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前盖的硬面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860521发布日期:2019-02-15 19:46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具有前盖的硬面行李箱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内容涉及一种硬面行李箱。



背景技术:

接下来的段落在其中论述的一切不能认为是现有技术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知识的一部分。

近年来硬面行李箱变得日益流行。与软边旅行箱相比,硬面行李箱可提供几个好处,包括引人注目、耐用和重量轻。使用硬面行李箱的一个重大好处是可以很好地保护内装物。硬面行李箱包括可以缩回手柄的部件和允许容易操纵的旋转轮。硬面行李箱还可包括安全锁机构,例如包括TSA授权锁。硬面行李箱内部可包括例如分隔件、口袋和绑带的部件以将其内装物保持在适当位置。

硬面行李箱可由包括铝、聚碳酸酯、ABS和聚丙烯的几种不同材料制成。硬面行李箱可以有无穷的颜色和图案,并且外壳是防划痕、防冲击并通常是防水的。



技术实现要素:

接下来的段落是用来向读者介绍随后的更详细的描述,该描述不限定或限制所要求保护的主题。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硬面行李箱可包括:至少一个外壳部分,所述外壳部分具有前侧、后侧以及大体在前侧和后侧之间延伸的底侧,至少一个外壳部分围成储存室,并且包括允许进入该储存室的进口,该进口形成在前侧的至少一部分中并与底侧间隔开;和至少一个盖,该盖可拆卸地结合到至少一个外壳部分上以盖住进口。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硬面行李箱可包括:结合到前外壳部分的后外壳部分,这些外壳部分一起具有前侧、后侧以及大体在前侧和后侧之间延伸的底侧,这些外壳部分围成储存室,前外壳部分包括允许进入该储存室的进口,该进口形成在前侧的至少一部分中,并与底侧间隔开;和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上以盖住进口的盖。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硬面行李箱可包括:沿着主结合部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的后外壳部分,这些外壳部分围成储存室,该主结合部允许第一机构进入该储存室,前外壳部分包括允许第二机构进入该储存室的进口;和可拆卸地结合到前外壳部分上以盖住进口的盖。

附图说明

这里包括的附图用来图解本发明中的设备和方法的各种实施例,但未意欲以任何方式限定所教导的范围。其中:

图1和2是硬面行李箱的第一实施例的左侧视图和正视图;

图3是图1和2中的硬面行李箱的透视图,其中盖处于打开位置;

图4、5、6和7是图1和2中的硬面行李箱的俯视图、仰视图、右侧视图和后视图;

图8是硬面行李箱的第二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9是图8中的硬面行李箱的右侧视图,其中盖处于部分打开位置;

图10是图8中的硬面行李箱的透视图,其中盖处于完全打开位置;

图11是硬面行李箱的第三实施例的透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硬面行李箱的透视图,其中盖处于打开位置;

图13是硬面行李箱的第四实施例的右侧视图,其中盖处于部分打开位置;

图14是图13中的硬面行李箱的另一个右侧视图,其中扩展部分处于松开位置;

图15是图13中的硬面行李箱的另一个右侧视图,其中主闭合机构处于松开位置;和

图16是图13中的硬面行李箱的透视图,其中盖处于打开位置。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描述各种设备或方法以提供每个要求保护的发明的具体实施例的实例。接下来所述的实施例没有限制任何一项所要求的发明,并且任何一项所要求的发明都可涵盖不同于如下所述的设备和方法。要求保护的发明不限于具有如下所述的任何一种设备或方法的所有特征的设备和方法,或者不限于具有如下所述的多个或所有设备或方法共有的特征。有可能如下所述的设备或方法不是任何一项要求保护的发明的实施例。在未在本文中要求保护的如下所述的设备或方法中公开的任何发明都可能是另一个可保护的仪器的主题,申请人、发明人和/或拥有者没有打算通过在本文中公开而将任何一项发明摒弃、放弃或奉献给公众。

