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围体、固定件、钮扣以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文档序号:634356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外包围体、固定件、钮扣以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专利摘要】抑制在利用杆部贯穿例示为布料的片材时在片材上产生褶皱。固定件(80)从片材(100)的一个面侧贯穿片材(100),连结于配置在该片材(100)的另一个面侧的固定对象物(20)。固定件(80)包括:固定件主体(10),其具有基座部(11)以及设于该基座部(11)的杆部(13);以及外包围体(30),其一体或者独立地设于固定件主体(10),至少局部地包围至少杆部(13)的顶端侧,外包围体(30)具有自杆部(13)的顶端部向外侧方向分开的顶端。
【专利说明】外包围体、固定件、钮扣以及固定对象物的固定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外包围体、固定件、钮扣以及固定对象物相对于片材固定的固定方法。【背景技术】
[0002]为了实现衣服等的轻量化,用于衣服的布料的减薄得到发展。相对于薄布料,也希望能像与厚布料同样地,将钮扣、鸡眼扣、钩状扣等固定对象物适当地固定在布料上。
[0003]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一种为了避免产生在上述文献的图15中示意地表示的褶皱(12)而改良而成的按扣安装装置。像上述文献的图2所公开的那样,该按扣安装装置的压件(24)嵌装于上模块(21)。如上述文献的图4所示,在布料(10)自压件(24)受力的状态下,盖(8)的爪贯穿于布料(10),之后通过爪的变形,将盖(8)安装在卡扣(6)上(参照上述文献的图5 ),最终将按扣(11)安装在布料(10 )上。
[0004]现有技术文献
[0005]专利文献
[0006]专利文献1:日本实用新型公告昭58 - 42412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7]在利用对专利文献I所述的爪所举例的针/剑状的杆部贯穿布料的情况下,重要的是确保杆部的锐利性(换言之是布料切断性能),以便在布料上不产生褶皱。但是,鉴于各种各样的理由,有时无法确保杆部的锐利性。例如,与该杆部是金属制件的情况相比,在杆部是树脂制件的情况下,其锐利性变差。在这种情况下,有可能在杆部贯穿布料的过程中,布料连带于杆部(也就是说由杆部将布料带走),而在钮扣四周的布料上产生褶皱。另外,杆部的锐利性变差的主要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并不限定于其构成材料。此外,也可以在确保了杆部的锐利性的情况下应用本案发明,并不允许以该课题说明为依据限定解释本案发明。
[0008]根据上述说明可知,期望抑制在利用杆部贯穿例示为布料等的片材时在片材上产生褶皱这种情况。
_9]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0]本发明的固定件从片材的一个面侧贯穿片材,能连结于配置在片材的另一个面侧的固定对象物,其中,该固定件包括:固定件主体,其具有基座部以及设于基座部的杆部;以及外包围体,其与固定件主体一体或者相对于固定件主体独立地设于固定件主体,至少局部地包围至少杆部的顶端侧,上述外包围体具有自上述杆部的顶端部向外侧方向分开的顶端。
[0011]在固定件主体的杆部贯穿片材时,在外包围体和固定对象物之间夹持片材,抑制片材的错位,能够抑制在片材上产生褶皱。另外,杆部抵接于片材的时机与外包围体抵接于片材的时机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关系,在时间上前者既可以在后者之前,也可以在后者之后。固定对象物例如是钮扣主体,但并不限定于此。片材例如是布料,但并不限定于此。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形,根据后述的说明,这一点会更加具体。[0012]本发明的固定对象物固定于片材的方法为,按顺序配置固定件主体、片材以及固定对象物,该固定件主体设有至少局部地包围固定件主体的杆部的至少顶端侧的外包围体;将固定件主体和固定对象物之间的间隔缩窄,在该过程中,按照任意的顺序,杆部贯穿片材,外包围体的顶端部分隔着片材按压固定对象物,外包围体在固定件主体和固定对象物之间变形;使杆部的顶端部分在固定对象物侧变形,而将固定件主体和固定对象物以夹着片材的状态互相连结起来。
