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扣具、安全扣具组、安全防护装置及安全服衣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6215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安全扣具、安全扣具组、安全防护装置及安全服衣襟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连接件及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安全扣具、安全扣具组、安全防护装置及安全服衣襟。



背景技术:

在现实生活中常会用到用于传递力的具有柔韧性的织带,为了让织带之间既具有高强度连接在一起又具有可以断开连接的功能,常常会采用可以扣合或打开的扣具来实现两条织带的连接。尤其在需要高强度连接织带的用品上,如背包,极限运动保护装备,安全服,汽车内安全带固定点连接装置,汽车内使用的儿童安全带连接扣具等应用环境。在这些产品上可以使用单独的扣具或者扣具组合来实现对织带的连接。

现有技术中的一种扣具采用了通过锁定件来锁定上下盖的方式,对于两条织带的连接锁定采用下面的方案:在上下盖相同的一侧相应地设置第一方形扣,用于将第一织带的端头穿过这两个第一方形扣,第二织带的端头连接一个设有阻挡部的第二方形扣。在该扣具需要锁定时,将第二方形扣从上下盖之间穿过,并将其阻挡部压合在其余两个方形扣之间,当上下盖扣合时,就可以阻挡第二方形扣脱出;在该扣具需要解锁时,打开上盖,即可使第二方形扣脱出。

该扣具虽然能满足织带的锁定与解锁需求,但是在实现锁定时第二织带需要整体穿过上盖与下盖之间,并通过上下盖的相互扣合压紧第二织带,容易出现压合力不紧而使该条织带发生错动的现象,从而导致织带连接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安全扣具、安全扣具组、安全防护装置及安全服衣襟,能够提高连接的稳定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扣具,包括:上盖、下盖和至少两个各自具有阻挡部位的连接部件,所述连接部件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地设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之间,能够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扣合时使相对阻挡的所述连接部件具有稳定的连接状态,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打开时使相对阻挡的所述连接部件失去稳定的连接状态。

进一步地,相互配合的所述连接部件上下贴合设置,所述阻挡部位为设在所述连接部件上的阻挡凸台,用于在相互配合的所述连接部件向外拉动时顶靠在一起以阻挡所述连接部件相互脱离。

进一步地,还包括锁定件,能够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扣合时进行限位锁定,在所述锁定件被施加外力时解除对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的锁定。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的一端为可转动连接,所述锁定件设在远离转动连接的另一端且与所述下盖活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在转动连接处设有扭簧。

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锁定件和所述下盖连接,用于在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扣合时使锁定件复位,以对所述上盖进行限位锁定。

进一步地,还包括顶出机构,所述顶出机构设在所述下盖内,且在释放状态下对靠近所述上盖的所述连接部件施加顶出力,所述顶出机构能够在所述锁定件解除对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的锁定时同时解除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件的连接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顶出机构包括顶块和与所述锁定件连接的高度调整机构,所述顶块与至少一个所述连接部件相对设置,所述高度调整机构能够在所述锁定件解除对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的锁定时将所述顶块顶起,以对靠近所述上盖的所述连接部件施加顶出力。

进一步地,所述高度调整机构包括滑动件、定位销和第二弹簧,所述下盖内设有导向槽,所述滑动件活动地设在所述导向槽内并与所述锁定件连接,所述滑动件内设有供所述顶块沿所述安全扣具的长度和厚度方向运动的容置空间,所述顶块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一端与待顶起的所述连接部件相对,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弹簧;所述滑动件的侧壁上设有连续的第三槽口,所述定位销与所述顶块连接并穿过所述第三槽口,且被限制在所述第三槽口内,所述第三槽口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对应定位销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能够使所述定位销在所述锁定件处于限位锁定状态时位于所述锁定位置,在所述锁定件被施加外力时位于所述解锁位置,并使所述顶块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下弹起。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槽为具有中空腔体的框架形结构,所述滑动件活动地穿设于所述中空腔体内并与所述锁定件连接,所述导向槽与所述连接部件相对的面设有供所述顶块穿过的第一槽口,与所述连接部件相邻的两侧设有供所述定位销穿过的两个对称的第二槽口,所述顶块安装在所述容置空间内且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槽口与待顶起的所述连接部件相对,所述定位销与所述顶块连接并穿过所述第二槽口和所述第三槽口,且被限制在所述第二槽口和所述第三槽口内。

