形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塑身衣,包含一第一裙部及一第二裙部。第一裙部对应至人体的臀部及大腿的背面,第二裙部对应至人体的下腹部及大腿的正面。第一裙部包含一第一臀部弹性区、一第二臀部弹性区、一第三臀部弹性区以及一第一腿部弹性区,上述各弹性区由上至下分布,且分别具有一第一臀部作用力、一第二臀部作用力、一第三臀部作用力以及一第一腿部作用力,第三臀部作用力大于第二臀部作用力及第一腿部作用力,而第二臀部作用力大于第一臀部作用力。借由各弹性区的不同作用力分布,塑身衣便可达到紧实人体臀部及腿部的功效。
文档编号A41B9/10GK102232621SQ20101017025
公开日2011年11月9日 申请日期2010年4月30日 优先权日2010年4月30日
发明者吕志强 申请人:吕志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