[0013]本发明的外包围体包括基座部以及设于该基座部的杆部,并且通过杆部从片材的一个面侧贯穿片材并在配置于该片材的另一面侧的固定对象物侧变形,该外包围体安装在连结于固定对象物的固定件主体上,其中,该外包围体包括:筒部,其以沿着杆部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与杆部保持着间隔;以及位置固定部,其设于筒部的下端侧,抵接于杆部的外周面而位置固定于杆部。优选的是,筒部的内径大于设于位置固定部的开口的开口直径。通过位置固定部的开口的开口直径小于筒部的内径,外包围体恰当地位置固定于杆部。此外,通过筒部的内径大于位置固定部的开口的开口直径,能够利用防褶皱件的顶端恰当地按压片材的存在于杆部的周围的局部区域。
[0014]本发明的钮扣包括钮扣主体和固定件(说明书第2页第8行所述的固定件、或者设有说明书第3页第I行所述的外包围体的固定件),通过设于固定件主体的基座部的杆部在贯穿了片材之后在钮扣主体侧变形,而将固定件的固定件主体和钮扣主体互相连结起来,在片材和固定件主体的基座部之间,至少绕上述杆部配置有与钮扣主体和固定件主体之间的间隔减少相应地变形的外包围体。
[0015]发明的效果
[0016]采用本发明,能够抑制在利用杆部贯穿例示为布料等的片材时因杆部拉拽片材而在片材上产生褶皱这种情况。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剖视示意图。
[0018]图2是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防褶皱件的概略俯视图及剖视图。
[0019]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工序图。
[0020]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工序图。
[0021]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工序图。
[0022]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工序图。
[0023]图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第I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说明图。
[0024]图8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防褶皱件的概略剖视图。
[0025]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工序图。
[0026]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工序图。
[0027]图11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局部剖视示意图。
[0028]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工序图。
[0029]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按扣向布料安装的工序的概略工序图。
[0030]图14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防褶皱件的概略俯视图及X14 - X14剖视图。
[0031]图15是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防褶皱件的概略俯视图及X15 - X15剖视图。[0032]图16是本发明的第6实施方式的防褶皱件的概略俯视图及X16 - X16剖视图。
[0033]图17是本发明的第7实施方式的按扣的概略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下面,参照【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各实施方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无需过多地说明,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适当地组合各实施方式,也能够把握该组合的协同效果。原则上省略实施方式之间的重复说明。
[0035]实施方式的说明所采用的附图以发明说明作为主要目的,并适当地被简化。在这些附图中,适当地设定了中心轴线AX。中心轴线AX例如与后述的杆部贯穿布料的方向一致,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根据附图可知,中心轴线AX还与杆部的延伸方向一致。中心轴线AX还与母扣和公扣之间的安装方向一致。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说明,存在将接近中心轴线AX的方向称作内侧,将远离中心轴线AX的方向称作外侧的情况。俯视或者仰视这样的用词分别包含沿着中心轴线AX从上侧或者下侧看时的意思。