进一步地,所述顶块的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弹簧,且所述第二弹簧被限制在所述定位销与所述下盖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槽口为l形槽口,所述锁定件被施加外力并带动所述滑动件运动使得所述定位销位于所述l形槽口的直角处时,所述顶块能够在所述第二弹簧的作用弹起。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连接部件的用于安装连接件的一端位于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扣合的空间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下盖内部设有定位槽,其中一个所述连接部件嵌设在所述定位槽内,其余所述连接部件的阻挡部位分别与嵌设在所述定位槽内的所述连接部件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设置,且至少两个所述连接部件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用于安装连接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件为两个,所述阻挡部位对称地设在两个所述连接部件相互靠近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件为三个,包括: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和第三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嵌设在所述定位槽内,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件的阻挡部位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设置,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的阻挡部位包括:并排设在靠近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打开方向的内边上的两个阻挡凸台。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设有一个供所述连接件安装的接口,所述接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与所述阻挡部位相对的另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设有三个供所述连接件安装的接口,其中一个所述接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与所述阻挡部位相对的另一端,其余两个所述接口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与所述阻挡部位相邻的两端。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件为五个,包括:第一连接部件、第二连接部件、第三连接部件、第四连接部件和第五连接部件,所述第一连接部件嵌设在所述定位槽内,设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件上的阻挡部位包括:并排设在靠近所述上盖和所述下盖打开方向的内边上的第一阻挡凸台和第二阻挡凸台,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件和所述第三连接部件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设置,以及分别设在所述第一阻挡凸台和所述第二阻挡凸台外侧相邻内边上的第三阻挡凸台和第四阻挡凸台,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部件和所述第四连接部件相对阻挡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件为连接框架,所述阻挡凸台沿着所述连接框架的内边设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扣具组,包括至少两个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安全扣具。

进一步地,还包括间距支撑件,至少两个所述安全扣具的下盖均固定在所述间距支撑件上,以保证至少两个所述安全扣具之间的距离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间距支撑件与所述安全扣具的下盖通过多组凸凹配合结构实现固定。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扣具包括锁定件,能够通过单手直接向外拉动所述锁定件以实现至少两个所述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

进一步地,所述安全扣具包括锁定件,所述安全扣具组还包括延长牵引装置,所述延长牵引装置同时与各个所述锁定件连接,能够通过拉动所述延长牵引装置使得各个所述锁定件解除锁定,以实现至少两个所述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安全扣具的设置形式使得所述锁定件同向设置,各个所述锁定件通过一条延长牵引装置顺次连接,能够通过拉动所述延长牵引装置的端头使得各个所述锁定件脱离锁定位置,以实现至少两个所述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

进一步地,至少两个所述安全扣具的设置形式使得所述锁定件同向设置,各个所述锁定件通过延长牵引装置并联,能够通过拉动所述延长牵引装置使得各个并联的所述锁定件脱离锁定位置,以实现至少两个所述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

进一步地,所述延长牵引装置为与各个所述锁定件连接的柔性钢丝绳或柔性织带,或者为与每个所述锁定件一体延长的便于拉动的操作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防护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安全扣具和安全扣具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安全服衣襟,包括安设在衣襟上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安全扣具和安全扣具组。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的安全扣具,通过连接框架的配合来实现各类连接件的连接与脱离,连接框架上设置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地设在上盖和下盖之间,能够在上盖和下盖在扣合和打开时分别使相对阻挡的连接框架具有稳定的连接状态或者失去稳定的连接状态。此种安全扣具采用的连接结构较为简单,而且通过上盖和下盖对连接框架的限位即能对连接件的连接状态进行锁定,能够尽量避免由于连接件晃动而影响连接状态,从而提高连接稳定性;另外,上盖和下盖之间能够自由灵活地打开,打开幅度也不受限制。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安全扣具组中包括两个锁定件同向设置的安全扣具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安全扣具组在锁定件解除对上盖解锁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安全扣具组在其中一侧的连接框架脱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安全扣具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安全扣具中包括三个连接框架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的安全扣具处于锁定件解除对上盖锁定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5所示的安全扣具处于锁定件解除对上盖锁定状态的侧视图;

图8为图5所示的安全扣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安全扣具中顶出机构的一个实施例中顶块处于锁定状态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安全扣具中顶出机构的一个实施例中顶块处于顶出状态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0所示顶出机构处于顶出状态的侧视图;

图12为本发明安全扣具中包括三个连接框架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所示安全扣具的分解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的安全扣具组中包括两个锁定件同向设置的图12所示安全扣具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的安全扣具组中包括两个锁定件相对设置的图1中安全扣具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5所示安全扣具组在其中一侧的连接框架脱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安全扣具组的分解示意图;

图18为本发明的安全扣具组中包括两个锁定件同向设置的图1所示安全扣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的安全扣具组中包括两个锁定件同向设置的图5所示安全扣具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的安全扣具组中包括两个锁定件同向设置的图12所示安全扣具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的组合。

