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李箱的保护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13176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行李箱的保护框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李箱的附加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行李箱保护框。
背景技术
按,人门外出旅游或出差时,通常会使用行李箱携带换洗衣物、卫生用品、护照签证等随身行李与重要物品,且由于行李箱底部装设有轮具而能够拖行移动,进而达到携带方便且省力的功能,因此可说是外出旅游的首选用具,然而由于行李箱皆具有一定的体积大小,故在拖行移动过 程中容易与周围的物品碰撞(例如进出车站或机场闸口时,由于通道狭小而容易与闸口产生碰撞或摩擦的情形),或是于托运过程中与其他人的行李箱撞击而导致破损的问题。有鉴于上述问题,遂有业者在行李箱侧框边角设有保护条以防止外部物品直接撞击于行李箱本身,藉以达到防撞保护的功能,然而,其习知结构设计上却仍旧面临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概因,习知保护条通常为软质材料所构成,且仅包覆于行李箱的边角部位,导致边角之间的区域无法受到保护,且保护条也容易因碰撞或摩擦而逐渐磨损,造成丧失保护效果的严重问题。
发明内容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李箱的保护框;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行李箱的保护框,所述保护框用以装设于一既有行李箱的二侧顶端,行李箱包括一顶面、一底面、一前端面、一后端面以及二侧面,二侧面与顶面、底面、前端面、后端面的衔接部位采用车缝连结而形成一环状组接凸缘;所述保护框为对应行李箱的二侧顶端形状而呈一 Π形态样,保护框包括一横向区段,形成于横向区段相对两端且对应行李箱边角部位的二向下弯折区段,保护框的断面呈曲折型态而包括呈向外凸出型态且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一回折部,构成回折部界定形成有一凹让空间,藉以供环状组接凸缘对位插置,回折部第一端更延伸设有一抵靠缘部,第二端则垂向设有一组接缘部,且令所述抵靠缘部抵靠于行李箱顶面与前、后端面,而组接缘部组靠于行李箱的二侧面;且其中,保护框与行李箱的间更包括有一组接构件,藉以令保护框装设于行李箱二侧顶端的状态获得稳固定位。藉此创新独特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而言,可通过保护框令行李箱顶端的边角部位与二侧边皆获得刚性补强,达到有效避免行李箱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导致损伤的较佳防护性功效。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通过保护框后端更形成有一扩大缘部的技术特点,可进一步加强行李箱后端面的保护作用的实用进步性。
图I为本实用新型保护框与行李箱的组合立体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保护框与行李箱的分解立体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保护框与行李箱的组合剖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另一侧向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4所示,本实用新型行李箱的保护框的较佳实施例,惟此等实施例仅供说明之用,在专利申请上并不受此结构的限制。所述保护框30用以装设于一既有行李箱10的二侧顶端,藉以令行李箱10顶端的边角部位11与二侧边12获得刚性补强保护功能,其中行李箱10包括一顶面13、一底面14、一前端面15、一后端面16以及二侧面17,二侧面17与顶面13、底面14、前端面15、后端面16的衔接部位采用车缝连结而形成一环状组接凸缘20 ;所述保护框30为对应行李箱10的二侧顶端形状而呈一 π形态样,保护框30包括一横向区段31以及形成于横向区段31相对两端且对应行李箱10边角部位11的二向下弯折区段32,如图3所示,保护框30的断面呈曲折型态而包括呈向外凸出型态且具有第一端34与第二端35的一回折部33,构成回折部33界定形成有一凹让空间331,藉以供环状组接凸缘20对位插置,回折部33第一端34更延伸设有一抵靠缘部40,第二端35则垂向设有一组接缘部50,且令所述抵靠缘部40抵靠于行李箱10顶面13与前、后端面15、16 (如图I所示,即可保护到顶面13 二边以及前、后端面15、16的顶端局部区域),而组接缘部50组靠于行李箱10的二侧面17 (如图I所示,即可保护到二侧面17顶端局部区域);其中保护框30可采用塑料或压克力等硬质材料所构成,但不局限于此;且其中,保护框30与行李箱10之的间更包括有一组接构件60,藉以令保护框30装设于行李箱10 二侧顶端的状态获得稳固定位;如图2、3所示,组接构件60可包括设于保护框30的组接缘部50内侧的至少两组接凸柱61以及设于行李箱10 二侧面17且对应组接凸柱61的穿设孔62,构成保护框30组接行李箱10时,所述组接凸柱61得以穿过穿设孔62并延伸进入行李箱10内部,且其中所述组接凸柱61更贯穿设有螺纹孔63,复通过螺栓64由行李箱10内部向外螺组于螺纹孔63,以达成保护框30与行李箱10的组接定位状态,且利用螺栓64由行李箱10内部向外螺组型态,达到隐藏螺栓64而令行李箱10整体更加工整美观,且螺栓64也能够获得安全防护以防止受损锈蚀的作用与效果;另外,组接构件60也可采用卡扣、嵌合等组接型态,此部分并无局限。