[0036]在附图中,存在适当地设定彼此处于正交关系的XYZ坐标的情况。X轴与横向、左右方向相对应,并且与半径方向相对应。Y轴与中心轴线AX—致,与纵向、上下方向相对应。Z轴与深度方向、前后方向相对应。
[0037]第I实施方式
[0038]参照图1?图7说明第I实施方式。另外,经过图1、图3、图4、图5以及图6的过程将按扣安装在布料上。首先,参照图1和图2说明将按扣安装于布料之前的状态。
[0039]图1所示的按扣90是公按扣,其被安装在布料100上(另外,由于布料是片状构件,因此有时将其简称作片材)。布料100例如是天然纤维、化学纤维(例如是聚酯系或者尼龙系的纤维)等的纱线被平面地编织起来而成的纺织物,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由无纺布、天然/合成皮革、毡、塑料等树脂材料构成的片材。
[0040]如图1所示,在按扣90安装于布料100之前,按扣90在布料100的下侧具有固定件主体10和防褶皱件(防褶皱部件/外包围体)30,在布料100的上侧具有作为钮扣主体(固定/安装对象物)的卡扣20。在按扣90安装于布料100之后,以上所述的点也基本上不变(参照图6)。但是,根据图5和图6可知,在固定件主体10的杆部13贯穿布料100、插入了布料100上的卡扣20的开口之后铆接于卡扣20。因而,在按扣90安装于布料100之后,固定件主体10有局部存在于布料100上。
[0041]根据图1和图6的对比可知,在按扣90安装于布料100之后,防褶皱件30在固定件主体10和卡扣20 (布料100)之间不再保持原形而是被压扁。根据后述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防褶皱件30设置在固定件主体10侧,利用后述的机械原理(防褶皱件30的防褶皱功能)抑制在布料100上产生褶皱。在此,优选的是,为了谋求按扣90的轻量化,固定件主体10、卡扣20均是树脂制件,防褶皱件30也是树脂制件。例如,卡扣20是聚缩醛、聚酯、聚酰胺等树脂制件,防褶皱件30可以使用高分子聚酯、聚缩醛等的树脂。在此,卡扣20的树脂的硬度和防褶皱件30的树脂的硬度不同,防褶皱件30的树脂比卡扣20的树脂柔软(具有柔软性)。在将固定件主体10的杆部13做成树脂制件的情况下,有可能会因为其锐利性变差而导致在布料100上产生褶皱,但采用本实施方式,利用后述的机械原理,能够抑制在布料100上产生褶皱。另外,按扣90的构成构件的材料是任意的材料,并不限定于金属、树脂等。更优选的是,防褶皱件30由适合塑性加工的材料构成,其受力而发生不可逆的变形,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另一方面,固定件主体10和卡扣20由比防褶皱件30硬、比该防褶皱件30对外力更具有抗性的材料构成。另外,利用加工装置对固定件主体10的杆部13施加临界值以上的外力,将其铆接在卡扣20上。
[0042]如图1所示,固定件主体10具有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圆盘状的基座部11、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俯视呈环状的端部12、以及沿着中心轴线AX向上侧延伸的针状/剑状的杆部13。基座部11以形成较浅的凹部的方式从中心向外侧呈弧状延伸。端部12以形成向上侧突出的凸部的方式沿基座部11的外周设置。在从上方斜着观察固定件主体10时,凹状的凹部17设置在杆部13四周。根据图4和图5的对比可知,凹部17作为收容部发挥功能,该收容部用于收容通过在固定件主体10和卡扣20之间在上下方向上被夹入而最终被压扁的防褶皱件30。如图5所示,通过防褶皱件30被完全压扁而收容在凹部17,能够使隔着布料100的固定件主体10和卡扣20之间的结合更加充分。
[0043]另外,基座部11的上表面Ila是从中心轴线AX朝向外侧去而缓慢地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端部12的上表面12a是沿着与中心轴线AX正交的轴线延伸的平坦面。
[0044]图1所示的杆部13是其顶端被加工成锐利状的细径的针状体(进一步换言之,也称作圆柱状构件),其立起在基座部11的上表面Ila上。杆部13具有连结于基座部11的杆基部13a、设置在杆基部13a的上部的杆顶端部13b。杆基部13a保持恒定直径的同时向上方延伸。杆顶端部13b随着向上方延伸其直径减小。另外,杆顶端部13b的构造只要能够确保锐利性就可以是任意的构造,也未必限定于图1所示的构造。例如,也可以通过使杆部13的顶端凹陷成钵状来确保其锐利性。
[0045]图1所示的卡扣20具有基座部21、端部22、凸部23、筒部25以及卡定部26。基座部21是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圆盘状的构件,其在内侧具有厚度Wl的厚壁部,在外侧具有厚度W2的薄壁部(厚度Wl >厚度W2)。端部22是以中心轴线AX为中心的俯视呈环状的部分,其沿基座部21的外周设置。凸部23设置在基座部21的厚壁部的下表面,例如仰视时形成为环状。筒部25是作为公扣的卡合部接受母扣而卡合于母扣的部分。卡定部26呈凸状沿筒部25的外周面设置,其作为公扣的卡定部啮合于母扣的卡定部。另外,众所周知,在公扣卡合于母扣时,两者的卡合部分(若是公扣则是筒部25)弹性地变形,之后弹性恢复为原来的形状,从而两者互相卡定。
