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气装备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652558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充气装备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申请涉及一种充气装备,其中所述充气装备包括至少一充气主体,其中各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第一气室面以及一第二气室面,其中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通过一第一热封形成至少一气室以及一充气口,一单向充气阀经由所述充气口延伸至所述气室,其中当有气体从所述单向充气阀进入所述充气口时,该气体得以进入所述气室,以形成所述充气装备。
【专利说明】充气装备

【技术领域】
[0001] 本申请涉及一种充气装备,特别涉及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成品。 技术背景
[0002] 温度的四季变化,是人们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之一。不同的季节,人们需要搭配不 同的服装来保证身体处于一个相对恒定的温度环境内,以确保人体的各项机能的稳定。
[0003] 在羽绒服尚未问世之前,大衣一直是人们抵御严寒的天气侵袭身体的主要服装, 其主要利用的是大衣的良好的御风能力。然而,严寒的天气不仅表现在风力方面,而且表现 在空气的湿度方面。具体地说,在中国的南方地区,由于空气的湿度远远大于北方地区,因 而,空气的湿度在严寒的天气下造成的最大的差别是严寒可以透过大衣本身直接侵袭人们 的身体。换言之,采用大衣这种御寒方式所达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尤其是在空气湿度较大的 南方地区。
[0004] 为了解决上述采用大衣的御寒方式中存在的温度,通过对各种动物的御寒能力的 研究,人们发明了羽绒服,由于羽绒服在各种空气湿度下都具有良好的御寒效果,因此,羽 绒服得以在各个地区迅速的流行。羽绒服的保温原理为:羽绒与羽绒相互之间存在较小的 缝隙,配合包裹羽绒的面料,其优势表现为羽绒服内部与外部的空气对流效果变差,也就是 说,使得羽绒服外部的冷空气不容易通过羽绒服本身渗透到羽绒服的内部,相应地,羽绒服 外部的空气也不容易通过羽绒服本身渗透到羽绒服的外部,从而,羽绒服能够形成一层与 外界相隔的保温层,进而,使得羽绒服内部的温度得以保持在基本稳定的范围内。
[0005] 然而,由于羽绒服的填充需要大量的羽绒,而羽绒来源于各种禽类,比如鸡毛、鸭 毛或鹅毛等,因此,选用羽绒作为羽绒服的填充物来说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
[0006] 第一,羽绒的质量受禽类的生活环境的影响非常大。简单地说,生长在不同环境下 的禽类所生产的羽绒的质量千差万别,即使生长在同一环境下,由于进食成分的不同,对羽 绒的质量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0007] 第二,羽绒的卫生难以有效保证。尤其是近些年来,人们广受禽流感的困扰,因此, 作为羽绒服的主要填充物的羽绒是否经过完全的处理以确保其绝对的安全性,也渐渐成为 人们排斥使用羽绒作为填充物的羽绒服的原因之一。
[0008] 第三,羽绒的单价昂贵。相对于传统的大衣来说,羽绒服虽然具备良好的御寒效 果,但是,其昂贵的售价一直是影响羽绒服进一步流行和普及的弊端。
[0009] 第四,羽绒的可更换性较差。具体地说,作为羽绒服的使用者,在羽绒服的面料损 坏以后或者期望更换其他的面料来改变羽绒服的样式,用户个人基本上不能独立完成。 [0010] 第五,羽绒填充后的羽绒服的体积较大。换言之,羽绒服往往需要占用较大得储存 空间,而且,羽绒服仅仅作为御寒服装,其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内是没有使用价值的,这也 就导致了羽绒服在非穿着状态下的储存成本过高。
[0011] 基于上述的描述,可以理解的是,获得良好的保温效果的手段是降低热传导和对 流,从而,来保证温度的基本恒定。也就是说,可以通过一个装置,使其得以具有较差的热传 导性,并且,能够降低该装置内部与该装置外部的空气对流,从而,得以使得该装置内部的 温度的基本恒定。
[0012]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所提及的装置不仅要具备羽绒的效果,而且还要得以克服羽 绒的缺点,从而,来满足市场的需求。


【发明内容】

[0013]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充气装备在充 气状态下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换言之,使用所述充气装备作为填充物制成的充气装备的 热传导性较差,并且,所述充气装备能够降低其内部与外部的空气对流,从而,确保了所述 充气装备内部的温度的基本恒定。
[0014]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充气装备最少 形成一储气层,当所述充气装备替代羽绒作为服装的填充物时,所述储气层得以使所述充 气装备形成一相对保温的空气层,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制成的服装具有良好的保温效 果。
[0015]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充气装备在未 充气状态下具有较小的体积,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以及所述充气装备制成的所述充气装备 便于运输和储存。
[0016]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由于所述充气装备 的填充物为气体,因此,所述充气装备以及所述充气装备制成的所述充气装备的质量非常 的小,进而,使得用户使用的过程更为舒适和便利。
[0017]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相对于传统的羽绒 服的填充物羽绒来说,所述充气装备在作为服装的填充物时,所述充气装备一体地成型,因 此,用户可以非常方便地更换所述充气装备或者所述填充装置的其他部分,以方便地改变 所述充气装备的样式或者损坏后的所述充气装备。
[0018]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充气装备提供 至少一单向充气阀,各所述单向充气阀能够利用多种方式方便地对所述充气装备进行充 气,同时,所述单向充气阀可以有效地阻止所述充气装备的填充气体泄漏。
[0019]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充气装备提供 至少一充气主体,各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气室,其中各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之间经由 至少一气道相互连通,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得以通过所述单向充气阀方便地将气体填充至 所述充气装备内。
[0020]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充气装备提供 至少两层充气主体,以使得任何一层所述充气主体在受损的情况下,所述充气装备仍能够 具备上述以及其他的优势,从而,提高所述充气装备以及所述充气装备制成的所述充气装 备的耐用性。
[0021]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各所述充气主 体之间交错设置,以尽可能地确保所述充气装备在充气状态下具有较小的体积。换言之,所 述第一层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得以对应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的形成所述气室的所述第一 热封,依次类推,从而,降低了所述充气装备在充气状态下的体积,并且,确保了所述充气装 备具备上述以及其他的优势。
[0022]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其中各所述充气主 体之间交错设置,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对应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的 形成所述气室的所述第一热封,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对所述第二层 充气主体的所述第一热封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进而,提高了所述充气装备的耐用性和稳 定性。
[0023]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气袋的所 述气室通过一定的规律排列以制成所述充气装备,当所述充气装备受应力的情况下,所述 充气装备得以使得该应力分散,以减少所述充气装备局部位置的负担,同时,避免或降低应 力对于用户受应力部位的伤害。
[0024]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沿所述第一热 封部位设置多个散热孔,以在确保所述充气装备保温性能的前提下,增强所述充气装备的 内部与外部的空气对流,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内部的温度不至于过高,以确保其基本恒 定。换言之,所述散热孔的设置,提高了所述充气装备的透气性。
[0025]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充气装备 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各种装备以进一步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0026]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充气装备 的运输和储存时的体积较小,因此,所述充气装备的使用成本较低。
[0027]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及其制造方法,其中所述充气装备 不需要复杂的结构和昂贵的材料,适用于保温装备的填充以及制成其他的装备,成本低。
[0028]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其包括至少两充气主体,其中 各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第一气室面以及一第二气室面,其中所述第一气室面以及所述第二 气室面经由至少一第一热封以形成至少一气室,所述两充气主体具有至少一充气口,其中 还包括安装于各所述充气口的一单向充气阀,当有气体从所述单向充气阀进入所述充气口 时,所述气体得以充入所述气室,其中所述两充气主体互相重叠地排列,并且其中一所述充 气主体的所述第一热封的位置对应与其重叠的另一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
[002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由所述第 一热封分隔形成至少一气块,所述气块包括所述气室与所述充气口,其中所述气室与所述 充气口相连通。
[00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由所述第 一热封分隔形成至少一气袋,所述气袋包括所述气室与所述充气口,其中所述气室与所述 充气口相连通。
