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头的上止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4707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拉头的上止码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上止码,其为挠性材料制并与拉头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协动。该上止码包括具有翼片的主体,该翼片从主体向上方延伸并包括与拉头主体的前缘部一致的外形部。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上止码包括间隙,该间隙构成为,将拉头主体的连接颈部以紧密接触状态容纳,以防止水向拉头主体渗透。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上止码包括两个延伸部,该两个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具有一个以上的滑动面,该滑动面构成为,在连接颈部以紧密接触状态容纳在间隙中而拉头组件位于锁定位置时,使拉头组件发出可听见的声音。
【专利说明】拉头的上止码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用于与拉头的拉头主体的至少一部分相接合的上止码。

【背景技术】
[0002]拉头通常由拉头主体和拉攀构成。当拉头被拉到拉链带的一端部时,会与拉链带的被称为“上止码”的构成要素相接触。为了防止水向存在于上止码与拉头之间的间隙中渗入,可以使用外罩。但是,由于外罩是追加设置的部件,所以为了安装而需要额外的时间和费用。作为代替的例子,也可以是上止码与特制拉头协动,该特制拉头具有扩张上翼部和扩张下翼部,并且两个扩张翼部延伸至将两个翼部连接的连接颈部。扩张翼部的一部分与上止码重叠而起到消除拉头与上止码之间的间隙的作用,这样会起到降低水向拉头与上止码之间流入的可能性的作用。但是,该结构需要特制拉头,会使费用上升。


【发明内容】

[0003]本专利中所使用的“发明”、“该发明”、“本发明”以及“本案发明”这些用语是意图泛指本专利及以下的权利要求的主题这全体。包含这些用语的记述应该被理解为,并非限定所记载的主题也并非限定以下的权利要求的意义或范围。本专利中所包含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由本
【发明内容】
规定,而是由以下的权利要求规定。本
【发明内容】
是针对本发明各种方式的大体的概要说明,对在以下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进一步记载的几个概念进行介绍。本
【发明内容】
既无意图限定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主题的主要内容或本质特征,也无意图被单独用于判断权利要求所记载的主题范围。关于主题,应该通过参照本专利的说明书整体的适当部分、或者某一或全部的附图以及各权利要求来理解。
[0004]本发明公开的是改良型的上止码,该改良型的上止码具有下述结构,即:与标准拉头接合而在上止码与拉头之间形成确实的锁定,通过该确实的锁定能够消除上止码与标准拉头之间的间隙。这样,改良型的上止码与标准拉头之间的协动能够防止水向拉头与上止码之间的间隙渗透的情况。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一旦拉头相对于上止码被锁定在规定位置,就会提供提示(可听见的声音等)。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上止码由挠性材料制成,并与拉头主体的至少一部分协动。上止码包括具有翼片的主体,该翼片从主体向上方延伸,并具有与拉头主体的前缘部一致的外形部。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上止码包括从主体突出的两个延伸部、和具有下述结构的间隙,所述间隙的结构是,以与拉头主体的连接颈部紧密接触的状态容纳拉头主体的连接颈部,以防止水向拉头主体渗透。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两个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具有一个以上的滑动面,该滑动面的结构是,促进上止码相对于拉头的锁定,并且提供拉头相对于上止码已被锁定的提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5]通过说明书的其余部分来详细地进行包括实施所附权利要求的优选方式且以本领域技术人员为对象的完整且可实施的公开。说明书会提到以下附图,在附图中,在不同的图中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是为了例示出同样或类似的构成要素。
