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带连接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6465阅读:2260来源:国知局
表带连接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智能手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表盘与表带的连接轴。



背景技术:

表盘与表带的连接通常需要使用连接轴,但连接轴构造简单,大部分用铁皮围成中空圆筒,中置弹簧,两端各有一个伸缩式针轴,针轴插入在表盘的对应圆孔内,针轴头部为圆弧形,在表带转动的过程中,针轴头部直接与圆孔内壁抵触摩擦,耐磨寿命很低。与本案相关的现有技术可以参考中国发明专利公开第103943957号揭露的一种连接轴,为表扣天线的一部分,连接轴的针轴较为细小,插入在凹形框体的圆孔内,同时与凹形框体电性接触,提供信号传输,该针轴耐磨寿命很低,容易影响信号传输的可靠性。

所以,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连接轴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具有改善耐磨的表带连接轴。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表带连接轴,其包括一针管、一针轴及一弹簧,所述针管具有向前贯穿的一收容孔,所述针轴的后端收容于收容孔,前端向前凸伸出针管,所述弹簧收容于收容孔且位于针轴后方,所述针轴前端设有用以固定针轴的卡扣齿,所述表带连接轴还包括收容于收容孔的金属球,所述金属球被夹持在针轴与弹簧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扣齿包含呈矩阵排列的四个卡扣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针轴具有与金属球接触的倾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针轴包括一粗轴及自粗轴向前延伸的一细轴,粗轴的直径大于细轴,粗轴收容于收容孔,细轴向前凸伸出针管。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针管前端设有凸入于收容孔的圆环形凸缘,所述凸缘遮挡于粗轴前方。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针管外表面设有用来固定针管的螺纹。

本实用新型表带连接轴的针轴前端设有用以固定针轴的卡扣齿,金属球被夹持在针轴与弹簧之间,表带连接轴使用时,针轴固定不动,完全避免了针轴头部的磨损,确保了针轴与对接元件间信号连接的稳定,针管跟随表带相对于针轴转动,而弹簧及金属球跟随针管转动,由于金属球的球面与针轴摩擦,降低了摩擦力,改善了针轴的耐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表带连接轴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表带连接轴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表带连接轴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表带连接轴10用以安装于表盘上,与表带内的天线连接,其包括一针管11、一针轴12、一弹簧13及一金属球14。

针管11为管状结构,设有向前贯穿的一收容孔111及向内侧凸伸的圆环形凸缘112,凸缘112位于前端,遮挡于收容孔111前方。针管11外表面设有用来固定针管11的螺纹113。

针轴12包括一粗轴121及自粗轴121向前凸伸的细轴122,粗轴121的直径大于细轴122,粗轴121收容于针管11收容孔111内,细轴122向前凸伸出针管11,凸缘112位于粗轴121前方,用以向后抵持粗轴121,避免粗轴121向前滑出收容孔111,限制了针轴12在前后方向上的移动位移。细轴122前端具有呈矩阵排列的四个卡扣齿123,用以定位在对接元件(未图示)上,对接元件为天线的线路,阻止针轴12旋转。

弹簧13与金属球14收容于针管11收容孔111,弹簧13压缩在收容孔111后端壁与金属球14之间,而金属球14抵压在针轴12与弹簧13之间,粗轴121具有与金属球14接触的倾斜面124。针轴12向后移动时,通过抵推金属球14,压缩弹簧13;针轴12向前移动时,依靠弹簧13的弹力,递推金属球14,进而使金属球14递推针轴12向前移动。

本实用新型表带连接轴10使用时,针轴12固定不动,完全避免了针轴12头部的磨损,确保了连接轴10与对接元件间信号连接的稳定,针管11跟随表带相对于针轴12转动,而弹簧13及金属球14跟随针管11转动,由于粗轴121与金属球14之间为倾斜面124与球面的摩擦,降低了摩擦力,改善增加针轴12的耐磨。

尽管为示例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在不脱离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公开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进、增加以及取代是可能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