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盔中的面罩附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8950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头盔中的面罩附接机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头盔中的面罩附接机构,所述面罩附接机构包括具有形成在前表面中的窗户开口的头部保护本体;和附接到头部保护本体的面罩,所述面罩可相对于头部保护本体前后运动,从而至少部分地打开/关闭窗户开口,所述面罩附接机构还包括附接到头部保护本体的可动板,所述可动板可前后运动,从而将面罩经由可动板间接地附接到头部保护本体;设置在可动板中的狭缝,所述狭缝基本沿着可动板的平面方向延伸,从而接收包括面罩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之一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和防去除装置,其用于防止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从狭缝去除。
背景技术
传统地已知具有上述结构的头盔中的面罩附接机构,如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0064406中公开的。在美国专利申请公开NO. 2010/0064406中公开的头盔中的面·罩附接机构(以下将称为“专利文献的面罩附接机构”)中,防去除装置包括接合突出部分,其具有大体圆柱形的侧面降下的形状并且在面罩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及其附近的区域中伸出;和一对左和右面罩附接部分,其设置在可动板上,从而将包括面罩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插入和附接到可动板。插入面罩附接部分中的在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接合突出部分通过接合突出部分和面罩附接部分的卡咬(click)功能而防止从面罩附接部分去除。在专利文献的面罩附接机构中,面罩的左端部和右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通过在所述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伸出的接合突出部分和一对左和右面罩附接部分的卡咬功能而防止从所述一对左和右面罩附接部分去除。因此,当接合突出部分附接到面罩附接部分的附接机构设计成弱化卡咬功能时,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可以容易地附接到面罩附接部分和从面罩附接部分拆卸。然而,在该情况下,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容易意外地从面罩附接部分去除。相反地,当接合突出部分附接到面罩附接部分的附接机构设计成加强卡咬功能时,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几乎不会意外地从面罩附接部分去除。然而,在该情况下,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难以附接到面罩附接部分和从面罩附接部分拆卸。另一方面,当接合突出部分附接到面罩附接部分的附接机构设计成获得具有适当强度的卡咬功能时,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可以较容易地附接到面罩附接部分和从面罩附接部分拆卸。另外,在该情况下,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从面罩附接部分的意外去除是较罕见的。然而,为了将卡咬功能调节到适当的强度,必须增加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和所述可动板的制造工艺以及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和所述可动板的尺寸调节工艺的准确度。因此,在该情况下,难以大批量生产面罩附接机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用较简单的布置适当地解决专利文献的面罩附接机构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涉及一种头盔中的面罩附接机构,所述面罩附接机构包括具有形成在前表面中的窗户开口的头部保护本体;和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的面罩,所述面罩能相对于所述头部保护本体前后运动,从而至少部分地打开/关闭所述窗户开口,所述面罩附接机构还包括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的可动板,所述可动板能前后运动,从而将所述面罩经由所述可动板间接地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中的狭缝,所述狭缝基本沿着所述可动板的平面方向延伸,从而接收包括所述面罩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之一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和防去除装置,所述防去除装置用于防止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从所述狭缝去除。在所述面罩附接机构中,所述防去除装置包括第一防去除装置和第二防去除装置。所述第一防去除装置包括接合突出部分,所述接合突出部分设置在所述可动板和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一个上,从而沿着与所述面罩和所述可动板之一的平面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突出;和接合凹入部分,所述接合凹入部分
设置在所述可动板和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一个上,从而当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插入所述狭缝中时所述接合凹入部分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接合。所述第二防去除装置包括凹入拐角部分,通过在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设置防去除突出部分以使得所述防去除突出部分在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基本沿着平面方向延伸,使所述凹入拐角部分设置在所述防去除突出部分中的在所述面罩的中心线的一侧上的包括所述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第一位置调整部分,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上以与所述凹入拐角部分接触并且阻止所述面罩相对于所述可动板围绕所述接合突出部分和所述接合凹入部分之一的枢转运动中的沿着第一方向的枢转运动;和第二位置调整部分,所述第二位置调整部分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上以与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尤其,外壁表面,例如上外壁表面和远端端部侧上的外壁表面)接触并且阻止所述面罩的枢转运动中的沿着第二方向的枢转运动。根据具有上述布置的本发明,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可以较容易地附接到所述可动板并且较容易地从所述可动板拆卸。另外,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较难意外地从所述可动板去除。