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全自动多折开收伞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有关一种伞具,特别是指一种可以实现完全打开与完全收合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
背景技术:
近年来,因气候变化无常,使得每个人身上皆有携带雨伞的习惯,以防止突如其来的大雨被淋成落汤鸡。但是,早期的雨伞需用手将伞骨架往上推至一定位置方能将雨伞撑开,一旦骤雨急下时往往来不及将雨伞撑开便已淋湿了。因此,有人便设计出一种雨伞,在握柄处设有一按钮,按下该按钮即可自动将雨伞打开而不具有自动收伞功能,在欲乘车时仍需要两手并用将雨伞收折才能进入车内,而在此短暂时间内仍易遭雨水淋湿,如此便失去雨伞本身的方便性。自动开收伞内部的典型结构可参阅2002年2月13日授权公告的,公告号为 CN2476208Y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自动开收伞的控制装置”。该自动开收伞的动作原理是当欲将伞打开时,向下按压按钮,使伞中棒失去控制装置的控制,伞中棒内部的开伞弹簧释放能量,将伞中棒向上弹伸,使伞打开;而当欲将伞收起时,再次按压按钮, 使伞中棒内的扣头也失去控制装置的控制,扣头呈释放状态,在伞面骨架上的收伞弹簧的弹力作用下,使伞面呈收伞状态,扣头则由拉绳拉回到伞中棒上方;此时还处于未完全收伞状态,要达到完全收伞,还要再用力将伞面部分向握柄处推动,使伞中棒缩短,开伞弹簧重新积蓄能量,伞中棒及扣头重新受握柄内的控制装置控制,这样伞具才完全呈收折状态。现有的自动开收伞的动作原理,基本上与上述专利前案相同,例如申请号为 01217730. X,01237609. 4,01262761. 5、03267824. X等等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所不同的大都是握柄内部的用于控制伞中棒及扣头的控制装置。由此可见,目前的自动开收伞,实质上仅为自动开伞而半自动收伞的功能,并无法将伞具完全收合至开伞的起始状态实现全自动的功能,必需要借助到二次施力方可将伞具收合至全收拢的状态。如何将伞具完全依靠控制握柄便可实现伞具的全自动打开与完全收拢,便是本发明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案便由此产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可靠的并将多节伞具完全打开与完全收合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包括具有收伞弹簧的伞骨架、固定于伞骨架上的伞布、中棒组、固定在中棒组顶端的上巢、套置于中棒组上的下巢及伞柄;伞骨架与上巢、下巢配合在一起;其中
还包括置于中棒组中的开收伞控制机构;所述中棒组为至少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中管及内管;外管上端设有一定滑轮,中管的顶端固定有一具有一动滑轮的中管塞子,内管顶部固定有一内管塞子,内管下端固定于伞柄上;所述开收伞控制机构包括一推动器及一变速器;该推动器包括一丝杆、一配合于丝杆上的螺母及推杆,推杆连接螺母与中管塞子,丝杆的下端由伞柄中的动力源驱动转动令螺母沿丝杆上下移动;该变速器包括一下巢拉绳及一中管拉绳;该下巢拉绳的一端连接于中管塞子上,另一端是跨过定滑轮后穿出外管与下巢固定在一起;该中管拉绳的一端连接于内管塞子上,另一端跨过中管塞子的动滑轮后固定于外管的下端;动力源由伞柄上的按钮控制。。所述外管的上端内部固定有一外管塞子,定滑轮是设于该外管塞子上。所述外管上端对应该定滑轮处的外管上形成供下巢拉绳穿出的缺口。所述定滑轮设在的上巢。所述上巢固定在外管的顶端,下部套置于外管上,并对应外管的缺口形成一供下巢拉绳通过的罩槽。所述上巢的下端还连接有一套置于外管上的助力弹簧。所述推杆为两根对称设置的硬质杆体,则在内管塞子的两侧设有容置推杆的导槽。所述推杆为一个硬质管体。所述的动力源为一马达。所述动力源为机械驱动配合变速齿轮组而带动丝杆运动。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伞具的工作是这样实现的
开伞时,按压伞柄按钮启动动力源输出动力,动力源带动丝杆转动,螺母沿丝杆向上移动,在上移的同时丝杆利用推杆推动中管塞子连带中管向上移动,推动中管相对内管向上展开,中管拉绳的另一端便会牵引外管相对中管向上移动以补充该距离的变化,即同时推动外管相对中管而展开,此时外管塞子与中管塞子之间的距离加长,下巢拉绳便会拉动下巢相对外管向上移动以补充该距离的变化,下巢上移便会推开伞骨架实现完全开伞功能; 收伞时,再按压伞柄的按钮启动动力源输出反转动力,动力源会带丝杆反向转动,螺母便会沿丝杆向下移动,在下移的同时丝杆利用推杆牵引中管塞子连带中管向下移动,拉动中管相对内管向下移动套合,中管拉绳会牵引外管相对中管向下移动套合,伞骨架在收伞弹簧与伞布的作用下收拢将伞具完全收合。由此本发明通过伞具中棒组中开收伞控制机构的设置,再配合开收伞控制机构中的推动器与变速器,配合伞柄中的动力源,给予推动器中的丝杆转动的动力,而带动丝杆上的螺母上下移动时,推动变速器令中棒组的各管件与伞面实现联动打开与联动收合的功能。让多折伞具完全实现了全自动开收的功能,令人们对伞具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图I为本发明伞具开伞状态的外观主视图2为本发明伞具开伞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I ;