[0006]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上止码的等角投影俯视图。
[0007]图2是图1的上止码的等角投影仰视图。
[0008]图3是图1的上止码的俯视图。
[0009]图4是图1的上止码的侧视图。
[0010]图5是现有拉头的等角投影主视图。
[0011]图6是图5的拉头的后视图。
[0012]图7是图5的拉头的俯视图。
[0013]图8是图5的拉头的侧视图。
[0014]图9表示上止码位于脱离位置处的状态,是与拉链带以及链牙卡合了的图1的上止码的等角投影俯视图。
[0015]图10表示上止码与拉头相对配置的状态,是图1的上止码、以及与图9的链牙卡合了的图5的拉头的俯视图。
[0016]图11是相对于图9的链牙、或相对于断裂状态的图5的拉头而配置的图1的上止码的俯视图。
[0017]图12表示上止码开始与拉头的连接颈部相互作用的状态,是相对于图9的链牙、或相对于断裂状态的图5的拉头而配置的图1的上止码的俯视图。
[0018]图13表示上止码开始与拉头的连接颈部相互作用的状态,是相对于图9的链牙、或相对于图5的拉头而配置的图1的上止码的俯视图。
[0019]图14表示上止码继续与拉头的连接颈部相互作用的状态,是相对于图9的链牙、或相对于断裂状态的图5的拉头而配置的图1的上止码的俯视图。
[0020]图15表示上止码继续与拉头的连接颈部相互作用的状态,是相对于图9的链牙、或相对于图5的拉头而配置的图1的上止码的俯视图。
[0021]图16表示上止码位于卡合位置处的状态,是相对于图9的链牙、或相对于断裂状态的图5的拉头而配置的图1的上止码的俯视图。
[0022]图17表示上止码位于卡合位置处的状态,是相对于图9的拉链带、或相对于图5的拉头而配置的图1的上止码的等角投影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本发明公开的是用于与拉头一同使用的改良型的上止码。如图1?4所示的上止码10构成为,与图5?8所示的拉头主体20等现有的拉头主体协动而对拉头沿着图9所示的拉链带50等拉链带的横越进行限制,所述现有的拉头主体并不限于图5?8所示的拉头主体20。另外,上止码10形成拉头组件,该拉头组件卡合于拉头主体而使得在上止码与拉头主体的部分之间没有任何间隙,以防止水向拉头组件渗透。拉头组件是指,相对于拉头主体20而配置的上止码10。
[0024]如众所周知地,拉头主体与设在拉链带(如图9?13所示的拉链带50等)的两侧的链牙(如图9?14以及图16?17所示的链牙52等)协动而使拉链开闭。拉头通常包括拉头主体20等拉头主体、和由公知的方法安装在拉头主体上的拉攀(未图示)。当拉头向一方向移动时,拉头主体的大致Y字形的槽部(设在上翼部(翼部30等)和下翼部(翼部32等)之间的、图8所示的引导槽部44等)便与拉链带的相对链牙52的列卡合。当拉头向相反方向移动时,大致Y字形的槽部与拉头主体的连接颈部使相对链牙52的列分离。
[0025]如图9以及图13所示,上止码10可以与拉链带50连接,并使得拉链带50的两侧相互比较接近地配置从而使该两侧通过狭窄的间隙8而分离。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由于使用上止码及下止码而在拉链带的两端部的一方或双方使拉链带50的两侧连接,所以拉链带不可能分离。
[0026]在上止码10与拉头主体20完全地卡合以使得上止码10形成与拉头主体20的确实的锁定时,称为拉头组件位于卡合位置(有时,称为上止码自身位于卡合位置)。在位于卡合位置(图16?17)时,上止码10如以下更详细地说明的那样与拉头主体20形成防水密封结构。在上止码从拉头主体20完全脱离而使得拉头主体20不与上止码接触并通过充分数量的链牙而与上止码分离时,称为拉头组件位于脱离位置(有时,称为上止码自身位于脱离位置)。以下详细说明拉头组件从脱离位置向卡合位置的转移。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拉头主体20向上止码10接近但尚未与上止码10接触时,称为拉头组件(图10?11所示的)处于从脱离位置向卡定位置的转移或移动中,但并不一定处于脱离位置。图12?15表示在向卡定位置转移时的拉头组件的其他图。
[0027]通常,上止码10位于如上所说明的那样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不可能分离的拉链带的两端部的一方并安装在拉链带上。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上止码10在链牙52的上方并安装在拉链带上。如图7?8所示,拉头主体20具有上部22、底部24、和前部28。拉头主体20包括上翼部30以及下翼部32,该上翼部30以及下翼部32相互离开且通过连接颈部42(有时也称为菱形柱)而在前部28结合,形成大致Y字形的引导槽部44。连接颈部42包括前端部分58 (图7)。拉攀能够旋转地容纳在顶帽部件34的周围,该顶帽部件34从拉头主体20的上翼部30突出。拉头主体20具有现有构造,其上翼部和下翼部在形状以及尺寸上大致类似,但该情况并不是必须的。另外,例如如图8所示,也可以是上翼部以及下翼部不比连接颈部42突出的结构。S卩,连接颈部42比上翼部和下翼部更向上止码突出。
