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打结领带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5996阅读:1543来源:国知局
免打结领带套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免打结领带套,尤其涉及一种可不需复杂的缠绕与打结的步骤即可进行领带的佩带,而达到结构简单以及易于使用的功效。



背景技术:

一般现有的领带为布料材质的长条形带体,可于使用时让使用者绕设于颈部之后,再以带体两端的相互配合进行缠绕及打结的步骤,进而使长条形带体构成领带,以供使用者佩带,而作为服饰的搭配使用。

然而,以上述现有的领带而言,虽可用以衬托服饰的整体搭配,但是其使用上必须经过较繁杂与费时的缠绕与打结步骤,使多数使用者产生使用上的困扰,造成部份使用者将领带随意加以缠绕,如此,不但无法搭配服饰作为衬托,反而有影响整体美观的情形发生。

因此,如何发明出一种免打结领带套,以使其具有结构简单以及易于使用的效果,借此有效改善现有的缺失,将是本实用新型所欲积极揭露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缺憾,发明人有感其未臻于完善,于是竭其心智悉心研究克服,进而研发出一种免打结领带套,以期可达到不需复杂的缠绕与打结的步骤即可进行佩带,而具有结构简单以及易于使用的目的。

为达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免打结领带套,其包含有:领结壳体、限位单元以及固定座;该领结壳体具有容置区,而该领结壳体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连通该容置区的第一穿孔及第二穿孔,且该领结壳体的底部设有连通该容置区的端口部;该限位单元设于该领结壳体内且延伸至容置区中;而固定座与该限位单元活动结合。

上述的免打结领带套中,该限位单元包括有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限位杆及第二限位杆,而该第一限位杆与该第二限位杆之间形成有限制区,且邻近该第一限位杆与该第二限位杆的下方设有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三限位杆及第四限位杆,并于该第三限位杆及该第四限位杆之间的下方且邻近该端口部的位置设置有顶杆。

上述的免打结领带套中,该第一限位杆、第二限位杆、第三限位杆与该第四限位杆的端面分别设有对接孔,使该固定座与所述对接孔活动结合。

上述的免打结领带套中,该固定座包括有框架、设于该框架一面上的多个定位销、设于框架中的横杆、及设于该框架底部的握持部,而所述定位销分别与该第一限位杆的对接孔、第二限位杆的对接孔、第三限位杆的对接孔与该第四限位杆的对接孔活动结合,且该握持部设于该容置区中并对应端口部。

上述的免打结领带套中,该握持部具有横向间隔排列的两个弧形板体。

上述的免打结领带套中,更进一步包含有与该限位单元活动结合的束紧单元。

上述的免打结领带套中,该束紧单元包括有松紧带、及分别设于该松紧带两端的套接部,而所述套接部分别穿过该第一穿孔及该第二穿孔后与该第一限位杆及该第二限位杆活动结合。

借此,本实用新型的免打结领带套,可将领带穿过领结壳体的端口部、第一穿孔与第二穿孔,且以限位单元进行收整后由固定座加以封闭,如此,便可让使用者不需复杂的缠绕与打结的步骤即可进行佩带,而达到结构简单以及易于使用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一;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二;

图9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三。

【符号说明】

1 领结壳体

10 容置区

11 第一穿孔

12 第二穿孔

13 端口部

2 限位单元

20 限制区

21 第一限位杆

211 对接孔

22 第二限位杆

221 对接孔

23 第三限位杆

231 对接孔

24 第四限位杆

241 对接孔

25 顶杆

3 固定座

31 框架

32 定位销

33 横杆

34 握持部

341 弧形板体

342 弧形板体

4 领带

41 穿套部

5 束紧单元

51 松紧带

52 套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充分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及功效,现通过下述具体的实施例,并配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说明如下: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另一角度的分解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免打结领带套,其至少包含有领结壳体1、限位单元2以及固定座3所构成。

上述所提的领结壳体1内具有容置区10,该领结壳体1的顶部两侧分别设有连通该容置区10的第一穿孔11及第二穿孔12,且该领结壳体1的底部设有连通该容置区10的端口部13。