图3为本发明伞具开伞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2 ;
图4为本发明伞具开伞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3 ;
图5为本发明伞具开伞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4 ;
图6为本发明伞具收伞状态的外观主视图;图7为本发明伞具收伞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I ;
图8为本发明伞具收伞状态的局剖结构示意图2 ;
图9为本发明伞具收伞状态的局部结构示意图3 ;
图10为本发明伞具收伞状态的局剖结构示意图4。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至图10所示,本发明揭示的一种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以三折伞为例进行说明,该伞包括伞骨架I、固定于伞骨架上的伞布(图中未示出)、中棒组2、上巢3、下巢4、 置于中棒组2中的开收伞控制机构5及伞柄6。配合图1、6所示,所述伞骨架I的各伞骨11与对应的上巢3、下巢4配合在一起, 同时各伞骨11上分别设有收伞弹簧12。所述中棒组2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21、中管22及内管23 ;
其中在外管21的上端内部固定有一外管塞子211,外管塞子211上设置一定滑轮212 ; 对应该定滑轮212处的外管21上形成供下述的下巢拉绳521穿出的缺口 ;当然该定滑轮 212可直接设在外管21上端或上巢3处;
中管22的顶端固定有一中管塞子221,该中管塞子221的下部是嵌固于中管22中,上部是伸置于外管21中,并对外管21的下端具有一阻挡作用,即防止外管21相对中管22展开后脱开,该中管塞子221中部设有一动滑轮222 ;
内管23的顶部固定有一内管塞子231,该内管塞子231的下部嵌固于内管23中,上部是伸置于中管22中,并对中管22的下端具有一阻挡作用,即防止中管22相对内管23展开后脱开,该内管23下端固定于伞柄6上;
上述三节套管之间是利用各自的塞子实现相互的连接关系,从而构成相互伸展与收缩的中棒组2。所述上巢3是固定在外管21的顶端,其下部套置于外管21上,并对应外管21的形成一罩槽31,以供下述的下巢拉绳通过;另外在该上巢3的下端还连接有一助力弹簧7, 该助力弹簧7在伞面处于打开状态时,助力弹簧7受下巢4挤压而处于压缩蓄能状态。所述下巢4是滑动套置于外管21上。所述开收伞控制机构5包括一推动器51及一变速器52 ;
该推动器51包括一丝杆511、一配合于丝杆511上的螺母512及螺母512连接的推杆 513,推杆513的上端连接于中管塞子221的下部,此处的推杆513为两根对称设置的硬质杆体,如钢线,当然亦可采用一个硬质管体,目的是令螺母512可以带动中管塞子221上下移动;所述丝杆511的下端连接下述伞柄6中的动力源,上端是配合在内管塞子231处,另在内管塞子231的两侧设有容置推杆513的导槽232 ;
该变速器52包括一下巢拉绳521及一中管拉绳522 ;该下巢拉绳521的一端连接于中管塞子221上,另一端是穿入外管塞子211并跨过定滑轮212后穿出外管21与下巢4固定在一起;该中管拉绳522的一端连接于内管塞子231上,另一端跨过中管塞子221的动滑轮 222后固定于外管21的下端。所述伞柄6为一容置动力源的罩体,在伞柄6罩体上设有一按钮61以启动动力源的正转动力与反转动力,该动力源可为变速齿轮组构成的机械传动,亦可采用正反转马达传动。配合图6至图10所示,该全自动多折伞在常态收合时,首先中棒组2的各节套管是缩套在一起,螺母512是位于丝杆511的下部,而下巢4是位于外管21的下部。如图I至图5所示,如进行开伞时,按压伞柄6的按钮61启动动力源输出正转动力,动力源会带动丝杆511转动,螺母512便会沿丝杆511向上移动,在上移的同时丝杆511 利用推杆513推动中管塞子221连带中管22向上移动,推动中管22相对内管23向上展开,中管22在向上移动的同时,中管塞子221与内管塞子231之间的距离加长,则中管拉绳 522的另一端便会牵引外管21相对中管22向上移动以补充该距离的变化,即同时推动外管21相对中管22而展开,此时的外管塞子211与中管塞子221之间的距离加长,下巢拉绳 521便会拉动下巢4相对外管21向上移动以补充该距离的变化,下巢4上移便会推开伞骨架1,如此一系列的同步动作即可实现完全开伞功能。