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4414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特别是涉及一种与可开合的拉链连结用的拉链头。
背景技术
拉链头是作为可开合的拉链用的连结构件,由于其具有操作便捷的特性,因此早已广泛使用,而为防止拉链头在使用者未移动的状态下产生滑动,因此目前的拉链头大多会加装定止功能组件,让拉链头在使用者未使用时,可与拉链形成卡掣状态,以防止滑动。 但此种具有卡掣定位功能的拉链头在生产时,皆需利用插销或是铆钉来进行组装,除了使拉链头的元件增多外,也使组装过程繁琐,造成成本上升。因此,要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与缺陷,即为相关业者所极欲研究以及改善的问题所在。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该拉链头利用定止件配合限制部将拉片定位枢设于本体上,并使定止件末端形成用于拉链卡掣定位的定止部, 通过拉片带动定止件产生弹性变形来解除拉链与定止部的定位状态,再配合限制部与定止件互相止挡防止脱落,使拉链头能够减少元件数量,并可简化组装过程。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拉链头包含有一本体内设置有用以夹持拉链的导槽,本体表面为依序间隔设置有第一定位部、限制部与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为朝向本体底面穿设有第一定位槽,限制部为由本体表面形成朝上延伸的两侧限制片,以构成中央限制孔,而第二定位部为朝向本体往下穿设有第二定位槽,且第二定位槽为连通于导槽;一定止件设置有基部,基部两侧分别同向弯折有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第二支臂末端形成有定止部,第一支臂是由本体表面穿入第一定位槽内形成定位,第二支臂是由本体表面穿入第二定位槽,使定止部位于导槽内,而基部贯穿限制部的中央限制孔,且具有朝上摆移行程范围;以及一拉片具有枢接部,枢接部一端延伸有拉动部,而枢接部为位于本体表面与定止件的基部及第二支臂之间。在较佳实施例中,该本体的限制部是由两侧相对限制片所构成,两侧限制片各设有内折顶边彼此对接,以限制定止件的基部朝上摆移行程。在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一定位槽下段设有定位块,第一支臂末端延伸有一定位勾, 以抵持于定位块的底面。在较佳实施例中,该定止件的基部设为两侧高且中央低凹状,以弹力抵靠于本体表面上。在较佳实施例中,该定止件设为一体弯折条片体。由于采取以上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其关键技术为拉链头利用定止件配合限制部将拉片定位枢设于本体上,并使定止件末端形成用于拉链卡掣定位的定止部,通过拉片带动定止件产生弹性变形,以解除拉链与定止部的定位状态,再配合限制部与定止件互相止挡防止脱落,使拉链头能够减少元件数量,并可简化组装过程。

图1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立体图。图2为图1拉链头的剖视放大图。图3为图1拉链头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图1拉链头分解状态的剖视图。图5为图1拉链头的剖面侧视图。图6为图4拉链头本体的俯视图。图7为图4拉链头本体的仰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拉链头定止状态的示意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拉链头解除定止状态的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 本体11第一定位部111第一定位槽112定位块12第二定位部121第二定位槽13限制部131中央限制孔132限制片133内折顶边14 导槽2定止件21第一支臂211定位勾22第二支臂221定止部23 基部3 拉片31枢接部32拉动部4 拉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为达成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及其功效,兹举出可行实施例,并且配合附图说明如下[0042]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的拉链头可适用于隐形拉链或一般类型拉链 4上,并且具有定止功能。如图中所示,拉链头设置有一本体1、一定止件2以及一拉片3,其中该本体1内设置有用以夹持拉链4的导槽14,本体1表面上为依序间隔设置有第一定位部U、限制部13与第二定位部12,第一定位部11为朝向本体1底面穿设有第一定位槽111,限制部13为由本体1表面形成朝上延伸的两侧限制片132,以构成中央限制孔131, 而第二定位部12为朝向本体1往下穿设有第二定位槽121,且第二定位槽121为连通于导槽14内。该定止件2设置有基部23,由基部23两侧分别同向弯折有第一支臂21与第二支臂22,第二支臂22末端形成有定止部221,第一支臂21是由本体1表面穿入第一定位槽 111内形成定位,第二支臂22是由本体1表面穿入第二定位槽121,使定止部221插入位于导槽14内,而基部23则贯穿限制部13的中央限制孔131,并且具有朝上摆移行程范围。该拉片3具有枢接部31,由枢接部31 —端延伸组接有拉动部32,而枢接部31为活动位于本体1表面与定止件2的基部23及第二支臂22之间。继续说明本实用新型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的组合结构,如图1至图7所示,本体 1的限制部13是由两侧相对限制片132所构成,两侧限制片132各设有内折顶边133彼此对接,以限制定止件2的基部23朝上摆移行程距离。