[0028]图1?4表示一个实施方式的上止码10。上止码10具有主体11,该主体11可以由塑料或其他的质地较软且具有挠性的材料等某些合适的材料形成。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上止码10由硅树脂或聚氨酯材料形成。在由硅树脂形成的情况下,硅树脂材料根据ASTMD2240类型A (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 D2240-A)的计量可以具有从大致25至大致100的肖氏硬度。在由聚氨酯形成的情况下,聚氨酯材料根据ASTM D2240类型A的计量可以具有从大致20至大致95的肖氏硬度。另外,聚氨酯材料根据ASTM D2240类型D的计量可以具有从大致30至大致90的肖氏硬度。
[0029]如图1?4所示,上止码10包括从主体11大致向上方突出的翼片12。如图4所示,翼片12可以从主体11向上方仅以寸法15突出。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及图3所示,翼片12是凸状隆起部,该凸状隆起部从上止码10的大致左侧向右侧延伸,并在上止码10与拉头主体20卡合时,将水从拉头主体20向上止码10的缘部那一方进行引导。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翼片12与上止码10的主体11同样地由挠性材料形成,并且,在几个实施方式中,为了提高挠性而具有比较薄的厚度。翼片12包括与拉头主体的前缘部36 (图7、10、13)大致一致的外形部13 (图1、3、10)。更具体地说,外形部13具有容纳连接颈部42的前端部分58并容纳拉头主体20的上翼部30 (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下翼部32)的前部28的其他部分的轮廓。上止码10还包括一个以上的隔板部65,这些隔板部65具有容纳在拉头主体的翼部30、32与拉链带之间的空间中并填充该空间的轮廓以及寸法。由于外形部13与包含拉头主体20的连接颈部42的前缘部58在内的拉头主体20的前缘部36大致相仿,而且由于隔板部65具有将翼部30、32与拉链带之间的空间填充的轮廓以及寸法,所以能够限制水向拉头组件的渗透。
[0030]如图1以及图3所示,间隙17形成于上止码10,且该间隙具有将拉头主体20的连接颈部42容纳其中的形状以及寸法。在几个实施方式中,间隙17的轮廓以及寸法与连接颈部42的轮廓以及寸法相仿,以使得在拉头组件位于卡合位置时,连接颈部42以紧密接触状态容纳在间隙17中。在几个实施方式中,间隙17具有与连接颈部42相比稍大的尺寸以及公差。该公差也称余量,表示些许间隙。
[0031]如图1所示,间隙17的上方部分形成在隔板部65之间,间隙17的下方部分形成在第一延伸部14的基端部27的内缘部与第二延伸部16的基端部29的内缘部之间,双方的突出部从上止码10的主体11突出。间隙17包括在拉头组件位于卡合位置时供拉头主体20的连接颈部42的前端部分58抵接的唇部56 (如图3以及图9所示)。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唇部56由在连接颈部42抵接时能够被压缩且厚度较薄的挠性材料形成,因此,具有容许连接颈部42的尺寸和/或形状变化的结构。另外,唇部56在连接颈部42周围的压缩能够在上止码10与连接颈部42之间保证紧密的防水密封。
[0032]如图11所示,在上止码10 (在图11中未图示拉链带自身)与拉链带卡合时,第一延伸部14相对于链牙52配置,另一方面,第二延伸部16相对于另外的链牙53配置。如图所示,第一延伸部14比第二延伸部16的缘部更向下方突出,但是,根据拉链带50的链牙52的结构(例如,拉链带以及链牙是与图示的结构相反的情况),也可以使第二延伸部16比第一延伸部14的缘部更向下方突出。总之,延伸部14、16各自的突出量是根据链牙52、53的配置而定的。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4、16向下方突出,使得末端部23、25 (图1)经过间隙17并在拉头组件如图16?图17所示位于卡合位置时经过连接颈部42而延伸。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延伸部14、16在不与链牙52接触的情况下进一步突出。
[0033]图9表示处于脱离位置的上止码10,拉头主体20不与上止码10接触,拉头主体20通过充分数量的链牙52而与上止码10分离。在该脱离位置,延伸部14、16以使在末端部23、25之间仅存在有非常微小的空间64 (图3)的方式,在末端部彼此相向地突出。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位于脱离位置时,两个延伸部之间的空间64的宽度比间隙17的宽度W (图3)小。同样地,在连接颈部42容纳在间隙17之间而压缩唇部56时,如图16?17所示,拉头位于完全卡合位置,此时,延伸部14、16以使在末端部23、25之间仅存在有非常微小的空间64的方式,在末端部彼此相向地突出。