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0091阅读:599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口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性口罩。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一次性口罩,其具有由纤维无纺布制的片材形成的口罩主体、从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呈环状延伸的一对挂耳部以及由口罩主体中的对片材进行折叠而成的重叠部分构成的多个皱襞部(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55035号公报(p2008-55035a)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一次性口罩中,在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形成有缺口。通常,在挂耳部挂绕于耳部时,对口罩主体作用从挂耳部的基端部朝向上下方向的欲使口罩主体变形的力,但即使所施加的力作用于中央部分,也能够利用缺口来分散、吸收该力从而抑制变形。

但是,由于缺口位于口罩主体的中央部,因此从挂耳部的固定端部到缺口的分开距离变得比较大,无法从挂耳部的基端部向缺口传递力而分散、吸收该力,有可能导致在基端部和缺口之间发生变形。此外,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沿着上下方向呈直状延伸,即便在缺口处能够分散、吸收欲使口罩主体变形的力,在主视时也呈现从脸向宽度方向突出这样的样态,无法给出佩戴者看起来脸小这样的清爽的印象。

本发明是以往的一次性口罩的改良,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口罩主体的变形、能够呈现沿着脸形状的弯曲状并能够给予清爽的印象的一次性口罩。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涉及一种一次性口罩,其具有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并包括将所述上下方向的尺寸二等分的横截中心线、口罩主体以及从所述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呈环状延伸的一对挂耳部。

在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中,所述口罩主体由无纺布制的片材形成,其具有:上下端部,所述一对挂耳部的基端部位于该上下端部;位于所述上下端部之间的遮口部;以及沿着所述两侧边缘在所述上下方向上断续地延伸的、配置有多个接合部的密封区域,所述遮口部具有由所述片材折叠而成的重叠部分构成的皱襞部和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所述皱襞部之间的非重叠部分,所述非重叠部分具有位于所述横截中心线的下方的弯折诱导部。

所述弯折诱导部由未配置所述多个接合部的非密封区域形成。在该口罩中,能够在非密封区域中分散、吸收欲使口罩主体变形的力。

所述非密封区域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尺寸大于所述多个接合部之间的所述上下方向的分开尺寸。在该口罩中,能够在非密封区域可靠地分散、吸收欲使口罩主体变形的力,而不是在多个接合部之间分散、吸收欲使口罩主体变形的力。

所述多个接合部是所述片材的热熔接部分,其所述宽度方向的尺寸为2mm以下,其自所述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在所述宽度方向上的分开尺寸为7mm以下,因此多个接合部未自口罩主体的侧边缘较大程度地分开。在该口罩中,能够抑制位于比侧边缘靠宽度方向的外侧的位置的边缘部以自佩戴者的脸悬浮的方式分开。

所述非密封区域位于将所述片材弯折成截面ω状而形成的、在所述上下方向上分开相对的一对所述皱襞部之间。在该口罩中,由于非密封区域位于处于皱襞部之间的具有单层构造的非重叠部分,因此能够在非重叠部分使口罩主体的一部分弯曲。

所述口罩主体在位于最下方的所述皱襞部和所述挂耳部的所述基端部之间的分开部分还具有第2非密封区域。在该口罩中,第2非密封区域也能够与第1密封区域一同以使口罩主体的一部分弯曲的方式进行作用。

所述非密封区域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与所述横截中心线分开约2.0mm~4.0mm。在该口罩中,由于非密封区域位于口罩主体的下侧部分,因此能够分散、吸收以挂耳部的基端部为起点的欲使口罩主体变形的向上的力。

所述口罩主体还具有上下端边缘以及所述上下端边缘和所述两侧边缘交叉的角部,所述角部为曲状。在该口罩中,角部呈曲状,该口罩整体呈现具有圆度的外观,外观性优异。

所述弯折诱导部由从所述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向所述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的缺口部形成。在该口罩中,能够利用缺口部分散、吸收欲使口罩变形的力而使口罩沿着脸弯曲。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由于在佩戴状态下能够在非重叠部分分散、吸收欲使口罩主体变形的力,因此能够抑制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部离开脸。此外,由此,口罩主体的下侧部分朝向脸移动,在主视时能够给出比以往的口罩清爽的印象。