[003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由所述第 一热封分隔形成至少一气道,所述气道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热封两侧部的所述气块的 所述气室。
[003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由所述第 一热封分隔形成至少一气道,所述气道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热封两侧部的所述气袋述 气室。
[003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各个所述充气主体具有至少一充气口和设置于 所述充气口的所述单向充气阀。
[003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两所述充气主体的边缘局部地或全部地缝合在 一起。
[0035]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充气装备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036] (1)使一第一气室面与一第二气室面重叠;
[0037] (2)提供至少一单向充气阀放置于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之间;
[0038] (3)形成一第一热封对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的毗邻边缘热封,并且 选择性地在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的其它部位沿至少一第一热封进行热封,以 形成至少一气室,从而,制得一充气主体;以及
[0039] (4)将至少两所述充气主体互相重叠地排列,并且将所述至少两充气主体的毗邻 边缘局部地或全部地缝合,其中各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第一热封的位置对应与其重叠的另 一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
[004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1)之前还包括步骤:裁剪形成所述 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其中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的形状和材料相 同。
[004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形成至少一 所述充气主体。
[004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3)中,进一步形成一充气口,其中所 述充气口与所述气室相连通,其中所述单向充气阀经由所述充气口延伸至所述气室。
[004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所述步骤(3)中,进一步形成至少一气道,其中 所述气道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热封两侧部的所述气块的所述气室。
[0044]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替代羽绒作为服装填充物的一充气装备的制造方法,其包 括如下步骤:
[0045] (1)经由至少一充气主体形成至少一储气层;以及
[0046] (2)对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储气层充气以使得所述储气层填充气体。
[004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步骤(1)进一步包括步骤:
[0048] (1. 1)经由两层所述充气主体重叠设置以形成两层所述储气层;
[0049] (1. 2)藉由热封工艺对两层所述充气主体的毗邻边缘热封。
[005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在所述步骤(1)之前还包括步骤: 提供一第一气室面以及一第二气室面,其中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由一第一 热封形成至少一气室以及一与所述气室相连通的充气口,提供至少一单向充气阀经由所述 充气口延伸至所述气室,其中各所述气室形成所述储气层。
[005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在所述步骤(1. 1)中,各层所述 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得以对应与其重叠的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第一热封,以使得当各所述 储气层填充气体后,各所述气室得以对各所述第一热封起保护作用。
[0052]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充气装备,其中所述充气装备包括至少一充气主体,其中 各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第一气室面以及一第二气室面,其中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 室面通过一第一热封形成至少一气室以及一充气口,一单向充气阀经由所述充气口延伸至 所述气室,其中当有气体从所述单向充气阀进入所述充气口时,该气体得以进入所述气室, 以形成所述充气装备。
[0053]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充气主体形成一穿戴主体,其中当所述充气 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体后,所述穿戴主体得以围设于用户身体的预定部分的周围。
[0054]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预定部分是用户的手或腿, 所述充气主体进一步形成对称设置与所述穿戴主体侧部的膊部,其中形成所述膊部的所述 充气主体与形成所述穿戴主体的所述充气主体相连通,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 入气体后,各所述膊部得以围设于用户的胳膊或腿。
[0055]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充气主体形成一护头主体以 及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护头主体侧部护头副体,其中所述护头主体与所述护头副体一体地成 型,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体,所述护头主体得以围设于用户头部,所述护 头副体向前延伸得以围设于用户脸部。
[0056]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充气主体的各所述气室形成 一气块,各所述气块辐射排列,其中各所述气块选择性地设置一第二热封。
[0057]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第二热封呈月牙状,其中位 于所述充气装备外延的所述第二热封的尺寸大于所述充气装备内部的所述第二热封的尺 寸。
[0058]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充气主体形成一护肩主体以 及一设置于所述护肩主体一侧部的护肩副体,其中形成所述护肩主体的所述充气主体与形 成所述护肩副体的所述充气主体相连通,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体,所述 护肩主体得以围设于用户的肩部,所述护肩副体得以位于用户的肩部前部。
[005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充气主体还形成一弧形腔, 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后,所述弧形腔得以朝向用户的颈部。
[006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充气主体形成一护膝主体以 及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护膝主体侧部的护膝副体,其中所述护膝主体与所述护膝副体一体地 成型,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体后,所述护膝主体得以围设于用户的膝盖 前部,护膝副体得以围设于用户的膝盖侧部。
[006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充气主体进一步形成至少一 无气部,其中当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充气装备进一步 包括一防护装置,其中所述防护装置包括一第一防护层以及一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 层与所述第二防护层形成一防护腔,所述充气装备设置于所述防护腔。
[0062]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在上述方法中,所述充气主体的形状和尺寸适合 于佩戴于用户的胸部。
[0063]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目的、优势和特征将在下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以及权 力要求书中得到进一步的揭露和描述。

【专利附图】
附图
【附图说明】
[0064]图1为依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充气装备的立体示意图。
[0065] 图2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充气装备的变形实施方式示意 图。
[0066]图3为依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充气装备的立体示意图。
[0067] 图4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的剖视图。
[0068] 图5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受损示意图。
[0069] 图6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气体对流路线示意图。
[0070] 图7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形成过程示意图。
[0071] 图8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另一形成过程示意图。
[0072] 图9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一实施方式立体示意图。
[0073] 图10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方式剖视示意图。
[0074] 图11A、11B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制成的护头立体示 意图。
[0075] 图12A、12B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制成的护胸立体示 意图。
[0076]图13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支撑的护肩立体示意图。
[0077] 图14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制成的护膝立体示意图。
