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金属吸热段的液接触换热型冷却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00436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设金属吸热段的液接触换热型冷却服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8月30日、申请号为2016107589124、名称为“设金属吸热段的液接触换热型冷却服”的分案申请。

本发明涉及冷却服,尤其涉及一种设金属吸热段的液接触换热型冷却服。



背景技术:

在一些工业应用或民用场合,特别是在野外作业、高温作业场合,在恶劣的高温工作条件下,为了尽量避免过高的工作环境温度对人体可能造成的伤害,需要对与人体相接触的环境进行降温。如果使用普通的空调系统,那么存在几方面的限制:一是系统成本投入大;二是普通的空调系统通常是用于封闭工作空间,不适宜野外作业的场合;三是工作空间大造成大量能量浪费。1987年11月18日公告的中国发明专利cn86210304u公开了一种“调温服”,由调温机、空调服和连接导管组成,在活动范围较大时,可多人用一机,活动范围较少时,将调温机小型化,一人一机随身携带,该发明适用场合广,可以调冷或调暖,但是也存在结构复杂、制造成本较高的问题,虽然可以将所述的调温机小型化,但调温机本身的结构复杂,部件较多,同时还有相当的体积和重量,使用时会明显加重作业人员的负担,便携性较差,使用范围受到较大的限制。为此设计出了便携时的降温服(又称冷却服),在中国专利申请号为2004200951136的专利文件中即公开了一种现有的降温服。现有的降温服包括,包括冷媒储存罐和服装本体,服装本体铺设有进口端同所述冷源连接在一起的吸热管。现有的降温服存在以下不足:当采用电磁阀控制冷源是否流到服装本体内的吸热管中时,冷媒会在电磁阀处产生结霜堵塞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以自动控制冷却服的温度且冷媒排放电磁阀不容易产生结霜堵塞现象的设金属吸热段的液接触换热型冷却服,解决了通过电磁阀对冷却服的调温进行自动控制时会产生结霜堵塞而导致的冷却服不能够进行自动调温的问题。

以上技术问题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设金属吸热段的液接触换热型冷却服,包括冷媒储存罐和服装本体,所述服装本体铺设有进口端同所述冷媒储存罐出口端连接在一起的吸热管,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测所述服装本体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温控仪和设置在吸热管出口端的冷媒排放电磁阀,所述温控仪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大于设定值时使所述冷媒排放电磁阀开启、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温度小于设定值时使所述冷媒排放电磁阀关闭,所述服装本体内设有套设在所述吸热管外部的导热腔,所述导热腔内填充有导热液,所述吸热管由若干间隔设置的柔性段和金属段连接而成。当需要制冷时,冷媒排放电磁阀开启,此时冷源中的冷媒流入吸热管吸收热量后经冷媒吸热管排出。由于金属段的设置且淹没在导热液内,使得吸热管中冷媒的冷量能够快速充分地传给服装本体而导致冷量较少,从而流经冷媒电磁阀时不容易产生结霜现象。不产生结霜现象,从而使得能够设置温度传感器、冷媒排放电磁阀和温控仪进行自动化温度控制。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段为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形。能够通过控制金属段的长度来使得金属段的设置不会干涉服装本体的折叠、使得储存本发明时方便。

