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折叠背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1412阅读:1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折叠背包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可折叠背包 技术领域[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日常生活用品,具体地讲是一种可折叠成不同大小容积的背包。
技术背景[0002]背包是人们用于携带一定数量或一定确体积物品的可塑性容器。随着人民生活水 平的提高,背包的功能及其花色品种越来越多。通常的背包其容量是一定的,因此,在携带 的物品的体积发生变化时,给人们带来不便。所以,设计一种容积大小可变的背包,会更加 方便人们使用。发明内容[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折叠成不同大小容积的背包,给消费者的方便 使用提供多样化的选择。[000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0005]—种可折叠背包,包括背包本体、背带和背带扣。在本体I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上背 带扣、中背带扣和下背带扣,当背包未折叠时,两条背带分别与背包本体一侧的上背带扣和 下背带扣扣合,构成双带双肩背包。[0006]所述的本体的正面上部两侧分别设有一折侧片,一折侧片的外侧边与本体固定连 接,一折侧片的内侧边与底边设有拉链布带的一边,在一折侧片的内侧边与底边对应处的 本体上以及本体正面中下部的两侧一折边处分别设有拉链布带的另一边,拉头设在一折侧 片的外侧边与底边交汇处,当背包未折叠时,拉头将一折侧片的底边与内侧边的拉链布带 与本体对应处的拉链布带拉合,构成两个小袋,当背包第一次折叠时,拉头将一折侧片的内 侧边与底边的拉链布带与本体拉链布带拉开,转而与本体的一折边处的拉链布带拉合,背 带与背带扣扣合,构成第一次折叠后的单肩挂包。[0007]所述的本体的背面的右下侧设有两块二折侧片,二折侧片的外侧边与本体固定连 接,二折侧片的内侧边与底边设有拉链布带的一边,与二折侧片的内侧边和底边对应处的 本体上以及本体背面中下部的二折边处分别设有拉链布带的另一边,拉头设在二折侧片的 外侧边与底边的交汇处,常态时,拉头将二折侧片的内侧边与底边的拉链布带与本体对应 处的拉链布带拉合,当背包第二次折叠时,拉头将二折侧片的内侧边与底边的拉链布带与 本体对应处的拉链布带拉开,转而与本体的二折边的拉链布带拉合,背带与背带扣扣合,构 成第二次折叠后的单肩挂包。[0008]所述的本体的背面上部的一侧设有三折叠用的倒“U”型拉链布带,在倒“U”型拉 链布带的下面设有与其呈镜像的“U”型拉链布带,拉头在两拉链布带连接处,常态时,拉链 呈常开状态,当背包第三次折叠时,拉头将倒“U”型拉链布带和“U”型拉链布带拉合,背带 与背带扣扣合,构成第三次折叠后的手提包。[0009]本实用新型可折叠背包的有益效果[0010]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背包可根据所携带物品的体积大小,通过1-3次折叠调整背包的容积,当物品体积较大、重量较重时,背包的本体不折叠为双带双肩背包结构;当物品 体积较小、重量较轻时,根据需要进行一次或两次折叠成为单肩挂包结构;当物品体积很小 或不装物品时,通过三次折叠成最小尺寸的手提包结构,起到一包多用途的作用。[0011]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背包结构简单,便于制作,方便清洗,易于推广。


[001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本体的后视图。[001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次折叠后结构示意图。[001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次折叠后结构示意图。[001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次折叠后结构示意图。[0017]图中:1、本体,2、背带,31、上背带扣,32、中背带扣,33、下背带扣,4、一折侧片,5、 一折侧片的外侧边,6、一折侧片的内侧边,7、一折侧片的底边,8、一折边,9、二折侧片,10、 二折侧片的外侧边,U、二折侧片的内侧边,12、二折侧片的底边,13、二折边,14、倒“U”型拉 链布带,15、拉头,16、“U”型拉链布带。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和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图1-5,进一步阐述本 实用新型。[001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可折叠背包由背包的本体1、背带2和背带扣构成。当 背包未折叠时,两条背包分别与背包本体I 一侧的上背带扣31和下背带扣33扣合,构成双 带双肩背包。[0020]如图1和图3所示,在本体I的正面上部两侧分别设有一折侧片4,一折侧片4的 外侧边5与本体I固定连接,一折侧片4的内侧边6与底边7设有拉链布带的一边,在一折 侧片4的内侧边6与底边7对应处的本体I上以及本体I正面中下部的两侧一折边8处, 分别设有拉链布带的另一边,拉头15设在一折侧片4的外侧边5与底边7交汇处。