本发明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左”、“右”、“长度”、“宽度”和“厚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图1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中,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扣具,旨在使该扣具对各类连接件的连接更加稳定,其中,连接件可以是带连接件、绳连接件或者固定扣等。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安全扣具包括:上盖、下盖和至少两个各自具有阻挡部位的连接部件,在不同的实施例中,上盖的标号为1.1、2.1和3.1,下盖的标号为1.2、2.2和3.2,在后续描述到具体实施例时再引入相应的标号。其中,以带连接件为例,至少一个连接部件用于连接带连接件,其余的连接部件可以根据情况连接带连接件或者与固定扣连接。而且连接部件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地设在上盖和下盖之间,能够在上盖和下盖扣合时使相对阻挡的连接部件具有稳定的连接状态,在上盖和下盖打开时使相对阻挡的连接部件失去稳定的连接状态。优选地,带连接件可以是织带或者其它柔性带。

下面通过与现有技术的方案进行对比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安全扣具的优点。而且下文中描述时均以连接件为织带进行说明,但这些内容也同样适用于其它类型的连接件。

首先,现有技术的扣具为了实现两条织带的连接需要在上下盖和织带上设置三个方形扣,而且在解锁时可脱离的方形扣上还设有阻挡部,使得结构较为复杂,上下盖的加工也不方便。而本发明的安全扣具通过独立于上盖和下盖的连接部件对织带进行连接,简化了安全扣具的结构,使加工较为方便。

其次,现有技术的扣具在实现锁定时,第二织带需要整体穿过上下盖之间,并通过上下盖的相互扣合压紧第二织带,由于织带为柔性材料,在压合力不紧时第二织带可能发生错动的现象,使得连接稳定性较差。而本发明的安全扣具,通过连接部件的配合来实现连接件的连接与脱离,而且连接部件上设置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地设在上盖和下盖之间,能够在上盖和下盖在扣合和打开时分别使相对阻挡的连接部件具有稳定的连接状态或者失去稳定的连接状态。由于连接部件为刚性件,仅需通过上盖和下盖对连接部件的限位即能对连接件的连接状态进行锁定,因而能够提高织带连接的稳定性。

另外,现有技术的扣具在上下盖的同侧相应地设置第一方形框,第一织带需要穿设两个第一方形框实现连接,在对扣具解锁时,不仅会限制上盖弹起的幅度,也会使上盖在弹起的过程中受到第一织带的阻力,影响上盖弹起的灵活性。而本发明的扣具中,织带的连接与上盖和下盖无关,因而上盖和下盖之间打开的过程中,打开幅度与受到阻力均不会受到织带的影响。

该实施例中的连接部件可以是任意能够实现阻挡功能的结构,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给出一种连接部件的实现形式。以图4为例进行说明,连接部件为连接框架,阻挡部位为阻挡凸台,阻挡凸台沿着连接框架的内边设置。采用连接框架的优点在于,能够节约材料,以减轻安全扣具的整体重量,而且连接框架的中央区域可以为其它零部件的设置提供容让空间,另外还方便利用各个边框实现定位,也便于设置阻挡凸台。考虑到采用连接框架具有诸多优点,下面给出的各个实施例均以连接框架为例进行说明,但也可适用于其它连接部件。

具体地,连接框架1.3的中央区域设有一个矩形框1.3a,矩形框1.3a的内边上设有阻挡凸台1.3b作为连接框架1.3的阻挡部位,一般地,阻挡凸台1.3b设在相互配合的连接框架1.3相互靠近的内边上。相互配合的连接框架1.3可以上下贴合设置,此处提到的上下关系仅是两个连接框架1.3的相对位置关系,在该位置关系下能够使得相互配合的连接框架1.3向外拉动时顶靠在一起,以阻挡连接框架1.3相互脱离。优选地,阻挡凸台1.3b为从矩形框1.3a的内边起沿着矩形框1.3a的厚度方向翘起的凸台。而且,阻挡凸台1.3b可以与矩形框1.3a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加工后固定在矩形框1.3a的内边上。

在此基础上,织带可以缠绕连接在连接框架1.3与阻挡凸台1.3b相对的边框上,或者也可以在连接框架的其它位置另外开设用于连接织带的接口。优选地,至少两个连接框架用于连接织带的一端位于上盖和下盖扣合的空间之外,这样可使上盖和下盖对连接框架实现最大面积的卡紧,而且连接框架缠绕织带的一端在上下表面均会高出一定厚度,将连接织带的部分设在上盖和下盖扣合的空间之外能够使扣合更加容易,并实现更加稳定的限位。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为了实现上盖与下盖的锁定,该安全扣具还包括锁定件,能够在上盖和下盖扣合时进行限位锁定,在锁定件被施加外力时解除对上盖和下盖的锁定。锁定件在不同实施例中的标号为1.4、2.6和3.6。该实施例至少可以有两种实现形式,以解锁过程中上盖打开为例进行说明。其一,锁定件可移动地连接在下盖上,在向外拉动锁定件时,锁定件解除对上盖的限位。其二,锁定件与下盖一体设置,且锁定件采用弹性材料,向外扳动锁定件使其发生变形即可解除对上盖的限位。在第一种类型的结构中,图4给出了锁定件可采用的一种结构形式,该锁定件1.4包括:连接部1.4a、操作部1.4b和锁定部1.4c,操作部1.4b设在连接部1.4a和锁定部1.4c之间,且整体形成弯折形状的结构,连接部1.4a从外部穿设到下盖1.2端部设置的槽内,并对连接部1.4a的自由端进行限位以起到限制拉出行程的作用,拨动部1.4b用于通过人手进行拨动或者通过钢丝绳进行拉动,锁定部1.4用于对上盖1.1进行限位锁定。除了这种具体的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根据功能需求构造其它结构的锁定件。