作为优选,所述冷媒排放电磁阀的处口端连接有铺设在所述服装本体内的排气管。能够对冷媒的冷量进一步的进行利用,以提高冷媒冷量的利用率。

作为优选,所述排气管为树形结构。利用冷量的效果好。

作为优选,所述金属段为铜管结构。换热效率高,冷媒排放电磁阀更加不容易结霜堵塞。

本发明还设有接口板,所述吸热管通过所述接口板同所述冷媒储存罐和冷媒排放电磁阀相连接。进行连接时的方便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接口板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中连接有管头,所述接口板通过所述管头同所述吸热管连接在一起,所述螺纹孔包括主体段和止摆段,所述管头同所述主体段密封连接在一起,所述主体段的外端设有大径段,所述大径段的周壁上设有摆槽,所述止摆段设有摆头,所述止摆段可转动地穿设在所述大径段内,所述摆头插接在所述摆槽内,所述摆头和摆槽之间设有摆动间隙,所述主体段的螺纹和所述止摆段的螺纹可以调整到位于同一螺旋线上。能够有效避免振动时接口出松动而产生泄漏。本技术方案中的螺纹孔当产生振动时,主体段的螺纹和止摆段的螺纹之间的会产生错开合理的变化,错开时省得二者的螺纹不在同一螺旋线上,从而起到阻碍松动的作用也即提高抗震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止摆段转动到同所述摆头同所述摆槽的一侧壁部抵接在一起时,所述主体段的螺纹和止摆段的螺纹位于同一螺旋线上、所述摆动间隙位于摆杆和摆槽的另一侧壁部之间。拧紧螺纹孔时,主体段的螺纹和止摆段的螺纹能够方便地自动对齐,拧紧螺纹孔时的方便性好。

作为优选,所述螺纹孔还设有螺纹对齐保持机构,所述螺纹对齐保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止摆段内的顶头、驱动顶头伸入所述摆动间隙而抵接在所述摆槽的另一侧壁部上的顶头驱动机构。

作为优选,所述顶头驱动机构包括同顶头抵接在一起的第一驱动柱、使第一驱动柱保持在将顶头抵接在摆槽的另一侧壁部上的位置的驱动柱定位插销、驱动驱动柱定位插销插入到第一驱动柱内的插入弹簧、驱动驱动柱定位插销拔出第一驱动柱的第二驱动柱和驱动第一驱动柱脱离顶头的驱动柱脱离弹簧。

本发明还包括循环泵,所述冷媒储存罐的出口端套设有吸热套,所述吸热套包括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之间形成内腔,所述内腔同所述导热腔连通,所述循环泵用于驱动导热液在所述导热腔和内腔之间循环。能够提高冷媒冷量的利用率。从而在冷媒的量一定的前提下延长降温设计。

本发明具有下述优点:实现了冷却服的温度的自动控制;冷媒排放电磁阀不容易产生结霜堵塞现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接口板的放大示意图。

图3为螺纹孔的剖视放大示意图。

图4为螺纹孔沿图3的a向的放大示意图。

图5为图4的b—b剖视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中:冷媒储存罐1、手动阀门11、调压阀12、连接软管13、服装本体2、导热腔21、冷却液22、冷媒排放电磁阀3、温度传感器4、温控仪5、吸热管6、柔性段61、金属段62、排气管7、螺纹孔8、主体段811、止摆段812、大径段813、摆槽814、摆头815、螺纹对齐保持机构82、顶头821、顶头驱动机构822、第一驱动柱8221、第二驱动柱8222、插入弹簧8223、驱动柱定位插销8224、驱动柱脱离弹簧825、摆动间隙83、接口板9、管头91、吸热套10、内层101、外层102、内腔103、导热液连通管104、循环泵10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参见图1,一种设金属吸热段的液接触换热型冷却服,包括冷媒储存罐1、服装本体2、冷媒排放电磁阀3、温度传感器4和温控仪5。

冷媒储存罐1为钢瓶。冷媒储存罐1内储存的冷媒为液态二氧化碳。冷媒储存罐1的出口设有手动阀门11。手动阀门11的出口端同调压阀12的进口端连接在一起。调压阀12的出口端同连接软管13的进口端连接在一起。

服装本体2的下端设有接口板9。接口板9设置在服装本体2的下端能够起到防止穿戴过程中服装本体产生上移而影响对人体的降温效果的作用。接口板9的干进口同连接软管13的出口端连接在一起。

服装本体2内铺设有吸热管6、排气管7和导热腔21。吸热管6有两根。吸热管6由若干间隔设置的柔性段61和金属段62连接而成。金属段62具体为铜管结构。金属段为6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直线形。吸热管6的进口端同接口板9的支出口连接在一起。吸热管6的出口端同接口板9的支进口连接在一起。接口板9的干出口同冷媒排放电磁阀3的进口端连接在一起。冷媒排放电磁阀3的出口端同排气管7的进口端连接在一起。排气管7为树形结构。冷媒排放电磁阀3安装在接口板9上。接口板9的干进口同各个支出口连通,干出口同各个支进口连通,干进口同支进口断开。部分柔性段61和所有的金属段62穿设在导热腔21内。导热腔21内填充有导热液22。导热液22为水。