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卡合位置与脱离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中,两个延伸部之间的空间64的宽度都比间隙17的宽度W小。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拉头组件位于脱离位置和卡合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时,空间64的宽度实质上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当拉头组件在脱离位置与卡合位置之间转移(图10?15)时,此时的空间64的宽度比拉头组件位于脱离位置和卡合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时的宽度都大。
[0034]更具体地,如图10?15所示,在拉头组件从脱离位置向卡合位置转移时,随着延伸部14、16的末端部23、25相互分离而使得延伸部的末端部之间的空间64的宽度增加。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如图10?11所示,在拉头主体20向上止码10接近但通过至少一个未结合链牙52而与上止码10分离时,被认为是拉头组件正在从脱离位置向卡合位置移动,因此,延伸部14、16的末端部之间的空间64的宽度比拉头组件位于脱离位置和卡合位置的任意一个位置时的空间64的宽度都大。在几个实施方式中,拉头组件在脱离位置与卡合位置之间转移(图10?15)的过程中,空间64的宽度与间隙17的宽度W实质上相同,或空间64的宽度比间隙17的宽度W稍小。在几个实施方式中,若空间64的宽度比间隙17的宽度W稍小,则拉头组件在进行向卡合位置的最终的转移时(图16?17)起到将连接颈部42保持在间隙17中的作用。另外,滑动面66 (如图3所示,且将在以下具体说明)和滑动面68 (图3以及图16)起到即使使用者不向拉头主体20施加力也会将连接颈部42维持在与间隙17完全卡合的状态的作用。如上所述,在拉头组件位于完全卡合位置(图16?17)时,空间64的宽度比间隙17的宽度W小,起到将连接颈部42保持在间隙17中的作用。
[0035]如图1以及图3所示,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如图所示的是第一延伸部14等,但并不限于此)包括滑动面60、62等一个以上的滑动面。滑动面60、62可以为大致平面状且为楔形那样的表面,该滑动面60、62构成为,若在拉头组件从脱离位置向卡合位置转移时或与此相反地转移时,拉头主体的连接颈部42与滑动面60、62抵接,则沿着上止码10的第一延伸部14的一部分使阻力上升。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在滑动面60、62之间设有弯曲部54。如图11?12所示,第二延伸部16包括至少一个滑动面63、和至少一个缘部67,该缘部67构成为,该缘部67若在拉头组件从脱离位置向卡合位置转移或与此相反地转移时与连接颈部42接触,则对连接颈部42付与阻力。
[0036]图12?13表示在拉头主体20的连接颈部42与第一延伸部14的缘部、第一延伸部14的滑动面60、以及第二延伸部16的滑动面63卡合时的连接颈部42、以及连接颈部42使第一延伸部14从第二延伸部16分离而在末端部23、25将两个延伸部之间的空间64扩开时的连接颈部42。第一滑动面60以及/或缘部61以及/或滑动面63的结构使得连接颈部42在与第一滑动面60、以及/或缘部61、以及滑动面63接触时受到阻力。因此,为了使拉头主体20经过缘部61以及/或第一滑动面60、或者经过滑动面63而向卡合位置移动,需要充分的力。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二延伸部16的滑动面63以及/或缘部67(图3,14)构成为,起到将连接颈部42向弯曲部54以及第二滑动面62那一方引导的作用。
[0037]当为了超过分别在连接颈部42与第一滑动面60以及第二延伸部16的滑动面63之间产生的阻力而施加充分的力时,如图14?15所示,拉头主体20的连接颈部42经过第一滑动面60而滑动并与第一延伸部14的弯曲部54以及/或第二滑动面62卡合。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滑动面62的倾斜度比第一滑动面60的倾斜度以及第二延伸部16的滑动面63的倾斜度大,以使得在连接颈部42与第二滑动面62之间、以及/或连接颈部42与弯曲部54之间所产生的阻力比在连接颈部42与第一滑动面60之间、连接颈部42与缘部61之间、连接颈部42与滑动面63之间所产生的阻力大。此处,所谓倾斜度,是以与拉链带的长度方向平行的假想线为基准时的角度,表示以比上止码的延伸部的前端靠主体侧的位置为中心时的角度。作为例示,是以第一滑动面60与第二滑动面62之间的弯曲部54的周边为中心的角度。这样,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第二滑动面62 (以及/或弯曲部54)构成为,在拉头组件向卡合位置移动时,产生连接颈部42所受到的阻力中的大部分阻力。