为了便于设置锁定件,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17所示的两个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上盖1.1和下盖1.2的一端为可转动连接,将销轴1.5作为枢转轴,销轴1.5的端部可以采用螺母1.7进行轴向限位,锁定件设在远离转动连接的另一端且与下盖1.2活动连接,这种连接方式使得锁定件仅需对上盖1.1进行一处限位即可实现可靠的锁定。进一步地,上盖1.1和下盖1.2在连接处与销轴1.5同轴设有扭簧1.6,扭簧1.6的设置起到辅助打开上盖1.1的作用,使得上盖1.1能够在解锁后更加快速地脱离对连接框架1.3的限制状态。虽然设置扭簧1.6具备一定的优点,但是此种安全扣具在长时间或者频繁使用后,扭簧1.6会在上盖1.1打开时带来摩擦力,因而在另一种结构形式中,也可以不设置扭簧1.6,这样不仅可以简化结构,也可以提高长期使用的稳定性。

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进一步地,如图4和图17所示,安全扣具还包括第一弹簧1.8,第一弹簧1.8的两端分别与锁定件1.4和下盖1.2连接,用于在上盖1.1和下盖1.2扣合时使锁定件1.4复位,以自动对上盖1.1进行限位锁定。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弹簧1.8可以采用拉簧或者压簧两种形式。

如果采用拉簧,则将第一弹簧的一端与锁定件位于下盖内的端部连接,另一端连接在下盖内的一个固定部上,在需要解锁向外拉动锁定件时,第一弹簧随之伸长,在需要释放锁定件以实现锁定状态时,第一弹簧缩短并复位至自由状态。

如果采用压簧,如图1至图4所示,则在锁定件1.4位于下盖1.2内的一端设置弯折部,将第一弹簧1.8抵接在锁定件1.4的弯折部与下盖1.2的侧壁之间,在需要解锁向外拉动锁定件1.4时,第一弹簧1.8也随之压缩,在需要释放锁定件以实现锁定状态时,第一弹簧1.8伸长并复位至自由状态。采用压簧的优点在于,由于安全扣具的体积较小,压簧占用的最大长度即为自由状态下的长度,因而能够节约空间,有利于安全扣具的小型化。

对于上述的实施例,为了使得安全扣具在上盖弹起时,相互配合的连接框体能够顺利地脱离,本发明的安全扣具还可包括顶出机构,顶出机构设在下盖内,且在释放状态下对靠近上盖的连接框架施加顶出力,顶出机构能够在锁定件解除对上盖和下盖的锁定时同时解除至少一个连接框架的连接状态。当采用顶出机构时可不使用前文中提到的扭簧,顶出机构在顶起靠近上盖的连接框架的同时,也会顶开上盖,来实现连接框架连接状态的解除。

本发明的实施例中,顶出机构对连接框架施加的顶出力与相互配合的连接框体之间的拉紧力方向不同,优选地为相互垂直,这样既能够使安全扣具在上盖和下盖相互扣合时,相互配合的连接框架之间具有稳定的连接状态,又能够在在上盖和下盖相互脱离使相互配合的连接框架失去稳定的连接状态时,至少一个连接框架更容易被顶出机构顶开。而且,连接框架拉紧后即使发生变形也不会破坏顶出机构和顶出力的稳定性,因此与传统的顶出部件施加的顶出力与连接部件拉紧力方向一致的安全扣具相比,本发明安全扣具的稳定性更好。

