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自动开收伞扣头改进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伞具的部件,特别是指一种自动开收伞扣头改进结构。
背景技术:
晴雨伞已广泛使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多折自动开收晴雨伞由于其使用方便、 便于收纳而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常见的自动收开伞的收开控制部件主要是由扣头、变比 机构、变比拉绳、中棒弹簧、弹片、按钮、伞柄等部件构成,在收伞时,通过伞柄中的弹片等部 件扣住连接有变比拉绳的扣头,使伞具收合;这种习用的伞具在收合过程中,为了给自动收 伞、开伞的中棒弹簧蓄能,需要将中棒完全压入伞柄内,并将下巢卡住后才完成完全的收伞 动作,中棒弹簧处于压缩蓄状态,以待下一次开伞时具有一能量弹力。但是使用者收伞在 下压的过程中一旦脱手则伞具在中棒弹簧回弹力的作用下会再度快速张开,可能伤害使用 者。由于这种习用的伞具在收伞过程中,下巢无法停留在任意位置,存在使用起来十分不 便,甚至给使用者造成伤害的安全之虞。为此,业界便设计出了申请号为200920138181.9的多折自动开收伞的安全控制 装置,其令收伞过程中下巢能够停留在任意位置,不需担心由于下巢没有收合到位而伞中 棒弹开对使用者造成伤害。该控制装置主要是在伞柄中设置了扭簧与控制器组件,并配合 连接控制器组件中转盘与伞上巢的转盘拉绳而实现自动开收伞在收合的动作中下巢的任 意位置停留,防止伞中棒被中棒弹簧弹开。而此控制装置的设置,使得整个伞具有的控制部 件更加繁琐,造成此类自动开收伞的伞中棒与伞柄的体积都较大、较重,如何令伞具即具有 自动开收且安全的多功能,又具有体积小、轻便的功能,是业者正在解决的问题。配合图1、2所示,目前自动开收伞的中棒1’为满足控制部件的中棒弹簧2’及扣 头3’活动的空间,中棒1’需具备一定的空间,因此中棒1’的直径较大,特别是在增加了安 全控制装置的转盘拉绳4’后,中棒1’中的中棒弹簧2’中必须同时满足扣头3’与转盘拉 绳的4’活动空间,这亦是造成中棒1’直径较大的原因所在。欲要缩小中棒1’的直径,最 直接的方法是减少扣头3’的外径,但是目前的扣头3’都为柱形的阶梯状,且需与变比拉绳 5’绑缚连接,同时需要与伞柄中的弹片配合牢靠,其外径的缩小是有限的。本案便由此产 生。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安全收伞,但可以有效缩小伞中棒直径以 达伞具实现小型化的自动开收伞扣头改进结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种自动开收伞扣头改进结构,该扣头为一阶梯的柱形体,其上端形成沉孔并与 侧壁孔相通以形成供变比拉绳绑缚的连接部,连接部的下方形成缩颈段,在缩颈段的下部 形成卡扣部;其中扣头连接部侧壁孔的相对位置处,整个扣头自上而下形成有一退让区 域。[0008]所述的退让区域为整个扣头自上而下贯通形成的缺槽。所述的退让区域为整个扣头自上而下形成的切面。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实用新型在扣头上设有自上而下的退让区域,此退让区 域恰供转盘拉绳容置,因此该转盘拉绳与扣头置于中棒的中棒弹簧中时,省去了现有技术 中另设供转盘拉绳通过的空间,令中棒弹簧的直径可以因应扣头的外径而缩小,进而缩小 中棒的直径,实现了伞具的小型化。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的扣头立体示意图;图2是现有技术的扣头位置于伞中棒中的工作状态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扣头立体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扣头位于伞中其中的工作状态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扣头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自动开收伞扣头的改进结构,该扣头3为一阶 梯的柱形体,其上端形成沉孔31并与侧壁孔32相通以形成供变比拉绳5绑缚的连接部,在 连接部的下方形成缩颈段33,在缩颈段33的下部形成卡扣部34以与伞柄中的弹片相配合 (图中未示出,非本案重点,在此不赘述);配合图4所示,该扣头3是在自动开收伞收伞过 程中在伞中棒1的中棒弹簧2中上下运动,同时收伞安全装置中的转盘拉绳4亦需在中棒 弹簧2中动作;本实用新型的关键是在扣头3的连接部侧壁孔32相对的位置处,整个扣头3自 上而下形成有一退让区域。如图3所示,该退让区域为一自上而下贯通形成的缺槽35,此缺槽34恰供转盘拉 绳4容置,因此该转盘拉绳4与扣头3置于中棒1的中棒弹簧2中时,转盘拉绳4可位于扣 头3的缺槽34中,即转盘拉绳4可位于扣头3形成的退让区域处,因此省去了现有技术中 另设供转盘拉绳4通过的空间,令中棒弹簧2的直径可以因应扣头3的外径而缩小,进而缩 小中棒1的直径,实现了伞具的小型化。另外,该缺槽34还对转盘拉绳4的运动方向具有 一导向限位的作用,令转盘拉绳4相对扣头3具有可直线运动的轨迹,避免与中棒弹簧2发 生纠结。再如5所示,该退让区域可为整个扣头3自上而下形成的一切面36,其同样实现了 在原有扣头3所占空间内留有对转盘拉绳4的运动空间,同样可以达到缩小中棒1直径,实 现伞具小型化的目的。
权利要求一种自动开收伞扣头改进结构,该扣头为一阶梯的柱形体,其上端形成沉孔并与侧壁孔相通以形成供变比拉绳绑缚的连接部,连接部的下方形成缩颈段,在缩颈段的下部形成卡扣部;其特征在于扣头连接部侧壁孔的相对位置处,整个扣头自上而下形成有一退让区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自动开收伞扣头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退让区域为整个扣 头自上而下贯通形成的缺槽。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的自动开收伞扣头改进结构,其特征在于退让区域为整个扣 头自上而下形成的一切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自动开收伞扣头改进结构,该扣头为一阶梯的柱形体,其上端形成沉孔并与侧壁孔相通以形成供变比拉绳绑缚的连接部,连接部的下方形成缩颈段,在缩颈段的下部形成卡扣部;其中扣头连接部侧壁孔的相对位置处,整个扣头自上而下形成有一退让区域。此退让区域恰供转盘拉绳容置,因此该转盘拉绳与扣头置于中棒的中棒弹簧中时,省去了现有技术中另设供转盘拉绳通过的空间,令中棒弹簧的直径可以因应扣头的外径而缩小,进而缩小中棒的直径,实现了伞具的小型化。
文档编号A45B25/14GK201767206SQ20102051036
公开日2011年3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7日
发明者宋顺锋, 陈添成 申请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