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皱褶性能强的羊毛衫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4151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衣服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抗皱褶性能强的羊毛衫。



背景技术:

长袖羊毛衫由于具有良好的保暖效果,因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但随着穿着次数和洗涤的次数增多,羊毛衫容易变形。重要的是当将羊毛衫折叠收藏于衣柜后,羊毛衫容易出现折痕,该些折痕不能短时间恢复正常,影响穿套的舒适度及美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简单、实用性强,抗形变能力强,在折叠收藏羊毛衫后产生的折痕可快速复原的抗皱褶性能强的羊毛衫。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抗皱褶性能强的羊毛衫,包括由毛线机织构成的衣身及衣袖,衣身包括和人体前身抵触的前身端面及和人体后背抵触的后身端面,所述前身端面包括置于衣身中心位置的第一拉紧部、置于第一拉紧部两侧的且镜像设置的第二拉紧部,第一拉紧部和第二拉紧部之间设有镜像设置的第三拉紧部,第一拉紧部由若干条波浪状的抗拉条均布构成,相邻两条抗拉条相互抵触且构成有若干耐压槽,第三拉紧部呈螺纹状,第一拉紧部和第三拉紧部之间通过第一分隔条区分,第三拉紧部和第二拉紧部通过第二分隔条区分,第二拉紧部包括第一耐压条及第二耐压条,第一耐压条和第二耐压条交错连接且构成有若干个菱形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拉紧部、第二拉紧部及第三拉紧部的设置,大大提高了衣身的抗拉伸的能力及抗变形能力,当羊毛衫折叠后打开,羊毛衫上的折痕能快速复原消失,而且增加了衣身的厚度,提高了羊毛衫的保暖度。

其中,第一拉紧部当中的各个抗拉条呈波浪状,使得其具备良好的抗拉及抗形变的能力,当在穿羊毛衫或脱羊毛衫的过程中,羊毛衫会受到纵向的拉伸外力,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拉紧部抗拉伸及抗形变的能力,各个抗拉条相互抵触,相互配合,抗拉条会产生很强的弹性恢复能力抵消拉伸外力进而实现衣身快速张弛至适合人体松紧度的状态,提高了人体的使用时候的舒适度。

其中,第三拉紧部呈螺纹状,是通过多股羊毛衫机排布构成,当羊毛衫受到横向的拉伸外力时,第三拉紧部会产生很强的抗拉力,进而保证了羊毛衫能够快速复原。

其中,第二拉紧部通过第一耐压条及第二耐压条相互交错连接构成,拉紧了彼此,具备拉紧羊毛衫,提高对人体保暖度的效果,而且大大提高了羊毛衫的抗拉能力。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衣身的下端上设有罗纹圈。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衣袖的袖口处设置有罗纹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衣身的下端的罗纹圈和衣袖的袖口处设置有罗纹圈大大提高对羊毛衫的收紧效果,进而提高羊毛衫穿着的美观度及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进一步说明。

一种抗皱褶性能强的羊毛衫,包括由毛线机织构成的衣身1及衣袖2,衣身1包括和人体前身抵触的前身端面及和人体后背抵触的后身端面,所述前身端面包括置于衣身1中心位置的第一拉紧部3、置于第一拉紧部3两侧的且镜像设置的第二拉紧部5,第一拉紧部3和第二拉紧部5之间设有镜像设置的第三拉紧部4,第一拉紧部3由若干条波浪状的抗拉条31均布构成,相邻两条抗拉条31相互抵触且构成有若干耐压槽30,第三拉紧部4呈螺纹状,第一拉紧部3和第三拉紧部4之间通过第一分隔条11区分,第三拉紧部4和第二拉紧部5通过第二分隔条12区分,第二拉紧部5包括第一耐压条51及第二耐压条52,第一耐压条51和第二耐压条52交错连接且构成有若干个菱形槽50。

第一拉紧部3、第二拉紧部5及第三拉紧部4的设置,大大提高了衣身1的抗拉伸的能力及抗变形能力,当羊毛衫折叠后打开,羊毛衫上的折痕能快速复原消失,而且增加了衣身1的厚度,提高了羊毛衫的保暖度。

其中,第一拉紧部3当中的各个抗拉条31呈波浪状,使得其具备良好的抗拉及抗形变的能力,当在穿羊毛衫或脱羊毛衫的过程中,羊毛衫会受到纵向的拉伸外力,为了进一步提高第一拉紧部3抗拉伸及抗形变的能力,各个抗拉条31相互抵触,相互配合,抗拉条31会产生很强的弹性恢复能力抵消拉伸外力进而实现衣身1快速张弛至适合人体松紧度的状态,提高了人体的使用时候的舒适度。

其中,第三拉紧部4呈螺纹状,是通过多股羊毛衫机排布构成,当羊毛衫受到横向的拉伸外力时,第三拉紧部4会产生很强的抗拉力,进而保证了羊毛衫能够快速复原。

其中,第二拉紧部通过第一耐压条51及第二耐压条52相互交错连接构成,拉紧了彼此,具备拉紧羊毛衫,提高对人体保暖度的效果,而且大大提高了羊毛衫的抗拉能力。

衣身1的下端上设有罗纹圈10。

衣袖2的袖口处设置有罗纹圈21。

衣身1的下端的罗纹圈10和衣袖2的袖口处设置有罗纹圈21大大提高对羊毛衫的收紧效果,进而提高羊毛衫穿着的美观度及舒适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进行通常的变化和替换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