该实施例中的顶出机构在图8中体现的较为清楚,因而以图8所示的安全扣具2为例来说明顶出结构的具体结构,同时结合图9至图11所示的状态示意图来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安全扣具2中顶出机构的结构也适用于其它各种类型的实施例,例如在图1至图4,以及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顶出机构。为了描述方便,这里先对下面将会采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方向进行定义,长度方向是指在上盖或下盖所在平面内,且垂直于上盖和下盖枢转轴的方向;宽度方向是指枢转轴所在方向;厚度方向是指垂直于上盖或下盖所在平面的方向。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顶出机构2.7设在下盖2.2内,并位于需要顶起的连接框架下方。顶出机构2.7包括滑动件2.7a、顶块2.7b、第二弹簧2.7f和定位销2.7d,下盖2.2内设有导向槽2.9,例如,导向槽2.9可以设计为具有中空腔体的框架形结构,滑动件2.7a活动地穿设于导向槽2.9的中空腔体内,而且导向槽2.9在与连接框架相对的面设有供顶块2.7b穿过的第一槽口2.9a,与连接框架相邻的两侧设有供定位销2.7d穿过的两个对称的第二槽口2.9b。滑动件2.7a内设有供顶块2.7b沿安全扣具2的长度和厚度方向运动的容置空间2.7c,顶块2.7b安装在滑动件2.7a内且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槽口2.9a与待顶起的连接框架相对,另一端连接第二弹簧2.7f。滑动件2.7a的侧壁上(例如沿着安全扣具2宽度方向的侧壁)设有连续的第三槽口2.7e,定位销2.7d与顶块2.7b连接并穿过第二槽口2.9b和第三槽口2.7e,且被限制在第二槽口2.9b和第三槽口2.7e内。

其中,定位销2.7d在顶块2.7b上可以选择两种方式进行安装,一种是将定位销2.7d贯穿顶块2.7b,且两端均露出顶块2.7b的外表面;第二种是将两个定位销2.7d分别安装在顶块2.7b相对的两个侧面上,且均露出顶块2.7b的外表面。

另外,第三槽口2.7e沿自身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对应定位销2.7d的锁定位置和解锁位置,能够使定位销2.7d在锁定件2.6处于限位锁定状态时位于锁定位置(参见图9),在锁定件2.6被施加外力时位于解锁位置,并使顶块2.7b在第二弹簧2.7f的作用下弹起(参见图10),从而将相应的连接框体顶起。

其中,顶块2.7b位于滑动件2.7a内的一端与第二弹簧2.7f至少可以采用如下两种连接方式。在一种连接方式中,第二弹簧2.7的一端连接在顶块2.7b的端部,另一端连接在下盖2.2的内壁上。在第二种连接方式中,如图11所示,顶块2.7b位于滑动件2.7a内的一端穿过第二弹簧2.7f,且第二弹簧2.7f被限制在定位销2.7d与下盖2.2之间。第二种连接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使顶出机构占用的高度空间更小,便于顶出机构在安全扣具内的布局,且有利于安全扣具的小型化。

对于通过向外拉动锁定件2.6解除对上盖2.1锁定状态,且在锁定件2.6与下盖2.2之间设置第一弹簧2.8的实施例,如图9至图11所示,可将第三槽口设计为l形槽口。具体工作原理如下:当安全扣具2处于锁定状态时,锁定件2.6上设置的锁定部(参考图4中的1.4c)对上盖2.1进行限位锁定。当克服第一弹簧2.8的阻力向外拉动锁定件2.6时,滑动件2.7a也随之向右运动(基于图9和图10的方位),定位销2.7d沿着l形槽口的水平边向左运动,当定位销2.7d位于l形槽口的直角处时,顶块2.7b可在第二弹簧2.7f的作用下向上弹起,从图11所示的安全扣具的侧视图可以看出,与现有技术相比,上盖2.1相对于下盖2.2可以达到较大的展开幅度,参见图10所示的状态示意图,此时定位销2.7d处于解锁位置。当安装连接框架时,就会克服第二弹簧2.7f的阻力压下顶块2.7b,从而使定位销2.7d沿着l形槽口的竖直边向下运动,当定位销2.7d位于l形槽口的直角处时,滑动件2.7a在第一弹簧2.8的回复力下向左运动,相应地定位销2.7d沿着l形槽口的水平边运动到最右端,参见图9所示的状态示意图,此时定位销2.7d处于锁定位置。

在上述关于顶出机构的各个实施例中,滑动件2.7a、定位销2.7d和第二弹簧2.7f从实现的功能来讲可以概括为高度调整机构,高度调整机构与锁定件连接,能够在锁定件解除对上盖和下盖的锁定时将顶块顶起,以对靠近上盖的连接部件施加顶出力。此种高度调整机构利用了第二弹簧的复位力来施加顶出力,除此之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以在锁定件与顶块之间设置力传导组件,例如各类具有换向功能的传动机构,力传导组件作为高度调整机构,能够直接将施加在锁定件上的力传递至顶块。

而且,在另一个改进的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连接框架的安装,还可以在下盖内部设有定位槽,其中一个连接框架嵌设在定位槽内,其余连接框架的阻挡部位分别与嵌设在定位槽内的连接框架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设置,且至少两个连接框架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用于安装需要的连接件。该实施例的扣具在锁紧时,对其中一个连接框架先进行定位后,然后再安装其它连接框架就比较容易控制;在解锁时,靠近上盖的连接框架就会在顶出机构的作用下先弹起,位于定位槽内的连接框架则不会脱出,由于只断开了一处连接,更加方便下次快速使安全扣具恢复锁定状态。