[0078] 图15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制成的护尾骨立体示意 图。
[0079] 图16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制成的护腕立体示意图。
[0080] 图17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一充气方式示意图。
[0081] 图18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另一充气方式示意图。
[0082] 图19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的一充气阀结构示意图。
[0083] 图20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的另一充气阀结构示意 图。
[0084] 图21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的上述结构的剖视图。
[0085] 图22A和图22B为依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充气装备的局部结构放 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86]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 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在以下描 述中界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 案以及没有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87]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的第一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气装备在下述 的描述中将得到详细的揭露和阐述,其中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以及一单向充 气阀20。
[0088] 所述充气主体10具有至少一气室11以及至少一与所述气室11相连通的充气口 12,所述单向充气阀20安装于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充气口 12处,从而,用户可以利用充 气设备通过所述单向充气阀20方便地将气体填充至所述气室11的内部,以使得所述充气 主体10在充气完成后充满气体。相应地,为了保证所述充气装备具有良好的使用效果,在 所述充气装备完成充气后,所述单向充气阀20得以阻止所述气室11内部的气体逸出。
[0089] 进一步地,所述充气主体10具有至少一气道13得以相互连通,以使得通过安装于 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单向充气阀20向所述充气装备充气时,气体得以通过各所述气道 13填充至全部的所述充气主体10,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完成充气。
[0090] 相应地,所述充气主体10之间通过一第一热封14分隔成独立的各所述气室11,从 而,使得由多个所述气室11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形成的所述充气装备在充气完成后具有 良好的变形能力。换言之,所述充气主体10在充气完成后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热封14部位 弯曲,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制成的制成品在充气完成后具有良好的柔软性。
[0091] 更进一步地,各所述气道13通透性地设置于各所述第一热封14,以使得位于所述 第一热封14两侧部的所述气室11得以通过所述气道13相连通,从而,确保所述充气装备 得以顺利的充气。
[0092] 相应地,在形成各所述第一热封14时,一体地形成各所述气道13,以使得所述第 一热封14两侧部的所述气室11内的气体得以通过所述气道13相流通,从而,方便地完成 对所述充气装备的充气工作。
[0093]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气室11还包括一第一气室面111以及一第二气室面112,其 中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相互重叠形成所述气室11以及所述充气口 12。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相互重叠,并且所述第一气 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各毗邻边缘通过所述第一热封14固定,以形成所述气室 11,在所述气室11充满气体后,所述第一热封14得以有效地防止该气体通过密封所述第一 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所述第一热封14部位逸出,从而,保证了所述充气装 备的可使用性。
[0094] 还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装备还具有多个散热孔15通透地设置于各所述第一 热封14,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两侧部的空气得以通过各所述散热孔15相互对流,从而,提 高所述充气装备的透气性。
[0095]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的上述优选实施例,一种所述充气装备的变形 实施方式将在下述的描述中得到详细的揭露和阐述,其中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 10A以及至少一单向充气阀20A。
[0096] 可以理解的是,根据图1和图2所揭露的上述优选实施例,其中按照不同的使用需 求,可以分别选用气袋或者气块的方式通过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来制作并使用所述充气装 备,从而,达到不同的使用目的。
[0097] 基于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揭露,在该优选实施例的变形实施方式中,所述充气主体 10A具有一气室11A以及一与所述气室11A相连通的充气口 12A,其中所述气室11A还包括 一第一气室面111A以及一第二气室面112A,所述第一气室面111A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A 重叠设置,并通过一第一热封14A来密封所述第一气室面111A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A的 毗邻边缘,从而,所述第一气室面111A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A分别形成了所述气室11A与 所述充气口 12A。
[0098] 相应地,所述单向充气阀20A安装于所述充气口 12A,并且,所述单向充气阀20A得 以经由所述充气口 12A延伸至所述气室11A,从而,用户可以利用充气设备通过所述单向充 气阀20A方便地将气体填充至所述气室11A的内部,以最终使得所述充气主体10A在充气 完成后充满气体,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单向充气阀20A得以阻止所述气室11A内部的气体逸 出。
[0099] 所述充气装备还包括至少一气道13A,各所述气道13A设置于各所述气室10A之 间,其中所述充气主体10A的所述气室11A得以通过所述气道13A形成的腔体相连通,从 而,使得通过安装于所述充气主体10A的所述单向充气阀20A向所述充气装备充气时,该 气体得以通过各所述气道13A填充至全部的所述气块10A,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完成充 气。
[0100]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上述的描述,各所述气道13A通透性设置于各所述第一热封 14A,以使得位于所述第一热封14A两侧部的所述气室11A得以通过所述气道13A相连通, 从而,确保所述充气装备得以顺利的充气。
[0101]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装备还具有多个散热孔15A通透地设置于各所述第一热 封14A,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两侧部的空气得以通过各所述散热孔15A相互对流,从而,提 高所述充气装备的通透性。
[0102] 相应地,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在所述充气主体10A的所述气室11A处还可以进一 步设置至少一第二热封16A,以使得所述充气主体10A的所述气室11A在所述第二热封16A 处具有良好的变形能力。换言之,当所述充气主体10A按照一定的规律各组形成的所述充 气装备在完成充气后,所述充气主体10A不仅可以通过所述第一热封14A位置弯曲,还可以 在所述第二热封16A处弯曲,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制成的制成品在充气完成后具有良 好的柔软性。
[0103] 另一方面,基于上述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充气装备制造方法, 其包括如下步骤。
[0104] (1)使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重叠。优选地,所述第一气室面 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大小、形状以及材料相同,以尽可能地降低所述充气装备的制 作成本。
[0105] (2)提供所述单向充气阀20放置于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中 间的边缘位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分别位于所述 单向充气阀20的两侧部,以使得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在完成热封后 形成的所述充气装备能够通过所述单向充气阀20向所述充气主体10填充气体。
[0106] (3)形成第一热封14对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毗邻边缘分 别热封。相应地,当对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毗邻边缘完成热封后, 所述单向充气阀20的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热封14的外部,所述单向充气阀20的另一端部 一体地延伸至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形成的所述气室11内,从而,用 户可以利用充气设备通过所述单向充气阀20方便地将气体填充至所述气室11的内部。
[0107] 值得一提的是,在步骤(3)中,根据不同的制成品的需要,可以对所述第一气室面 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不同毗邻部位进行热封,以形成所述第一热封14以及所述第 二热封16,也就是说,所述第二热封16处的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得 以相互接触,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在完成充气后,能够通过所述第一热封14以及所述第二 热封16弯曲,从而,确保了所述充气装备的柔软性。