如图6至图10所示,当进行收伞动作时,再按压伞柄6的按钮61启动动力源输出反转动力,动力源会带丝杆511反向转动,螺母512便会沿丝杆511向下移动,在下移的同时丝杆511利用推杆513牵引中管塞子221连带中管22向下移动,拉动中管22相对内管 23向下移动套合,中管22在向下移动的同时,中管塞子221与内管塞子231之间的距离缩短,则中管拉绳522的另一端便会牵引外管21相对中管22向下移动以补充该距离的变化, 外管21相对中管22向下移动套合,同时下巢4在助力弹簧7复位力的推动下,会沿外管21 具有下移的运动趋势,伞骨架I在收伞弹簧11与伞布的作用下收拢,外管塞子211与中管塞子221之间的距离缩短,下巢拉绳521受下巢4牵引补充该距离的变化,如此一系列的同步动作即可将伞具完全收合。综上所述结构,本发明是通过伞具中中棒组2中开收伞控制机构5的设置,再配合开收伞控制机构5中的推动器51与变速器52,配合伞柄6中的动力源,给予推动器51中的丝杆511转动的动力,而带动丝杆511上的螺母512上下移动时,推动变速器52令中棒组 2的各管件与伞面实现联动打开与联动收合的功能。让多折伞具完全实现了全自动开收的功能,令人们对伞具的使用更加方便、快捷!
权利要求
1.一种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包括具有收伞弹簧的伞骨架、固定于伞骨架上的伞布、中棒组、固定在中棒组顶端的上巢、套置于中棒组上的下巢及伞柄;伞骨架与上巢、下巢配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置于中棒组中的开收伞控制机构;所述中棒组为至少具有三节套管,自上而下依次为外管、中管及内管;外管上端设有一定滑轮,中管的顶端固定有一具有一动滑轮的中管塞子,内管顶部固定有一内管塞子,内管下端固定于伞柄上;所述开收伞控制机构包括一推动器及一变速器;该推动器包括一丝杆、一配合于丝杆上的螺母及推杆,推杆连接螺母与中管塞子,丝杆的下端由伞柄中的动力源驱动转动令螺母沿丝杆上下移动;该变速器包括一下巢拉绳及一中管拉绳;该下巢拉绳的一端连接于中管塞子上,另一端是跨过定滑轮后穿出外管与下巢固定在一起;该中管拉绳的一端连接于内管塞子上,另一端跨过中管塞子的动滑轮后固定于外管的下端,动力源由伞柄上的按钮控制。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的上端内部固定有一外管塞子,定滑轮是设于该外管塞子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上端对应该定滑轮处的外管上形成供下巢拉绳穿出的缺口。
4.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定滑轮设在的上巢。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巢固定在外管的顶端, 下部套置于外管上,并对应外管的缺口形成一供下巢拉绳通过的罩槽。
6.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巢的下端还连接有一套置于外管上的助力弹簧。
7.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为两根对称设置的硬质杆体,则在内管塞子的两侧设有容置推杆的导槽。
8.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杆为一个硬质管体。
9.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源为一马达。
10.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源为机械驱动配合变速齿轮组而带动丝杆运动。
全文摘要
一种全自动多折开收伞,包括伞骨架、伞布、中棒组、上巢、下巢及伞柄;还包括置于中棒组中的开收伞控制机构;中棒组为外管、中管及内管,外管上端具有定滑轮,中管顶部具有动滑轮;开收伞控制机构包括一推动器及一变速器;该推动器包括一丝杆、一配合于丝杆上的螺母及推杆,推杆连接螺母与中管塞子,丝杆下端由伞柄中的动力源驱动;该变速器包括一下巢拉绳及一中管拉绳;该下巢拉绳一端连接于中管塞子上,另一端跨过定滑轮后穿出外管与下巢固定在一起;该中管拉绳一端连接于内管塞子上,另一端跨过动滑轮后固定于外管的下端;动力源由伞柄上的按钮控制。驱动丝杆转动带动螺母上下移动的同时,实现中棒组各管件与伞面联动打开与联动收合的功能。
文档编号A45B25/16GK102578772SQ201210082100
公开日2012年7月18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7日 优先权日2012年3月27日
发明者宋顺锋, 陈添成 申请人: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