参考图1和2,硬面行李箱的实施例总体图示为10。旅行箱10在深度方向12上在前侧14和后侧16之间延伸。旅行箱10在宽度方向18上在左侧20和右侧22之间延伸。旅行箱10在高度方向24上在顶侧26和底侧28之间延伸。

在图示实施例中,旅行箱10包括后外壳部分30和前外壳部分32。外壳部分30、32在大小与形状上大体互补。外壳部分30、32可由包括例如但不限于铝、聚碳酸酯、ABS、聚丙烯及其合成物的多种材料制成。外壳部分30、32可以包括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内衬。

特别参考图3,外壳部分30、32结合在一起以围成储存室34。前外壳部分32包括形成在其中的进口36。进口36允许进入储存室34。盖38结合到前外壳部分32。在打开位置,如图3所示,盖38允许通过进口36进入储存室34。在闭合位置,如图1和2所示,盖38盖住进口36。

在图示实施例中,盖38图示为由大体与前外壳部分32连贯的外壳部分形成。在某些实施例中,盖38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沿其内侧设置的拉链式口袋。

可替换地,在软面实施例中,盖可由至少一个织物部分(未示出)形成,所述织物部分可由例如但不限于聚酯、尼龙或聚丙烯织物材料制成。在这种实施例中,至少一个织物部分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可由旅行箱外部进入的拉链式口袋。在其他混合实施例中,该盖可由至少一个外壳部分和织物材料的组合形成。

此外,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该盖可由被配置为彼此独立地打开和闭合的两部分(或更多部分)形成。在这种实施例中,该盖部分彼此之间可拆卸地连接,例如利用在底边和顶边之间大致中间穿过进口的拉链或其它合适的闭合机构。另外,进口可包括通过例如在左边和右边之间延伸穿过进口的支柱元件(未示出)分离的两个单独的部分。在这种实施例中,每个盖都可拆卸地连接到支柱元件上,并且通过相应的铰链部件沿着一个边缘结合到前外壳部分。

回头参考图1和2,并继续参考图3,盖38沿着进口36的底边缘40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32。底边边缘40如图所示地在高度方向24上以第一尺寸42(图示于图2中)与底侧28间隔。因此,在高度方向24上,进口36具有第二尺寸44(图示于图2中),第二尺寸小于顶侧26和底侧28之间的旅行箱10的第三尺寸46(图示于图1中)。由于进口36和盖38以这种方式与底侧28间隔,所以旅行箱10的下部可提供在盖38处于打开位置时可保持的相对刚性的结构。

在图示实施例中,底边边缘40在左侧和右侧20,22之间大体延伸横过前侧14。盖38进一步沿着分别大体延伸横过左侧20、顶侧26和右侧22的进口36的左边缘48、顶边缘50和右边缘52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32。

盖38通过盖闭合机构54沿着边缘40、48、50、52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32上。在图示实施例中,盖闭合机构54包括盖拉链55。

当盖38通过铰链部56大体沿着左边缘48连接到前外壳部分32上时,盖38如图所示地仅仅部分沿着左边缘48可拆卸地连接。在其它实施例中,连接盖38和前外壳部分32的铰链部可设置在底边缘40上,这可以减少内装物在盖38打开同时旅行箱10处于竖直位置时从进口36掉出的风险。在这些实施例中,旅行箱10可包括在边缘48、52旁边设置的角承板(未示出),以帮助防止内装物在盖38打开并且旅行箱10处于竖直位置时从进口36掉出。在又一个实施例中,连接盖38和前外壳部分32的铰链部设在顶边缘50或右边缘52上。各种结构都是可能的。

在深度方向12上,边缘48、50、52大体靠近前侧14设置。如图4所示,在深度方向12上,进口36具有第四尺寸58,第四尺寸明显小于后侧14和边缘48、50之间的旅行箱10的第五尺寸60。因此,回头参考图3,使用者可以通过进口36到达储存室34的几乎整个深度。此外,在如图所示的某些实施例中,侧面20、26、22在深度方向上可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尺寸,因此储存室34在进口36的边缘48、50、52上具有大体一致的深度。