该限位单元2设于该领结壳体1的内壁面且延伸至容置区10中,而该限位单元2包括有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一限位杆21及第二限位杆22邻近该领结壳体1的顶部,而该第一限位杆21与该第二限位杆22之间形成有限制区20,且邻近该第一限位杆21与该第二限位杆22的下方设有横向间隔排列的第三限位杆23及第四限位杆24,并于该第三限位杆23及该第四限位杆24之间的下方且邻近该端口部13的位置设置有顶杆25,其中该第三限位杆23及该第四限位杆24的间隔大于该第一限位杆21及该第二限位杆22的间隔,该第一限位杆21、第二限位杆22、第三限位杆23与该第四限位杆24的端面分别设有对接孔211、221、231、241。

该固定座3与该限位单元2活动结合,而该固定座3包括有框架31、设于该框架31一面上的多个定位销32、设于框架31中的横杆33、及设于该框架31底部的握持部34,而所述定位销32分别与该第一限位杆21、第二限位杆22、第三限位杆23与该第四限位杆24的对接孔211、221、231、241活动结合,且该握持部34设于该容置区10中并对应端口部13,其中该握持部34具有横向间隔排列的两个弧形板体341、342。

请参阅图4、图5及图6,本实用新型第一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当本实用新型于使用时,可将领带4较窄的端由端口部13穿入领结壳体1的容置区10,且绕过顶杆25的一侧后经第三限位杆23与第四限位杆24之间及经限位单元2的限制区20后往第一穿孔11(或第二穿孔12)的方向穿出,待穿出并抽取领带4至适当长度后,再将领带4较窄的一端由第二穿孔12(或第一穿孔11)的方向穿入容置区10,且再次经过限制区20及第三限位杆23与第四限位杆24之间并绕过顶杆25的另一侧后往端口部13的方向穿出,借此由限制区20收整位于容置区10中的部份领带4,并使该领带4于领结壳体1的顶端处外形成穿套部41,之后再将该固定座3的各定位销32分别与该第一限位杆21、第二限位杆22、第三限位杆23及该第四限位杆24的对接孔211、221、231、241对应结合,使固定座3的握持部34设于该容置区10中且对应该端口部13的位置处,并将限制区20收整后的部份领带4穿设于握持部34中,并由握持部34的两个弧形板体341、342与顶杆25相互配合,借此调整领带4延伸出领结壳体1部份的形状,例如:以握持部34的两个弧形板体341、342维持领带4的弧度,以顶杆25使领带4呈现凹槽,如此,便可让使用者以穿套部41进行佩带,以该领结壳体1取代原本领带4的领结部份,而不需复杂的缠绕与打结的步骤,以达到结构简单以及易于使用的功效。

请参阅图7、图8及图9,分别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及本实用新型第二具体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除上述第一具体实施例所揭露结构型态之外,也可为第二具体实施例的结构型态,而其所不同处在于,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包含有与该限位单元2活动结合的束紧单元5,该束紧单元5包括有松紧带51、及分别设于该松紧带51两端的套接部52,而所述套接部52分别穿过该第一穿孔11及该第二穿孔12后与该第一限位杆21及该第二限位杆22活动结合。

当使用时,将松紧带51两端的套接部52分别由领结壳体1的第一穿孔11及第二穿孔12穿入容置区10,并使各套接部52分别与该第一限位杆21及该第二限位杆22结合,而完成该束紧单元5与领结壳体1的组合。

之后将领带4(如:短版领带,或一般长度的领带)绕设于该框架31的横杆33上,且透过握持部34进行领带4的收整,此时该领带4已固定于固定座3上,并于调整适当的长度后,将固定座3的各定位销32分别与该第一限位杆21、第二限位杆22、第三限位杆23及该第四限位杆24的对接孔211、221、231、241对应结合,进而由领结壳体1将束紧单元5以及领带4加以限位,并使固定座3的握持部34设于该容置区10中且对应该端口部13的位置处,让原本收整于握持部34中的领带4位于端口部13的位置处,让领带4呈现出由领结壳体1的端口部13向下延伸的状态,且以握持部34的两个弧形板体341、342维持领带4的弧度,并以顶杆25使领带4呈现凹槽,如此,便可让用户以束紧单元5的松紧带51进行佩带,以该领结壳体1取代原本领带4的领结部份,同样可不需复杂的缠绕与打结的步骤,而达到结构简单以及易于使用的功效。

本实用新型在上文中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然而熟习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该实施例仅用于描绘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解读为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注意的是,凡是与该实施例等效的变化与置换,均应设为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