特别地,由于不但设置第一防去除装置而且设置其布置与第一防去除装置的布置显著不同的第二防去除装置,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可以较可靠地附接到所述可动板。然而,尤其不必精确地执行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和所述可动板的制造工艺以及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和所述可动板的尺寸调节工艺。在本发明中,所述头盔可以是面部全覆类型的头盔。在本发明中,所述面罩优选地是遮阳面罩。在本发明中,所述可动板优选地经由轴向支撑装置附接到头部保护本体,从而前后枢转。在本发明中,所述接合凹入部分优选地是通孔。在本发明中,所述接合突出部分优选地设置在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并且所述接合凹入部分优选地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中。注意到,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所述面罩附接机构构造成使得在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通过所述可动板的所述狭缝中途插入直到包括所述凹入拐角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接触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为止之后,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围绕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向前枢转,由此将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储存在所述可动板的所述狭缝中,其中,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接触包括所述凹入拐角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并且用作枢转支撑件。所述面罩附接机构还构造成使得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围绕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向后枢转,由此从所述可动板的所述狭缝中途抽出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并且继而从所述可动板的所述狭缝中途去除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其中,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接触包括所述凹入拐角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并且用作枢转支撑件。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能够快速地且可靠地将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附接到所述可动板并且也快速地且可靠地从所述可动板抽出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所述可动板围绕所述狭缝包括上壁部分;位于与所述面罩插入所述狭缝的插入侧相对的侧部上的第一侧壁部分;下壁部分;和在插入所述狭缝 的插入侧上位于包括所述面罩的下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第二侧壁部分。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从包括所述第二侧壁部分的上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形成,并且所述第二位置调整部分从所述上壁部分和/或所述第一侧壁部分形成。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虽然用于接收包括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的所述狭缝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中从而基本沿着所述可动板的平面方向延伸,但是所述可动板的强度较难以降低,并且所述结构是较简单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所述面罩附接机构还包括由所述可动板的外壁部分的拐角部分形成的弯曲部分,并且所述弯曲部分构造成至少在所述外壁部分的内表面上从所述弯曲部分的近端端部向所述弯曲部分的远端端部向外倾斜,并且所述接合凹入部分构造成当所述弯曲部分向外升起时相对地且至少部分地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上升。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能够较容易地且较可靠地执行将与所述接合凹入部分接合的所述接合突出部分从所述接合凹入部分相对地分离的操作。在该情况下,优选地,所述弯曲部分具有基本三角形的形状,并且所述弯曲部分的厚度从所述近端端部向所述远端端部基本连续地逐渐减小。该结构允许通过较简单的结构更加容易地且可靠地执行所述分离操作。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由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面罩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角度优选地落入11.5°至22.5° (更优选地,12°至22° )的范围内。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的面积还优选地落入12_2至24_2 (更优选地,14mm2至22_2)的范围内。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与所述弯曲部分的从所述内表面上升的远端端部的内部端部之间的距离也优选地落入O. 8mm至I. 6_ (更优选地,O. 9mm至I. 5mm)的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可以更加优选地实施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所述面罩附接机构构造成通过使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操作旋钮前后运动而经由线连接机构使所述可动板前后运动,所述操作旋钮附接机构包括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的外表面的附接基部;附接到所述附接基部的内表面的纵向导引构件;和附接到所述纵向导引构件以能前后运动的所述操作旋钮,所述操作旋钮包括基部部分和在所述基部部分上形成为顶部形状的旋钮主体,并且通过将所述纵向导引构件相对地插入所述操作旋钮的所述基部部分与所述操作旋钮的所述旋钮主体之间而将所述操作旋钮附接到所述纵向导引构件以能相对于所述纵向导引构件前后滑动。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操作旋钮的前后运动可以通过较简单的结构较容易地且较可靠地执行。在该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附接机构还包括线保持构件,所述线保持构件附接到所述附接基部,从而位于所述纵向导引构件的内表面上,所述线保持构件构造成保持所述线连接机构的线套部分的位置。该结构允许通过较简单的结构较容易地且较可靠地执行线连接机构的线的线套部分的位置保持。另外,优选地,所述操作旋钮还包括接合突出部分,并且所述纵向导引构件包括第一接合凹入部分,所述第一接合凹入部分当所述操作旋钮向后运动时通过卡咬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接合;和第二接合凹入部分,所述第二接合凹入部分当所述操作旋钮向前运动时通过卡咬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接合。该结构允许通过较简单的结构使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操作旋钮更加容易地且更加可靠地前后运动。本发明的以上和其它方面、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参照附图阅读的详细说明而容易变得显而易见。·