现在参考图5,扩展部分62图示为分别连接到外壳部分30、32的内边缘64、66。在图示实施例中,扩展部分62包括扩展拉链68,该扩展拉链在拉开时增加内边缘64、66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旅行箱10的深度尺寸(即在深度方向12上)。

在图示实施例中,扩展部分62如图所示地大体位于前侧和后侧14、16的中间,因此,在深度方向12上,位于后侧16和内边缘64之间的后外壳部分30的第六尺寸70与位于内边缘66和前侧14之间的前外壳部分32的第七尺寸72类似。通过这种方式,一旦扩展拉链68拉开,旅行箱10的重心可大体保持侧面14、16之间的平衡。

此外,参考图3、4和5,扩展部分62如图所示地大体上与进口36和盖38间隔,进口36的边缘40、48、50、52大体位于扩展部分62和前侧14的中间。对使用者来说,这可以帮助减少盖拉链55和扩展拉链68之间的混乱。

现在参考图6和7,旅行箱10包括设置在底侧28上的轮子74。一些轮子或所有轮子74都是旋转轮。在图示实施例中,两个轮子74固定在后外壳部分30上,两个轮子74固定在前外壳部分32上。由于盖38与底侧28间隔开,所以盖38可在不影响轮子74的情况下打开。此外,正如上所述,由于进口36和盖38与底侧28间隔开,所以旅行箱10的下部可提供相对刚性的结构,该结构可以承受旅行箱10及其内装物的重量并且可用作附件轮子74的稳定底座。

在图示实施例中,旅行箱10进一步包括顶部手柄76、侧面手柄78和支脚80。如图所示,顶部手柄76是可伸缩的,并且适合于在轮子74上对旅行箱10进行导向。

现在参考图8、9和10,硬面行李箱的实施例总体图示为110。在图示实施例中,旅行箱110包括后外壳部分130和前外壳部分132。外壳部分130、132在大小与形状上大体互补。外壳部分130,132可由包括例如但不限于铝、聚碳酸酯、ABS、聚丙烯及其合成物的多种材料制成。外壳部分130、132可以包括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内衬。

特别参考图10,外壳部分130、132结合在一起以围成储存室134。前外壳部分132包括形成在其中的进口136。进口136允许进入储存室134。盖138结合到前外壳部分132。在打开位置,盖38允许通过进口136进入储存室134。在深度方向上,进口136的边缘设置成大体靠近旅行箱110的前侧。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进口136到达储存室134的几乎整个深度。此外,在如图所示的某些实施例中,旅行箱110的侧面在深度方向上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尺寸,因此储存室134在进口136的边缘之上具有大体一致的深度。在闭合位置,如图8所示,盖138盖住进口136。

在图示实施例中,再次参考图8、9和10,盖138图示为由大体与前外壳部分132连贯的外壳部分形成。另外,在某些实施例中,盖138可由至少一个外壳部分、至少一个织物部分或其组合形成。

盖138可通过盖闭合机构154沿着进口136的边缘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132。在图示实施例中,盖闭合机构54包括盖拉链55。

当盖138通过铰链部156大体沿着底边缘140连接到前外壳部分132上时,盖138仅仅部分沿着进口136的底边缘140(图10)可拆卸地连接。铰链部156在高度方向上与旅行箱110的底侧间隔开。

尤其参考图9,如果盖138打开同时旅行箱110处于竖直位置,则铰链部156的设置有助于减少内装物从进口136掉出的风险。旅行箱110包括结合在盖138和前外壳部分132之间的可打开(释放)的支撑带180。每个支撑带180都可包括固定在盖138上的第一构件和固定在前外壳部分132并且附接到第一构件上的第二构件。在某些实施例中,支撑带180的第一和第二构件可利用卡扣相互附接。可打开的支撑带180被配置为将盖138保持在与全开位置(图10中所示)相对的部分打开位置(图9中所示),这也有助于减少内装物从进口136掉出的风险。