附图说明

附图表示本发明的特定的实施方式,不仅包括发明的不可欠缺的结构,也包括可选的和优选的实施方式。

图1是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一次性口罩的正面观察到的俯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切断并从外表面观察口罩的一个侧部侧的立体图。

图3是图2所示的由iii线包围的区域的放大图。

图4是佩戴状态的口罩的侧视图。

图5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图4所示的沿着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佩戴状态的口罩的主视图。

图8是另一个实施例的与图6相同的剖视图。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的与图1相同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的实施方式涉及图1~图9所示的一次性口罩,不仅包括发明的不可欠缺的结构,也包括可选的和优选的结构。

<第1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4,作为本发明的一次性口罩的一例而示出的口罩10具有上下方向y和宽度方向x,并包括皮肤相对面和与该皮肤相对面相对的非皮肤相对面、将上下方向y的尺寸二等分的横截中心线q、口罩主体20、以及从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20c、20d延伸的环状的一对挂耳部30。

口罩主体20由纤维无纺布制的基材片21形成,其具有沿着宽度方向x呈直状延伸的上端边缘20a、向下方略微凸曲地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的下端边缘20b、以及在上端边缘20a和下端边缘20b之间沿着上下方向y延伸的两侧边缘20c、20d。此外,口罩主体20还具有:上端部22和下端部23,一对挂耳部30的基端部(固定两端部)31位于该上端部22和下端部23;以及遮口部(中间部)24,其在上下方向y上位于上端部22和下端部23之间并且与佩戴者的口相对。口罩主体20还具有上下端边缘20a、20b与两侧边缘20c、20d交叉的曲状的角部27。由于角部27具有曲状而不是尖锐状,因此,即使佩戴者的脸接触到角部27也不会感觉刺激。

口罩主体20(口罩1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两侧边缘20c、20d的长度尺寸)w1为60mm~100mm,宽度方向x的尺寸(上端边缘20a和下端边缘20b的长度尺寸)l1为140mm~180mm。在口罩主体2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l1为140mm以下的情况下,无法充分地包覆成人佩戴者的标准大小的颌部,在宽度方向x的尺寸l1为180mm以上的情况下,有可能无法在后述的遮口部24的非重叠部分29b使口罩主体20弯曲。

形成口罩主体20的基材片21包括位于皮肤相对面侧的内层片25和位于非皮肤相对面侧的外层片26。内层片25和外层片26利用沿着口罩主体20的外周缘断续地延伸的外周密封区域40互相接合。外周密封区域40由在其延伸方向上分开预定尺寸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41形成。外周密封区域40具有:上侧密封区域42,其由沿着口罩主体20的上端边缘20a向宽度方向x断续地延伸的两条线构成;下侧密封区域43,其沿着下端边缘20b向宽度方向x断续地延伸;以及侧部密封区域(密封区域)44,其沿着两侧边缘20c、20d向上下方向y断续地延伸。

内层片25和外层片26例如是含有热熔接性纤维的、质量10g/m2~40g/m2的具有透气性的纤维无纺布片,其可以由熔喷纤维无纺布、纺粘纤维无纺布、sms纤维无纺布以及热风纤维无纺布等各种公知的纤维无纺布形成。此外,优选的是,内层片25使用皮肤触感良好的纤维无纺布,外层片26使用片材强度比较强的纤维无纺布,虽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内层片25和外层片26之间夹设具有过滤微粒的过滤功能的片材。优选的是,挂耳部30能够弹性地伸缩,其能够由无纺布、织布、塑料薄膜、松紧带等公知的材料形成。

外周密封区域40是在断续地配置的多个接合部41将内层片25和外层片26互相熔接的熔接密封线,两片25、26仅在外周密封区域40相接合,在其他的部分互相不接合。因而,与两片25、26的内表面整体互相接合的情况相比,口罩10整体的柔软性和透气性优异。