[0108] 还值得一提的是,在步骤(3)中,在形成所述第一热封14的同时,形成所述气道 13,以使得位于所述第一热封14两侧部的所述充气主体10通过所述气道13形成的腔体相 互连通,从而,使得通过安装于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单向充气阀20向所述充气装备充气 时,该气体得以通过各所述气道13填充至全部的所述充气主体10,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 备完成充气。
[0109] 相应地,在步骤(3)后,还包括步骤(4),即在所述第一热封14处形成各所述散热 孔15,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两侧部的空气能够通过各所述散热孔15相互对流,从而,确保 所述充气装备具有良好的透气性。
[0110] 特别地,在完成所述充气装备的制作后以及在对所述充气装备进行充气之前,所 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相接处,换言之,所述第一气室面111的内面接 触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内面,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在未充气状态下的体积非常小,因 此,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装备的运输成本较低。
[0111] 如图3至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的第二优选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充气装 备将在下述的描述中得到详细的揭露和阐述,其中所述充气装备包括至少两充气主体10B 以及至少两单向充气阀20B。
[0112] 具体地说,各所述充气主体10B具有一气室11B以及一与所述气室11B相连通的 充气口 12B,其中所述气室11B还包括一第一气室面111B以及一第二气室面112B,所述第 一气室面111B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B重叠设置,并通过一第一热封14B来密封所述第一 气室面111B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B的毗邻部位,从而,所述第一气室面111B与所述第二 气室面112B分别形成了所述气室11B与所述充气口 12B。值得一体的是,所述气室11B与 所述充气口 12B相互连通。
[0113]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充气装备未充气的情况下,各所述充气主体10B的形成各 所述气室11B的所述第一气室面111B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B的内表面相互接触,以尽可 能减少所述充气装备的体积,从而,来节约所述充气装备的运输成本和使用成本。
[0114] 相应地,所述单向充气阀20B在经由所述第一热封14B密封所述第一气室面111B 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B的同时密封于所述第一气室面111B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B之间, 并且,所述单向充气阀20B的一端部位于所述第一热封14B的外部,所述单向充气阀20B的 另一端部一体地延伸至所述第一气室面111B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B形成的所述气室11B 内,从而,用户可以利用充气设备通过所述单向充气阀20B方便地将气体填充至所述气室 11B的内部,以最终使得所述充气主体10B在充气完成后充满气体,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单 向充气阀20B得以阻止所述气室11B内部的气体逸出。
[0115] 各所述充气主体10B还包括至少一气道13B,各所述气道13B设置于各所述气室 11B之间,其中各所述气室11B得以通过所述气道13B形成的腔体相连通,从而,使得通过安 装于其中一所述充气口 12B的所述单向充气阀20B向所述充气装备充气时,该气体得以通 过各所述气道13B填充至全部的所述充气主体10B,从而,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完成充气。
[0116]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上述所揭露的所述充气装备,各所述气道13B通透性地设置 于各所述第一热封14B,以使得位于所述第一热封14B两侧部的所述气室11B得以通过所述 气道13相连通,从而,确保所述充气装备得以顺利的充气。
[0117] 值得一提的是,各所述充气主体10B还具有多个散热孔15B通透性地设置于各所 述第一热封14B,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两侧部的空气得以通过各所述散热孔15B相互对流, 从而,提高了所述充气装备的通透性。
[0118] 优选地,各所述充气主体10B之间相互交错设置,也就是说,各所述充气主体10的 所述气室11B对应与其毗邻的所述充气主体10B的形成所述气室11B的所述第一热封14B, 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气室11B对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第 一热封14B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依次类推……,以最终提高所述充气装备的耐用性。
[0119] 相应地,当各所述充气主体10B之间相互交错设置后,其优势在于:
[0120] 第一,如图5所示,当各所述充气主体10B中的任一层所述充气主体10B受损后, 剩余的各所述充气主体10B仍然能够发挥作用,保证所述充气装备具备上述以及其他的优 势,从而,提高了所述充气装备以及所述充气装备制成品的耐用性。
[0121] 第二,由于各所述充气主体10B重叠设置形成所述充气装备,从而,使得所述充气 装备具备的各所述储气层40B的层数大于各所述充气主体10B的层数。举例说明:暂定两 层所述充气主体10B重叠形成所述充气装备,则所述充气装备的各所述储气层40B分别为 (a)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气室10B形成的一第一储气层41B,(b)所述第一层充 气主体10B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形成的一第二储气层42B,以及(c)第二层充气主体 10B的所述气室11B形成的一第三储气层43B。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装备的保温 效果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0122] 第三,由于各所述充气主体10B重叠设置形成所述充气装备,从而,使得各所述充 气主体10B的所述第一热封14B在空间位置关系上得以对应各所述充气主体10B的毗邻的 所述充气主体10B的所述气室11B,相应地,可以理解的是,由于各所述散热孔15B设置于各 所述第一热封14B上,因此,各所述充气主体10B的各所述散热孔15B在空间位置关系上得 以对应各所述充气主体10B的毗邻的所述气充气主体10B的所述其实11B,从而,当所述充 气装备两侧的空气通过各所述散热孔15B做对流运动时,各所述气室11B可以阻止该气体 直接通过各所述散热孔15B进行对流。
[0123] 基于上述的描述,如图6所示,现举例说明:暂定两层所述充气主体10B重叠形成 所述充气装备,则当所述充气装备两侧的空气通过各所述散热孔15B做对流运动时,其关 系为:
[0124] 待对流气体首先经过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散热孔15B进入所述第二储 气层42B,该待对流气体由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气室11B对其的阻挡,而向所 述第二储气层42B分散,由于形成所述第二储气层42B的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述 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表面由于所述气室11B与所述第一热封14B的关系而凹凸不平,从 而,该待对流气体在所述第二储气层42B的内部的运动路线无规律,从而,进一步减缓了该 待对流气体的对流速度。
[0125] 该待对流气体中的一部分运动至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散热孔14B处, 则通过所述散热孔14B逸出,该待对流气体中的另一部分运动至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 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结合处,通过该处的空隙逸出。从而,该待对流气体得以完成 对流运动,因此,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装备的保温性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0126] 值得一提的是,如图7所示,所述充气装备的形成过程为,各所述充气主体10B优 选为尺寸、形状以及材料相同,以尽可能降低制造成本。现举例说明:暂定两层所述气块层 30B重叠形成所述充气装备,其过程为:
[0127] (1)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和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相应地,所述 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相互独立成型,基于根据本实用新型对其 提供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揭露和阐述,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 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由同样的方法制成。
[0128] (2)形成所述第一热封14B热封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 10B的毗邻边缘。值得一提的是,在热封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 10B的毗邻边缘时,所述第一热封14B呈段状形成,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 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毗邻边缘部分热封,以使得经由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 散热孔14B的该待对流气体得以通过此热封边缘逸出以完成对流工作。
[0129] 如图8所示,所述充气装备的形成过程为,各所述主体10优选为尺寸、形状以及材 料相同,以尽可能降低制造成本。先举例说明:暂定两层所述充气主体10重叠形成所述充 气装备,其过程为:
[0130] (1)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和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值得一提的 是,形成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和形成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第一气室面111B 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B-体地成型,也就是说,同一所述第一气室面111B与同一所述第二 气室面112B分别形成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和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基于根据本实 用新型对其提供的第一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揭露和阐述,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层充气主 体10B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由同样的方法制成。
[0131] (2)形成第一热封14B热封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 的毗邻边缘。值得一提的是,在热封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 的毗邻边缘时,所述第一热封14B呈段状形成,也就是说,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与所述 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毗邻边缘部分热封,以使得经由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散 热孔14B的该待对流气体得以通过此热封边缘逸出以完成对流工作。
[0132] 可以理解的是,基于上述所揭露的所述充气装备的形成过程,当将所述第一层充 气主体10B与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进行热封时,使得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 气室11B得以对应所述第二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第一热封14B,以使得在所述充气装备使 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气室11B对所述第一层充气主体10B的所述 第一热封14B具有保护作用,从而,提高所述充气装备的耐用性。
[0133] 如图9和图10所示,基于本实用新型上述优选实施例制成的一种充气装备50,其 中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装备。
[0134] 具体地说,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其中所述充气主体10形成一穿戴主 体51以及一对称设置于所述穿戴主体51侧部的膊部52。优选地,当所述充气主体10被 充满气体后,所述穿戴主体51呈环形,并且,当用户穿着所述充气装备50时,所述穿戴主体 51围设于用户身体的周围,各所述膊部52围设于用户的胳膊,从而,所述充气装备50为用 户提供御寒的功能。
[0135]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装备50包括所述充气装备,所述充气装备包括所述充气 主体,其中所述充气主体10形成所述穿戴主体51,优选地,当所述充气主体51被充满气体 后,所处穿戴主体51呈环形,并且,当用户穿着所述充气装备50时,所述穿戴主体51围设 于用户身体的周围。
[0136] 如图11A和图11B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揭露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充气 装备制成的一种护头装备60,其包括所述充气装备。
[0137] 具体地说,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其中所述充气主体10具有至少一气 室11,各所述气室11纵向排列设置,以分别形成一护头主体61以及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护头 主体61两侧部的护头副体62,其中所述护头主体61与所述护头副体62 -体地成型。相应 地,形成各所述气室11的所述第一热封14纵向排列设置,以使得所述护头装置60在展开 状态下呈平板状,当所述护头装备60的所述充气主体10充满气体时,所述护头装备60经 由各所述第一热封14进行弯曲,其中所述护头主体61得以围设于用户的头部,所述护头副 体62向前延伸围设于用户的脸部。
[0138] 如图12A和图12B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揭露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充气 装备制成的一种护胸装备70,其包括所述充气装备。
[0139] 具体地说,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其中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至少一气 室11,各所述气室11辐射排列设置,以使得所述护胸装备70呈环形,相应地,形成各所述 气室11的所述第一热封14辐射排列设置。同时,为了增强所述护胸装备70的柔软性,各 所述气室11选择性地预设一第二热封16,以使得所述护胸装备70得以经由所述第一热封 14以及所述第二热封16弯曲,以调整所述护胸装备70表面的曲率,从而,根据用户不同的 体型特征,可以适当地调整所述护胸装置70的外部特征,进而,使得所述护胸装备70更好 地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0140]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二热封16的形状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做出相应的调 整,比如点状、月牙状等,在该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热封16的形状优选为月牙状,并且 使得处于所述护胸装备70外沿的所述第二热封16的尺寸大于位于所述护胸装备70内部 的所述第二热封16的尺寸。
[0141] 其中,当所述护胸装备70的所述充气主体10被充满气体后,形成所述气室11的 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在所述第二热封16处相接触,以使得所述护胸 装备70能够经由所述第二热封16进行弯曲。
[0142]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揭露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充气装备制成 的一种护肩装备80,其包括所述充气装备。
[0143] 具体地说,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至少一气室 11,各所述气室11纵向排列以分别形成一护肩主体81以及一设置于所述护肩主体81-侧 部的护肩副体82,其中所述护肩主体81的一侧部具有一弧形腔811。相应地,形成各所述 气室11的所述第一热封14纵向排列设置,以使得所述护肩装备80得以经由所述第一热封 14部位弯曲。
[0144] 当所述护肩装备80的所述充气主体10充满气体后,并且用户处于使用的状态下, 所述护肩装备80的护肩主体81围设于用户的肩部,以对用户的肩部起保护作用,所述护肩 副体82位于用户的肩部前部,以对用户的肩部前部其保护作用,所述弧形腔811朝向用户 的颈部,以使得所述护肩主体81相对于用户的颈部来说得以朝向用户的颈部方向延伸,从 而,使得所述护肩装备80更好的保护用户肩部靠近颈部的位置。
[0145] 如图1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揭露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充气装备制成 的一种护膝装备90,其包括所述充气装备。
[0146] 具体地说,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其中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至少一气 室11,各所述气室11纵向排列以分别形成一护膝主体91以及对称设置于所述护膝主体91 侧部的护膝副体92,相应地,形成各所述气室11的所述第一热封14纵向排列,以使得所述 护膝装备90得以经由所述第一热封14的部位弯曲。
[0147] 当所述护膝装备90的所述充气主体10充满气体后,并且所述护膝装备90处于使 用状态时,所述护膝主体91围设于用户的膝盖的前部,各所述护膝副体92分别位于用户的 膝盖的侧部,从而,所述护膝90得以对用户的膝盖起到保护作用。
[0148] 另一方面,为了使得所述护膝装备90更好地贴合用户的膝盖,所述护膝装备进一 步包括至少一无气部97,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10被充满气体后,所述无气部17仍然保持原 先的状态,页就是说,所述无气部97没有经由所述气道13形成的腔体和与其毗邻的任何所 述气室11相连通,其优势在于,所述护膝装备90经由所述无气部17的弯曲弧度大于所述 护膝装备90单纯地经由所述第一热封14的弯曲弧度,所以,用户可以通过所述无气部17 得以更好地使得所述护膝装备贴合用户膝盖,以使得所述护膝装备90具备更佳的使用性 能。
[0149] 如图1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揭露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充气装备制成 的一种护尾骨装备100,其包括所述充气装备。
[0150] 具体地说,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两层充气主体10,各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至少一气 室11,各所述气室11自由排列设置,相应地,形成各所述气室11的所述第一热封14随着各 所述气室11的自由排列而排列设置。值得一提的是,各所述气室11的尺寸和形状可以相 同,也可以不相同。优选地,各所述气室11的尺寸和形状不相同,并且,在各所述充气主体 10充气后,所述充气装备在各部分弯曲的曲率可以根据不同的使用需要自由调整,从而,是 的所述护尾骨装备100可以用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0151] 如图16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揭露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所述充气装备制成 的一种护腕装备200,其包括所述充气装备。
[0152] 具体地说,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其中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至少一气 室11,各所述气室11横向排列,以使得所述护腕装置200形成一带状。相应地,形成所述气 室11的所述第一热封14横向排列设置。另一方面,为了使得所述充气主体10充气后的所 述护腕装备200具有良好的弯曲性能,各所述气室11选择性地预设一第二热封16,以使得 所述护腕装备200得以经由所述第一热封14以及所述第二热封16部位弯曲,以调整所述 护腕装备200的表面的曲率,从而,根据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可以适当地调整所述护腕装 备200的外部特征,今儿,使得所述护腕装备200在使用的状态下,更好地贴合用户的手腕。