[0046]如图1所示,在基座部21中绕中心轴线AX设有开口 27。开口 27的开口直径W27成为供杆部13插入的适当的宽度,例如被设定得比杆部13的直径W13稍大。如图1所示,在筒部25中设有内部空间28,该内部空间28用于收容如图6所示被压扁的杆部13的卡定部13c。内部空间28的直径W28成为适合于接受如图7示意地表示的上方冲模200的引导筒201的宽度,例如被设定得与引导筒201的外径W201大致相同或者比该外径W201稍小。另外,图7所示的上方冲模200是冲头202以能上下移动的方式配置在引导筒201内的构件,其构成安装装置的一部分。通过冲头202下降而使贯穿了布料100的状态下的杆部13的顶端变形,从而将杆部13铆接于卡扣20。另外,如图1所示,在基座部21的上表面设有用于局部地接受母扣的凹部29。凹部29例如以连续地包围筒部25的方式俯视时呈环状延伸。
[0047]如图1所示,防褶皱件30从外侧包围杆部13,而且相对于杆部13位置固定(利用摩擦进行卡定)。也可以作为从外侧包围杆部13的外包围体来把握防褶皱件30。优选的是,以防褶皱件30的上端位置稍稍高于杆顶端部13b的顶点位置的方式将防褶皱件30安装在杆部13上,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示意地所示,防褶皱件30的顶端位置比杆部13的顶端位置高出间隔W31的量。通过这样配置,能够确保在杆部13接触于布料100之前防褶皱件30接触于布料100,能够更有效地谋求防止产生褶皱。另外,杆部13上的防褶皱件30在杆部13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是任意的,例如观察图1也可以将防褶皱件30配置在靠近基座部11侧的部位。也就是说,也可以通过使防褶皱件30的顶端位置与杆部13的顶端位置相同或者比该杆部13的顶端位置稍低,侧视时使杆部13 (杆顶端部13b)的顶端侧部分自防褶皱件30露出。但是,优选的是,杆顶端部13b的顶端和防褶皱件30的上端面33之间在高度方向上的间隔小于布料的厚度。也可以使防褶皱件30的上端位置低于杆顶端部13b的顶点位置。也可以不将防褶皱件30安装在杆部13上,而是安装在固定件主体10的其他部分、例如基座部11。
[0048]如图1所示,卡扣20的凸部23的内径W23被设定得大于防褶皱件30的外径W30。由此,凸部23作为防褶皱件30的定位部件发挥功能,能够使利用防褶皱件30从下方隔着布料100按压卡扣20的范围/形态优化。只要能够确保对防褶皱件30的顶端进行定位这一点,凸部23的具体的结构就可以是任意的,未必需要呈环状延伸。若防褶皱件30的俯视形状是矩形形状,则与其相应地将凸部23的仰视形状做成矩形形状即可。凸部23未必需要在平面内是连续的,也可以在平面内间断地设置。
[0049]参照图2说明防褶皱件30的结构。根据图2可知,防褶皱件30包括从外侧包围杆部13的筒部31、设置在筒部31的下端的底部32。筒部31的上端面33为俯视呈环状,其与杆部13的杆顶端部13b空开间隔地配置在比杆部13的杆顶端部13b靠外侧的位置。更详细地讲,筒部31的顶端自杆部13的顶端在半径方向上大致空开恒定间隔且连续地形成为环状。筒部31的外径朝向下侧去而变小,由此,形成了倾斜面31a。也就是说,筒部31具有朝向下方去而逐渐缩窄的结构。在从上下方向对筒部31产生了压缩力时,如图2中以虚线形状示意地所示,筒部31能够变形(图2所示的防褶皱件30的变形形态是一例子,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可预料到防褶皱件30的变形形态会因防褶皱件30安装于杆部13的状态等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受到影响。
[0050]如图2所示,设置在底部32中的开口 36的开口直径W36小于筒部31的内部空间37的直径W37(也就是筒部31的内径)。换言之,筒部31的内径W37大于开口 36的开口直径W36。而且,筒部31的内径(开口直径)W37大于卡扣20的开口 27的内径W27 (参照图1)。底部32的开口 36的开口直径W36被设定为防褶皱件30能够卡定于杆基部13a的程度。在将防褶皱件30安装于杆部13时,底部32抵接于杆基部13a的外周面,由此,例如在两者之间产生摩擦,以在杆部13和筒部31的内周面之间保持间隙的状态下将防褶皱件30安装在杆部13上。底部32作为用于在防褶皱件30的杆部13上进行位置固定的位置固定部/位置固定部件发挥功能。
[0051]根据上述说明能够理解,图1所示的分解状态的按扣90按照图3、图4、图5以及图6的顺序安装在布料100上。下面,参照这些【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将按扣90安装于布料100的工序。