参照图3,外周密封区域40的接合部41是由一对短边和一对长边划成的大致长方形状,在上侧密封区域42和下侧密封区域43中,以长边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方式配置接合部41,形成沿上下方向y延伸的两个密封线。此外,上侧密封区域42的密封线之间的上下方向y的分开尺寸大于下侧密封区域43的密封线之间的上下方向y的分开尺寸。利用由多个接合部41构成的外侧线44a和由位于遮口部24的下方侧的两个接合部41构成的内侧线44b形成侧部密封区域44。侧部密封区域44具有在侧部密封区域41中接合强度最强的宽幅接合部45,在该宽幅接合部45,内侧线的接合部41和外侧线的接合部41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此外,外侧线44a的接合部41之间的分开尺寸(节距)在遮口部24的下方侧比其他的部分大,侧部密封区域44还具有未配置接合部41的第1非密封区域(弯折诱导部)51和位于宽幅接合部45的下方的第2非密封区域52。

参照图2,在上侧密封区域42的密封线之间配置有沿着宽度方向x延伸的弹性带片60。弹性带片60介于内层片25和外层片26之间,具体地讲是夹持固定于在形成上侧密封区域42的两个密封线之间形成的筒状的空间内。在弹性带片60的两端的宽度方向的外侧配置有用于限制弹性带片60的宽度方向x的移动的接合部41c。

内层片25的上下端边缘部比外层片26的下端边缘部向上下方向y的外侧延伸出来,该伸出部25a、25b向上下方向y的内侧弯折成曲状,并利用上侧密封区域42和下侧密封区域43固定于外层片26的非相对面侧。此外,通过该伸出部25b弯折成曲状,从而口罩主体20的下端边缘20b具有朝向下方缓慢地弯曲的形状。该曲状的下侧边缘20b和口罩主体20的曲状的角部27互相结合,口罩10整体呈现带有圆度的外观。

挂耳部30具有位于口罩主体20的上端部22和下端部23的一对固定端部(基端部)31以及在固定端部31之间呈环状延伸的自由部32。基端部31分别熔接于口罩主体20的上端部22和下端部23,在上端部22和下端部23形成有用于固定基端部31的矩形的密封区域34。密封区域34具有比基端部31的外形大一圈的矩形。通过密封区域34比基端部31的外形大,从而基端部31相对于口罩主体20而言具有所需要的剥离强度,即使在佩戴过程中对基端部31作用欲将其剥离的力,也不会容易地剥离。

参照图1~图3,下侧密封区域43沿着口罩主体20的下端边缘20b呈曲状延伸,其两端部延伸到位于下端部23的密封区域34。此外,侧部密封区域44处于与位于上端部22的密封区域34重叠且与位于下端部23的密封区域34重叠的位置。因而,在俯视口罩10时,侧部密封区域44的密封部41和下侧密封区域43的密封部41与密封区域34互相重叠。因此,在密封区域34中,虽然由于片材的熔接部分集中而接合强度升高、且刚性变得比较高,从而接触到皮肤时有可能产生强烈的刺激,但由于密封区域34所处的角部27是圆弧形状,因此,即使接触到皮肤也不会产生强烈的刺激。

口罩主体20的遮口部24具有将基材片21弯折成褶状而形成的沿宽度方向x延伸的多个皱襞部28。皱襞部28从上侧依次具有在口罩主体20的非皮肤相对面侧向上凸的第1皱襞部28a~第3皱襞部28c和在第3皱襞部28c的下方向下凸的第4皱襞部28d。基材片21在第3皱襞部28c和第4皱襞部28d弯折成截面ω状。遮口部24通过被实施该褶加工而具有基材片21折叠而层叠成多层的重叠部分29a和位于第3皱襞部28a和第4皱襞部28d之间的、基材片21未折叠的具有单层构造的非重叠部分29b。侧部密封区域44的未配置接合部的第1非密封区域51位于遮口部24的非重叠部分29b。此外,第2非密封区域52从皱襞部28d延伸到下端部23的基端部31所处的位置。

参照图4~图6,在口罩10的佩戴状态下,非重叠部分29b的一部分以在前后方向上折叠的方式弯曲,延伸到非重叠部分29b的下方的下侧部分70以沿着佩戴者的脸形状的方式向后方移动。具体地讲,非重叠部分29b以与脸呈面状接触的方式向口罩10的皮肤相对面侧弯折,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w1变小。