当背包 未折叠时,拉头15将一折侧片4的底边7与内侧边6的拉链布带与本体I对应处的拉链布 带拉合,构成两个小袋,当背包第一次折叠时,拉头15将一折侧片4的内侧边6与底边7的 拉链布带与本体I拉链布带拉开,转而与本体I的一折边8处的拉链布带拉合,背带2与上 背带扣31和下背带扣33扣合,构成第一次折叠后、容积约为未折叠时一半的单肩挂包。[0021]如图2、图4所示,在本体I的背面的右下侧设有两块二折侧片9,二折侧片9的外 侧边10与本体I固定连接,二折侧片9的内侧边11与底边12设有拉链布带的一边,与二 折侧片9的内侧边11和底边12对应处的本体I上以及本体I背面中下部的二折边13处 分别设有拉链布带的另一边,拉头15设在二折侧片9的外侧边10与底边12的交汇处,常 态时,拉头15将二折侧片9的内侧边11与底边12的拉链布带与本体I对应处的拉链布带 拉合,当背包第二次折叠时,拉头15将二折侧片9的内侧边11与底边12的拉链布带与本 体I对应处的拉链布带拉开,转而与本体I的二折边13处的拉链布带拉合,背带2与上背 带扣31和中背带扣32扣合,构成第二次折叠后、容积约为未折叠时四分之一的单肩挂包。[0022]如图2、图5所示,在本体I的背面上部的一侧设有第三次折叠用的倒“U”型拉链布带14,在倒“U”型拉链布带14下面设有与倒“U”型拉链布带14呈镜像的“U”型拉链布 带16,拉头15在两拉链布带连接处,常态时,拉链呈常开状态,当背包第三次折叠时,拉头 15将倒“U”型拉链布带14和“U”型拉链布带16拉合,背带2与上背带扣31扣合,构成第 三次折叠后、容积约为未折叠时八分之一的手提包。
权利要求1.一种可折叠背包,包括背包本体(I)、背带(2)和背带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 (I)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上背带扣(31)、中背带扣(32)和下背带扣(33),当背包未折叠时,两 条背包分别与背包本体(I) 一侧的上背带扣(31)和下背带扣(33)扣合,构成双带双肩背 包;在本体(I)的正面上部两侧分别设有一折侧片(4),一折侧片(4)的外侧边(5)与本体 (I)固定连接,一折侧片(4)的内侧边(6)与底边(7)设有拉链布带的一边,在一折侧片(4) 的内侧边(6)与底边(7)对应处的本体(I)上以及本体(I)正面中下部的两侧一折边(8) 处,分别设有拉链布带的另一边,拉头(15)设在一折侧片(4)的外侧边(5)与底边(7)交汇 处,当背包未折叠时,拉头(15)将一折侧片(4)的底边(7)与内侧边(6)的拉链布带与本 体(I)对应处的拉链布带拉合,构成两个小袋,当背包第一次折叠时,拉头(15)将一折侧片(4)的内侧边(6)与底边(7)的拉链布带与本体(I)拉链布带拉开,转而与本体(I)的一折 边(8)处的拉链布带拉合,背带(2)与上背带扣(31)和下背带扣(33)扣合,构成第一次折 叠后的单肩挂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折叠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本体(I)的背面的右下侧分 别设有二折侧片(9),二折侧片(9)的外侧边(10)与本体(I)固定连接,二折侧片(9)的内 侧边(11)与底边(12)设有拉链布带的一边,与二折侧片(9)的内侧边(11)和底边(12)对 应处的本体(I)上以及本体(I)背面中下部的二折边(13)处分别设有拉链布带的另一边, 拉头(15)设在二折侧片(9)的外侧边(10)与底边(12)的交汇处,常态时,拉头(15)将二 折侧片(9 )的内侧边(11)与底边(12 )的拉链布带与本体(I)对应处的拉链布带拉合,当背 包第二次折叠时,拉头(15)将二折侧片(9)的内侧边(11)与底边(12)的拉链布带与本体(I)对应处的拉链布带拉开,转而与本体(I)的二折边(13)处的拉链布带拉合,背带(2)与 上背带扣(31)、中背带扣(32)扣合,构成第二次折叠后的单肩挂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可折叠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在本体(I)的背面上 部的一侧设有三折叠用的倒“U”型拉链布带(14),在倒“U”型拉链布带(14)下面设有与倒 “U”型拉链布带(14)呈镜像的“U”型拉链布带(16),拉头(15)在两拉链布带连接处,常态 时,拉链呈常开状态,当背包第三次折叠时,拉头(15)将倒“U”型拉链布带(14)和“U”型拉 链布带(16)拉合,背带(2)与上背带扣(31)扣合,构成第三次折叠后的手提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折叠背包,包括背包本体、背带和背带扣。在本体的两侧面分别设有上、中、下三个背带扣,在本体的正面上部两侧分别设有一折侧片,在本体的背面的右下侧设有两块二折侧片,一折侧片和二折侧片的外侧边与本体固定连接,内侧边与底边设有拉链布带的一边,在侧片的内侧边与底边对应处的本体上以及折叠后对应的本体上分别设有拉链布带的另一边,拉头设在一折侧片的外侧边与底边交汇处;在本体的背面上部的一侧设有三折叠用的倒“U”型拉链布带,在倒“U”型拉链布带的下面设有与其呈镜像的“U”型拉链布带,拉头在两拉链布带连接处。本实用新型可根据物品的体积大小,通过1-3次折叠调整背包的容积,起到一包多用途的作用。
文档编号A45C7/00GK202959166SQ20122039022
公开日2013年6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8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8日
发明者段继人 申请人:段继人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