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穿戴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智能手环的表带及智能手环。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以及智能化产品的发展,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各种各样智能化穿戴产品,其中,智能手环作为一种常见的智能化穿戴产品的出现给用户带来了便利。
智能手环通常具有表带,用户通过表带将智能手环佩戴于手臂。然而,现有技术中,智能手环的的内表带的表面比较光滑,用户在佩戴后,往往会与用户手臂紧紧贴合,导致用户手臂透气性较差,佩戴不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智能手环的表带,旨在提高智能手环佩戴的舒适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智能手环包括表带,所述表带具有用以与手臂接触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纹理结构。
优选的,所述纹理结构包括形成于所述内表面的凹槽。
优选的,所述凹槽具有棱角。
优选的,所述凹槽呈三棱锥形或四棱锥形设置。
优选的,所述凹槽的深度为1mm~2mm。
优选的,所述内表面为磨砂面。
优选的,所述纹理结构包括设置于所述内表面的凸筋。
优选的,所述凸筋呈交错设置。
优选的,所述智能手环的表带还具有外表面,所述智能手环的表带上设置有多个将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贯穿的透气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智能手环,该智能手环包括表带,所述表带具有用以与手臂接触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纹理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智能手环的表带的内表面设置纹理结构,降低了表带与用户手臂的接触面积,增加了表带与手臂之间的透气性,提高了用户佩戴智能手环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手环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智能手环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智能手环的俯视图;
图5为图4中智能手环沿M-M线的剖视图;
图6为图5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手环。
参照图1,智能手环10通常包括表盘12和智能手环的表带11,智能手环的表带11连接表盘12的相对两端,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表盘12形成环状,以便于用户佩戴。智能手环10可以有两条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两条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一端均与表盘12连接,两条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另一端相互连接。智能手环10也可以只具有一条智能手环的表带11,该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两端分别对应连接表盘12的相对两端即可。该智能手环10可用于与手机通讯连接,从而实现记步、记录行走路线、供用户观看时间等功能。该智能终端也可用于与空调器通讯连接,进而便于用户可以通过该智能手环10调节空调器的温度、运行模式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智能手环的表带11具有用以与手臂接触的内表面,所述内表面设置有纹理结构110。
具体的,智能手环10的智能手环的表带11具有相对的两表面,其中,用户在佩戴智能手环10时,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内表面与手臂接触。用户手臂易出汗,设置纹理结构110后,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内表面不会与用户手臂贴附过紧,汗渍不会滞留在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手臂之间。在此,纹理结构110的实施方式有多种,例如内表面增设多个凸起(三角形凸起、圆形凸起或方形凸起),或者通过压印工艺在智能手环的表带11内表面形成凹槽111,再或者是在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内表面设置多个螺纹圈等。用户佩戴智能手环10后,一方面,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用户手臂之间的接触面积降低了,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不会贴附在用户手臂上;另一方面,该纹理结构110可以使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内表面与手臂之间透气性较好,从而进一步减缓了因用户手臂出汗而导致智能手环的表带11贴附在手臂上的情况发生。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智能手环10的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内表面设置纹理结构110,降低了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用户手臂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手臂之间的透气性,提高了用户佩戴智能手环10的舒适度。
上述实施例中,纹理结构110有多种实施例,考虑到智能手环的表带11制作的难以程度及成本,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图3、图5和图6,所述纹理结构110包括形成于所述内表面的凹槽111。进一步而言,智能手环的表带11具有柔性的同时还应当具有一定的刚性,柔性是便于智能手环的表带11弯折后佩戴,刚性则是保障智能手环的表带11自身形状。由于智能手环的表带11内表面设置有凹槽111,该凹槽111可能导致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刚性大大降低,如此,智能手环的表带11产生裂痕的概率也增加了。在本实施中,所述凹槽111具有棱角,如此,在该棱角的作用下,该凹槽111周边对应的智能手环的表带11部分的刚性也较强,智能手环的表带11整体的刚性也不会受到较大影响。
继续参照图3,上述实施例中,具有棱角的凹槽111有多种实施方式,例如,三棱柱形、四棱柱形、三角锥形、四棱锥形、五棱锥形等都是可以的。在本实施中,所述凹槽111呈三棱锥形或四棱锥形设置。这是因为,一方面,柱状凹槽111的耐压承受力度不如锥状凹槽111的耐压承受力度;另一方面,凹槽111的侧壁受压后,三棱锥形或四棱锥形的凹槽111的几个侧壁之间相互支撑,耐压承受力较大。
此外,凹槽111优选正三棱锥形或正四棱锥形,如此,凹槽111的相邻两侧壁之间的夹角小于90°,支撑力度较大。
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凹槽111可以提高用户佩戴的舒适性,但是凹槽111的深度不能太浅,也不能太深。凹槽111太浅,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手臂之件的贴附面积可能加大(凹槽111的槽底可能也会与手臂贴附),从而影响用户佩戴的舒适性。凹槽111太深,可能会影响智能手环的表带11整体的刚性,从而会导致智能手环的表带11提前老化,影响智能手环10的使用寿命。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凹槽111的深度为1mm~2mm。
另外,虽然凹槽111能够降低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内表面与用户手臂的接触面积,但是除去凹槽111外,剩余内表面的部分也可能会因用户手臂出汗而贴附在用户手臂。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缓该情况的发生,所述内表面为磨砂面,如此,智能手环的表带11难以与手臂贴合,二者之间的透气性也大大增加,智能手环10的佩戴舒适性也较佳。
在另一较佳实施例中,参照图2,所述纹理结构110包括设置于所述内表面的凸筋(图中未标示处)。用户佩戴智能手环10时,凸筋与用户的手臂接触,接触面积较小,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不易贴附在手臂上。另外,相邻的两凸筋之前形成有间隙,该间隙有助于提高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手臂之间的透气性,进而提高了智能手环10佩戴的舒适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凸筋可以是呈平行设置的,也可以是呈交错设置的,显然,交错设置的凸筋可以提高智能手环的表带11的强度,从而可降低智能手环的表带11断裂的概率。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凸筋呈交错设置。
虽然纹理结构110可以有效提高用户佩戴智能手环10的舒适性,但是,如果智能手环10佩戴较紧,即便有纹理结构110的存在,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手臂之间的透气性依然较差。为了进一步提高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与手臂之间的透气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手环的表带11还具有外表面,所述智能手环的表带11上设置有多个将所述外表面和所述内表面贯穿的透气孔。设置透气孔后,整个智能手环的表带11透气性较佳,该透气孔不断可以排气,还可以给用户手臂排汗,大大提高了用户佩戴的舒适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