参照图5,在佩戴口罩10时,在将挂耳部30挂绕于佩戴者的耳部的状态下,通过向斜后方拉伸挂耳部30,从而对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作用朝向上下方向y的欲使该口罩主体20变形的力。具体地讲,在口罩主体20的上端部22从挂耳部30的基端部31作用向下的力f1,在下端部23从基端部31作用向上的力f2。这样,由于对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作用在上下方向y上互相朝向相反方向的力f1、f2,从而有可能导致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自脸悬浮,产生间隙。另外,由于在佩戴状态下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呈弯曲状,因此向下的力f1沿着两侧边缘部的形状向斜下方(向上的力f2是向斜上方)进行作用。

此外,通常的口罩具有两侧边缘呈直状延伸的矩形,口罩主体的上侧部分和下侧部分的宽度尺寸相同。另一方面,由于佩戴者的脸的下脸颊部与上脸颊部相比宽度尺寸变小,因此包覆下脸颊部的口罩主体的下侧部分成为自脸向横向突出的样态,易于在脸和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部之间产生间隙。并且,由于口罩主体的下侧部分这样向横向突出,从而在主视时成为佩戴者的下脸颊部整体被完全包覆的状态,有可能给出佩戴者的脸比实际的尺寸大这样的印象。

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中,通过在非重叠部分29b吸收、分散从下端部23的基端部31向上的力f2,从而能够抑制以下这种情况:该向上的力f2与从上端部22的基端部31朝向下方的力f1互相相反地进行作用而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以自脸悬浮的方式离开。非重叠部分29b通过分散、吸收向上的力f2而以向上方凸出的方式朝向口罩主体20的皮肤相对面侧弯折,该非重叠部分29b的一部分在前后方向上重合并形成褶。这样,在口罩10的佩戴状态下,通过在非重叠部分29b形成能够伸展的褶,从而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缩小,并且口罩主体20呈现沿着脸形状的弯曲状。

参照图7,由于口罩主体20的下端边缘20b具有向下方略微凸曲的形状,因此与下端边缘沿着宽度方向x呈直状延伸的情况相比,位于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的挂耳部30的基端部31在上下方向y上与下端边缘20b分开。因此,基端部31附近在挂耳部30的拉伸应力的作用下贴合于脸,而在观察口罩10的外观时,位于该基端部31的下方的两侧边缘部的第2下侧部分72成为离开脸并向斜前方突出的状态。这样,成为从非重叠部分29b延伸到基端部31的第1下侧部分71朝向脸贴合、而从基端部31延伸到下端边缘20b的第2下侧部分72以离开脸的方式向斜前方立体地突出的样态,因此在口罩10的主视图中,口罩主体20的下侧部分70整体宽度变窄而脸的一部分露出,与脸整体被口罩主体20包覆的情况相比,能够给出佩戴者的脸较小这样的清爽的印象。

例如,在成为向上的力f2的起点的挂耳部30的基端部31与作为刚性变化点的非重叠部分29b之间的分开尺寸比较大的情况下,无法使力f2充分地进行作用,在脸的活动等的影响下口罩主体20在非重叠部分29b不弯曲而是在其他的部分弯曲,并且无法使口罩主体20的下侧部分70变形。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中,由于非重叠部分29b位于下端部23的基端部31的附近,因此力f2充分地作用于非重叠部分29b,能够使其弯曲。

为了这样在非重叠部分29b分散、吸收力f2并设为弯曲起点,优选的是,非重叠部分29b位于口罩主体20的下方侧,具体地讲,在口罩主体2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为约60mm~100mm的情况下,优选的是与口罩主体20的横截中心线q在上下方向y上分开约2.0mm~4.0mm。由于非重叠部分29b与横截中心线q在上下方向y上的分开尺寸r3为约2.0mm~4.0mm,因此从挂耳部30的基端部31朝向上方的力f2在非重叠部分29b被分散、吸收,在佩戴状态下能够以该非重叠部分29b为起点进行弯曲。