图I是根据其中本发明应用到面部全覆类型的头盔的实施例的在面罩掀下来的状态中的整个头盔的立体图;图2是图I中所示的整个头盔的左侧视图;图3是在面罩掀上去的状态中的图I中所示的整个头盔的左侧视图;图4是从外侧观察到的图2中所示的面罩附接机构的立体图;图5是沿着图4中的线A-A得到的剖视图;图6是在附接或者拆卸面罩的过程期间从外侧观察到的图4中所示的面罩附接机构的立体图;图7是在仅线保持构件被分解的情况下当从内侧观察时在面罩掀下来的状态中的图I中所示的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立体图;图8是沿着图7中的线B-B得到的剖视图;图9是当从内侧观察时在面罩掀上去的状态中的图7中所示的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立体图;图10是当从外侧观察时图7中所示的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分解立体图;和图11是当从内侧观察时图7中所示的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现在将参照附图在“I.头盔的总体示意性布置”,“2.面罩附接机构的布置”,“3.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布置”,“4.面罩附接/拆卸方法”和“5.面罩升起/降下方法”中说明其中本发明应用到面部全覆类型的头盔的实施例。I.头盔的总体示意性布置如图I至3中所示,面部全覆类型的头盔I包括面部全覆类型的帽状本体(换言之,头部保护本体)2,其待放置在诸如摩托车骑手的头盔佩戴者的头部上;防护板4,其能够从窗户开口 3的外侧打开/关闭基本整个窗户开口 3,所述窗户开口 3形成在头部保护本体2的前表面中,从而面对头盔佩戴者的前额和下巴之间的部分(即,脸部的基本中心部分);面罩(换言之,遮阳面罩)5,其能够从窗户开口 3的内侧打开/关闭窗户开口 3的基本上半部分,所述窗户开口 3的基本上半部分面对头盔佩戴者的前额(更具体地,前额的沿着竖直方向的基本中间部分)和鼻部(更具体地,鼻部的沿着竖直方向的基本中间部分)之间的部分;和一对左和右下巴带(未示出),其附接到头部保护本体2的内表面。图I至3中所示的防护板4可以由诸如聚碳酸酯或其他硬合成树脂的具有柔性的硬透明或者半透明材料制成,正如已知。防护板4经由头部保护本体2的左侧和右侧上的用作枢转支撑装置的一对左和右附接轴部分6附接到头部保护本体2,从而前后枢转。防护板4在其向后位置(即,向下的位置)处关闭窗户开口 3并且在其向前位置(即,向上的位置)处打开窗户开口 3。图I至6中所示的面罩5可以由诸如聚碳酸酯或其他硬合成树脂的具有柔性和光防护功能的硬半透明材料制成,正如已知。面罩5经由头部保护本体2的左侧和右侧上的用作枢转支撑装置的一对左和右附接轴部分7附接到头部保护本体2,从而前后枢转。面罩 5在其向前位置(即,向下的位置)处关闭窗户开口 3的基本上半侧并且在其向后位置(即,向上的位置)处打开窗户开口 3。注意到,后面将在“2.面罩附接机构的布置”中详细地说明面罩附接机构8的布置。后面将在“3.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布置”中详细地说明构造成附接到帽状本体2的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被操作成使面罩5向前或者向后枢转的操作旋钮9的布置。后面将在“2.面罩附接机构的布置”和“3.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布置”中详细地说明线连接机构12的布置,所述线连接机构12经由线11将面罩附接机构8连接到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所述线11是柔性的细丝。图I至3中所示的头部保护本体2可以包括面部全覆类型的外部壳体21,其构成头部保护本体2的外壁;缘边构件(未示出),其具有基本U状截面(然而,其在窗户开口 3的上端部处具有基本E状截面)且通过粘合剂等附接到外部壳体21的端部的基本整个周围;和背衬构件(未示出),其通过粘合剂等与外部壳体21的内表面接触地附接,正如已知。注意到,外部壳体21可以由复合材料制成,所述复合材料通过用诸如无纺织物柔性片材对由FRP或其他硬合成树脂制成的强壳体主体的内表面整个地或者部分地加背衬而形成,正如已知。具有基本U状截面的缘边构件可以由泡沫氯乙烯、合成橡胶、或者其他软合成树脂制成,正如已知。具有基本E状截面的缘边构件可以由合成橡胶或其他高度柔性的弹性材料制成,正如已知。背衬构件可以包括减震衬里,所述减震衬里通过粘合剂等附接到图I至3中所示的外部壳体21的内表面;和块状内部垫和背衬罩,所述块状内部垫和背衬罩被随后附接成基本覆盖减震衬里的内表面,正如已知。减震衬里可以由具有适当的刚度和塑性的材料制成,例如,泡沫聚苯乙烯或其他合成树脂,正如已知。块状内部垫可以由诸如聚氨酯泡沫或其他合成树脂的高度柔性的弹性材料中的一种或者多种、以及诸如袋状的多孔无纺织物的织物形成,所述织物覆盖弹性材料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正如已知。背衬罩可以由多孔无纺织物制成,所述多孔无纺织物的面对减震衬里的表面用一层诸如聚氨酯泡沫或其他合成树脂的高度柔性的弹性材料层压,正如已知的。用于前额的通风孔形成构件22在前额部分处附接至头部保护本体2的外表面,如图I中所示。用于调整防护板4的向后位置的止动件23设置在头部保护本体2的外面的左侧上。多种通风孔(未示出)形成在头部保护本体2的下巴罩24中。注意到,图I中的附图标记25指示当使防护板4向前或者向后枢转时头盔佩戴者在其上放置手指的手指钩。2.面罩附接机构的布置在外部壳体21的左侧和右侧上分别布置有形成为彼此双侧对称的一对左和右面罩附接机构8,如图2至6中所示,所述面罩附接机构8将面罩5的左右端附接至外部壳体
21。所述一对左和右面罩附接机构8彼此双侧对称。因此,以下将详细地说明在左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8 (换言之,当从前方观察时在头盔I的右侧上),并且将适当地省略在头盔I的右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8的说明。如图2至6中所示,面罩附接机构8包括在(A)至(C)中说明的构件(A)附接板31,其通过螺钉(未示出)附接到外部壳体21的内表面; (B)可动板32,其通过附接板31枢转地支撑,从而位于外部壳体21和附接板31之间;和(C)面罩5,其具有可拆卸地附接到可动板32的包括左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附接板31具有螺纹孔33a、33b和33c以接收螺钉。注意到,螺纹孔33b基本形成在用作枢转支撑装置的附接轴部分7的轴线上。附接轴部分7装配在形成在可动板32中的开口 34中。因此,可动板32可以围绕用作枢转中心的附接轴部分7逆时针方向(图3中)和顺时针方向(图2中)前后枢转。附接板31还设有第一止动件35,其能够调整可动板32的向后枢转位置;和第二止动件36,其能够调整可动板32的向前枢转位置。可动板32和附接板31可以由诸如ABS树脂或其他合成树脂的柔性硬材料制成。如图2至6中所示,包括面罩5的左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被附接且固定到可动板32。更具体地,在可动板32中形成具有与所述包括面罩5的左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形状的狭缝41,其作为沿着从可动板32的前端部到可动板32的基本后侧的基本平面方向延伸通过可动板32的平坦盲孔。当从外侧观察时,狭缝41形成为基本倒置的L形状,从而沿着与可动板32的厚度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延伸。