在实际设计中,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连接织带需求,灵活设计连接框架以及织带连接接口的布局和数量。下面将通过几个具体的实施例结合附图来进行说明。

在第一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图15至图17所示,安全扣具1在上盖1.1和下盖1.2之间设有两个连接框架1.3,阻挡部位为设在连接框架1.3内边上的阻挡凸台1.3b,两个阻挡凸台1.3b对称地设在两个连接框架1.3相互靠近的一端。两个连接框架1.3在安装时上下贴合设置,压在下面的连接框架1.3嵌设在下盖1.2的定位槽中,该定位槽可以不严格限制连接框架1.3沿着第一织带z1拉出方向的自由度,且两个连接框架1.3在向外拉动时阻挡凸台1.3b相互抵靠在一起实现阻挡。另外,第一织带z1和第二织带z2分别缠绕连接在连接框架1.3与阻挡凸台1.3b相对的边框上。

对于图1至图4所示的实施例,其工作原理为:在通过拉环5向外拉动钢丝绳4时,安全扣具1的锁定件1.4被向外拉动,当锁定件1.4的锁定部1.4c离开上盖1.1时,从图2的状态示意图可以看出,上盖1.1在扭簧1.6的作用下弹起,顶出机构随之联动解锁,顶块将靠近上盖1.1的连接框架1.3顶起,从而使织带z2脱离安全扣具1,参见图3所示的状态示意图。同样,对于图15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通过单手向内拨动两个锁定件1.4时,也可使锁定件1.4的锁定部离开上盖1.1,从而使两个连接框架1.3的脱离连接。

在第二实施例中,需要实现三条织带的连接,该安全扣具2在上盖2.1和下盖2.2之间设有三个连接框架,包括:第一连接框架2.3、第二连接框架2.4和第三连接框架2.5。优选地,为了使安全扣具2在连接织带后受力较为均衡,可以将三个连接框架按照轴对称的方式布局,例如,在图5中,第一连接框架2.3与下盖2.1的底面平行地设在枢转轴与下盖2.2之间,第二连接框架2.4和第三连接框架2.5均位于与转动端相对的另一端,且位于第一连接框架2.3两侧成预设角度设置,锁定件2.6位于第二连接框架2.4和第三连接框架2.5之间。为了方便织带的连接,可以在这三个连接框架相互远离的一端设置接口,以供织带穿入进行连接。

上盖2.1打开后,从图6所示的示意图中可以看出,三个连接框架在相互靠近的一端均设有矩形框,设在第一连接框架2.3上的阻挡部位包括两个阻挡凸台,这两个阻挡凸台并排地设在靠近上盖2.1和下盖2.2打开方向的矩形框的内边上,在安装后呈翘起状态。相应地,第二连接框架2.4和第三连接框架2.5在对应的矩形框内边上也设有阻挡凸台,在安装后呈下弯状态,且分别与第一连接框架2.3的两个阻挡凸台相对阻挡设置。这两个阻挡凸台隔开设置,可利用两个阻挡凸台之间的空间容纳第二连接框架2.4和第三连接框架2.5内侧的边框,以使第二连接框架2.4和第三连接框架2.5能够可靠地贴合在第一连接框架2.3上,从而实现稳定的连接。

对于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第一连接框架2.3上设有一个供织带穿过的接口,接口位于第一连接框架2.3上与阻挡凸台相对且远离其余两个连接框架的一端。

对于图5至图11所示的实施例,其工作原理为:在通过拉环5向外拉动钢丝绳4时,锁定件2.6被向外拉动,当锁定件2.6的锁定部离开上盖2.1时,从图6的状态示意图可以看出,上盖2.1在扭簧的作用下弹起,当然在不设置扭簧的实施例中,上盖2.1也可在顶出机构的作用下弹起。由于上盖2.1的展开幅度不受限制,可以达到即将展平的状态,参见图7,这样方便安全扣具2中各个连接框架的安装。这时顶出机构同步解锁,顶块将靠近上盖2.1的第二连接框架2.4和/或第三连接框架2.5顶起,参见图6和图7,从而使第二连接框架2.4和第三连接框架2.5对应的织带脱离安全扣具2,第一连接框架2.3对应的织带不脱离。顶出机构的工作原理参考图9至图11,在前面已经进行了详细阐述,这里就不再赘述。