在本体1的第一定位槽111下段设有定位块112,第一支臂21末端延伸有一定位勾211,以抵持于定位块112的底面定位。而定止件2可设为一体弯折条片体,并且定止件2的基部23可设为两侧高且中央低凹状,以弹力抵靠于本体1表面上,而可限制拉片3的枢接部31位置。通过上述结构,当本实用新型在组构时,是将拉片3的枢接部31置于本体1的限制部13与第二定位部12之间,并使枢接部31位于本体1表面上,续将定止件2的第一支臂21由本体1表面穿入第一定位槽111内,使第一支臂21的定位勾211为抵持于定位块 112的底面,而定止件2的第二支臂22是由本体1表面穿入第二定位槽121内,使第二支臂 22末端的定止部221插入位于导槽14内,而使拉片3的枢接部31位于本体1表面与定止件2的第二支臂22及基部23之间,即完成本实用新型的组构。当本实用新型组合拉链4使用时,如图8所示,拉链4夹持穿过本体1的导槽14 内,由于定止件2的定止部221位于导槽14内,因此定止部221会卡掣于拉链4,使本体1 无法在拉链4上位移,进而形成定位。当使用者欲移动本体1时,如图9所示,使用者先拉动拉片3的拉动部32,使拉片3的枢接部31产生旋动,让枢接部31拉动定止件2的基部 23与第二支臂22,由于定止件2的第一支臂21定位于第一定位槽111内,所以基部23及第二支臂22依第一支臂21与基部23连接处作支点向上偏移,使第二支臂22末端的定止部221退移至第二定位槽121内,以解除定止部221与拉链4的卡掣状态,让使用者可拉动拉片3带动本体1在拉链4上位移。同时,本体1的限制部13可挡住定止件2的基部23, 以防止第二支臂22脱出第二定位槽121。再者,定止件2为会因伸张产生弹性变形,进而具有复位能力,因此当使用者将本体1在拉链4上移动至适当位置,且放开拉片3后,定止件 2所具有的弹性复位能力会使第二支臂22与基部23朝下推抵拉片3的枢接部31,从而使拉片3靠置于本体1上,让第二支臂22的定止部221经由第二定位槽121进入导槽14内, 使定止部221再次卡掣于拉链4,让本体1在拉链4上形成定位。[004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与缺陷,其关键技术为拉链头利用定止件2配合限制部13将拉片3定位枢设于本体1上,并使定止件2末端形成用于拉链 4卡掣定位的定止部221,通过拉片3带动定止件2产生弹性变形,以解除拉链4与定止部 221的定位状态,再配合限制部13与定止件2互相止挡防止脱落,使拉链头能够减少元件数量,并可简化组装过程。以上所举实施例仅用为方便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加以限制,在不离本实用新型精神范畴,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所可作的各种简易变化与修饰,均仍应含括于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权利要求1.一种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该拉链头设置有本体、定止件以及拉片,其特征在于 该本体内设置有用以夹持拉链的导槽,本体表面为依序间隔设置有第一定位部、限制部与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为朝向本体底面穿设有第一定位槽,限制部为由本体表面形成朝上延伸的两侧限制片,以构成中央限制孔,而第二定位部为朝向本体往下穿设有第二定位槽,且第二定位槽为连通于导槽;该定止件设置有基部,基部两侧分别同向弯折有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第二支臂末端形成有定止部,第一支臂是由本体表面穿入第一定位槽内形成定位,第二支臂是由本体表面穿入第二定位槽,使定止部位于导槽内,而基部贯穿限制部的中央限制孔,且具有朝上摆移行程范围;该拉片具有枢接部,枢接部一端延伸有拉动部,而枢接部为位于本体表面与定止件的基部及第二支臂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其特征在于该本体的限制部是由两侧相对限制片所构成,两侧限制片各设有内折顶边彼此对接,以限制定止件的基部朝上摆移行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定位槽下段设有定位块,第一支臂末端延伸有一定位勾,以抵持于定位块的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其特征在于该定止件的基部设为两侧高且中央低凹状,以弹力抵靠于本体表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其特征在于该定止件设为一体弯折条片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有定止功能的拉链头,其拉链头本体内设置有用以夹持拉链的导槽,本体表面为间隔设置有第一定位部、限制部与第二定位部,且本体表面设置有定止件,定止件的基部两侧分别弯折有第一支臂与第二支臂,以分别定位于第一定位部与第二定位部,并在第二支臂末端形成有定止部,且定止部为通过第二定位槽进入导槽,而与拉链形成卡掣定位,在本体表面与定止件的基部、第二支臂之间设置有拉片,通过拉片带动定止件产生弹性变形,以解除拉链与定止部的定位状态,再配合限制部与定止件互相止挡防止脱落,使拉链头能够减少元件数量,并可简化组装过程。
文档编号A44B19/30GK202104328SQ20112015236
公开日2012年1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5月11日 优先权日2011年5月11日
发明者蔡景仁 申请人:蔡景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