[0153] 基于图9至图16所揭露的所述充气装备,值得一体的是,所述充气装备还包括一 防护装置53,其中所述防护装置53包括一第一防护层54以及一第二防护层55,所述第一 防护层54与所述第二防护层55重叠设置形成一防护腔55,,所述充气装备设置于所述防护 腔56,其中当所述充气装备充满气体后,所述充气装备的得以充满所述防护腔56。换言之, 所述充气装备的两侧部得以接触所述第一防护层54与所述第二防护层55的一侧面。
[0154] 可以理解的是,在所述充气装备50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所述防护装置53与所述 充气装备任一装置出现损坏时,甚至用户想要更换所述防护装置53时,用户都可以方便地 达到这一目的。基于上述所揭露的技术手段以及用户设定的目的,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充气 装备可拆卸地设置于所述防护装置53的所述防护腔56内。
[0155] 在所述充气装备50使用之间,所述充气装备得以处于非充气状态,这也就意味 着,所述充气装备50的体积非常的小,以便于运输以及储存所述充气装备50,从而,降低所 述充气装备50的运输成本以及储存成本。
[0156] 当用户需要使用所述充气装备50时,可以方便地通过设置于所述充气装备的所 述单向充气阀20向所述充气主体10的各所述气室11内填充气体,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在 所述充气装备50中发挥上述所揭露的优势以及其他的优势。
[0157] 可以理解的是,当用户需要再次储存所述充气装备50时,用户可以从所述防护装 置53的所述防护腔56内取出所述充气装备,以使得所述充气装备的体积最小化。值得一 提的是,所述充气装备由易降解的材料制成。
[0158] 值得一提的是,所述充气装备与所述防护装置53可以一体地制成,也就是说,在 所述充气装备未充气之前,在所述充气装备的表面预设所述防护装置53以形成所述充气 装备50。
[0159] 还可以理解的是,相对于传统的护具来说,上述所揭露的充气装备不仅轻便,而且 成本非常低,最重要的是,由于所述充气装备具有分散应力的特点,以使得当所述充气装备 受应力的情况下,所述充气装备得以使得该应力分散,以减少所述充气装备局部位置的负 担,同时,避免或降低应力对于用户受应力部位的伤害。
[0160] 如图1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揭露的上述优选实施例,其一种充气方式在 接下来的描述中得以详细的阐述。
[0161] 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 一单向充气阀20安装于所述充气主体10,所述 充气主体10之间得以通过各所述气道13形成的腔体相互连通,从而,用户可以利用充气设 备通过所述单向充气阀20方便地将气体填充至所述充气主体10形成的所述气室11内,以 使得所述气室11在充气完成后充满气体。
[0162] 如图18所示,所述充气装备的另一种充气方式在接下来的描述中得到详细的阐 述。
[0163] 所述充气装备包括一充气主体10,至少一单向充气阀20安装于所述充气主体10, 其中所述充气主体10的一端部一体地延伸形成一充气道18,各所述单向充气阀20的一端 部一体地延伸至所述充气道18,各所述单向充气发20的另一端部一体地延伸至所述充气 主体10。
[0164]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示气室11均具有一单独的所述单向充 气阀20,所以,各所述气室11相互独立。换言之,即使气室11发生损坏而漏气时,与该损坏 的所述气室11相邻的所述气室11不至于受其影响。
[0165] 因此,在对所述充气装备充气的过程中,用户可以方便地利用充气设备经由所述 充气道18充气,此时,处于所述充气道18内的气体得以经由各所述单向充气阀18填充至 所述气室11内,进而,得以完成对所述充气装备的充气工作。
[0166] 如图19至图22B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的上述优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气装 备,其所述单向充气阀20将得到详细的揭露和描述。
[0167] 如图19所示,所述单向充气阀20包括两密封膜21和22,其相互重叠的固定在所 述第一气室面111和所述第二气室面112之间,从而形成四层结构,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 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24。相应地,当所述气室11充气后,所述两密封膜21和22粘合在一 起以将所述气室11的所述充气通道24密封,从而将空气密封于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气 室11内,在所述充气主体10包括多个所述气室11时,多个充气阀20对应地设置在各个所 不所述气室11中以分别将空气密封于各个所述气室11内。
[0168] 特别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重叠地粘合于所述第一气室面111,所述第二密封膜 22重叠地粘合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在向所述气室11充气时,空气被导引进入所述第一 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之间形成的所述充气通道24。当所述气室11充满气后, 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互相粘合从而密封所述气室11的所述充气通道 24。另外,所述气室11内的气压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从而保证 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紧密粘合在一起,以防止空气从所述单向充气阀 20泄漏出去。也就是说,所述单向充气阀20只允许气体进入所述气室11,而防止所述气室 11内的气体通过所述单向充气阀20逸出。
[0169] 所述单向充气阀20的所述充气通道24的形成溃疡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22之间设置阻隔装置来实现,当将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与 所述第一气室面111和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热封时,因为所述阻隔装置的设置,所述第一密 封膜21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不会完全热封在一起,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24。在一个具 体的例子中,所述阻隔装置可以使耐高温的油墨。
[0170] 如图20至图22B所示,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的空气包装置,其 主要示意了另外一种充气阀20D的结构,所述充气阀20D为双止回阀,以给所述气袋提供双 重密封效果。其中所述充气阀20D包括一第一密封膜21D,一第二密封膜22D和一止回密封 膜 23D。
[0171] 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重叠在所述气室11D的所述第一气室 面111D和所述第二气室面112D之间。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为相互 重叠的由塑料制成的两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 为相同的两层膜。
[0172] 各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各所述第二密封膜22D具有一近边缘,其延伸于所述气 室11D的所述充气通道12D的入口,和一远边缘,其延伸至所述气室11D的内部。优选地, 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边缘和远边缘的边界各自毗连。
[0173]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膜21D的近边缘和所述第一气室面111D相粘合。所 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边缘和所述第二气室面112D相粘合。
[0174] 所述止回密封膜23D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端, 以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之间形成一充气通道24D,并在所述止回密 封膜23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之间形成一止回通道25D。
[0175] 所述充气通道24D被排列成用于向所述气室11D充入空气以填充所述气室11D,直 至通过所述气室11D内的气压,使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远端重叠 并密封以关于所述充气通道24D。根据本优选实施例,当有气体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和所 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远端之间有空气泄漏时,如图21A和图21B所示,所述气室11D内的空 气被导引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D,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D,以 补偿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密封效果的不足。
[0176] 所述充气通道24D具有两开放端,其中之一近开放端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 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的近边缘。另外之意远开放端延伸至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 二密封膜22D的远边缘,以与所述气室11D相连通。压缩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D 导引进入所述气室11D。
[0177] 值得一提的是,当所述气室11D充满空气后,所述气室11D内的气压向所述第一密 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施加压力,从而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 膜22D的远边缘,并且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D的远开放端。另外,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 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远端因为表面张力而密封在一起。
[0178] 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为由塑料制成的薄层柔性膜。优选地,所述止回密封膜23D、 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为聚乙烯(PE)膜。另外,各所述第一气室面 111D和各所述第二气室面112D的厚度大于各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各所述第二密封膜22D 和各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的厚度。