基本倒置L状的狭缝41在所述包括下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具有防去除孔部分41a,所述防去除孔部分41a的下端部和在前侧和后侧上的侧端部不与外部连通。狭缝41具有一对开口 42a和42b,所述一对开口 42a和42b在面罩5向前枢转的状态中沿着基本竖直的方向彼此面对,如图4中所示。在所述包括左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面罩5在其下端部处具有防去除突出部分48,所述防去除突出部分48可以具有与防去除孔部分41a基本相同的形状并且优选地与面罩5的其它部分基本成一体以与面罩5基本齐平。在面罩5附接到可动板32的状态中,防去除突出部分48优选地在基本装配的状态中被储存在防去除孔部分41a中。换言之,可动板32围绕狭缝41包括上壁部分49a ;位于与面罩5插入狭缝41的插入侧相对的侧部上的后侧上的侧壁部分49b ;下壁部分49c ;和位于所述包括下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在面罩5插入狭缝41的插入侧上的入口侧上的侧壁部分49d。如图2至6中所示,可动板32具有接合开口 44,所述接合开口 44具有例如基本圆形的形状并且用作能够与接合突出部分43接合的接合凹入部分,所述接合突出部分43具有例如基本圆柱形的形状并且设置在面罩5上。注意到,接合开口 44(换言之,接合突出部分43)优选地与防去除孔部分41a (换言之,防去除突出部分48)远离地设置,从而面对可动板32的可动板主体51上的防去除孔部分41a。可动板32还在例如所述包括上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具有接合突出部分45,所述接合突出部分45在其内表面上具有接合孔。用作连接机构12的线11的连接凸出部分的连接球形端部46接合用作连接凹入部分的接合孔,由此将球形端部46和可动板32联接起来。可动板32还包括可动板主体51,所述可动板主体51的尺寸大于基本倒置的L状的狭缝41的尺寸;和附接臂部分52,其与可动板主体51成一体并且从可动板主体51基本延伸到后侧。可动板主体51具有狭缝41、孔部分41a、开口 42a和42b、开口 44、突出部分45和以下将说明的弯曲部分53。枢转支撑开口 34形成在包括附接臂部分52的后边缘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注意到,面罩5的接合突出部分43的远端端部形成 为倒角形状,从而被倒圆,如图5中所示。设置在可动板主体51的外壁部分54外(外壁部分54经由狭缝41与内壁部分57相对)的前端部处的下端部(换言之,拐角部分)上的基本三角形的拐角部分向外弯曲以形成基本三角形的弯曲部分53,如图4至6中所示。对于弯曲的程度(换言之,相对于面罩5的外表面的角度),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的角度Q1是约17°,并且弯曲部分53的外表面的角度θ2是约11°。因此,由弯曲部分53的外表面和内表面所形成的角度θ3是约6°。弯曲部分53从线55和56朝向远端端部基本连续地渐缩。注意到,参照图4至6,线55指示弯曲部分53与可动板主体51的外表面上除弯曲部分53以外的部分之间的分界线。另夕卜,线56指示弯曲部分53与可动板主体51的内表面上除弯曲部分53以外的部分之间的分界线。图2至6中所示的前壁部分54的平均厚度T1 (换言之,弯曲部分53的近端端部的厚度)和面罩5的平均厚度T2是约I. 5mm。另一方面,弯曲部分53的远端端部沿着与面罩5基本垂直的方向的厚度T3是约O. 8_。因此,弯曲部分53的远端端部的厚度与前壁部分54的平均厚度(换言之,弯曲部分53的近端端部的厚度)的比是约I. 9。弯曲部分53的厚度优选地从近端端部朝向远端端部基本连续地逐渐减小。注意到,弯曲部分53的外表面的面积(换言之,弯曲侧上的面积)是约6. 6mm2。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的面积(换言之,与弯曲侧相对的侧部上的面积)是约18mm2。面罩5的接合突出部分43的高度和直径分别是约Imm和约2. 5mm。弯曲部分53的远端端部的内部端部47与弯曲部分53的近端端部的内表面沿着与内表面垂直的方向向外间隔开约I. 2_,这是因为由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和面罩5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角度是约17°,如上所述。换言之,面罩5的外表面与从所述外表面向外上升的内部端部47之间的距离D1是约1.2mm。因此,接合突出部分43的高度比弯曲部分53的远端端部的内部端部的上升量(即,约I. 2mm)小了约O. 2mm。在所示的实施例中,弯曲部分53形成为基本三角形的形状,如图4至6中所示。然而,弯曲部分53不必总是具有基本三角形的形状并且可以具有其它的形状,例如,基本矩形的形状、基本五边形的形状、基本半圆形的形状、基本半椭圆形的形状、或者基本椭圆形的形状。从实用性的观点,将总体上在(a)至(I)中列举出当本发明应用到头盔时所述部分的优选数值范围(应用本发明的头盔优选地满足在(a)至(I)中说明的数值范围中的一个或者多个数值范围,或者它们的全部)。(a)由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和面罩5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角度Θ 落入11. 5°至
22.5° (更优选地,12°至22° )的范围内;(b)由弯曲部分53的外表面和面罩5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角度θ2落入7. 5°至15° (更优选地,8.5°至13. 5° )的范围内;(c)由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和弯曲部分53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角度Θ 3 (换言之,(角度Q1-角度θ2)的值)落入4°至8° (更优选地,4. 5°至7. 5° )的范围内;(d)前壁部分54的平均厚度T1 (换言之,弯曲部分53的近端端部的厚度)和面罩5的平均厚度T2落入Imm至2mm (更优选地,I. 2mm至I. 8mm)的范围内;(e)弯曲部分53的远端端部的厚度T3落入O. 5mm至I. Imm (更优选地,O. 6mm至Imm)的范围内;(f)弯曲部分53的远端端部的厚度T3与前壁部分54的平均厚度T1 (换言之,弯曲部分53的近端端部的厚度)的比落入I. 3至2. 5 (更优选地,I. 5至2. 3)的范围内;(g)弯曲部分53的外表面的面积落入4. 5mm2至9mm2 (更优选地,5mm2至8mm2)的范围内。·(h)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的面积落入12mm2至24mm2 (更优选地,14mm2至22mm2)的范围内;(i)接合突出部分43的高度H1落入O. 7mm至I. 3_ (更优选地,O. 8mm至I. 2mm)的范围内;(j)接合突出部分43的直径D2落入I. 6mm至3. 2mm (更优选地,I. 8mm至3mm)的范围内;(k)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与从所述内表面上升的弯曲部分53的远端端部的内部端部之间的距离D1落入O. 8mm至I. 6mm (更优选地,O. 9mm至I. 5mm)的范围内;和(I)从(k)中说明的上升距离D1减去(i)中说明的高度H1所得到的值落入O. 13mm至O. 27mm (更优选地,O. 15mm至O. 25mm)的范围内。图2至6中所示的面罩附接机构8 (包括面罩5)可以被储存在外部壳体21和背衬构件之间,如图3中所示。为此,头盔I在外部壳体21和背衬构件之间具有面罩储存间隙,正如已知。储存在面罩储存间隙中的附接板31通过例如螺纹接合到螺纹孔33a、33b和33c中的三个螺钉被附接且固定到外部壳体21的内表面。由附接轴部分7轴向地支撑在附接板31上的可动板32也被储存在面罩储存间隙中。面罩5可以在图3中所示的上位置与图2中所示的下位置之间前后枢转,所述面罩5的一对左和右端部被附接且固定到一对左和右可动板32上。在图3中所示的上位置处,面罩5被储存在面罩储存间隙中。3.