[0052]首先,如图1所示,将预先安装有防褶皱件30的固定件主体10载置在下方冲模(未图示)上。然后,在固定件主体10上配置布料100。接着,将保持于引导筒201的顶端的卡扣20配置在布料100上。此时,利用任意的方法,排列杆部13和开口 27,使它们位于同一条直线上。接着,如图3所示,在防褶皱件30上载置有布料100的状态下,使保持于引导筒201的卡扣20下降。在该过程中,如图3所示,防褶皱件30向上方按压布料100,在防褶皱件30的上端面33和卡扣20的下表面之间,从上下方向夹持布料100。另外,卡扣20的下降是由具有引导筒201的上方冲模的下降来执行的。上方冲模的下降是通过对包含上方冲模的装置输入操作指令来执行的。制造工序一般来说利用人工和制造设备的协作来进行。
[0053]接着,在上述上方冲模200继续下降时,如图4示意地所示,布料100被杆部13劈开而产生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从图3向图4的状态过渡的过程中,防褶皱件30按压布料100,在防褶皱件30和卡扣20之间从上下方向夹持布料100。通过该夹持操作,可预料在被夹持的范围内对布料进行位置固定(追加或者替代地说,在被夹持的范围内将布料撑起的状态)。通过杆部13贯穿该状态的布料100来抑制布料100连带于杆部13,由此,能够抑制在安装有按扣90的布料100上产生褶皱。也可预想到通过利用上述防褶皱件30和卡扣20的协作来保持布料,从而促进杆部13贯穿布料100。
[0054]上述上方冲模200的下降动作在杆部13贯穿布料100之后还继续进行,如图5所示,成为固定件主体10的端部12的上表面和卡扣20的端部22的下表面直接夹持布料100的状态。在卡扣20仅隔着布料100配置在固定件主体10的正上方时,杆顶端部13b的顶端位置处于比卡扣20高的位置,防褶皱件30在来自上下方向的压力的作用下成为向外侧展开/伸长、即被压扁的状态。
[0055]根据图5可知,防褶皱件30被完全压扁,将固定件主体10和布料100之间填埋起来。通过这样利用防褶皱件30填埋固定件主体10和布料100之间的空间,防褶皱件30作为密封材料(或者也可以称作密封件)发挥功能,能够将按扣90密合固定在布料100上。通过在固定件主体10设置凹部17,能够恰当地确保被压扁的防褶皱件30的收容空间,能够抑制防褶皱件30向按扣90外部突出。特别是,即使布料100较薄,例如布料的厚度为0.5mm以下,也能够通过该防褶皱件30作为密封材料发挥功能,而恰当地将按扣90固定在布料100 上。
[0056]如图5所示,凹部17的半径方向上的宽度与从杆部13到端部12之间的宽度W17一致。卡扣20的厚壁部分以与凹部17相对应的方式设置。由此,在防褶皱件30被压扁的过程中,防褶皱件30从杆部13侧充分地延伸到端部12侧,其结果,能够使按扣90充分地密合于布料100。另外,图5所示的内部空间S50的体积根据上述防褶皱件30的突出和按扣90与布料100的密闭性的平衡来选择。
[0057]接着,如图6所示,使上方冲模200的冲头202下降,杆部13的包含顶端部13b在内的顶端部分以成为宽度W13c的宽幅的方式变形,由此,杆部13铆接于卡扣20 (W28 >W13c > W27)。另外,也可设想在杆部13贯穿布料100而向布料100的上方穿透的过程中,布料100被局部地拉拽到杆部13的外周面和卡扣20的基座部21的开口侧面之间的间隙S51中。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像上述那样利用防褶皱件30和卡扣20的协作来保持布料100,也能够抑制产生成为问题的程度的褶皱。根据上述的说明可知,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利用防褶皱件30的作用来抑制在布料100上产生褶皱。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必改变现有的制造设备自身,较为理想。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仅伴随着追加防褶皱件30,从工序/成本等的观点考虑,也不会产生成为问题的负担。
[0058]第2实施方式
[0059]参照图8?图10说明第2实施方式。像在开头说明的那样,省略说明与第I实施方式的重复部位。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防褶皱件以包围杆部13的形态一体地设置在固定件主体10的基座部11。更具体地讲,根据图8可知,在固定件主体10上的基座部11上一体地设有相当于第I实施方式的防褶皱件30的防褶皱部18。在这种情况下,防褶皱部18也与防褶皱件30同样地发挥功能,由此,能够获得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在本实施方式中,不必像第I实施方式那样在固定件主体10的杆部13上安装防褶皱件30,能够谋求安装工序的简化。