后外壳部分130通过主闭合机构183沿着主结合部182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132上。在图示实施例中,主闭合机构183包括主拉链185。

可通过打开主闭合结构183进入储存室134。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储存室134可以以两种不同方式进入,换句话说,通过打开盖闭合机构154经由进口136进入或者通过打开主闭合机构183经由主结合部182进入。主结合部182图示为大体位于旅行箱110的前侧和后侧的中间,因此,一旦打开主闭合机构183,则旅行箱110可打开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由后外壳部分130和前外壳部分132限定)。此外,主拉链185图示为大体与盖拉链155间隔开,这有助于减少主拉链185和盖拉链155之间的混乱。也可设置铰链部(未示出)以将外壳部分130、132连接在一起。

在某些实施例中,再次参见图10,旅行箱110包括分隔件184,该分隔件图示为可部分拆卸并且可翻到旅行箱110一侧。分隔件184可以是平的、柔性的,例如由织物材料制成,并且可成形为与储存室134的内部横截面对应。例如通过将分隔件184的边缘连接到固定到储存室134的内部侧壁上的口袋盖188的分隔件拉链186,分隔件184可拆卸地悬置在储存室134内。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储存室134内设置口袋(未示出),用来在分隔件184至少部分与口袋盖188分开时收起分隔件。

当分隔件184附接时(例如通过拉紧分隔件拉链186),分隔件184可将储存室134分成两个基本上分离的子储存室。在图示实施例中,分隔件184将储存室分成前部子储存室(可通过盖138进入)和后部子储存室(可通过主结合部182进入)。在某些实施例中,前部子储存室的容积可明显小于后部子储存室的容积。当分隔件184拆下时,如图10所示,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开盖闭合机构154或者主闭合机构183大体到达储存室134的整个容积。

如图所示,在储存室134内部,旅行箱110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内部拉链式口袋190和一个或多个固定带192。

再次参见图8和9,旅行箱110还图示为包括设在底侧的轮子174,一些轮子或所有轮子174是旋转轮。在图示实施例中,两个轮子1174固定在后外壳部分130上,两个轮子1174固定在前外壳部分132上。旅行箱110可进一步包括顶部手柄194、可缩回手柄176、侧面手柄178和支脚180。

现在参考图11和12,硬面行李箱的实施例总体图示为210。在图示实施例中,旅行箱210包括后外壳部分230和前外壳部分232。外壳部分230、232在大小与形状上大体互补。外壳部分230、232可由包括例如但不限于铝、聚碳酸酯、ABS、聚丙烯及其合成物的多种材料制成。外壳部分230、232可以包括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内衬。

特别参考图12,外壳部分230、232结合在一起以围成储存室234。前外壳部分232包括形成在其中的进口236。进口236允许进入储存室234。盖238结合到前外壳部分232。在打开位置,盖238允许通过进口236进入储存室234。在闭合位置,如图11所示,盖238盖住进口236。

在图示实施例中,盖238图示为由外壳部分形成并且相对于前外壳部分232大体向外延伸。进口236的边缘大体靠近旅行箱210的前侧设置。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进口236到达储存室234的几乎整个深度。此外,储存室234沿进口236的边缘具有大体一致的深度。

盖238可通过盖闭合机构254沿着进口236的边缘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232上。在图示实施例中,盖闭合机构254包括盖扣257。在这种实施例中,盖闭合机构254还包括刚性框架,该框架沿着盖238的边缘和/或进口236的边缘延伸以确保盖238在闭合时与前外壳部分232准确地配合。