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布置如图I至3中所示,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在左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8的略微后侧上的位置处(换言之,在包括头盔I的左侧表面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位置处)布置在外部壳体21上。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构造成通过使操作旋钮9前后运动而经由线连接机构12使一对左和右面罩附接机构8的可动板(换言之,一对左和右可动板)32前后枢转。如图I至3和图7至11中所示,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包括在(A)至(D)中说明的构件(A)用作附接基部的附接基部框架61,其通过用作附接装置或者固定装置的螺钉(未示出)被附接到外部壳体21的外表面;(B)用作导引装置的纵向导引构件62,其被附接到附接基部框架61的内表面;(C)用作线保持装置的纵向线保持构件68,其通过螺钉被附接到附接基部框架61,从而位于导引构件62的内表面上;和(D)用作操作装置或者操作构件的操作旋钮9,其被附接到导引构件62,从而可前后运动。附接基部框架61包括纵向板部分63 ;纵向侧板部分64,其与纵向板部分63的前侧端部成一体,从而朝向纵向板部分63的内侧延伸;和开口 65,其形成在纵向板部分63中以沿着纵向板部分63的长度方向为纵向。(A)中说明的附接基部框架61和(C)中说明的线保持构件68可以由例如是合成树脂(诸如聚丙烯)的柔性硬材料制成。(B)中说明的线保持构件68和(D)中说明的操作旋钮9可以由例如是合成树脂(诸如ABS树脂)的柔性硬材料制成。如图7、9和11中所示,附接基部框架61在其内表面上具有凸台部分66和67,所述凸台部分66和67也用作螺纹孔并且分别设置在包括附接基部框架61的沿着长度方向的一个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和包括另一个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附接基部框 架61在其内表面上具有一对左和右较长的接合爪71和72,所述一对左和右较长的接合爪71和72成一体地形成在包括凸台部分66的左侧和右侧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附接基部框架61还在其内表面上具有一对左和右较短的接合爪73和74,所述一对左和右较短的接合爪73和74成一体地形成在包括凸台部分67的左侧和右侧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如图7和9至11中所示,导引构件62在沿着导引构件62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处包括接合凹入部分75和76。导引构件62在其外表面上具有纵向导引厚部分77,其基本沿着导引构件62的长度方向延伸。导引构件62在其内表面上具有纵向凹入部分81,其基本沿着所述长度方向延伸。纵向凹入部分81包括突出壁部分82和83,其形成在包括沿着纵向凹入部分81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因此,分别在突出壁部分82和83与纵向凹入部分81的两个端部之间形成有接合凹入部分84和85。如图7和9至11中所示,线保持构件68在包括沿着线保持构件68的长度方向的两个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具有螺纹插入孔86和87。线保持构件68具有纵向开口91,其基本沿着线保持构件68的长度方向延伸。在包括线保持构件68的上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设置有向内突出的线接收部分92。线接收部分92包括基本U状的突出壁部分,其由左侧和右侧上的突出壁件93和94形成;和突出壁件95,其基本形成在中心处,从而除了基本面对具有基本平板形状的线接收部分主体98以外,还基本面对纵向开口 91。突出壁件95具有一对左和右线接合凹入部分96和97,其在左侧和右侧上彼此相邻地设置。操作旋钮9包括基部部分101 ;旋钮主体102,其在基部部分101上形成为顶部形状;一对左和右接合突出部分103和104,其从基部部分101的内表面突出并且优选地具有基本圆柱形的形状;和接合突出部分105,其在包括基部部分101的后边缘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突出并且具有优选地侧面降下的基本半圆柱形的形状。基部部分101可以是基本矩形的框架并且可以优选地与旋钮主体102、突出部分103和104和接合突出部分105成一体。向外突出的一对左和右弯曲部分106和107形成在包括基部部分101的前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从而位于接合突出部分105的左侧和右侧上。因此,接合突出部分105相对于旋钮主体102和形成在基部部分101的左侧和右侧上的部分被弹性地保持,从而具有直立的形状。具有基本圆柱形形状的一对左和右装配突出部分103和104中的每个都具有一对前和后狭缝112,用于线11的线主体111。
在外部壳体21中形成有基本纵向的开口(未示出)以附接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注意到,在图I至3中所示的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附接到外部壳体21的附接状态中,该纵向开口可以具有与线保持构件68的开口 91的形状基本相同的形状,并且可以设置在与线保持构件68的开口 91的位置基本相同的位置处,如图2和3中所示。在外部壳体21中在包括纵向开口的下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形成有螺纹插入孔(未示出)。在图2和3中所示的状态中,螺纹插入孔可以具有与线保持构件68的螺纹插入孔87的位置和尺寸基本对应的位置和尺寸。在纵向开口的上端部处设置有切口状螺纹插入凹入部分(未示出),其在图2和3中所示的状态中可以具有与线保持构件68的螺纹插入孔86的位置和尺寸基本对应的位置和尺寸。为了将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如图I至3中所示安装在外部壳体21上,执行在(a)至(c)中说明的安装操作。(a)首先,操作旋钮9附接到导引构件62。更具体地,导引构件62在凹入部分75的侧部上或凹入部分76的侧部上的端部插入和装配在操作旋钮9的基部部分101和旋钮 主体102之间,由此将旋钮主体102附接到基部部分101。在该情况下,操作旋钮9附接到导引构件62,从而可基本沿着导引构件62的长度方向前后滑动,如图8中所示。在上述前后滑动中的向后滑动的终点处(参见图9),操作旋钮9的接合突出部分105接合导引构件62的接合凹入部分85。在上述前后滑动中的向前滑动的终点处(参见图7),操作旋钮9的接合突出部分105接合导引构件62的接合凹入部分84。(b)接下来,附接到导引构件62的操作旋钮9从内表面侧朝向外表面侧插入附接基部框架61的纵向开口 65中。在导引构件62的左侧和右侧上突出的一对左和右导轨部分115基本沿着导引构件62的长度方向基本向上运动,由此导轨部分115接合附接基部框架61的一对左和右较长的接合爪71和72。然后,导引构件62被简单地压靠在附接基部框架61的内表面上以用由柔性所导致的一对左和右较短的接合爪73和74的弹性变形而将一对左和右导轨部分115接合所述一对左和右较短的接合爪73和74。注意到,上述接合爪71至74的接合允许附接基部框架61的凸台部分66和67分别接合或装配在导引构件62的凹入部分75和76中。导引构件62 (继而,操作旋钮9)从而适当地附接到附接基部框架61。(c)接下来,附接基部框架61 (由操作旋钮9、附接基部框架61和导引构件62依次形成的组件)在包括纵向开口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被放到外部壳体21的外表面上。同时地,一对左和右线11的近端端部侧(更具体地,以下将说明的套管117的颈部分118)沿着线保持构件68的长度方向从上侧插入线保持构件68的一对左和右线接合凹入部分96和97中,并且保持已插入的状态。