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服装剪裁模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1189阅读:2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服装剪裁模板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申请涉及服装制作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服装剪裁模板。



背景技术:

传统的服装制作过程中需要手工用尺子在衣料上丈量一定的长度或宽度,丈量后需要在相应的衣料位置上画线定位,然后再根据所画的线条进行剪裁与缝制。

目前,随着服装纺织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服装的款式、精致程度需求越来越高,衬衫作为常被挑选为正式场合穿着的一种重要服饰,其板型、缝合处的精致程度以及饱满立体度等因素都有密切影响着衬衫的质量,然而现有的技术水平通过人工用量尺组合来划线定位的操作很难保证袖窿、袖山弧线的精准度与顺畅度,袖子与前后衣片之间的接口处理的粗糙,不但影响美观而且还浪大量人力与时间,生产效率低下。

如何设计出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提高服装布料剪裁的精准性以及节约服装制作时间的剪裁工具,已经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服装剪裁模板,提高了服装布料剪裁的精准性并且极大程度上缩短了服装制作的时间。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服装剪裁模板,包括袖片基准板,前片基准板,后片基准板;

所述袖片基准板的边缘由前袖山弧线、后袖山弧线、前袖底线、后袖底线、袖口线围绕而成;

所述前基准板边缘由前肩线、前领圈线、前中心线、前腰省参考线、前片侧缝线、第一前袖窿弧线、第二前袖窿弧线、前袖窿省参考线依次围绕而成;

所述后片基准板由后肩线、后袖窿弧线、后片侧缝线、后腰省参考线、后中心线、后领圈线依次围绕而成;

所述前袖山弧线能够与所述第一前袖窿弧线配合,且所述前袖山弧线还能够与所述第二前袖笼弧线配合,所述后袖山弧线能够与所述后袖笼弧线配合。

优选的,所述袖片基准板上设有第一高度刻度线,用于控制前片袖山弧线的高度;

第二高度刻度线,用于控制后片袖山弧线的高度;

用于控制前偏袖借位量大小的第一借位刻度线和第二借位刻度线;

用于控制后偏袖借位量大小的第三借位刻度线和第四刻度线;

用于控制袖子长度的前袖刻度线和后袖刻度线。

优选的,所述袖片基准板上还设有第一倾斜度参照线,用于控制前片袖山的倾斜度;

第二倾斜度参照线,用于控制后片袖山的倾斜度;

袖肥前后分界线;用于控制前偏袖量的大小的前偏袖借位线组;

用于控制后偏袖量的大小的后偏袖借位线组。

优选的,所述第二前袖窿弧线和所述前袖窿省参考线的交叉点与所述前袖山弧线上的拐点对应,所述后袖窿弧线上设有与所述后袖山弧线上的拐点对应的定位点。

优选的,所述服装前片基准板设有,

前肩线刻度线,用于控制前小肩的长度以及倾斜度;

前直开领刻度线,用来控制开领深度以及肩端点的倾斜度;

前横开领刻度线,用于控制领子的开领宽度;

前中心刻度线,用于控制开领深度、纽扣间距及袖窿高低;

前胸围刻度线,用于量取前胸围的大小以及前片分割的位置;

前侧缝刻度线,用于控制前片侧缝线位置和前片围度的大小;

前片袖窿省刻度线,用于控制前片袖窿省的大小;

所述胸围刻度线上还设有角度量尺,所述角度量尺用于控制胸窿省的大小;所述前片基准板还设有用于控制前腰省大小的前腰省刻度线组。

优选的,所述前片基准板还设有用于控制前腰省位置和角度的第一前腰省中心线和第二前腰省中心线;

所述第一前腰省中心线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一前腰省省边线和第二前腰省省边线;

所述第二前腰省中心线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三前腰省省边线和第四前腰省省边线。

优选的,所述前片基准板还设有第一圆孔,用于定位纽扣缝合位置及描绘相关符号。

优选的,所述后片基准板设有后肩刻度线,用来控制后小肩的长度;

后横开领刻度线,用于控制后横开领的宽窄;

后中心刻度线,用于控制开领深度、纽扣间距及袖窿高低;

第二胸围刻度线,用于控制前胸围的大小以及后片分割的位置;

后片侧缝刻度线,用来控制后片侧缝线位置和后片围度的大小;

所述后片基准板还设有用于控制后腰省大小的后腰省刻度线组。

优选的,所述后片基准板还包括用于控制后小肩收省的位置和小的第一后肩省参照线和第二后肩省参照线;

用于控制后片肩胛骨高低的肩胛骨线;