当盖238通过铰链部256大体沿着左边缘连接到前外壳部分232上时,盖238图示为仅仅部分沿着进口236的左边缘可拆卸地连接(图11)。

后外壳部分230通过主闭合机构283沿着主结合部282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232上。在图示实施例中,主闭合机构283包括主卡扣287。在这种实施例中,主闭合机构283还可包括刚性框架,该框架沿外壳部分230、232的内边缘延伸以确保其在闭合时准确配合。

可通过打开主闭合机构283进入储存室234。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储存室234可以以两种不同方式进入,即,通过打开盖闭合机构254经由进口236进入或者通过打开主闭合机构283经由主结合部282进入。主结合部282图示为大体位于旅行箱210的前侧和后侧的中间,因此,一旦打开主闭合机构283,旅行箱210可打开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由后外壳部分230和前外壳部分232限定)。此外,盖扣257图示为大体与主卡扣287间隔开,这有助于减少盖闭合机构254和主闭合机构283之间的混乱。也可设置铰链部(未示出)以将外壳部分230、232连接在一起。

在图示实施例中,尤其参见图12,旅行箱210包括分隔件284。分隔件284可以是平的、柔性的,例如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并且可成形为与储存室234的内部横截面对应。例如通过将分隔件284的边缘连接到固定到储存室234的内部侧壁上的口袋盖288的分隔件拉链286,分隔件284可拆卸地悬置在储存室234内。在某些实施例中,在储存室234内部可设置口袋(未示出),用来在分隔件284与口袋盖288至少部分分开时收起分隔件。

当分隔件284附接时(例如通过拉紧分隔件拉链286),分隔件284可将储存室234分成两个基本上分离的子储存室。在图示实施例中,分隔件284将储存室234分成前部子储存室(可通过盖238进入)和后部子储存室(可通过主结合部282进入)。在某些例子中,前部子储存室的容积可明显小于后部子储存室的容积。当分隔件284拆下时,如图12所示,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开盖闭合机构254或者主闭合机构283大体到达储存室234的所有容积。

在图示实施例中,分隔件284包括拉链式口袋296。在某些实施例中,拉链式口袋296可大体跨过分隔件284的整个长度和宽度。此外,正如所图示的,盖238可以包括沿其内侧设置的拉链式口袋298。拉链式口袋298可大体跨过盖238的整个长度和宽度。

旅行箱210图示为包括设在底侧上的轮子274,一些轮子或者所有轮子274是旋转轮。在图示实施例中,两个轮子274固定在后外壳部分230上,两个轮子274固定在前外壳部分232上。旅行箱210还图示为包括顶部手柄294、可缩回手柄276、侧面手柄278和支脚280。

现在参考图13、14、15和16,硬面行李箱的实施例总体示为310。在图示实施例中,旅行箱310包括后外壳部分330和前外壳部分332。外壳部分330、332在大小与形状上大体互补。外壳部分330、332可由包括例如但不限于铝、聚碳酸酯、ABS、聚丙烯及其合成物的多种材料制成。外壳部分330、332可以包括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内衬。

特别参考图16,外壳部分330、332结合在一起以围成储存室334。前外壳部分332包括形成在其中的进口336。进口336允许进入储存室334。盖338结合到前外壳部分332。在打开位置,盖338允许通过进口336进入储存室334。在深度方向上,进口336的边缘大体靠近旅行箱310的前侧设置。因此,使用者可以通过进口336到达储存室334的几乎整个深度。此外,在某些实施例中,如图所示,旅行箱310的侧面在深度方向上呈现出基本一致的尺寸,因此储存室334在进口336的边缘之上具有大体一致的深度。在闭合位置,盖338盖住进口336。

特别参见图13和14,盖338由大体与前外壳部分332连贯的外壳部分形成。另外,在某些实施例中,盖338可由至少一个外壳部分、至少一个织物部分或其组合形成。

盖338可通过盖闭合机构354沿着进口336的边缘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332上。在图示实施例中,盖闭合机构354包括盖拉链355。