再次参照图3,在非重叠部分29b,为了使遮口部24的一部分弯曲,优选的是刚性比较低,并且优选的是未配置会提高刚性这样的侧部密封区域44的接合部41。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未配置接合部41的第1非密封区域51位于非重叠部分29b,因此该第1非密封区域51作为弯折诱导部进行作用,非重叠部分29b的刚性具有预定的比较低的刚性,能够更可靠地吸收、分散向上的力f2。为了起到该效果,优选的是,第1非密封区域51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l3大于侧部密封区域44的多个接合部41之间的分开尺寸(节距)r2。其原因在于,在尺寸l3与分开尺寸r2相同或者小于该分开尺寸r2的情况下,有可能不是在第1非密封区域51,而是在侧部密封区域44的接合部41之间的分开部分吸收、分散向上的力f2地进行弯曲,有可能无法使口罩主体20整体弯曲成预定的形状。

具体地讲,第1非密封区域51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比非重叠部分29b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大,其上下方向y的尺寸l2优选为约8mm~12mm。此外,参照图6,第1非密封区域51和位于非重叠部分29b的上侧的重叠部分29a在俯视时互相重叠的部分75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l5优选为约1mm~3mm。通过第1非密封区域51和与非重叠部分29b邻接的重叠部分29a在俯视时重叠,从而能够抑制第3皱襞部28c和非重叠部分29b的片材的层叠张数所引起的急剧的刚性变化导致形成较深的褶裥,并能够使非重叠部分29b附近沿着脸弯曲成弯曲状。

参照图3,接合部41的宽度方向x的尺寸w2优选为1mm以下,至少为约2mm以下,其上下方向y的尺寸l4优选为约1.5mm,至少为约2.0mm以下,其与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20c、20d在宽度方向x上的分开尺寸r1优选为4mm以下,优选至少为7mm以下。通过接合部41具有该宽度尺寸w2、上下方向y的尺寸l4,从而能够在侧部密封区域44使口罩主体20的侧边缘部贴合于佩戴者的皮肤并抑制在与脸之间产生间隙。另一方面,在接合部41的宽度尺寸为2mm以上的情况下,侧部密封区域44具有比较高的刚性,口罩主体20的侧边缘部有可能无法呈现沿着脸形状的弯曲状。

此外,在接合部41的分开尺寸r2为7mm以上的情况下,在佩戴状态下,口罩主体20的位于比接合部41靠宽度方向x的外侧的位置的侧边缘部分向离开脸的方向弯折,有可能在脸和口罩主体之间产生间隙。由于与各皱襞部28a~28d重叠的接合部41是在佩戴状态下皱襞部28a~28d展开时有可能成为使该皱襞部28a~28d向与展开方向不同的方向变形的作用点的部分,因此优选的是位于尽量远离皱襞部28a~28d的中心侧的位置,此外,由于在接合部41的宽度尺寸w2较大时该变形的程度变大,因此可以说优选的是尺寸w2尽量小。

侧部密封区域44的内侧线44b与外侧线44a的接合部41在宽度方向x上排列的宽幅接合部45位于皱襞部28d,该皱襞部28d位于非重叠部分29b的下侧。通过这样在皱襞部28d的宽度方向x上的较大范围内配置由接合部41构成的高刚性部分,从而能够在比较大的范围内在非重叠部分29b中分散、吸收向上的力f2,能够使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弯曲。此外,口罩主体20在位于皱襞部28d和挂耳部30的基端部31之间的分开部分具有第2非密封区域52,其能够与第1非密封区域51一同作为使第1下侧部分71向后方弯曲的起点发挥作用。但是,第2非密封区域52由于与成为向上的力f2的基点的基端部31邻接,因此不会因受到对基端部31施加的拉伸应力的影响而以此处为起点进行弯曲。

像已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非重叠部分29b形成在将基材片21弯折成ω状而形成的皱襞部28c、28d之间,因此重叠部分29a与非重叠部分29b的刚性差变得比较大,非重叠部分29b易于成为弯曲起点。即,通过将基材片21弯折成ω状,从而相对于非重叠部分29b具有基材片21的单层构造的方式而言,位于其上下方侧的重叠部分29a具有基材片21折成三折而形成的3层构造,例如可以说,与后者为两层构造的情况相比产生更大的刚性差,非重叠部分29b易于成为弯曲起点。