[0179]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的长度小于各所述第一密封 膜21D和各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长度,从而当所述止回密封膜23D重叠于所述第一密封 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端时,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的远端重 叠在一起。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的长度定义为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的近边 缘和远边缘之间的距离。各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各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长度定义为所 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边缘与远边缘之间的距离。
[0180]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边缘和所述止回密封膜 23D的近边缘处毗连。另外,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的近边缘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边缘 相粘合。
[0181] 所述止回通道2?形成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D之间,其中 所述止回通道2?具有一开放端面向所述气室11D和一封闭断面向气阀开口。换句话说, 所述止回通道25D的近端为所述封闭端,而所述止回通道25D的远端为所述开放端。
[0182] 相应地,当空气在所述开放段冲入所述止回通道2?时,所述止回通道2?充入空 气以产生补充气压,从而进一步密封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之间的所 述充气通道24D。
[0183] 值得一提的是,当通过所述充气通道24D向所述气室11D充气时,所述充气通道 24D内的空气流向与所述止回通道2?的空气流向相反。因此,空气不会冲入所述止回通道 25D。当空气从所述气室11D泄漏回所述止回通道2?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D以产 生补充气压进一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D,从而防止漏气。值得一提的是,泄漏的空气在所 述充气通道24D的近开放端泄漏前,会从所述充气通道24D的远开放端流向所述止回通道 2?的远开放端,从而避免空气泄漏。另外,所述止回通道23D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由于 表面张力密封在一起以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D。
[0184] 为了在所述气室11D形成所述单向充气阀20D,所述单向充气阀20D还包括一第一 密封结合处201D以在所述气室11D的气阀开口处将所述第一气室面111D与所述第一密封 膜21D粘合在一起,和一第二密封结合处202D以在所述气室11D的气阀开口处将所述第二 气室面112D、所述止回密封膜23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粘合在一起。
[0185] 相应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D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一密封结合处201D与所述第一 气室面111D粘合。所述第二气室面112D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边缘以及所述止回密 封膜23D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密封结合处202D粘合在一起。优选地,两互相间隔的所述 密封结合处201D用来将所述第一气室面111D和所述第一密封膜21D粘合,两相互间隔的 所述第二密封结合处202D用来将所述第二气室面112D、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以及所述第二 密封膜22D粘合。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一密封结合处201D和所述第二密封结合处202D 可以为第一热封,也可以使其他形状如月牙形状的热封。换句话说,所述第一密封膜21D的 近边缘与所述第一气室面111D通过所述第一密封结合处201D热封在一起,所述第二气室 面112D与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近边缘以及所述止回密封膜22D的近边缘通过所述第二 密封膜202D热封在一起。
[0186] 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中,所述第一密封膜21D与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之间存 有空间,所述单向充气阀20D还包括一第一耐热物26D,其形成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 述止回密封膜23D之间以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D的形成。所述第一耐热物26D用于放置所 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D在所述热封过程后完全粘贴在一起。
[0187] 具体地说,所述第一耐热物26D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智慧密封膜23D 的近边缘部并位于所述气室11D的气阀开口处,从而保证所述充气通道24D的所述近端处 于打开状态。
[0188] 同样的,为了保持在所述热封过程后,所述第二密封膜22D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D 之间存有空间,所述单向充气发20D还包括一第二耐热物27D,其形成于所述第二密封膜 22D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之间以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5D的形成。
[0189] 具体地,所述第二耐热物27D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膜22D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D 的远边缘部,从而保证所述止回通道2?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值得一提的是,所述止 回通道25D的近端被所述第二密封结合处202D封闭。
[0190] 根据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耐热物26D和所述第二耐热物27D为两耐热层,其涂 覆在各自对应的膜上的预定位置,以防止在所述垫封过程中膜粘贴在一起。所述第一耐热 物26D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D近端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一密封膜21D。所述第二耐热 物27D延伸于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的远端位于相反一侧,并朝向所述第二密封膜22D,其中 所述第二耐热物27D没有设置在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的近端的相反一侧,这样所述止回通 道2?的所述近端可以被所述第二密封接合处202D封闭。值得一提的是,所述第二耐热物 27D不仅避免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与与述第二密封膜22D粘合在一起,以保证所述止回通 道25D的所述远端处于打开状态,而且加强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之 间的作用,从而由于表面张力以封闭所述充气通道24D。
[0191] 所述单向充气阀20D还包括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D,其为两第三密封接合处以将 粘合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从而形成所述充气通道24D的侧壁。所述 充气通道24D的宽度由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203D界定。具体地,所述两侧向密封接合处 203D为两倾斜第一热封,从而所述充气通道24D的宽度从所述气阀开口各所述气室11D递 减。换句话说,所述充气通道24D的近开放端为一较大的开放端其与所述单向充气阀20D开 口相连通,而所述充气通道24D的远开放端为一锥形开放端并与所述充气道12D连通。所 述锥形的充气通道24D进一步避免空气从所述气室11D泄露到所述单向充气阀20D开口。
[0192] 优选地,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D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 的近边缘延伸至其远边缘。因此,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D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 述第二密封膜22D近端部分与所述止回密封膜23D粘合在一起。所述侧向密封接合处203D位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远端部分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 二密封膜22D粘合在一起。
[0193] 相应地,为了向所述气室11D充气,泵的插脚插入到所述单向充气阀20D的一充气 口以将压缩空气充入所述充气通道24D,其中空气的充气方向为从所述充气通道24D的近 开放端到达远开放端。这样所述气室11D开始充气。所述气室11D的气压增大从而撑开所 述第一气室面111D和所述第二气室面112D。同时,气压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 第二密封膜22D,特别是作用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远端。当所述 气室11D完全填充空气后,即到达最大填充量后,所述气室11D内的气压达到足够以密封所 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远端,以自动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D的所述远 开放端。这时泵的插脚抽离所述充气口。