[0060]如图8所示,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防褶皱部18的顶端位置被设定得高于杆部13的顶端位置。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防褶皱部18的顶端位置低于杆部13的顶端位置。
[0061]参照图9和图10说明将按扣90安装于布料100的工序。如图10所示,防褶皱部18在被压扁的过程中成为字母V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实现利用防褶皱部18和卡扣20的协作来保持布料100这一点也不受到影响。在该实施方式中,防褶皱部18是与基座部11和杆部13相同的材质,但通过减薄防褶皱部18的厚度,能够使防褶皱部18比基座部
11、杆部13更柔软且易于变形。另外,防褶皱部18也可以最终像第I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那样被压扁。防褶皱部18也可以最终以保持着其原形的状态收容在固定件主体10的凹部17中。防褶皱部18的壁厚、高度以及在半径方向上与杆部13的间隔根据各自的状况来设定。
[0062]第3实施方式
[0063]参照图11?图13说明第3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的第I实施方式不同,如图11所示在凸部23的内周还设有凸部24,由此,利用外侧凸部23和内侧凸部24对防褶皱件30进行更高精度的定位。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也能够获得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此外,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第2实施方式。
[0064]如图11所示,在安装有防褶皱件30的固定件主体10上按顺序配置布料100、卡扣20时,外侧凸部23和内侧凸部24之间的中间面21p与防褶皱件30的上端面33相对配置。中间面21p是绕中心轴线AX以环状延伸的区域。凸部24的倾斜面24p与设置在筒部31的内周面的上端位置的倾斜面31p相对且互相大致平行配置。布料100被夹在上端面33和中间面21p之间,并且被夹在上述倾斜面24p和倾斜面31p之间。由此,根据图12和图13能够理解到在意图的范围内,在防褶皱件30和固定件主体10之间夹持布料100,能够更有效地抑制产生褶皱。
[0065]第4实施方式
[0066]参照图14说明第4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结构的防褶皱件30。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这些实施方式的组合。
[0067]如图14所示,在防褶皱件30的内周面设有绕中心轴线AX以相等的角度间隔配置的8个槽部61。槽部61随着从上方向下方延伸而变窄。可考虑通过这样在防褶皱件30中设置沿着中心轴线AX延伸的多个槽部61来促进防褶皱件30沿着槽部61断裂。[0068]如图14所示,以期望空开恒定的角度间隔的方式配置这些槽部61。由此,能够在平面内使防褶皱件30被压扁的形态更加均匀。另外,槽部61的个数、具体的形状是任意的。也可以将沿着中心轴线AX槽宽度恒定的凹部设为槽部。
[0069]如图14所示,防褶皱件30的开口侧面34以相对于杆部13的卡合力增加的方式构成为向上方缩窄。由此,能够确保防褶皱件30以带有更充分的摩擦力的方式抵接于杆部13,能够抑制防褶皱件30随着冲头202的下降而立即、简易地下降,结果,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防褶皱件30和卡扣20的协作来保持布料100。另外,开口侧面34不必如图14所示那样形成为孤状,也可以形成为包含I个以上台阶的形状。即,以增大相对于杆部13的卡合力/摩擦力的方式构成开口侧面34的面形状。
[0070]第5实施方式
[0071]参照图15说明第5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结构的防褶皱件30。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这些实施方式的组合。
[0072]如图15所示,在防褶皱件30的上端面33上设有绕中心轴线AX以等间隔配置的8个半球状的突起62。突起62是球体分割出一半后将其分割面配置在上端面33上的部分,优选的是,突起62 —体地设置于防褶皱件30。通过这样在防褶皱件30的上端面33上设置突起,能够提高布料100和防褶皱件30之间的摩擦力,能够更充分地利用防褶皱件30和卡扣20的协作来保持布料100。
[0073]如图15所示,期望以空开恒定的角度间隔的方式配置这些突起62。由此,能够在环状的上端面33的整个周向上产生均匀的摩擦力。关于突起的个数,优选的是以相等的角度间隔设置4个以上的突起62。更优选的是,像图15中例示地公开的那样,以等角度间隔设置8个以上的突起62则较佳。另外,突起62的个数、具体的形状是任意的。突起62也可以不是半球状的突起而是设置成圆锥状的突起。突起62也可以不是半球状的突起而是设置成圆柱状的突起。