所述后片基准板还设有用于控制后腰省位置和角度的第一后腰省中心线和第二后腰省中心线;

所述第一后腰省中心线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一后腰省省边线和第二后腰省中心线;

所述第二后腰省中心线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三后腰省省边线和第四后腰省省边线。

优选的,所述后片基准板还设有第二圆孔,用于定位纽扣缝合位置及描绘相关符号。

本发明所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服装剪裁模板将服装剪裁过程中所需的尺寸线与参照线集合为一体,整套模板包括袖片基准板,前片基准板、后片基准板,依据三块基准板的外边界线条可直接在布料上划出衣服特征部位线条,且三块基准板对应的弧线结合起来能够在布料上定位出衣服的特征位置,如此,剪裁服装布料时无需手拿量尺进行划线和定位,免去了传统服装剪裁布料时,需经过的测量、定位、划线等繁杂的步骤,本套模板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极大程度上提高服了装剪裁的精准性和服装制作的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袖片基准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前片基准板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后片基准板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如图1至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服装剪裁模板,包括袖片基准板1,前片基准板2,后片基准板3;

所述袖片基准板1的边缘线由前袖山弧线11、后袖山弧线12、前袖底线13、后袖底线14、袖口线15依次围绕而成;

所述前基准板2的边缘线由前肩线21、前领圈线22、前中心线23、前腰省参考线24、前片侧缝线25、第一前袖窿弧线26、第二前袖窿弧线27、前袖窿省参考线28围绕而成;

所述后片基准板3由后肩线31,后袖窿弧线32、后片侧缝线33、后腰省参考线34、后中心线35、后领圈线36依次围绕而成;

所述前袖山弧线11能够与所述第一前袖窿弧线26配合,且所述前袖山弧线11还能够与所述第二前袖笼弧线27配合,所述后袖山弧线12能够与所述后袖笼弧线32配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袖片基准板1、前片基准板2、后片基准板3可选用透明的PVC板制成,本实施例中所涉及到的刻度线和参考线等优选为印设在所述透明PVC板内部,如此能够避免长期使用后刻度线以及参考线出现磨损,影响使用效果的情况。

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服装剪裁模板,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中的服装剪裁模板将服装剪裁过程中所需的尺寸线与参照线集合为一体,整套模板包括袖片基准板1,前片基准板2、后片基准板3,依据三块基准板的外边界线条可直接在布料上划出衣服特征部位线,且三块基准板对应的弧线结合起来能够在布料上定位出衣服的特征位置,如此,剪裁服装布料时无需手拿量尺和圆规进行划线和定位,免去了传统服装剪裁布料时,需经过繁多的测量、定位、划线等步骤,本套模板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极大程度上提高服装剪裁的精准性和服装制作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袖片基准板1上设有,

第一高度刻度线101,用于控制前片袖山弧线的高度;

第二高度刻度线102,用于控制后片袖山弧线的高度;

用于控制前偏袖借位量大小的第一借位刻度线103和第二借位刻度线104;

用于控制后偏袖借位量大小的第三借位刻度线105和第四借位刻度线106;用来控制袖子长度的前袖刻度线107和后袖刻度线108。

在本实施例中,设有用于控制前后袖山的高度的刻度线和用于控制前、后袖借位量大小的刻度线,这些刻度线能够控制袖片基准板上袖山弧线的高度和前、后偏袖借位量的大小,如此在服装剪裁修饰的过程中无需增添其他的测量工具,无需移动更换测量工具测量的位置,提高了服装裁剪的准确性且极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袖片基准板1上还设有第一倾斜度参照线109,用于控制前片袖山的倾斜度;

第二倾斜度参照线110,用于控制后片袖山的倾斜度;

袖肥前后分界线111;用于控制前偏袖量的大小的前偏袖借位线组112;

用于控制后偏袖量的大小的后偏袖借位线组113。

在本实施例中,袖片基准板1上设置有用于控制前、后片袖山倾斜度的参照线,以及能够约束前、后偏袖量大小的借位线组,克服了现有技术中需在相应的布料位置上用量尺刻画定位,准确性差且效率低下的技术难题。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前袖窿弧线26和所述前袖窿省参考线28的交叉点与所述前袖山弧线上的拐点对应,所述后袖窿弧线26上设有与所述后袖山弧线上的拐点对应的定位点。