另外,线保持构件68在包括纵向开口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被放到外部壳体21的内表面上。另外,一对上和下螺钉(未不出)从线保持构件68的侧部插入线保持构件68的螺纹插入孔86和87和外部壳体21的螺纹插入孔和螺纹插入凹入部分中,并且继而分别螺纹接合和固定在附接基部框架61的凸台部分66和67中。同时,设置在一对左和右线11的线主体111的近端端部侧处的用作连接凸出部分的连接球形端部113和114分别接合操作旋钮9的一对左和右接合突出部分103和104,从而连接到导引构件62,如图7和9中所示。如图2和3中所示,线连接机构12包括第一线11,其连接到附接有面罩5的左端部的左可动板32 ;和第二线11,其连接到附接有面罩5的右端部的右可动板32。注意到,第一线和第二线11可以具有基本相同的结构,除了柔性的线主体111的长度和柔性的线套部分116的长度在其之间改变以外。线主体111插入线套部分116中,从而可基本沿着线主体111的轴向方向前后运动。由金属等制成的套管117附接到一对线套部分116的两个近端端部。线主体111通过套管117延伸并且从套管117突出。连接球形端部46、113和114附接到线主体111的突出部分的远端端部。套管117具有颈部分118,其接合与线保持构件68的凹入部分96和97连接的线。注意到,与一对线11的近端端部的情况基本类似,一对线11的远端端部也附接到左侧和右侧上的可动板32,如图2和3中所示。4.面罩附接/拆卸方法为了通过左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8将面罩5附接到头盔1,根据以下将说明的(a)至(c)执行附接操作。(a)头盔佩戴者等首先通过手指等使图3中所示的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的操作旋 钮9的旋钮主体102从下侧倾斜向上地向前运动,由此使面罩5围绕用作枢转中心的附接轴部分7从图3中所示的上位置向图I和2中所示的下位置向前枢转,如以下将在“5.面罩升起/降下方法”中详细地说明。在该情况下,可动板32接触附接板31的第二止动件36,以便可以调整可动板32的向前枢转的位置。(b)接下来,头盔佩戴者等根据需要面对头盔1,并且继而将包括面罩5的左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从左可动板32的狭缝41的下侧倾斜地插入狭缝41中。在插入时,随着包括面罩5的左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插入可动板32的狭缝41中,使面罩5从下侧向上枢转。在该插入时的枢转运动中,面罩5使用包括图I中所示的面罩中心线L1的一侧上的面罩5的突出部分48的近端端部的拐角部分48a (换言之,凹入拐角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作为基本枢转中心而顺时针方向(图6中)枢转,如图6中所示。注意到,在枢转运动时,包括拐角部分48a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优选地接触在可动板32的狭缝41的防去除孔部分41a与狭缝41的除了孔部分41a以外的部分之间的分界线部分中的、包括存在于狭缝41的入口侧上的突出部分119及其附近的区域。(C)当已经如上所述在面罩5插入时进行(b)中说明的枢转运动时,面罩5的接合突出部分43的轴线沿着基本弧形形状运动,如由图6中点划线L2所指示。当在面罩5插入时的枢转运动进展到某一程度时,接合突出部分43的远端端部接触可动板32的外壁部分54的基本三角形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如由图5中点划线所指示。为此,外壁部分54向外升起,从而从面罩5的外表面分离。因此,接合突出部分43在基本三角形弯曲部分53的内表面上和在弯曲部分53外侧的外壁部分54的内表面上滑动的同时与接合开口 44接合。在该已接合的状态中,包括面罩5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被储存在基本整个狭缝41中,如图4中所示。包括面罩5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通过与拐角部分48a接触的突出部分119来防止使用作为枢转中心的接合突出部分43顺时针方向(图4中)枢转。另夕卜,包括面罩5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通过包括面罩5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尤其,在上端面中包括面罩5的与中心线L1相对的侧部上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上端面和包括面罩5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尤其,在侧端面中包括下侧上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侧端面中的至少一个来防止使用作为枢转中心的接合突出部分43逆时针方向(图4中)枢转。
执行以上在(a)至(C)中说明的附接操作允许将面罩5的左端部附接到左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8的可动板32。另外,同时执行以上在(a)至(C)中说明的用于右面罩附接机构的附接操作允许同时地将面罩5的右端部附接到右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的可动板32。因此,能够仅通过在面罩5插入时的(b)和(c)中说明的一个枢转运动而同时地将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面罩5的端部附接到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的可动板32。在该情况下,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面罩5的端部插入并接合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可动板32的狭缝41。另外,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面罩5的接合突出部分43和接合突出部分48分别接合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可动板32的接合开口 44和防去除孔部分41a。因此,面罩5可以适当地附接到可动板32并且被所述可动板32保持。为了从左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8 (换言之,头盔I)拆卸面罩5,执行(d)和(e)中说明的拆卸操作。(d)首先,执行与(a)中说明的操作相同的操作以使面罩5围绕用作枢转中心的附接轴部分7从图3中所示的上位置向图I和2中所示的下位置向前枢转。 (e)接下来,头盔佩戴者等根据需要面对头盔1,并且继而通过头盔佩戴者等的手指等使基本三角形的弯曲部分53从面罩5向外(换言之,图5中向上)升起。通过该升起,可动板32的外壁部分54的内表面中的接合开口 44的周边向前运动直到或越过面对接合突出部分43的倒圆远端端部的位置。然后,面罩5沿着基本与在(b)中说明的插入时的枢转运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枢转,从而从可动板32的狭缝41去除所述包括面罩5的左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在该情况下,接合开口 44的周边即使没有完全从接合突出部分43脱离,也接触接合突出部分43的倒圆部分。因此,当面罩5沿着基本与插入时的枢转运动的方向相反的方向枢转时,接合突出部分43的倒圆部分使外壁部分54向外升起。这样能够从可动板32的狭缝41适当地去除所述包括面罩5的左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执行以上在(d)和(e)中说明的拆卸操作允许从左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8的可动板32拆卸面罩5的左端部。另外,同时执行以上在(d)和(e)中说明的用于右面罩附接机构的拆卸操作允许同时地从右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的可动板32拆卸面罩5的右端部。因此,能够仅通过在面罩5拆卸时的(e)中说明的一个枢转运动而同时地从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面罩附接机构的可动板32拆卸左侧和右侧两侧上的面罩5的端部。5.面罩升起/降下方法当头盔I处于图3和9中所示的面罩掀上去的状态中时,操作旋钮9的接合突出部分105接合导引构件62的接合凹入部分85,以便使接合突出部分105的位置通过导引构件62保持,如图8中所示。为了使头盔I从图3和9中所示的面罩掀上去的状态改变到图
