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手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12666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手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助行产品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智能手杖。



背景技术:

当前市场上助行产品主要分为杖式,台式和轮式助行器,主要是以机械结构功能性对人体行走和移动提供辅助支持或支撑的作用,主要的组成部分由手部支撑平台,连接件和辅助移动部件,底部触地部件构成,其使用过程是在人体移动的过程中透过手部对助行器的力量传输,所形成的反向作用力达到对人体移动时的平衡支撑,维持人体移动时的平衡。

现有的产品缺陷主要集中在物理和跨界功能上:

(一)手部支撑平台的设计不够人性化,传统的握式或是t形设计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手掌和手腕容易形成一个夹角,力的作用长期处于手腕的关节位置,长久使用容易造成手腕关节的磨损和二次伤害,特别是对于老年人身体的钙质大量流失,骨质疏松,肌肉的柔韧性和弹性下降的问题突出,不合理的握手设计极易造成肌肉劳损,关节病变等引发性病症;

(二)现有的手杖顶端与手杖接触的部位硬度过高,手握时间长会出现麻木酸痛现象,出汗时,容易打滑;

(三)传统的柱杖式是手杖助行器底部支撑面积小,无法在无外力支撑或是受外力冲击下直立,这极易滑落在地,使用者由于身体平衡状态出现不稳定才不得不依赖助行产品,在这种情况下,使用者弯曲身体去寻找助行器极易造成身体的平衡破坏,容易造成摔倒或前俯着地,对使用者造成更为严重的二次伤害,严重时可能引发中风,脑溢血等严重威胁生命的伤害。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地产品与大数据,智能化和云服务结合。但是当前的产品功能过于繁琐,特别是对老年使用者而言,不是一种便捷而是增加负担。

由于人口流动以及城镇化进程,老年人的出行安全和活动监测变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市场上带有此类功能的产品市场未能引发,质量参差不齐,很多伪技术存在,对使用者而言是一种伤害而不是保护。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对助行产品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一种简单易用,而且稳定性极好的智能手杖,本案由此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手杖,其稳定性强,可在一定角度内保持不倒,球形手柄符合人体工程学及操作习惯,使用更舒适,还具有按摩保健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能手杖,包括球形手柄、支撑杆及底座;该球形手柄以一个倾斜角度固定在支撑杆上端,该倾斜角度为锐角,所述球形手柄的球面上形成多个防滑凸粒;所述底座连接在支撑杆下端,且在所述底座内设置一配重块。

所述倾斜角度为35°。

所述防滑凸粒的材质为硅胶。

所述多个防滑凸粒均匀分布在球形手柄的球面。

所述支撑杆上端安装一手柄连接套,该手柄连接套下端套接与支撑杆上端,该手柄连接套上端形成一具有倾斜开口的固定座,该球形手柄固定在所述固定座的倾斜开口中。

该智能手杖还包括安装在手柄连接套上的感光电子元件及警示灯,所述感光电子元件与所述警示灯连接。

所述底座的底面为圆周面。

所述底座具有中空内腔,配重块设置在所述中空内腔底部,底座上端形成束紧部,束紧部开设连通中空内腔的插孔,所述支撑杆下端插入插孔后与所述配重块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后,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

1、手柄设计成球形且以一个倾斜角度固定,符合人们操作习惯及人体工程学;

2、利用底座内的配置块,使手杖整体上轻下重,也就是说重心越低越稳,所以底部由配重块固定重心,配重块与接触点的距离最小,即重心最低,手杖不易倒;

3、手杖顶端采用防滑凸点设计,起到缓冲作用,防滑凸点设计即可防滑,又能通过按摩起到平心保健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2是图1a-a方向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4是图3b-b方向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球形手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使用状态图。

标号说明

球形手柄1,防滑凸粒11,支撑杆2,底座3,中空内腔31,束紧部32,配重块4,手柄连接套5,固定座51,电子元件6,警示灯7。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5所示,本发明揭示的一种智能手杖,包括球形手柄1、支撑杆2及底座3;该球形手柄1以一个倾斜角度固定在支撑杆2上端,该倾斜角度为锐角,一般倾斜角度采用35°,球形手柄1的球面上形成多个防滑凸粒11,多个防滑凸粒11均匀分布在球形手柄的球面,防滑凸粒11的材质为硅胶,硅胶质地柔软,具有上佳按摩效果,还可利用硅胶的柔软度起到缓冲作用;底座3连接在支撑杆2下端,且在所述底座3内设置一配重块4。

支撑杆2上端安装一手柄连接套5,该手柄连接套5下端套接与支撑杆2上端,该手柄连接套5上端形成一具有倾斜开口的固定座51,该球形手柄1固定在所述固定座的倾斜开口中。

该智能手杖还包括安装在手柄连接套5上的感光电子元件6及警示灯7,感光电子元件6与所述警示灯7连接,在夜间灯光昏暗,光线不足的情况下,警示灯7自动亮起到警示路人,防止事故发生。

为了增强底座3的的稳定性,底座3的底面设计为圆周面,底座的底面是平面,圆的周围是弧面,所以在配重块4的作用下可使手杖任何方向一定角度内不倒。

本实施例的底座3还具有中空内腔31,配重块4设置在中空内腔31底部,底座3上端形成束紧部32,束紧部32开设连通中空内腔的插孔,支撑杆下2端插入插孔后与中空内腔中的配重块4连接。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的智能手杖可在30°倾斜是保持不倒。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的限定。凡依本案的设计思路所做的等同变化,均落入本案的保护范围。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一种智能手杖,包括球形手柄、支撑杆及底座;该球形手柄以一个倾斜角度固定在支撑杆上端,该倾斜角度为锐角,所述球形手柄的球面上形成多个防滑凸粒;所述底座连接在支撑杆下端,且在所述底座内设置一配重块。本发明稳定性强,可在一定角度内保持不倒,球形手柄符合人体工程学及操作习惯,使用更舒适,还具有按摩保健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林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源创意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7.04.12
技术公布日:2017.07.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