温度传感器4安装在服装本体1内。温度传感器4、冷媒排放电磁阀3都同温控仪5电连接在一起。

使用时,通过温控仪5设定服装本体1所需要冷却到的温度上限值和下限值。开启温控仪5和手动阀门11。通过调压阀12调整冷媒出口压力到所需要的值。

当温度传感器4检测到温度大于或等于设定的上限值时,冷媒排放电磁阀3开启。冷媒储存罐1中的冷媒按照:手动阀门11→调压阀12→接口板9→吸热管6→接口板9→冷媒排放电磁阀3→排气管7的流道方向排出到大气中,从而实现冷却。

当温度传感器4检测到温度小于或等于设定的下限值时,冷媒排放电磁阀3关闭。冷媒储存罐1中的冷媒不流动。

参见图2,接口板9设有螺纹孔8。螺纹孔8中连接有螺纹连接有管头91。接口板9是通过管头91同吸热管6进行连接的。

参见图3,螺纹孔8包括主体段811、止摆段812和螺纹对齐保持机构82。主体段811的外端设有大径段813。大径段813的周壁上设有摆槽814。止摆段812设有摆头815。止摆段812可转动地穿设在大径段813内。摆头815插接在摆槽814内。

螺纹对齐保持机构82包括顶头821和顶头驱动机构822。顶头821设置在止摆段812内。顶头驱动机构822包括第一驱动柱8221和第二驱动柱8222。第一驱动柱8221和第二驱动柱设置在摆头815内,且伸出止摆段812的外端面。

参见图4,摆槽814有三个,对应地摆头815也要三个。三个摆槽814沿止摆段812的周向分布。没有摆头和摆槽之间都设有螺纹对齐保持机构82。止摆段812按照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到(拉钉也是按照图中顺时针方向转动而拧入的)摆头815同摆槽的一侧壁部8141抵接在一起时,摆头815和摆槽的另一侧壁部8142之间产生摆动间隙83、主体段811的螺纹和止摆段812的螺纹位于同一螺旋线上。

参见图5,顶头驱动机构822还包括驱动柱定位插销8224、插入弹簧8223和驱动柱脱离弹簧8225。驱动柱定位插销8224位于大径段813内且可以插入到摆头815中。插入弹簧8223位于大径段813内。

参见图2、图3、图4和图5,转动管头91到螺纹孔8时,按压第一驱动杆8221,第一驱动杆8221驱动顶头821伸入到通过摆动间隙83内而抵接在摆槽的另一侧壁部8142上使得摆头815同摆槽的一侧壁部8141抵接在一起而使得主体段811的螺纹和止摆段812的螺纹对齐而位于同一螺旋线上,此时在插入弹簧8223的作用下驱动驱动柱定位插销8224插入到第一驱动柱8221内、使第一驱动柱8221保持在当前状态(即将顶头抵接在摆槽的另一侧壁部上的位置的状态)。使得转动挂钩29时方便省力。

不转动管头91时,按压第二驱动柱8222、第二驱动柱8222驱动驱动柱定位插销8224脱离第一驱动柱8221,驱动柱脱离弹簧8225驱动第一驱动柱8221弹出而失去对顶头821的驱动作用且使得驱动柱定位插销8224不能够插入到第一驱动柱8221内。此时止摆段812和主体段811之间能够相对转动,受到振动而导致拉钉同连接螺纹孔有脱离的趋势时,止摆段812和主体段811的转动会导致二者的螺纹错开,从而阻止脱出的产生。管头91是仅同主体段密封连接在一起而防止产生泄漏的。

实施例二,同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为:

参见图6,还包括循环泵。冷媒储存罐1的出口端套设有吸热套10。吸热套10包括内层101和外层102。内层101为导热结构。外层102为绝热结构。内层101和外层102之间形成内腔103。内腔103通过导热液连通管104同导热腔21连通。导热液连通管104上设有驱动导热油在导热腔21和内腔104之间循环的循环泵105。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