1、2和7中所示的面罩掀下来的状态,头盔佩戴者等通过手指等保持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的操作旋钮9的旋钮主体102,并且使操作旋钮9基本沿着附接基部框架61的纵向开口 65的长度方向倾斜向上地向前运动。在该情况下,由于接合突出部分105从接合凹入部分85脱离,头盔佩戴者等可以在脱离时经由旋钮主体102在他/她的手指等上感受到卡嗒声。当操作旋钮9向前运动时,一对线11的线主体111从图9中所示的向后位置向前运动到图7中所示的向前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接合突出部分105与接合凹入部分84接合,头盔佩戴者等可以在接合时经由旋钮主体102在他/她的手指等上感受到卡嗒声。一对线主体111向前运动到图2和7中所示的向前位置并且向下倾斜地推动一对左和右可动板32的接合突出部分45。为此,一对左和右可动板32围绕用作枢转中心的附接轴部分7基本向下地向前枢转。在向前枢转运动的情况下,面罩5向前枢转到图I和2中所示的下位置。注意到,当头盔I处于图1、2和7中所示的面罩掀下来的状态中时,操作旋钮9的接合突出部分105接合导引构件62的接合凹入部分84,以便使接合突出部分105的位置以与图8中所示的情况基本类似地通过导引构件62保持。为了将头盔I从图1、2和7中所示的面罩掀下来的状态改变到图3和9中所示的面罩掀上去的状态,头盔佩戴者等通过手指等保持操作旋钮附接机构10的操作旋钮9的旋钮主体102,并且使操作旋钮9基本沿着附接基部框架61的纵向开口 65的长度方向向下倾斜地向后运动。在该情况下,由于接合突出部分105从接合凹入部分84脱离,头盔佩戴者等可以在脱离时经由旋钮主体102在他/她的手指等上感受到卡嗒声。当操作旋钮9向后运动时,一对线11的线主体111从图7中所示的向前位置向后运动到图9中所示的向后位置。在该情况下,由于接合突出部分105与接合凹入部分85接合,头盔佩戴者等可以在接合时经由旋钮主体102在他/她的手指等上感受到卡嗒声。·
一对线主体111向后运动到图3和9中所示的向后位置,并且向上倾斜地拉动一对左和右可动板32的接合突出部分45。为此,一对左和右可动板32围绕用作枢转中心的附接轴部分7基本向上地向后枢转。在向后枢转运动的情况下,面罩5向后枢转到图3中所示的上位置。注意到,当头盔I处于图3和9中所示的面罩掀上去的状态中时,操作旋钮9的接合突出部分105接合导引构件62的接合凹入部分84,以便使接合突出部分105的位置以与图8中所示的情况基本类似地通过导引构件62保持。已经参照

了本发明的具体优选实施例,将应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该精确的实施例,并且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在没有脱离如在所附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或者精神的情况下实现多种改变和修改。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发明应用到面部全覆类型的头盔。然而,本发明还可应用到也可用作能够使下巴罩升起的喷气式头盔的面部全覆类型的头盔、喷气式头盔、半喷气式头盔等。另外地,在上述实施例中,凹凸接合装置用作用于可动板32的面罩5的第一防去除装置,所述凹凸接合装置构造成将设置在面罩5上的接合突出部分43与设置在可动板32中的接合开口 44凹凸接合。然而,接合开口 44不必总是通孔并且可以是简单的接合凹入部分(换言之,盲孔)。除了将诸如接合开口 44的接合凹入部分设置在面罩5中以外,接合突出部分43可以设置在可动板32上。在上述实施例中,面罩5的接合突出部分43的远端端部添加有倒圆部分。然而,代替或者除了在接合突出部分43的远端端部处的倒圆部分以外,可动板32的接合开口 44的内表面可以添加有倒圆部分(换言之,具有倒角形状的倒圆部分)。在上述实施例中,在可动板32的狭缝41中,仅面罩5的中心线LX的侧部(换言之,仅所述包括面罩5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的插入侧)向外侧敞开。然而,上壁部分49a、远侧上的侧壁部分49b和下壁部分49c中的一个或者某些可以部分或整个省略(换言之,与外侧连通)。入口侧上的侧壁部分49d也可以部分地省略(换言之,与外侧连通)。在上述实施例中,可动板32围绕用作枢转中心的附接轴部分7前后枢转并且从而下降和升起。然而,可动板32不必围绕特定的枢转中心前后枢转并且可以构造成沿着另外的任意运动轨迹在上位置和下位置之间前后运动。 ·
权利要求
1.一种头盔中的面罩附接机构,所述面罩附接机构包括 具有形成在前表面中的窗户开口的头部保护本体;和 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的面罩,所述面罩能相对于所述头部保护本体前后运动,从而至少部分地打开/关闭所述窗户开口, 所述面罩附接机构还包括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的可动板,所述可动板能前后运动,从而将所述面罩经由所述可动板间接地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 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中的狭缝,所述狭缝基本沿着所述可动板的平面方向延伸,从而接收包括所述面罩的左端部和右端部之一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和 防去除装置,所述防去除装置用于防止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从所述狭缝去除, 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去除装置包括第一防去除装置和第二防去除装置, 所述第一防去除装置包括 接合突出部分,所述接合突出部分设置在所述可动板和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一个上,从而沿着与所述面罩和所述可动板之一的平面方向基本垂直的方向突出;和 接合凹入部分,所述接合凹入部分设置在所述可动板和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一个上,从而当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插入所述狭缝中时所述接合凹入部分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接合,并且所述第二防去除装置包括 凹入拐角部分,通过在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设置防去除突出部分以使得所述防去除突出部分在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基本沿着平面方向延伸,所述凹入拐角部分设置在所述防去除突出部分中的在所述面罩的中心线的一侧上的包括所述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 第一位置调整部分,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上以与所述凹入拐角部分接触并且阻止所述面罩相对于所述可动板围绕所述接合突出部分和所述接合凹入部分之一的枢转运动中的沿着第一方向的枢转运动;和 第二位置调整部分,所述第二位置调整部分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上以与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接触并且阻止所述面罩的枢转运动中的沿着第二方向的枢转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盔是面部全覆类型的头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罩是遮阳面罩。