[0194] 当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第二密封膜22D的远端没有完全封合在一起时,所 述气室11D的空气可能会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24D。为了避免空气泄露到所述充气通道 24D,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与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封合以将所述充气通道24D的远开放端密 封。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D的进气方向与所述充气通道24D的充气方向相反。另外,当 所述止回通道2?的所述开放端打开时,所述充气通道24D的所述远开放端关闭。因此,空 气从所述止回通道25D的所述开放端进入并保留在所述止回通道25D内。
[0195] 所述止回通道25D由空气填充,这样所述止回通道25D内产生补充气压以进一步 密封所述充气通道24D。特别地,所述第一密封膜21D和所述止回密封膜23D之间的所述充 气通道24D的所述远开放端被密封。更具体地,所述止回通道25D内的补充气压越高,所述 止回密封膜23D的密封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当空气从所述气室11D泄露以降低所述气室 11D的气压时,空气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D以提高所述止回通道25D的气压。因此,所述充 气压的总气压,即所述气室11D和所述止回通道25D的气压之和保持不变。这样,从所述气 室11D进入所述止回通道25D的空气会进入加强所述充气通道24D的密封效果。
[0196] 另一方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还提供一种充气装备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 骤。
[0197] (1)使一第一气室面111与一第二气室面112重叠。
[0198] (2)提供至少一单向充气阀20放置于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 之间。
[0199] (3)形成一第一热封14对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毗邻边缘 热封,并且选择性地在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其它部位热封,以形成 至少一气室11,从而,制得一充气主体10。
[0200] (4)选择性地密封至少两层所述充气主体10的毗邻边缘,其中各所述充气主体10 的所述气室11对应与其毗邻的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第一热封14。
[0201] 另一方面,基于本实用新型精神的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充气装备 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0202] (a)形成具有至少一气室11以及一第一热封14的至少两充气主体10。
[0203] (b)经由热封工艺将至少两层所述充气主体10的毗邻边缘选择性地热封,其中各 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气室11对应与其毗邻的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第一热封14。
[0204] 具体地说,在所述步骤(a)中还包括步骤:
[0205] (a. 1)形成至少一充气口 12与所述气室11连通。
[0206] (a. 2)提供至少一单向充气阀20经由所述充气口 12延伸至所述气室11,其中气 体经由所述单向充气阀20进入所述充气口 12时,该气体得以充入所述气室11。
[0207] (a. 3)形成一气道13,其中所述气道13形成的腔体得以连通所述第一热封14两 侧部的所述气室11。
[0208] 进一步地,在所述步骤(a)之前,还包括步骤:裁剪形成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 述第二气室面112,其中所述第一气室面111与所述第二气室面112的形状和材料相同。
[0209] 另外,基于本实用新型精神的进一步阐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替代羽绒作 为服装填充物的一充气装备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0210] (1)经由至少一充气主体10形成至少一储气层40 ;以及
[0211] (2)对所述充气主体10的所述储气层40充气以使得所述储气层40填充气体。
[0212]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进一步包括步骤:
[0213] (1. 1)经由两层所述充气主体10重叠设置以形成三层所述储气层40 ;
[0214] (1. 2)藉由热封工艺对两层所述充气主体10的毗邻边缘热封。
[0215]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理解,上述描述及附图中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只作为 举例而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已经完整并有效地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功 能及结构原理已在实施例中展示和说明,在没有背离所述原理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可以有任何变形或修改。
【权利要求】
1. 一种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充气主体,其中各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第一 气室面以及一第二气室面,其中所述第一气室面以及所述第二气室面经由至少一第一热封 形成至少一气室,所述两充气主体具有至少一充气口,其中还包括安装于各所述充气口的 一单向充气阀,当有气体从所述单向充气阀进入所述充气口时,所述气体得以充入所述气 室,其中所述两充气主体互相重叠地排列,并且其中一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第一热封的位 置对应与其重叠的另一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 由所述第一热封分隔形成至少一气块,所述气块包括所述气室与所述充气口,其中所述气 室与所述充气口相连通。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 由所述第一热封分隔形成至少一气袋,所述气袋包括所述气室与所述充气口,其中所述气 室与所述充气口相连通。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 由所述第一热封分隔形成至少一气道,所述气道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热封两侧部的所 述气块的所述气室。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经 由所述第一热封分隔形成至少一气道,所述气道形成的腔体连通所述第一热封两侧部的所 述气袋述气室。
6.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充气主体具有至少一充气口 和设置于所述充气口的所述单向充气阀。
7.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两所述充气主体的边缘局部地或全部 地缝合在一起。
8. -种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充气主体,其中各所述充气主体包括一第一 气室面以及一第二气室面,其中所述第一气室面与所述第二气室面通过一第一热封形成至 少一气室以及一充气口,一单向充气阀经由所述充气口延伸至所述气室,其中当有气体从 所述单向充气阀进入所述充气口时,该气体得以进入所述气室,以形成所述充气装备。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主体形成一穿戴主体,其中当 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体后,所述穿戴主体得以围设于用户身体的预定部分的周 围。
10. 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定部分是用户的手或腿,所述 充气主体进一步形成对称设置与所述穿戴主体侧部的膊部,其中形成所述膊部的所述充气 主体与形成所述穿戴主体的所述充气主体相连通,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 体后,各所述膊部得以围设于用户的胳膊或腿。
11.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主体形成一护头主体以及对 称地设置于所述护头主体侧部护头副体,其中所述护头主体与所述护头副体一体地成型, 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体,所述护头主体得以围设于用户头部,所述护头 副体向前延伸得以围设于用户脸部。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主体的各所述气室形成一 气块,各所述气块辐射排列,其中各所述气块选择性地设置一第二热封。
13. 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热封呈月牙状,其中位于所 述充气装备外延的所述第二热封的尺寸大于所述充气装备内部的所述第二热封的尺寸。
14.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主体形成一护肩主体以及一 设置于所述护肩主体一侧部的护肩副体,其中形成所述护肩主体的所述充气主体与形成所 述护肩副体的所述充气主体相连通,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体,所述护肩 主体得以围设于用户的肩部,所述护肩副体得以位于用户的肩部前部。
15. 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主体还形成一弧形腔,其中 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后,所述弧形腔得以朝向用户的颈部。
16.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主体形成一护膝主体以及 对称地设置于所述护膝主体侧部的护膝副体,其中所述护膝主体与所述护膝副体一体地成 型,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的所述气室充入气体后,所述护膝主体得以围设于用户的膝盖前 部,护膝副体得以围设于用户的膝盖侧部。
17. 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主体进一步形成至少一无 气部,其中当所述充气主体被充入气体时,所述无气部无气体进入。
18. 如权利要求8至17中任一所述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装备进一步包括一 防护装置,其中所述防护装置包括一第一防护层以及一第二防护层,所述第一防护层与所 述第二防护层形成一防护腔,所述充气装备设置于所述防护腔。
1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装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充气主体的形状和尺寸适合于佩 戴于用户的胸部。
【文档编号】A41D3/00GK203860520SQ201420125678
【公开日】2014年10月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1月19日
【发明者】张嘉盈, 杨华正 申请人:上海艾尔贝包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