在第三实施例中,需要实现五条织带的连接,如图12至14所示,该安全扣具3在上盖3.1和下盖3.2之间设有三个连接框架,包括:第一连接框架3.3、第二连接框架3.4和第三连接框架3.5,这三个连接框架的布局形式与第二实施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连接框架3.3上设有三个供织带穿过的接口,为了这三个接口布局的方便,将第一连接框架3.3设计为t形结构,矩形框设在t形结构横部与竖部的交汇之处,并在矩形框靠近第二连接框架3.4和第三连接框架3.5的内边上设置阻挡凸台,其中一个接口位于第一连接框架3.3上与阻挡凸台相对的另一端,或者说处于t形结构竖部的自由端,其余两个接口位于第一连接框架3.3上与阻挡凸台相邻的两端,或者说处于t形结构横部的两个自由端。

该实施例的安全扣具3在解锁时,第二连接框架3.4和第三连接框架3.5对应的织带脱离安全扣具,第一连接框架2.3对应的三条织带不脱离。

在第四实施例中,需要实现五条织带的连接,该安全扣具在上盖和下盖之间设有五个连接框架,这种安全扣具未在附图中示出,它可以包括:第一连接框架、第二连接框架、第三连接框架、第四连接框架和第五连接框架,第一连接框架嵌设在定位槽内,其余连接框架贴合设置在第一连接框架上方,设在第一连接框架上的阻挡部位包括:并排设在靠近上盖和下盖打开方向的内边上的第一阻挡凸台和第二阻挡凸台,用于分别与第二连接框架和第三连接框架的阻挡部位相对阻挡设置,以及分别设在第一阻挡凸台和第二阻挡凸台外侧相邻内边上的第三阻挡凸台和第四阻挡凸台,用于分别与第三连接框架和第四连接框架相对阻挡设置。

该实施例的安全扣具在解锁时,第二连接框架、第三连接框架、第四连接框架和第五连接框架对应的织带脱离安全扣具,第一连接框架对应的织带不脱离。

对于上面给出的四种类型的实施例,上盖和下盖的外廓形状可以根据连接框架布置的方便和美观性进行灵活设计。例如,对于第一实施例中包含有两个连接框架的安全扣具,可以将上盖和下盖的轮廓设计为矩形轮廓;而对于其它几个实施例中包含有三个或五个连接框架的安全扣具,可以将上盖和下盖的轮廓设计为蘑菇状。

本发明的安全扣具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根据需求设计为安全扣具组进行使用。为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安全扣具组,包括至少两个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安全扣具。

在一些情况下,在向各个安全扣具的锁定件同步施加外力的过程中,需要最好能够使多个安全扣具保持在相对固定的位置。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5至图17所示,本发明的安全扣具组还包括间距支撑件6,至少两个安全扣具的下盖均固定在间距支撑件6上,以保证至少两个安全扣具之间的距离固定。

为了将安全扣具固定在间距支承件6上,在一种实现形式中,可以将安全扣具的下盖通过螺栓固定在间距支承件6上,例如在图15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安全扣具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按照预设的距离间隔设置,可以将间距支承件6设计为长条状,并将两个安全扣具的下盖通过螺栓固定在间距支承件6上。在另一种实现形式中,为了使得安装更加方便,如图17所示的分解示意图,间距支撑件6与安全扣具的下盖通过多组凸凹配合结构实现固定。这种固定方式能够实现快捷安装以及更换,并且可以方便地调整安全扣具之间的相对位置。具体地,可以在间距支承件6需要固定安全扣具的区域阵列设置多个凸台,并在下盖的底部设置与凸台相配合的凹槽,或者也可以将凸台和凹槽的设置位置对调。在安装时,将多个凸台嵌入到凹槽中,即可实现安全扣具的固定。

在一些紧急救援情况下,需要快速解开多个安全扣具来救人,这就需要通过简单的操作来解除多个安全扣具的连接装置。例如,降落伞起火需要快速解开多个对使用者约束扣具情形,户外运动装备在紧急情况下需要快速解开多个扣具方便救援的情形,在汽车上安放儿童安全保护装置,在发生交通事故后需要快速解开多个安全扣具让儿童快速离开危险的情形。为了满足这些紧急救援的需要,需要能够同步向各个安全扣具中的锁定件施加外力(例如拉动或扳动)时实现多个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根据对锁定件施加外力的方式不同,下面给出两种不同的类型的实现联动解锁的实施例。

在一种类型的实施例中,安全扣具组能够通过单手直接向外拉动锁定件以实现至少两个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对于这种联动解锁方式,优选地,如图15和16所示,可以使两个安全扣具沿着长度方向相对设置,以使两个锁定件相对设置,这样方便通过单手同时拨动锁定件的方式实现联动解锁。当然,这种相对设置的形式也适用于包含有两个以上安全扣具的实施例。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使得至少两个安全扣具沿着宽度方向并排设置,以使各个锁定件同向设置。不管对安全扣具采用何种布局形式,都需要将各个安全扣具的距离控制在单手能够触及的范围之内,而且最好对于不同的操作者都能够适用。

