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3774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鞋类结构设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鞋。



背景技术:

对于脚踝的包裹性和支撑性是运动鞋的重要指标之一,若鞋对于脚踝的包裹性及支撑性不足,则非常容易在运动过程中造成足部过度内翻而形成脚踝扭伤或是更严重的运动伤害,因此,在高强度的竞赛中,为避免上述运动伤害,运动员往往会在足踝部位进行预防性的贴扎或穿戴具有脚踝包裹支撑功能的运动鞋。

目前,在鞋上增加脚踝包裹支撑功能的方式主要是增加一条魔术贴带,该魔术贴带的第一端连接于鞋面鞋喉开口处,第二端向后绕过鞋面上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后,折向向前绕过鞋喉开口与魔术贴带的第一端可松脱连接,这种结构虽然能够包裹脚踝,但对于足跟的固定不足,而在高强度的运动中,足跟的移动将极大地影响脚踝的稳定度。

因此,如何改善运动鞋的脚踝包裹支撑结构,以在包裹脚踝的同时,固定足跟,提高脚踝的稳定度,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以在包裹脚踝的同时,固定足跟,提高脚踝的稳定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鞋,包括:

鞋主体,其上形成有用于供足部伸入所述鞋主体的鞋腔;

第一绑带,所述第一绑带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鞋主体外表面,第二端从所述鞋主体一侧穿入经所述鞋腔底部的足跟贴合区与足中贴合区的交界后从所述鞋主体的另一侧穿出,然后从所述鞋主体外侧绕过所述鞋主体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并与所述鞋主体外表面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第二绑带,所述第二绑带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鞋主体外表面上与所述第一绑带的第一端相对的一侧,所述第二绑带的第二端从所述鞋主体的另一侧穿入经所述鞋腔底部的足跟贴合区与足中贴合区的交界后从所述鞋主体的一侧穿出,然后从所述鞋主体外侧绕过所述鞋主体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并与所述鞋主体外表面连接,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在所述足跟贴合区与所述足中贴合区的交界以及所述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处交叉。

优选地,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的至少一端通过可松脱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鞋主体。

优选地,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的第二端通过可松脱连接件连接于所述鞋主体。

优选地,所述可松脱连接件为鞋带,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设置有可供所述鞋带穿过的鞋带孔。

优选地,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的第二端均通过所述鞋带固定在所述鞋主体最上方的鞋带孔处。

优选地,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的第二端在所述足跟上部贴合部分交叉后均向前延伸并连接于靠近鞋喉开口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的第一端均连接于靠近鞋喉开口的位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均为弹性织物绑带。

优选地,所述鞋主体包括鞋面及鞋底,所述鞋面与所述鞋底围成所述鞋腔,所述第一绑带与所述第二绑带的两端均连接于所述鞋面,并经所述鞋底穿入及穿出所述鞋腔。

本发明提供的鞋,包括鞋主体以及第一绑带,其中,鞋主体形成有用于供足部伸入鞋主体的鞋腔,鞋主体通常由鞋面及鞋底围成,鞋底上表面用于与足底接触,从前向后依次包括前掌贴合区、足中贴合区以及足跟贴合区,鞋面上形成有与鞋腔的开口,并用于与脚背及足跟上部贴合;第一绑带的第一端设置于鞋主体外表面,第二端从鞋主体一侧穿入经鞋腔底部的足跟贴合区与足中贴合区的交界后从鞋主体的另一侧穿出,然后从鞋主体外侧绕过鞋主体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并与鞋主体外表面连接;在应用时,第一绑带不仅能够从鞋主体外侧贴紧鞋主体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还能够从鞋腔内贴紧足中与足跟相交的位置,从而在包裹脚踝的同时,更好地固定足跟,提高脚踝的稳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为第一绑带;2为第二绑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鞋,该鞋的结构设计可以在包裹脚踝的同时,固定足跟,提高脚踝的稳定度。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鞋的结构示意图。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鞋,包括鞋主体以及第一绑带1。