[0038]与第一滑动面60、缘部61、滑动面63同样地,第二滑动面62以及/或弯曲部54构成为需要下述这样的力,该力超过在连接颈部42与第二滑动面62之间以及/或在连接颈部42与弯曲部54之间所产生阻力,从而足够使拉头主体20经过弯曲部54并经过第二滑动面62而向拉头组件的卡合位置移动。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弯曲部54作为从滑动面60、62的转向点而发挥功能,以便在连接颈部42经过弯曲部54而向间隙17移动时产生附加阻力。
[0039]如上所述,超过在连接颈部42与弯曲部54之间和在连接颈部42与第二滑动面62之间所产生的阻力从而足够使拉头主体20经过弯曲部54以及第二滑动面62而移动的力,与使拉头主体20经过第一滑动面60而移动所需要的充分的力相比大。若施加充分的力,则拉头主体20在经过弯曲部54而在第二滑动面62上移动时蓄积运动量,直到连接颈部42以紧密接触状态容纳在间隙17中而使拉头组件位于卡合位置为止。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其他的滑动面66 (图3、图12、图16)和其他的滑动面68 (图3以及图16)与连接颈部42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相仿,使得在拉头组件位于卡合位置时连接颈部42的至少一部分与滑动面66,68抵接,但该结构不是必要的。
[0040]在拉头组件经过弯曲部54而在第二滑动面62上移动至卡合位置时,第一延伸部14以及第二延伸部16的末端部23、25彼此相向地复位,以使得末端部23、25之间再次仅有微小的空间64存在(图16参照),该微小的空间的宽度与拉头组件位于脱离位置时在延伸部14、16的末端部23、25之间存在的微小的空间64的宽度相类似。
[0041]在拉头组件被锁定在卡合位置处的同时,还提供有将下述情况通知给拉头组件的使用者的提示(可听见的卡定音或其他声音),所述情况是,拉头组件处于完全卡合位置而使得在上止码10与拉头主体20之间形成了确实的锁定这一情况。在几个实施方式中,由于使拉头主体20经过滑动面60,62,63以及缘部61,67而移动所需要的充分的力产生了运动量,使得连接颈部42与唇部56接触,以及/或使得拉头主体20的前部28以足够发出可听见的声音的力来与唇部56接触,所以会产生可听见的卡定音。在几个实施例中,如上所述,为了超过通过第二滑动面62的构成而在连接颈部42与第二滑动面62之间产生的阻力而所需要的力,尤其在拉头主体20和连接颈部42接触于上止码10的唇部56从而使拉头主体20的上翼部30接触于翼片12的外形部13时,会产生“咔嗒”音。
[0042]考虑使延伸部的构成变化,以使得拉头组件在脱离位置与卡合位置之间转移时,连接颈部42与一个以上的延伸部14、16的点或表面交替接触。根据该方针,延伸部的滑动面并不限于所记载以及图示的特定结构,也可以以适当的方法变更,使得在连接颈部42被容纳在间隙17中而使拉头组件位于卡合位置时,能够提供咔嗒音或其他的提示(与超过足够量的阻力有关的“施力”的触感等)。
[0043]例如,能够调节弯曲部54的曲率或半径,以使得在弯曲部54与连接颈部42之间产生或大或小的阻力。同样地,滑动面60、62、63的倾斜度能够变大以使得在这些表面与连接颈部42之间产生更大的阻力,或者滑动面60、62、63的倾斜度能够变小以产生低的阻力。
[0044]如图1所示,上止码10还包括两个突出部9,该两个突出部9以使拉头组件相对于水的渗透被密封的方式从上止码主体11突出容纳将拉头主体20的凸缘38 (图5),从而起到消除上止码10与拉头主体20的凸缘38之间的间隙的作用,并且,起到消除上翼部30的轮廓与拉头主体20的前缘部36之间的间隙而形成良好密封的作用。
[0045]上止码10还包括多个孔18 (图1?图3),这些孔18为了使拉链带50相对于用于形成上止码10的模具保持在规定位置而供柱或其他适当的构造体通过。如上所述,只要上止码10以使拉链带的两侧之间的空间与现有的上止码的情况相比变小的方式安装在拉链带50上即可。
[0046]如上述详细说明的那样,上止码10构成为,通过与拉头主体20 (图7)的前部28与拉头主体20的连接颈部42卡合而与拉头主体20协动。更具体地说,在上止码10的内部形成的间隙17构成为,容纳拉头主体20的前部28和拉头主体20的连接颈部42,并使连接颈部42以紧密接触状态容纳在该间隙17中。这样,间隙17的形状以及宽度W由连接颈部42的形状以及宽度决定。在几个实施方式中,间隙17的宽度W比连接颈部42的宽度稍大(例如,间隙17的宽度W与对连接颈部42的宽度加上最小量的余量所得的宽度相同)。在拉头组件位于卡合位置时,连接颈部42容纳在间隙17中,并且由于唇部56比较薄而具有压缩性,所以,唇部56会对连接颈部42的前端部分58的周围进行压缩。该连接颈部42的周围的压缩消除了因唇部56、连接颈部42或其前端部分58、以及/或拉头主体20的其他部分的形状变化所产生的、上止码10与连接颈部42之间的间隙。由此,如图16所示,隔板部65和延伸部14、16的基端部27、29 (图1)描绘出连接颈部42的轮廓,防止水向拉头主体20的渗透。