通过上述的结构组成,通过保护框30令行李箱10顶端的边角部位11与二侧边12(如图2所示,二侧边12包括行李箱10顶面13 二边以及前端面15、后端面16、二侧面17的顶端局部区域)获得刚性补强保护功能,避免行李箱10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导致损伤的情形,且相较于习知更大幅扩增保护的范围。如图4所示,其中保护框30后端更形成有一扩大缘部36,达到进一步加强行李箱10后端面16的保护功能,由于在实施使用经验中(如将行李箱10放后车厢或飞机上的置物箱),通常会将行李箱10后端面16向下抵靠于置放面的横向摆放型态,因此后端面16较容易受到碰撞或摩擦,故本实用新型于保护框30后端更设有扩大缘部36,藉以增加后端面16的保护面积,而更能够符合实际使用上的需求。如图3所示,其中环状组接凸缘20可通过一外包边条21将二侧面17与顶面13、底面14、前端面15、后端面16的衔接部位车缝连接,而形成向行李箱10 二侧环状凸出的外包边型态,但不局限于此种型态。功效说明本实用新型功效增进的事实如下本实用新型行李箱的保护框主要通过所述保护框装设于一行李箱的二侧顶端的 创新结构型态设计,使本实用新型对照先前技术所提习知结构而言,通过保护框令行李箱顶端的边角部位与二侧边(二侧边包括行李箱顶面二边以及前端面、后端面、二侧面的顶端局部区域)皆获得刚性补强,相较于习知能够大幅增加保护范围,达到有效避免行李箱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导致损伤的较佳防护性功效。本实用新型可产生的新功效如下通过保护框后端更形成有一扩大缘部的技术特点,可进一步加强行李箱后端面的保护作用的实用进步性。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1.一种行李箱的保护框,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框用以装设于一既有行李箱的二侧顶端,行李箱包括一顶面、一底面、一前端面、一后端面以及二侧面,二侧面与顶面、底面、前端面、后端面的衔接部位采用车缝连结而形成一环状组接凸缘;所述保护框为对应行李箱的二侧顶端形状而呈一 Π形态样,保护框包括一横向区段,形成于横向区段相对两端且对应行李箱边角部位的二向下弯折区段,保护框的断面呈曲折型态而包括呈向外凸出型态且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一回折部,构成回折部界定形成有一凹让空间,藉以供环状组接凸缘对位插置,回折部第一端更延伸设有一抵靠缘部,第二端则垂向设有一组接缘部,且令所述抵靠缘部抵靠于行李箱顶面与前、后端面,而组接缘部组靠于行李箱的二侧面; 且其中,保护框与行李箱的间更包括有一组接构件,藉以令保护框装设于行李箱二侧顶端的状态获得稳固定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行李箱的保护框,其特征在于,保护框后端更形成有一扩大缘部。
3.根据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行李箱的保护框,其特征在于,环状组接凸缘通过一外包边条将二侧面与顶面、底面、前端面、后端面的衔接部位车缝连接,而形成向行李箱二侧环状凸出的外包边型态。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行李箱的保护框,其特征在于,组接构件包括设于保护框的组接缘部内侧的至少两组接凸柱,以及设于行李箱二侧面且对应组接凸柱的穿设孔,构成保护框组接行李箱时,所述组接凸柱得以穿过穿设孔并延伸进入行李箱内部,且其中所述组接凸柱更贯穿设有螺纹孔,通过螺栓由行李箱内部向外螺组于螺纹孔,以达成保护框与行李箱的组接定位状态。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行李箱的保护框,保护框装设于一既有行李箱的二侧顶端,行李箱包括顶面、底面、前端面、后端面及二侧面,二侧面与顶面、底面、前端面、后端面的衔接部位采用车缝连结而形成一环状组接凸缘;保护框为对应行李箱的二侧顶端形状而呈一ㄇ形态样,保护框包括横向区段及二向下弯折区段,又保护框的断面呈曲折型态而包括具有第一端与第二端的一回折部,构成回折部界定形成有一凹让空间,藉以供环状组接凸缘对位插置,回折部第一端更延伸设有一抵靠缘部,第二端则垂向设有一组接缘部;藉此,可通过保护框令行李箱顶端的边角部位与二侧边皆获得刚性补强,达到有效避免行李箱受到摩擦或碰撞而导致损伤的较佳防护性功效。
文档编号A45C13/36GK202774769SQ20122046286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1日
发明者张孟蓁 申请人:张孟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