在本实施例中,使用过程中,前袖山弧线上的拐点为第一定位点,第二前袖窿弧线26和所述前袖窿省参考线28的交叉点为第三定位点,第一定位点与第三定位点216对应起来,后袖山弧线上的拐点为第二定位点,所述后袖窿弧线26上设有与第二对应点对应的第四定位点317,三块基准板对应的弧线结合起来能够在布料上定位出衣服的特征位置,免去了传统服装剪裁布料时,需经过繁多的测量、定位、划线等步骤,极大程度上提高服装剪裁的精准性和服装生产制造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片基准板2设有前肩线刻度线201,用于控制前小肩的长度以及倾斜度;

前直开领刻度线202,用于控制开领深度以及肩端点的倾斜度;

前横开领刻度线203,用于控制领子的开领宽度;

前中心刻度线204,用于控制开领深度、纽扣间距及袖窿高低;

前胸围刻度线205,用于量取前胸围的大小以及前片分割的位置;

前侧缝刻度线206,用于控制前片侧缝线位置和前片围度的大小;

前片袖窿省刻度线207,用于控制前片袖窿省的大小;

所述胸围刻度线上还设有角度量尺208,所述角度量尺用于控制胸窿省的大小;

所述前片基准板2还设有用于控制前腰省大小的前腰省刻度线组209。

在本实施例中,前片基准板2上设有前间线刻度线,无需通过传统手段利用直尺和角度尺测量与定位前小肩的长度和倾斜度,前直开领刻度线和前横开领刻度线的设置也为操作人员免去了用直尺和角度量尺定位规划开领宽度、开领深度、纽扣间距及袖窿高低等繁琐的操作,大大缩减了工时,且在测量不同位置时无需移动量尺,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片基准板2还设有用于控制前腰省位置和角度的第一前腰省中心线210和第二前腰省中心线211;

所述第一前腰省中心线210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一前腰省省边线212和第二前腰省省边线213;

所述第二前腰省中心线211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三前腰省省边线214和第四前腰省省边线215。

在本实施例中,腰省中心线的设置方便于操作人员对腰省位置和角度的定位,腰省省边线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控制省道的大小,并且还可以用于约束或参照省道的造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片基准板2还设有第一类圆孔,用于定位纽扣缝合位置及描绘相关符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圆孔的设置能够用来定位纽扣,以及用来绘制类圆形的符号、造型等,第一圆孔的数量不限,优选为三个,第一类圆孔的直径可以优选为1.5cm、1.0cm、0.8cm。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片基准板3设有后肩刻度线301,用于控制后小肩的长度;

后横开领刻度线302,用于控制后横开领的宽窄;

后直开领刻度线303,用于控制开领深度;

后中心刻度线304,用于控制开领深度、纽扣间距及袖窿高低;

第二胸围刻度线305,用于控制前胸围的大小以及后片分割的位置;

后片侧缝刻度线306,用来控制后片侧缝线位置和后片围度的大小;

所述后片基准板3还设有用于控制后腰省大小的后腰省刻度线组307。

在本实施例中,后片基准板3上设有后肩线刻度线,无需通过传统手段利用直尺和角度尺测量与定位后小肩的长度和倾斜度,后横开领刻度线的设置也为操作人员免去了用直尺和角度量尺定位规划开领宽度、开领深度、纽扣间距及袖窿高低等繁琐的操作,大大缩减了工时,且在测量不同结构位置时无需移动量尺,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片基准板3还包括用于控制后小肩收省的位置和小的第一后肩省参照线308和第二后肩省参照线309;

用于控制后片肩胛骨高低的肩胛骨线310;

所述后片基准板还设有用于控制后腰省位置和角度的第一后腰省中心线311和第二后腰省中心线312;

所述第一后腰省中心线311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一后腰省省边线313和第二后腰省中心线314;

所述第二后腰省中心线312两侧分别设有用于控制省道的造型和大小的第三后腰省省边线315和第四后腰省省边线316。

在本实施例中,后肩参照线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确定后小肩的位置,肩便于控制肩胛骨的大小,且这些定位参照线的设置能够免去工作者用量尺在布料上定位和绘制的过程中繁琐的操作,且无需在更换不同测量环境中移动量尺位置,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与快速性。腰省中心线的设置方便于操作人员对腰省位置和角度的定位,腰省省边线的设置便于操作人员控制省道的大小,并且还可以用于约束省道的造型。

本实施例中,所述后片基准板3还设有第二类圆孔,用于定位纽扣缝合位置及描绘相关符号。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圆孔的设置能够用来定位纽扣,以及用来绘制类圆形的相关符号、造型等,第二圆孔的数量不限,优选为三个,且其直径可优选为2.2cm、2.0cm、1.8cm。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