[0047]在拉头主体位于卡合位置(图17)时,拉头主体20与上止码10形成确实的锁定。上止码的延伸部的结构能够在拉头组件向卡合位置移动时提供提示(可听见的卡定音或其他提示)。在几个实施方式中,包括滑动面60、62、以及/或滑动面63的存在以及构成在内的延伸部14、16的长度、高度、以及形状起到将拉头主体20固定于锁定位置的作用,表面66、68 (图16)起到在负载状态下防止拉头主体20从上止码10脱离的作用。在拉头组件向卡合位置移动的同时所提供的提示将拉头组件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通知给使用者。
[0048]上止码10可以与注塑成型拉锁、螺旋拉锁、或金属拉链等任何类型的拉锁一同使用。上止码10能够与如下所例举的任何适当的产品一同使用,该产品包括但不限于服装、箱包、口袋、化学防护服、湿式潜水服或干式潜水服、以及/或户外用服装以及用具。由于上止码防止水渗透到上止码10与拉头主体20之间的间隙,所以,不需要为了覆盖拉链的上止码部分而额外设置的前襟、外罩、或布料片。
[0049]在不脱离以上说明以及附图的目的以及主旨的范围内,可以在本发明的组成、用途、制造过程、以及其他方面对增加本发明的各种变形。
[0050]本申请与在2011年7月20日提出申请但目前已放弃的、申请号为第13/186,814号的美国申请相关,并通过参照而引入该美国申请的内容。
【权利要求】
1.一种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a)拉头主体,该拉头主体包括相互离开且由连接颈部结合的上翼部以及下翼部,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分别包括沿着该拉头主体的前部延伸的前缘部;和 (b)上止码,该上止码包括主体、间隙和两个延伸部,其中, 所述主体包括从主体向上方突出并大致从该主体的左侧延伸到右侧的翼片,所述翼片由挠性材料形成并包括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前缘部大致一致的外形部, 所述间隙具有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连接颈部相仿并容纳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连接颈部的结构, 所述两个延伸部从所述主体突出并与所述间隙相比进一步延伸,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第一延伸部比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第二延伸部的缘部更突出,并且,所述两个延伸部在末端部处以比所述间隙的宽度小的宽度相互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延伸部的至少一方包括第一滑动面和第二滑动面,所述第二滑动面的倾斜度比所述第一滑动面的倾斜度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滑动面以及所述第二滑动面之间形成有弯曲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头组件具有在所述连接颈部被容纳在所述间隙中 时发出可听见的卡定音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码的所述外形部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连接颈部相接触,并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的所述前缘部中的至少一个相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码由挠性材料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与所述连接颈部相比不更伸出。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包括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连接颈部的前端部分一致的唇部。
9.一种拉头组件,具有卡合位置和脱离位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拉头主体,该拉头主体包括相互离开且由连接颈部结合的上翼部以及下翼部,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分别包括沿着该拉头主体的前部延伸的前缘部;和 上止码,该上止码包括主体、间隙和两个延伸部,其中, 所述主体包括翼片,该翼片以沿横向横跨该上止码的主体的方式延伸,并且从该上止码的该主体向上方突出,所述翼片包括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前缘部一致的外形部,在所述拉头组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上止码的主体的所述外形部与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的至少一方的所述前缘部接触, 