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病人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77695阅读:884来源:国知局
一种病人服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为医用辅助设施,具体涉及一种PICC病人服。



背景技术:

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多为上臂置管,护理人员为PICC置管病人静脉输液或维护时,需让病人脱掉置管侧上肢衣服,或将袖子用力向上挽起,操作完毕后再将衣服穿上或将衣袖挽回。病人在秋冬季节穿着较厚,反复穿脱过程中易导致导管滑出移位、导管堵塞、感染等风险,甚至导致体质虚弱的病人感冒,对此,我科护理人员设计了一款针对PICC患者的特制服装。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设计新颖,实用性强的PICC病人服。

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病人服,包括上衣本体,所述上衣本体的左衣袖和右衣袖的上肩部各裁剪有一个U型或L型的开口区域,在所述开口区域内安装有与之相适配的拉链Ⅰ进行拉合;在所述开口区域的中间处还设置有一个PICC导管口;在左衣袖和右衣袖上各裁剪有一个从袖口一直延伸到上肩部的长条口,所述长条口内安装有与之相适配的拉链Ⅱ进行拉合。

优选的是,所述PICC导管口为一字型开口,并通过拉链Ⅲ进行拉合。

优选的是,在U型或L型的开口区域内设置有一个用于观察上衣本体内输液管情况的透明塑料软片。

优选的是,所述PICC导管口为十字型开口。

优选的是,在U型或L型的开口区域内设置有位移传感器,用于实时监测PICC导管的位置,如果PICC导管发生位移,通过蜂鸣器进行报警。

优选的是,将位移传感器测得的PICC导管发生位移的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远传至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上。

优选的是,在U型或L型的开口区域内设置有脉搏血压检测仪,用于实时监测患者脉搏与血液值,如果脉搏与血液值超过预设值范围,通过蜂鸣器进行报警。

优选的是,将脉搏血压检测仪测得的脉搏与血液数据通过无线传输模块远传至手机上的应用软件上。

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便于PICC输液治疗、观察、换药、保暖,拉开拉链即可操作。避免PICC导管固定脱管、移位、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改装后的病人服不影响它的完整性可反复使用。护理操作耗时少,舒适度、隐私保护度、整洁美观度等得到了提高。该操作简便易行,应用灵活,成本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此设计可以在病患居家期间,实时监测导管情况,还可以实时监测病患的血液与脉搏,当数据异常,蜂鸣器自动报警,还能够将数据远传至手机应用软件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控制原理框图;

1—上衣本体,1-1—左衣袖,1-2—右衣袖,2—开口区域,3—拉链Ⅰ,4—PICC导管口,5—长条口,6—拉链Ⅱ,7—拉链Ⅲ,8—透明塑料软片,9—位移传感器,10—蜂鸣器,11—脉搏血压检测仪,12—无线传输模块,13—手机,14—控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1至图3所示,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一种病人服,包括上衣本体1,上衣本体1的左衣袖1-1和右衣袖1-2的上肩部各裁剪有一个U型或L型的开口区域2,在开口区域2内安装有与之相适配的拉链Ⅰ3进行拉合;在开口区域2的中间处还设置有一个PICC导管口4;在左衣袖1-1和右衣袖1-2上各裁剪有一个从袖口一直延伸到上肩部的长条口5,长条口5内安装有与之相适配的拉链Ⅱ6进行拉合。PICC导管口4为一字型开口,并通过拉链Ⅲ7进行拉合。

实施例二:

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在U型或L型的开口区域2内设置有一个用于观察上衣本体1内输液管情况的透明塑料软片8。PICC导管口4为十字型开口。管路从开口处取出,取出后,十字型开口会闭合,防止创口受外界环境侵扰。

实施例三:

在实施例一或实施例二的基础上,在U型或L型的开口区域2内设置有位移传感器9,用于实时监测PICC导管的位置,如果PICC导管发生位移,控制器14接收到信号后,通过控制蜂鸣器10进行报警。将位移传感器9测得的PICC导管发生位移的数据,控制器14通过控制无线传输模块12远传至手机13上的应用软件上。

在U型或L型的开口区域2内还设置有脉搏血压检测仪11,用于实时监测患者脉搏与血液值,如果脉搏与血液值超过预设值范围,控制器14接收到信号后,通过控制蜂鸣器10进行报警。将脉搏血压检测仪11测得的脉搏与血液数据,控制器14通过控制无线传输模块12远传至手机13上的应用软件上。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