[0074]第6实施方式
[0075]参照图16说明第6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与第I实施方式不同结构的防褶皱件30。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这些实施方式的组合。
[0076]如图16所示,在防褶皱件30的筒部31上设有绕中心轴线AX以等间隔配置的8个缺口部63 (利用图16中的俯视图部分的打点区域表示缺口部)。在利用该缺口部63将该防褶皱件30安装在固定件主体10上的情况下,绕中心轴线AX局部地从外侧包围固定件主体10的杆部13的顶端侧。换言之,防褶皱件30的筒部31的顶端以在半径方向上自杆部13的顶端空开大致恒定间隔的方式断续、周期性地形成为环状。缺口部63形成为沿着中心轴线AX以恒定宽度延伸。可考虑通过这样在防褶皱件30上设置沿着中心轴线AX延伸的多个缺口部63来促进筒部31的变形。
[0077]如图16所示,期望以空开恒定的角度间隔的方式配置这些缺口部63。由此,能够在平面内使防褶皱件30被压扁的形态更加均匀。另外,缺口部63的个数、具体的形状是任意的。也可以与图14所示的槽部61同样地以从上方朝向下方去而宽度变窄的方式形成缺口部 63。[0078]第7实施方式
[0079]参照图17说明第7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替代第I实施方式所公开的公扣20而使用母扣40。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也可以将本实施方式应用于上述实施方式或者这些实施方式的组合。
[0080]如图17所示,母扣40包括具有底部的筒状的接受部41和位于接受部41的外周的外周部42。在接受部41的底部设有开口 47,相对于此,利用与第I实施方式同样的方法贯穿杆部13,将杆部13铆接于母扣40。在接受部41的内周侧面设有卡定部46,该卡定部46在内侧设有凸部。在卡定部46四周的上表面设有凹部,由此,容许卡定部46从内侧向外侧进行弹性移位。在图1所示的公扣20嵌入到母扣40的过程中,同时发生公扣侧的卡定部26接触于母扣侧的卡定部46、卡定部26向内侧的移位、卡定部46向外侧的移位,之后卡定部26和卡定部46啮合,从而将公扣20和母扣40锁定。被嵌合的公扣20和母扣40能够通过使一者自另一者离开而简单地分离公扣20和母扣40。
[0081]根据上述的指示,只要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就能够对各实施方式施加各种各样的变更。例如也可以不将凹部17设置在固定件主体侧,而是设置在钮扣主体侧。应利用固定件80固定的固定对象物并不限定于卡扣20,也可以是其他物体。固定件主体10、卡扣20以及防褶皱件30的具体的形状、材料是任意的。防褶皱件30也可以不必在周向上连续,而是在周向上间断的。防褶皱件30未必限定于不可逆地变形,也可以是可逆地变形。杆部13并不限定于树脂制件,也可以是金属制件。在权利要求书中添加的附图标记是用于参考的,并不应以限定解释权利要求为目的进行参照。
[0082]附图标记说明
[0083]100、布料;90、钮扣;80、固定件;10、固定件主体;20、卡扣;30、防褶皱件;11、基座部;13、杆部。
【权利要求】
1.一种固定件,其从片材(100)的一个面侧贯穿上述片材(100),连结于配置在该片材(100)的另一个面侧的固定对象物(20),其中, 该固定件(80)包括: 固定件主体(10),其具有基座部(11)以及设于该基座部(11)的杆部(13);以及外包围体(30),其与上述固定件主体(10) 一体或者相对于上述固定件主体(10)独立地设于上述固定件主体(10),至少局部地包围至少上述杆部(13)的顶端侧, 上述外包围体(30)具有自上述杆部(13)的顶端部向外侧方向分开的顶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包围体(30)在上述杆部(13)贯穿上述片材(100)时能够在上述固定对象物(20)和上述固定件主体(10)之间变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 上述基座部(11)包括设于上述杆部(13)的四周的凹状的收容部(17),上述外包围体(30)在上述杆部(13)贯穿上述片材(100)时在上述固定对象物(20)和上述固定件主体(10)之间变形,上述外包围体(30)的至少局部收容在上述收容部(17)内。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件,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固定件主体(10)的基座部(11)看时,上述外包围体(30)的顶端位置位于比上述杆部(13)的顶端位置高的位置。`