其中,鞋主体形成有用于供足部伸入鞋主体的鞋腔,鞋主体通常由鞋面及鞋底围成,鞋底上表面用于与足底接触,从前向后依次包括前掌贴合区、足中贴合区以及足跟贴合区,鞋面上形成有与鞋腔的开口,并用于与脚背及足跟上部贴合;第一绑带1的第一端设置于鞋主体外表面,第二端从鞋主体一侧穿入经鞋腔底部的足跟贴合区与足中贴合区的交界后从鞋主体的另一侧穿出,然后从鞋主体外侧绕过鞋主体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并与鞋主体外表面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鞋,在应用时,第一绑带1不仅能够从鞋主体外侧贴紧鞋主体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还能够从鞋腔内贴紧足中与足跟相交的位置,从而在包裹脚踝的同时,更好地固定足跟,提高脚踝的稳定度。

如图1所示,第一绑带1的第二端绕过鞋主体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后会与第一绑带1的第一端处于鞋主体的同一侧,容易导致鞋主体两侧受力不均,导致舒适性较差,为解决上述问题,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鞋还包括第二绑带2,第二绑带2的设置方式与第一绑带1基本相同,关于鞋的中线对称,具体为第二绑带2的第一端设置于鞋主体外表面上与第一绑带1的第一端相对的一侧,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从鞋主体的另一侧穿入经鞋腔底部的足跟贴合区与足中贴合区的交界后从鞋主体的一侧穿出,然后从鞋主体外侧绕过鞋主体与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并与鞋主体外表面连接,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在足跟贴合区与足中贴合区的交界以及足跟上部贴合部分处交叉,上述的第一绑带1的第二端与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可以相互连接为一体结构,也可以相互独立。这样,鞋主体上设置了两条对称分别的绑带,鞋主体两侧受力均匀,有助于提高舒适度,另外,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分别在足中与足跟交界及足跟上部位置形成两个十字交叉,能够对足跟形成更好的包裹固定,避免足跟移位,提升足跟的稳定度。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为实现绑带的贴紧,将第一绑带1的至少一端通过可松脱连接件连接于鞋主体,相应的,第二绑带2的至少一端也通过可松脱连接件连接于鞋主体,这样,可通过调整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其中一端的系紧位置,调节绑带的松紧,从而兼顾舒适、包裹及支撑性。

由于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比较靠近脚踝位置,为保证对脚踝的包裹性,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至少使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通过可松脱连接件连接于鞋主体,第一绑带1的第二端与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可以分别连接于鞋主体,也可以使第一绑带1的第二端与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中的一个连接于鞋主体,另一个连接于与鞋主体连接的绑带上。

上述的可松脱连接件可以为较常见的魔术贴、也可以为锁扣,然而魔术贴在激烈运动中,受反复的高频率高强度的冲击,容易松脱,影响对于脚踝的支撑,而锁扣结构会增加穿戴的操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为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松脱连接件为鞋带,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的第一端和/或第二端设置有可供鞋带穿过的鞋带孔,这样,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随着鞋带的系紧而贴紧,随着鞋带的松脱而放松,无需其他操作,方便省事,且只要鞋带不松脱,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就不会松脱,更加可靠。

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为保证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对脚踝的包裹性,应当使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在足跟上部贴合部分交叉后均向前延伸并连接于靠近鞋喉开口的位置,具体地,请参阅图1,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均通过鞋带固定在鞋主体最上方的鞋带孔处。

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的第一端可以固定在鞋主体的任意位置,如鞋面、鞋底或者与上述两者均相连,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的第二端也通过鞋带固定在鞋面上,并靠近鞋喉开口的位置。

现有技术中,用于包裹脚踝的魔术贴带的材质主要是人造皮革等较硬材质,材质较硬虽然能提升支撑保护性,但往往因为过硬的材质而出现磨脚的问题使舒适度下降,为避免上述问题,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均为弹性织物绑带,当然第一绑带1与第二绑带2采用弹性织物绑带仅仅是本发明实施例为提高舒适度而提出的一种优选实施方案,实际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采用无弹性的织物绑带或者其他材料作为第一绑带1及第二绑带2使用,在此不做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案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的鞋中,包括但不限于:篮球鞋、跑步鞋、登山鞋以及其他种类的鞋子。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