除了这样将基材片21弯折成ω状来使非重叠部分29b和重叠部分29a的片材张数不同之外,既可以采用各种公知的弯折方法,也可以是,即使重叠部分29a和非重叠部分29b的张数相同,也通过使片材的总质量不同等来使非重叠部分29b作为弯曲起点发挥作用。因而,例如也可以是,即使在口罩主体20的非皮肤相对面侧以使皱襞部28a~28d全部向下方凸出的方式弯折基材片21的情况下,也通过将皱襞部28c与皱襞部28d之间的上下方向y的分开尺寸设为约4mm而形成成为弯曲起点的非重叠部分29b。此外,为了在非重叠部分29b可靠地吸收、分散向上的力f2,也可以在非密封区域51的存在区域设置缺口部。在该情况下,也能够在缺口部阻截向上的力f2而抑制口罩主体20的变形。

再次参照图5,由从口罩主体20的下侧部分的皮肤相对面与佩戴者的脸抵接的部分p1朝向下端边缘20b垂下的垂线k1以及连接抵接的部分p1和位于口罩主体20的最下方的最下点p2的假想线k2构成的夹角α优选为约10度~20度。其原因在于,在夹角α为20度以上的情况下,在口罩主体20是比较小的尺寸(例如宽度尺寸为150mm以下)的情况下,立体地弯曲的下侧部分70显眼,在观察口罩10的外观时,有可能给出佩戴者的脸比实际纵长的印象。

图8是另一个实施例的与图6相同的图。参照图8,在本实施例中,在佩戴状态下,与图6的弯折样态不同,以向下方凸的方式朝向口罩主体20的皮肤相对面侧弯折,形成能够伸展的褶。根据该弯折样态,也能够使口罩主体20的上下方向y的尺寸w1缩小,口罩主体20以沿着脸的方式贴合。

<第2实施方式>

图9是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10的与图1相同的主视图。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的基本结构与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10的基本结构相同,因此以下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的口罩10中,与第2实施方式的口罩10不同,在遮口部24未形成多个皱襞部,口罩主体20整体具有由内层片25和外层片26形成的没有凹凸形状的平面的外形。在口罩主体20的两侧边缘部,从两侧边缘20c、20d朝向宽度方向x的内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大致字母v形的缺口部(弯折诱导部)90位于横截中心线q的下方。由于缺口部90位于横截中心线q的下方,因此与该缺口部90位于横截中心线q上或者其附近的情况相比,在佩戴时能够可靠地吸收、分散从口罩主体20朝向上方的力f2,能够抑制口罩主体20的变形。从横截中心线到缺口部90的上下方向y的分开尺寸r3为约2.0mm~4.0mm。缺口部90除了是大致字母v形之外,也可以是单个或多个直状、曲状等各种公知的形状。此外,也可以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地在遮口部24形成有多个皱襞部28,在该情况下,缺口部90通过位于非重叠部分29b而作为弯折诱导部进一步发挥功能。

此外,挂耳部30的基端部31借助密封区域34固定于口罩主体30的皮肤相对面侧。通过这样挂耳部30的基端部31固定于口罩主体30的皮肤相对面侧,从而与基端部31固定于口罩主体30的非皮肤相对面侧的情况相比,能够扩大挂耳部30的可动范围。因而,例如在独立包装时,不弯折角部27就能够将挂耳部30以层叠于口罩主体20的皮肤相对面侧的状态收纳。

构成口罩10的构件只要没有特别的标明,就能够没有限制地使用除了本说明书所记载的材料之外的在这种领域中通常使用的公知的材料。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使用的“第1”和“第2”等用词只是用于区分相同的要素、位置等。

附图标记说明

10、一次性口罩;20、口罩主体;20a、口罩主体的上端边缘;20b、口罩主体的下端边缘;20c、20d、口罩主体的侧边缘;22、上端部;23、下端部;24、遮口部;27、角部;28a~28d、皱襞部;29a、重叠部分;29b、非重叠部分;30、挂耳部;31、挂耳部的基端部(固定端部);40、外周密封区域;41、接合部;42、侧部密封区域(密封区域);51、第1非密封区域(弯折诱导部);52、第2非密封区域;90、缺口部(弯折诱导部);l1、口罩主体的上下方向的尺寸;l4、接合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q、横截中心线;r1、接合部与口罩主体的两侧边缘之间的宽度方向的分开尺寸;r3、非密封区域与横截中心线之间的上下方向的分开尺寸;x、宽度方向;y、上下方向。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