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领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2125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领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领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领带,属于服饰加工技术领域。背景技术
领带是一种高雅的服饰用品。目前,市面上的领带品种繁多,一般都采用提花色织面料制作,力求华贵、典雅,供购买者按各自的喜好选择。由于上述领带的变化只是在面料的颜色、花纹上做文章,其整体的感官显得相当单调而缺乏立体感,尤其是在显著醒目的外垂带部仍是千变一律的平面感。在佩戴时则显得有些飘逸,为保持其外垂带部“有型”和“垂挺”,一般除选用较高密度面料外,通常还附着有一层毛质里衬。但是随着纺织技术的发展,质地优良的超轻、超薄面料越来越多地用于领带制作,因而超轻、超薄面料制成的领带深受当下消费者青睐,美中不足的是这类领带在使用过程中皆存在过于飘逸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悬垂度好、立体感强的一种领带。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领带,包括外垂带部,外垂带部包括缝纫连接在一起的前片、后平面片,所述前片是以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左斜叠折与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右斜叠折交错形成。上述左斜叠折均向下叠折,上述右斜叠折亦均向下叠折。按本方案实施的领带,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前片设计时采用大大超出“常规前平面片”面积的面料,该面料是经过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左斜叠折与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右斜叠折交错处理后才形成的可与“常规后平面片”叠合的前片,此举不但增强了外垂带部整体的立体感,而且相对增加了外垂带部的“厚度”和“分量”,达到了外垂带部“垂挺”的技术效果和克服了相对的“飘逸性”。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一种领带的正面外形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领带的背面外形示意图;图3为外垂带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沿图3的A-A剖视图;图5为沿图3的B-B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考图1、2、3所示,一种领带,包括内垂带部2和外垂带部1,外垂带部1包括缝纫连接在一起的前片11、后平面片12,具体则是通过在外垂带1两侧合口处分别缝纫连接以及大剑头底端缝纫连接,使得前片11、后平面片12缝合。前片11是以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左斜叠折与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右斜叠折交错形成。其中,内垂带部2为常规结构,其与外垂带部1缝纫对接构成一领带整体,外垂带部1的后平面片12亦为常规结构,佩戴时为不可见的一面。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上端偏向中心线左侧的为左斜叠折,比如左斜叠折L8,上端偏向中心线右侧的为右斜叠折,比如右斜叠折R1,如图3所示。在图中3中标示出8道左斜叠折,即自下至上依次为左斜叠折Li、左斜叠折L2、左斜叠折L3、左斜叠折L4、左斜叠折L5、左斜叠折L6、左斜叠折L7、左斜叠折L8,图中还象征性地标示出三道右斜叠折,即自下至上依次为右斜叠折R1、右斜叠折R2和右斜叠折R3。请结合图5所示,左斜叠折由折平面和叠平面组成,如左斜叠折L8由折平面L7-1 和叠平面L7-2构成,各左斜叠折均斜向下叠折;请结合图4所示,右斜叠折由折平面和叠平面组成,如右斜叠折R3由折平面R3-1和叠平面R3-2构成,为使得前片11具有协调一致性,右斜叠折亦均斜向下叠折。前片11的左斜叠折、右斜叠折在具体加工时取一块大大超出“常规前平面片”面积的面料,先是在一压制模具上压制出η道相等间距的左斜叠折,然后再将该面料放到另一压制模具上压制η道相等间距的右斜叠折,使得该η道相等间距的右斜叠折与η道相等间距的左斜叠折交错,即得到前片,该前片的面积大致与后片相等。
权利要求1.一种领带,包括外垂带部,外垂带部包括缝纫连接在一起的前片、后平面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片是以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左斜叠折与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右斜叠折交错形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领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斜叠折均向下叠折、所述右斜叠折亦均向下叠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领带,属于服饰加工技术领域。它包括外垂带部,外垂带部包括缝纫连接在一起的前片、后平面片,前片是以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左斜叠折与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右斜叠折交错形成。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前片采用大大超出“常规前平面片面积”的面料,该面料是经过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左斜叠折与间隔排列的复数道右斜叠折交错处理后才形成的可与“常规后平面片”叠合的前片,此举不但增强了外垂带部整体的立体感,而且相对增加了外垂带部的“厚度”和“分量”,达到了外垂带部“垂挺”的技术效果和克服了相对的“飘逸性”。
文档编号A41D25/06GK202233178SQ201120364909
公开日2012年5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3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3日
发明者卢新巧, 袁学军 申请人:袁学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