当盖338通过铰链部356大体沿着底边缘连接到前外壳部分332上时,盖338图示为仅仅部分沿着进口336的底边缘可拆卸地连接(图16)。铰链部356在高度方向上与旅行箱310的底侧间隔开。

后外壳部分330通过主闭合机构383沿着主结合部382可拆卸地连接到前外壳部分332上。在图示实施例中,主闭合机构383包括主拉链385。

可通过打开主闭合机构383进入储存室334。因此,在某些实施例中,储存室334可以以两种不同方式进入,即,通过打开盖闭合机构354经由进口336进入或者通过打开主闭合机构383经由主结合部382进入。

主结合部382图示为大体位于旅行箱310的前侧和后侧中间,因此,一旦打开主闭合机构383,旅行箱310可打开为两个大致相等的部分(被定义为由后外壳部分330和前外壳部分332限定)。此外,主闭合机构383图示为大体与盖闭合机构354间隔开,这有助于减少主拉链385和盖拉链355之间的混乱。也可设置铰链部(未示出)以将外壳部分330、332连接在一起。

继续参见图13和14,扩展部分362图示为连接到前外壳部分332的内边缘和主结合部382的前边缘。在图示实施例中,扩展部分362包括扩展拉链368,该扩展拉链在拉开时增加前外壳部分332的内边缘和主结合部382的前边缘之间的距离,从而增加旅行箱310的深度尺寸。

在图示实施例中,扩展部分362图示为靠近主结合部382设置,但是大体位于旅行箱310前侧和后侧的中间,因此,一旦扩展拉链368拉开,旅行箱310的重心在前侧和后侧之间大体保持平衡。

在某些实施例中,再次参见图16,旅行箱310包括分隔件384,该分隔件图示为可部分拆卸并且卷到储存室334的一侧。分隔件384可以是平的、柔性的,例如由织物材料制成的,并且可成形为与储存室334的内部横截面对应。例如通过将分隔件384的边缘连接到固定到储存室334的内部侧壁上的一个或多个口袋盖的分隔件拉链,分隔件384可拆卸地悬置在储存室334内。在某些实施例中,口袋(未示出)设置在储存室334内部,用来在分隔件384至少部分与一个或多个口袋盖分开时收起分隔件。

当分隔件384附接时(例如通过拉起分隔件拉链),分隔件384可将储存室334分成两个基本上分离的子储存室。在图示实施例中,分隔件384将储存室分成前部子储存室(可通过盖338进入)和后部子储存室(可通过主结合部382进入)。在某些实施例中,前部子储存室的容积明显小于后部子储存室的容积。当分隔件384拆下时,如图16所示,使用者可以通过打开盖闭合机构354或者主闭合机构383大体到达储存室334的所有容积。

在图示实施例中,如果盖338打开同时旅行箱310处于竖直位置,设置在进口336的底边缘上的铰链部356有助于减少内装物从进口336掉出的风险。旅行箱310包括设置在336的边缘旁边的角承板。在图示实施例中,角承板由固定到盖338上的第一构件391和固定到前外壳部分332并且附接于第一构件391的第二构件393组成。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构件391、393可使用钩和毛圈(钩环)搭扣附接。第一和第二构件391、393可被配置为将盖338保持在与全开位置(图16中所示)相对的部分打开位置(图13、14和15中所示),这也有助于减少内装物从进口336掉出的风险。

正如所图示的,在储存室334内,旅行箱310可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内部拉链式口袋390和一个或多个固定带392。

旅行箱310图示为包括设在底侧上的轮子374,一些轮子或者所有轮子374是旋转轮。在图示实施例中,两个轮子374固定在后外壳部分330上,两个轮子374固定在前外壳部分332上。旅行箱310还图示为包括顶部手柄394、可缩回手柄376和侧面手柄378。

虽然上述描述给出了一个或多个设备或方法,但是可以理解的是,其他设备或方法也在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