4.根据权利要求1、2和3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动板经由轴向支撑装置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从而前后枢转。
5.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凹入部分是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I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设置在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并且所述接合凹入部分设置在所述可动板中。
7.根据权利要求I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面罩附接机构构造成使得 在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通过所述可动板的所述狭缝中途插入直到包括所述凹入拐角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接触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为止之后,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围绕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向前枢转,由此将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储存在所述可动板的所述狭缝中,其中,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接触包括所述凹入拐角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并且用作枢转支撑件,并且 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围绕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向后枢转,由此从所述可动板的所述狭缝中途抽出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并且继而从所述可动板的所述狭缝中途去除包括所述面罩的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其中,包括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接触包括所述凹入拐角部分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并且用作枢转支撑件。
8.根据权利要求I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可动板围绕所述狭缝包括上壁部分;位于与所述面罩插入所述狭缝的插入侧相对的侧部上的第一侧壁部分;下壁部分;和在插入所述狭缝的插入侧上位于包括所述面罩的下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中的第二侧壁部分, 所述第一位置调整部分从包括所述第二侧壁部分的上端部及其附近在内的区域形成, 所述第二位置调整部分从所述上壁部分和/或所述第一侧壁部分形成。
9.根据权利要求I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由所述可动板的外壁部分的拐角部分形成的弯曲部分, 其中,所述弯曲部分构造成至少在所述外壁部分的内表面上从所述弯曲部分的近端端部向所述弯曲部分的远端端部向外倾斜,并且 所述接合凹入部分构造成当所述弯曲部分向外升起时相对地且至少部分地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上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弯曲部分具有基本三角形的形状,并且 所述弯曲部分的厚度从所述近端端部向所述远端端部基本连续地逐渐减小。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面罩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角度落入11. 5°至22. 5°的范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和所述面罩的外表面所形成的角度落入12°至22°的范围内。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的面积落入12mm2至24mm2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的面积落入14mm2至22mm2的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与所述弯曲部分的从所述内表面上升的远端端部的内部端部之间的距离落入O. 8mm至I. 6mm的范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9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部分的内表面与所述弯曲部分的从所述内表面上升的远端端部的内部端部之间的距离落入O. 9mm至I. 5mm的范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I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罩附接机构构造成通过使操作旋钮附接机构的操作旋钮前后运动而经由线连接机构使所述可动板前后运动, 所述操作旋钮附接机构包括附接到所述头部保护本体的外表面的附接基部;附接到所述附接基部的内表面的纵向导引构件;和附接到所述纵向导引构件以能前后运动的所述操作旋钮, 所述操作旋钮包括基部部分和在所述基部部分上形成为顶部形状的旋钮主体,并且 通过将所述纵向导引构件相对地插入所述操作旋钮的所述基部部分与所述操作旋钮的所述旋钮主体之间而将所述操作旋钮附接到所述纵向导引构件以能相对于所述纵向导引构件前后滑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旋钮附接机构包括线保持构件,所述线保持构件附接到所述附接基部,从而位于所述纵向导引构件的内表面上, 所述线保持构件构造成保持所述线连接机构的线套部分的位置。
19.根据权利要求17或18所述的面罩附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操作旋钮还包括接合突出部分,并且 所述纵向导引构件包括第一接合凹入部分,所述第一接合凹入部分当所述操作旋钮向后运动时通过卡咬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接合;和第二接合凹入部分,所述第二接合凹入部分当所述操作旋钮向前运动时通过卡咬与所述接合突出部分接合。
全文摘要
在本发明中,面罩构造成插入可动板的狭缝中。接合突出部分和接合凹入部分中的一个设置在面罩上,并且另一个设置在可动板上。当面罩围绕接合突出部分沿着第一方向枢转时,面罩的凹入拐角部分与可动板的第一位置调整部分接触,由此阻止面罩的枢转运动。当面罩沿着第二方向枢转时,面罩的外壁表面与可动板的壁部分接触,由此阻止面罩的枢转运动。
文档编号A42B3/18GK102894518SQ20121024853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8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8日
发明者矶部荣治 申请人:株式会社昭荣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