5.一种钮扣,其包括: 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件(80);以及 作为上述固定对象物(20)的钮扣主体(20),其中, 在配置于上述片材(100)上的上述钮扣主体(20)的靠上述片材(100)侧的面上设有定位构造(23、24),该定位构造(23、24)用于将隔着上述片材(100)按压于上述钮扣主体(20)的上述外包围体(30)的顶端部分进行定位。
6.—种固定对象物固定于片材的方法,其中, 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按顺序配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件(80)、片材(100)以及固定对象物(20);以及为了能够将隔着上述片材(100)的上述固定对象物(20)和上述固定件(80)之间连结起来,将上述固定件(80 )和上述固定对象物(20 )之间的间隔缩窄。
7.一种固定对象物固定于片材的方法,其中, 按顺序配置固定件主体(10)、片材(100)以及固定对象物(20),该固定件主体(10)设有至少局部地包围上述固定件主体(10)的杆部(13)的至少顶端侧的外包围体(30); 将上述固定件主体(10)和上述固定对象物(20)之间的间隔缩窄,在该过程中,按照任意的顺序,上述杆部(13)贯穿上述片材(100),上述外包围体(30)的顶端部分隔着上述片材(100)按压上述固定对象物(20),上述外包围体(30)在上述固定件主体(10)和上述固定对象物(20)之间变形; 为了将上述固定件主体(10)和上述固定对象物(20)以夹着上述片材(100)的状态互相连结起来,使上述杆部(13)的顶端部分在上述固定对象物(20)侧变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对象物固定于片材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该方法还包括这样的步骤:从上述固定件主体(10)的基座部(11)看时,以上述外包围体(30)的顶端位置位于比上述杆部(13)的顶端位置高的位置的方式将上述外包围体(30)安装在上述杆部(13)上。
9.一种外包围体,其包括基座部(11)以及设于该基座部(11)的杆部(13),并且通过上述杆部(13)从片材(100)的一个面侧贯穿上述片材(100)并在配置于该片材(100)的另一面侧的固定对象物(20 )侧变形,该外包围体(30 )安装在连结于上述固定对象物(20 )的固定件主体(10)上,其中, 该外包围体(30)包括: 筒部(31),其与上述杆部(13)之间保持着间隔沿着上述杆部(13)的延伸方向延伸;以及 位置固定部(32),其设于上述筒部(31)的下端侧,抵接于上述杆部(13)的外周面而位置固定于上述杆部(13)。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外包围体,其特征在于, 上述筒部(31)的内径(W37)大于设于上述位置固定部(32)的开口的开口直径(W36)。
11.一种钮扣,其包括钮扣主体(20)和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固定件(80)或者设有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外包围体(30)的固定件(80),其中,通过设于上述固定件主体(10)的基座部(11)的杆部(13)在贯穿了上述片材(100)之后在上述钮扣主体(20)侧变形而将上述固定件(80)的固定件主体(10)和上述钮扣主体(20)互相连结起来, 在上述片材(100)和上述固定件主体(10)的上述基座部(11)之间,至少绕上述杆部(13)配置有与上述钮扣主体(20)和上述固定件主体(10)之间的间隔减少相应地变形了的外包围体(30)。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钮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钮扣主体(20)设有定位构造(23、24),该定位构造(23、24)用于对将上述片材(100)按压于上述钮扣主体(20)的变形之前的上述外包围体(30)的顶端部分进行定位。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钮扣,其特征在于, 上述定位构造(23、24)是从其外侧对上述顶端部分进行定位的构造(23)或者接收上述顶端部分的凹状构造(23、24)。
【文档编号】A44B17/00GK103763966SQ201180073154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1年9月2日 优先权日:2011年9月2日
【发明者】长谷川建二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