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态支撑鞋面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75153阅读:5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态支撑鞋面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支撑鞋面。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鞋子的追求也越来越高。现有的鞋面多由柔性材料制成,这些材料常不能很好地支撑鞋面,导致鞋帮的塑性不强,鞋帮呈现出软塌塌的形态,既不美观,也会影响鞋面对脚背的包裹性和保护性,影响脚感及运动的协调性,特别是在人们处于运动状态中,鞋面对脚背的支撑以及保护大受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动态支撑鞋面,以解决现有的鞋面动态支撑性能不理想、鞋面支撑件重量大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动态支撑鞋面,包括柔性材质的鞋面主体以及粘设于该鞋面主体表面的支撑件。该支撑件包括沿上述鞋面主体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前支撑件、中支撑件以及后支撑件,前支撑件包覆于该鞋面主体前端面设置,中支撑件后端与后支撑件邻接,后支撑件包覆于该鞋面主体后端面设置。

进一步地:

上述中支撑件由左部件和右部件构成,左部件和右部件均由上端一体连接呈“人”字形的第一角片和第二角片构成,第一角片的折角为100~125度且折角开口向前朝向,第二角片的折角为135~165度且折角开口向上朝向;左部件和右部件的第二角片的后端连接为一体。

上述第一角片和第二角片的上端分别延伸至上述鞋面主体的领口,该领口布设有鞋眼; 第一角片的下端延伸至鞋面主体底沿,第二角片的下端延伸至鞋面主体后套或者与鞋面主体后套邻接。

上述左部件和右部件对称设置。

上述后支撑件由左配件和右配件一体连接构成,左配件和右配件分别设有至少一个通孔,通孔布设于上述鞋面主体后端的两侧面上;该通孔为三角形通孔,且三角形通孔的一角向下朝向。

上述左配件和右配件的前侧沿由上向下斜向后延伸设置;上述后支撑件的底沿与上述鞋面主体底沿平齐。

上述左配件和右配件对称设置。

更进一步地:

上述支撑件为TPU支撑件、1.3~1.8毫米厚度的皮材支撑件或者1.3~1.8毫米厚度的橡胶支撑件。

上述支撑件为弹性件。

由上述对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描述可知,和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第一,本实用新型的支撑件分三段设置,以最简便的结构达到最佳动态支撑性能,且中支撑件与后支撑件邻接的设置,穿着该鞋子在运动的时候,鞋面整体包裹力与支撑力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散至整个鞋子,提升鞋面的动态支撑性能。

第二,本实用新型的中支撑件能够为鞋面提供良好的支撑力,使得鞋面更为挺立,并使鞋面具体一定的弹性,在鞋带束紧时,中支撑件会在鞋带的拉力下自适应脚背而发生形变,使得鞋面能够更贴合地包裹脚背,进而改善鞋子的穿着脚感,既提高舒适性,也有利于改善穿着该鞋子运动的运动协调性,达到平衡双脚效果,有效防止侧翻,提高鞋面的动态支撑性能。

第三,本实用新型的中支撑件的设置能够对脚背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在鞋面受到侧向冲击力时,中支撑件能够起到一定的阻挡卸力的功能,在鞋面受到由上向下的冲击力时,中支撑件通过自身的弯曲形变及将冲击力部分传导至鞋底等方式削弱冲击力,进而保护脚部。

第四,本实用新型的后支撑件能够为鞋面后端面提供良好的保护作用,而后支撑件上的通孔的设置既能够提高鞋面覆盖处的透气性能,也有效减轻了后支撑件的重量,降低生产成本;且后支撑件的结构设计使其既具备良好的结构稳定性,也具备适宜的形变能力,在脚跟受力时能够通过变形吸能卸力,在运动中脚跟落地时,该后支撑件能够提供出色的包裹性和稳定性,从而起到有效的动态支撑,同时,对脚部起到一定的按摩效果,提升运动鞋的穿着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动态支撑鞋面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中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后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一种动态支撑鞋面,包括柔性材质的鞋面主体1以及粘设于该鞋面主体表面的支撑件。该支撑件包括沿上述鞋面主体长度方向依次排布的前支撑件4、中支撑件2以及后支撑件3,前支撑件4包覆于该鞋面主体1前端面设置,中支撑件2后端与后支撑件3邻接,后支撑件3包覆于该鞋面主体1后端面设置。上述支撑件为呈片状的弹性支撑件,优选地,该支撑件为TPU支撑件或者为1.3~1.8毫米厚度的皮材支撑件或者为1.3~1.8毫米厚度的橡胶支撑件。

参考图1、图2,中支撑件2由对称分布的左部件2A和右部件2B一体连接构成。左部件2A和右部件2B均由第一角片21和第二角片22构成,第一角片21和第二角片22上端一体连接呈“人”字形。第一角片21的折角a为100~125度且折角开口向前朝向,优选折角a为105度。第二角片22的折角b为135~165度且折角开口向上朝向,优选折角b为150度。左部件2A、右部件2B的第一角片21和第二角片22的上端分别延伸至鞋面主体1的领口11处,该领口11布设有鞋眼10。第一角片21和第二角片22的上端还可以进一步向上延伸,并在第一角片21和第二角片22的上端设有该鞋眼10以供鞋带穿过。左部件2A和右部件2B的第一角片21的下端延伸至鞋面主体1底沿或者与鞋面主体1底沿邻接,左部件2A和右部件2B的第二角片22的后端连接为一体。

参考图1、图3,后支撑3件由左配件31和右配件32一体连接构成,左配件31和右配件32对称分布。左配件31和右配件32分别设有一个通孔30,通孔30布设于鞋帮1后端的两侧面上;该通孔30为三角形通孔30,且三角形通孔30的一角向下朝向;左配件31和右配件32的前侧沿312由上向下斜向后延伸设置。配件主体2的底沿313与鞋帮1底沿平齐。

参考图1、图2、图3,上述左配件31和上述右配件32的配件顶沿311与第二角片22的后端连接处邻接,且邻接位置延伸至上述前侧沿312。该处邻接设置,在穿着该鞋子在运动的时候,鞋面整体包裹力与支撑力可以更加科学合理的分散至整个鞋子,提升鞋面的动态支撑性能。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构思对本实用新型进行非实质性的改动,均应属于侵犯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行为。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