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1120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一种伞具,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自动开收功能的多折伞中棒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0002]多折伞因具有折收后体积小,而具有携带方便之功效,早期的雨伞需用手将伞骨架往上推至一定位置方能将雨伞撑开,但是,一旦骤雨急下时往往来不及将雨伞撑开便已淋湿了。有人便设计出一种雨伞,在握柄处设有一按钮,按下该按钮即可自动将雨伞打开而不具有自动收伞功能,在欲乘车时仍需要两手并用将雨伞收折才能进入车内,而在此短暂时间内仍易遭雨水淋湿,如此便失去雨伞本身的方便性。因此,便出现了可以实现自动开收功能的多折伞。该实现自动开收伞功能的实现主要是依靠伞柄的控制装置与伞中棒中的开收伞变比机构,这就要求伞中棒中具有一定的空间。[0003]配合图1所示,现有的多折伞伞中棒组是由多节管件1’、2’、3’套接而成,各管件 1,、2,、3,之间是依靠各自端部的扩孔21,、31,与缩颈12,、22,而实现相互的连接作用,对于自动开伞收的中棒组,既要满足其容置开收伞变比机构的空间,又要满足各管件连接的扩孔空间,必然需要增加管件的管径,如此便造成整个伞中棒的体积较大,进而增加了伞具的体积;另外,对于各管件的扩孔与缩颈的加工增加了伞中棒加工的工时,影响产品的生产效率。实用新型内容[000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其可以保证中棒组容置自动开收伞变比机构的空间,同时使伞中棒各管件的管径最小化,进而缩少整个伞具的折收体积。[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0006]一种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该中棒组至少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 中管及内管;外管上端连接伞上巢,而内管下端连接伞柄;其中该中管的上端嵌固有一中管塞子,中管塞子上部是凸伸于中管之外并且其外径大于中管外径而小于外管内径,而外管的下端嵌固有一外管固定圈,该外管固定圈的内径是大于中管外径而小于中管塞子的外径;该内管的上端嵌固有一内管塞子,内管塞子上部是凸伸于内管之外并且其外径大于内管外径而小于中管内径,而中管的下端嵌固有一中管固定圈,该中管固定圈的内径是大于内管外径而小于内管塞子的外径。[0007]所述中管塞子上设置有中管滑轮。[0008]所述中管固定圈为环圈体,其上部是嵌固于中管中,而下端形成凸缘而凸伸于中管之外,另在该凸缘的一侧设有一中管固定圈滑轮。[0009]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伞中棒组的各套管之间通过相邻的固定圈与塞子实现连接,而各自的固定圈与塞子与各自的套管是通过材料的变形而嵌置配合,如此无需在套管上进行二次加工,可以有效提高伞中棒组的加工效率;同时省去了传统伞中棒各管件配合的扩孔与缩颈工序,进而保证各套管的管径小型化。


[0010]图1为传统伞中棒组的连接配合示意图;[0011]图2为本实用新型伞中棒组的立体分解图;[0012]图3为本实用新型伞中棒组的组合示意图;[0013]图4为本实用新型伞中棒组的实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如图2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的一种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其主要应用于具自动开收功能的多折伞,该伞中棒组包括至少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1、中管 2及内管3 ;外管1上端连接伞上巢4,而内管3端连接伞柄5 (具体如图4所示);[0015]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中管2的上端嵌固有一中管塞子21,该中管塞子21下部外径略大于中管2内径,从而嵌固于中管2的上端,而中管塞子21的上部是凸伸于中管2 之外,并且其外径大于中管2外径而小于外管1的内径,在中管塞子21上还进一步设有中管滑轮211以参与开收伞变比机构的工作,对应的外管1下端嵌固有一外管固定圈12,该外管固定圈12的内径是大于中管2外径而小于中管塞子21的外径;利用中管塞子21使得中管2套置于外管1后,不会从外管1的下端脱出,而是利用外管固定圈12对中管塞子21的限位实现了外管1与中管2的连接。[0016]该内管3的上端同样嵌固有一内管塞子31,该内管塞子31下部外径略大于内管3 内径,从而实现与内管3的嵌固配合,同样该内管塞子31上部是凸伸于内管3之外,并且其外径大于内管3外径而小于中管2内径;在中管2的下端嵌固有一中管固定圈22,该中管固定圈22的内径是大于内管3外径而小于内管塞子31的外径,中管固定圈22为环圈体, 其上部是嵌固于中管22中,而下端形成凸缘221而凸伸于中管2之外,另在该凸缘221的一侧设有一中管固定圈滑轮222以参与开收伞变比机构的工作。[0017]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的伞中棒组各套管之间是通过相邻的固定圈与塞子实现连接,而各自的固定圈与塞子与各自的套管是通过材料的变形而嵌置配合,如采用塑胶或尼龙材料,如此无需在套管上进行二次加工,可以有效提高伞中棒组的加工效率;同时省去了传统伞中棒各管件配合的扩孔与缩颈工序,进而保证各套管的管径小型化,以达缩少整个伞具折收体积的功效。
权利要求1.一种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该中棒组至少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中管及内管;外管上端连接伞上巢,而内管下端连接伞柄;其特征在于该中管的上端嵌固有一中管塞子,中管塞子上部是凸伸于中管之外并且其外径大于中管外径而小于外管内径, 而外管的下端嵌固有一外管固定圈,该外管固定圈的内径是大于中管外径而小于中管塞子的外径;该内管的上端嵌固有一内管塞子,内管塞子上部是凸伸于内管之外并且其外径大于内管外径而小于中管内径,而中管的下端嵌固有一中管固定圈,该中管固定圈的内径是大于内管外径而小于内管塞子的外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中管塞子上设置有中管滑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中管固定圈为环圈体,其上部是嵌固于中管中,而下端形成凸缘而凸伸于中管之外,另在该凸缘的一侧设有一中管固定圈滑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折伞中棒组连接结构,该中棒组至少具有三节套管,该中管的上端嵌固有一中管塞子,中管塞子上部是凸伸于中管之外并且其外径大于中管外径而小于外管内径,而外管的下端嵌固有一外管固定圈,该外管固定圈的内径是大于中管外径而小于中管塞子的外径;该内管的上端嵌固有一内管塞子,内管塞子上部是凸伸于内管之外并且其外径大于内管外径而小于中管内径,而中管的下端嵌固有一中管固定圈,该中管固定圈的内径是大于内管外径而小于内管塞子的外径。各套管之间通过相邻的固定圈与塞子实现连接,可以有效提高伞中棒组的加工效率;保证各套管的管径小型化,达缩少整个伞具折收体积的功效。
文档编号A45B19/04GK202269501SQ20112032761
公开日2012年6月13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日
发明者宋顺锋, 陈添成 申请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