在另一种类型的实施例中,安全扣具组还包括延长牵引装置,延长牵引装置同时与各个安全扣具的锁定件连接,能够通过拉动延长牵引装置使得各个锁定件解除锁定,以实现至少两个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该实施例对于各个安全扣具之间的设置距离无特殊要求。

优选地,延长牵引装置为与各个锁定件连接的柔性钢丝绳或柔性织带,或者为与每个锁定件一体延长的便于拉动的操作件。

这里通过三种类型的具体实施例来说明延长牵引装置可以采用的具体形式。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如图14所示,延长牵引装置包括两根钢丝绳4和4’,这两根钢丝绳的一端分别与两个锁定件连接,另一端均连接在拉环5上,这样通过拉动拉环5即可实现安全扣具组的联动解锁。如果包含有更多的安全扣具,则相应地增加钢丝绳的数量。或者对于包含有两个安全扣具的实施例,也可以只采用一根钢丝绳,将钢丝绳的两端分别与两个锁定件连接,且钢丝绳处于松弛状态,这样就可以通过拉动钢丝绳的中间位置实现安全扣具组的联动解锁。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采用图18所示的安全扣具组举例说明。至少两个安全扣具的设置形式使得锁定件同向设置,例如,各个安全扣具可以沿着自身的长度方向顺次间隔设置,各个锁定件通过一条钢丝绳4顺次连接,能够通过拉动钢丝绳的端头使得各个锁定件脱离锁定位置,以实现至少两个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具体地,可以在锁定件的外表面设置一个卡环,钢丝绳4的一端设有拉环5,在装配时,可以将钢丝绳4的另一端穿过锁定件朝外的第一个安全扣具的卡环,然后经过下盖的外表面后,再穿过相邻的安全扣具的卡环,依此类推。操作者只需要向外牵引拉环5,就会使各个安全扣具实现联动解锁。

在第三种实施例中,对于两个安全扣具沿着自身长度方向顺次间隔设置的实施例,如果只采用一根钢丝绳4作为延长牵引装置,为了能够更好地保证联动解锁的同步性,可以对钢丝绳4采用下面的连接方式。如图1至图3,以及图19和图20所示,钢丝绳4的连接方式相同,均是在锁定件的外表面设置一个卡环,拉环5穿过钢丝绳4后,将钢丝绳4的一个端头固定在锁定件朝外的安全扣具(前端安全扣具)的卡环上,另一端经过前端安全扣具下盖的外表面后,将端头固定在后端安全扣具的卡环上。拉环5置于靠近前端安全扣具的锁定件的外侧,在向外拉动拉环5时,就可以使两个安全扣具实现联动解锁。另外,为了使拉环5的位置尽量保持固定,以避免大幅窜动,在钢丝绳4穿过拉环5时,还可以至少缠绕一圈,参见图19和图20。这种实现联动解锁的方式应用较为广泛,例如,图1至图3中的安全扣具1是包含有两个连接框架的实施例,图19中的安全扣具2是包含有三个连接框架并可连接三条织带的实施例,图20中的安全扣具3是包含有三个连接框架并可连接五条织带的实施例。

其中,第一和第三种实施例中的各个锁定件通过延长牵引装置并联连接,能够通过拉动延长牵引装置使得各个并联的锁定件脱离锁定位置,以实现至少两个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第二种实施例中的各个锁定件通过延长牵引装置串联连接,能够通过拉动延长牵引装置的端头使得各个串联的锁定件脱离锁定位置,以实现至少两个安全扣具的联动解锁。

本发明的安全扣具应用范围较为广泛,可以安装在任何需要实现至少两个连接件之间相互连接的场合。这里给出两种优选的应用实例。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安全防护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安全扣具或者所述的安全扣具组。安全防护装置可以是汽车座椅上的安全固定带,也可以是将儿童座椅安装到汽车座椅上的连接装置,或者运动保护装备上的固定装置等。在设计安全防护装置时,可以根据连接对象的数目和需要的布局形式,并在前述各个实施例的基础上,设计结构和功能合适的安全扣具。还可以根据需要达到的连接强度来选择安全扣具的数量。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安全服衣襟,包括安设在衣襟上的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安全扣具或者安全扣具组。安全服可以是儿童安全服,或者从事特殊作业时穿着的安全服,在安全服的衣襟上的连接带穿过并固定在安全扣具上相应的接口上。当采用安全扣具组时,可以按照前面给出的方式将至少两个安全扣具相向设置,通过单手不同手指的配合来实现联动解锁。也可以将至少两个安全扣具并排同向设置,通过向特定方向拉动延长牵引装置,即可通过一个动作实现安全扣具组的联动解锁。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安全扣具、安全扣具组、安全防护装置及安全服衣襟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