所述间隙具有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连接颈部的形状以及尺寸相仿的形状以及尺寸,在所述拉头组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所述间隙容纳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连接颈部, 所述两个延伸部从所述上止码的所述主体突出并比间隙更突出,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第一延伸部比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第二延伸部的缘部更突出,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包括至少一个滑动面, 所述上止码具有如下的结构:在所述拉头组件位于所述脱离位置和所述卡合位置中的任一位置时,所述两个延伸部的末端部通过具有比所述间隙的宽度小的宽度的空间而相互分离,随着所述拉头组件从所述脱离位置向所述卡合位置转移,所述两个延伸部相互离开而使得所述延伸部的所述末端部之间的所述空间的宽度比所述拉头组件位于所述脱离位置和所述卡合位置的任一位置时的所述空间的宽度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滑动面包括两个滑动面,所述滑动面的一方具有比所述滑动面的另一方大的倾斜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随着所述拉头组件从所述脱离位置向所述卡合位置移动,所述连接颈部经过所述第一滑动面而沿着所述第二滑动面移动,所述两个滑动面以使得当所述连接颈部被容纳在所述间隙中时发出可听见的声音的方式倾斜。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码由挠性材料形成。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码的所述主体还包括多个孔。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两个滑动面之间形成有弯曲部。
15.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尺寸及形状, 并且所述上翼部以及所述下翼部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连接颈部相比不更伸出。
16.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拉头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包括唇部,所述唇部与所述拉头主体的所述连接颈部的前端部分一致,并且所述唇部在所述组件位于所述卡合位置时将所述连接颈部的周围压缩。
17.一种上止码,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体,该主体包括从主体向上方延伸且以沿横向横跨该主体的方式延伸的翼片,所述翼片由挠性材料形成且包括与拉头主体的前缘部一致的外形部; 间隙,该间隙具有对在所述拉头主体的上翼部和下翼部之间延伸的连接颈部进行容纳的尺寸,该间隙的唇部与所述连接颈部的前端部分一致,该间隙的所述尺寸与所述连接颈部加上了余量后的尺寸相仿;和 两个延伸部,所述两个延伸部从所述上止码的所述主体突出并比所述间隙更突出,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第一延伸部比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第二延伸部的缘部更突出,所述两个延伸部中的至少一方包括两个滑动面,所述滑动面的一方具有比所述滑动面的另一方大的倾斜度,所述滑动面具有在所述连接颈部被容纳在所述间隙中时发出可听见的声音的结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上止码,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在所述两个滑动面之间包括弯曲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上止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止码由挠性材料形成。
【文档编号】A44B19/26GK104042001SQ201410095266
【公开日】2014年9月17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4日
【发明者】儿岛佳敬, 高泽成吉, J·E·小霍利迪 申请人:Ykk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