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4029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空调服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服装领域,特别涉及空调服。



背景技术:

现代人生活、工作中对衣服的要求越来越高,已经不仅仅满足于衣服的款式、色彩、材料等方面的变化,相对地,对衣服的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夏季烈日下的工作者,譬如建筑工人、交通警察、环卫工人等;在高温、闷热环境中的工作者,譬如炼钢工人、面包烘烤工人等,需要有让他们身体凉爽的衣服,才可以改善他们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效率。空调服的出现对上述条件有了一定改善,然而仍然存一些不足,例如,现有的一种空调服,通过将微型散热风扇通过USB借口外接,通过移动电源对风扇供电,然而上述的工作环境军为长时间的工作环境,移动电源一般具有一定重量,在长时间作业时,会加重身体疲劳,并且口袋装载移动电源也给手部动作带来不便。鉴于此,有必要对上述情况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便于长时间工作的微型散热组件及具有该微型散热组件的空调服。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的一种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空调服,包括衣服本体以及至少一个微型散热组件,所述衣服本体包括一层外层布料,所述微型散热组件固定于所述外层布料上,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散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微型风扇及电池组件,所述微型风扇与所述外层布料固定连接,所述电池组件设置于所述微型风扇内部,或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微型风扇可拆卸连接。

优选地,所述衣服本体还包括一内层布料,所述微型散热组件设置于所述内层布料和所述外层布料之间,所述微型风扇与所述内层布料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微型风扇包括一固定环及风扇本体,所述固定环与所述风扇本体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衣服本体部分卡持于所述固定环与所述风扇本体之间从而将微型风扇固定于衣服本体上。

优选地,所述风扇本体包括风扇上盖、风扇下盖和风扇叶,所述风扇上盖和所述风扇下盖相扣合,共同形成一个收容空间,所述风扇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电池组件设置于所述风扇下盖内。

优选地,所述风扇下盖自远离所述风扇上盖一端下沉形成一安装槽,所述电池组件设置于所述安装槽内。

优选地,所述风扇本体还包括一PCB板,所述电池组件设置于所述PCB板上。

优选地,所述电池组件与所述风扇下盖可拆卸式连接。

优选地,所述风扇下盖包括一固定位,所述固定为包括一卡持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一固定扣,所述固定扣与所述卡持件扣合。

优选地,所述微型散热组件的数量为1-4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微型散热组件及采用该散热组件的空调服,通过将电池固定在PCB板上,实现电池与风扇的一体化设计。或者将电池与微型风扇可拆卸式连接,替代原有的USB接口,同步也取消了连接风扇与USB接口之间的线缆,使得工作更为方便。将电池组件替代移动电源对微型风扇供电,减少了穿着人员的工作负担,特别在长时间的工作环境下尤为重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后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展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中微型风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的爆炸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中微型风扇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风扇本体与电池组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空调服的微型散热组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实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限于指定视图上的相对位置,而非绝对位置。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和图2,示例性的示出了空调服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空调服100包括衣服本体20以及至少一个微型散热组件10,所述衣服本体20包括一层外层布料21,所述微型散热组件10固定于所述外层布料21上。具体地,所述微型散热组件包括微型风扇11及电池组件13,所述微型风扇11与所述外层布料21固定连接,请继续参阅图4,所述电池组件13可拆卸的连接于所述微型风扇11。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微型散热组件的数量为1-4个,那么对应的微型风扇数量11则也为至少1-4个,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安装。

进一步,所述衣服本体20包括一内层布料23,所述微型散热组件10固定于所述外层布料21,并设置于所述内层布料23和所述外层布料21之间,较佳地,所述微型风扇11与所述内层布料23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3,图3示例性的示出了微型风扇11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微型风扇11包括一固定环80及风扇本体90,所述固定环80与所述风扇本体90可拆卸固定连接,所述衣服本体20部分卡持于所述固定环80与所述风扇本体90之间从而将微型风扇11固定于衣服本体20上。当需要将微型风扇11固定于衣服本体20上时,只需要将固定环80与风扇本体90分离,再于固定环80与风扇本体90固定时将外层布料21或者内层布料23的一部分卡合在固定环80与风扇本体90之间即可完成微型风扇11与衣服本体20的固定连接。

请参阅图4至图5,图4示例性示出了微型散热组件11的结构爆炸图,图5示例性示出了风扇本体90的结构爆炸图,所述风扇本体90包括一风扇上盖91、一风扇叶92、一风扇下盖93、一驱动装置94、一PCB板95、一风扇装饰盖96以及一风扇按钮盖97,所述风扇上盖91和所述风扇下盖93相扣合,共同形成一个收容空间,所述风扇叶92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风扇下盖93大体呈半椭球形,自远离所述风扇上盖91一端下沉形成一安装槽931,所述PCB板95及所述风扇装饰盖96设置于所述安装槽931内,所述安装槽931底部具有一圆孔932,且沿所述圆孔932内壁下沉形成一驱动槽933,所述驱动装置94设置于所述驱动槽933内,所述驱动槽933的深度大于等于所述驱动装置94的高度,所述驱动装置94包括一转轴,所述转轴穿过所述安装槽931的底壁伸入到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风扇叶92固定于所述转轴上,所述转轴大体处于所述风扇下盖93的球形直径上,所述风扇装饰盖96具有一凹槽961,所述风扇按钮盖97扣合在所述凹槽961内。

所述PCB板95固定安装于所述安装槽931的底部,例如可以是,安装槽931底部设置有若干螺纹柱,PCB板95上对应设置若干穿孔,螺钉穿过穿孔将PCB板95固定。优选地,圆筒形的驱动槽933向下环盖935方向延伸预置距离,该预置距离与螺纹柱等高,这样,将可以为PCB板95提供有效支撑。

所述风扇下盖93还包括一固定位937,所述固定位937包括一卡持件,所述电池组件包括一固定扣,所述固定扣与所述卡持件扣合,实现电池组件与风扇本体的可拆卸式连接。

所述风扇装饰盖96上设置有若干卡卡勾,所述安装槽931底部对应所述卡勾设置若干卡孔,所述风扇装饰盖96通过所述卡勾和所述卡孔固定连接。所述风扇装饰盖96的凹槽961内设置若干卡孔,风扇按钮盖97设置若干卡勾,通过卡勾和卡孔将风扇按钮盖97固定于所述风扇装饰盖96上,所述风扇按钮盖97上设置有按钮开关,所述按钮开关可以实现不同档位的按压,从而实现不同档位的风速调节,具体可以按需定制,例如,一般地,可以实现高中低三档风速调节,则按钮开关可设置四档,不按压时,按钮开关处于初始状态,此时风扇不转动,按压至第一档,则风扇低速转动,再次按压,进至第二档,风扇中速转动,再按压,进至第三档,风扇高度转动,再按压,进至第四档,风扇高速转动,第四档后,再次按压,断电,电源关闭,按钮开关回档至初始状态。

所述驱动装置94可以是直流马达,电机等。

组装所述风扇本体90时,首先,将驱动装置94装入风扇下盖93的驱动槽933内,驱动装置94的转轴穿过驱动槽933的底壁,然后将风扇叶92固定于该转轴上,再将风扇上盖91和风扇下盖93扣合,再将PCB板95固定于安装槽931后,风扇装饰盖96卡合进安装槽931内,最后再将风扇按钮盖97扣合在风扇装饰盖96上。

实施例二

请参阅图5,本实施例中,风扇本体290结构与实施例一大体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可充电电池的安装方式,本实施力中,可充电电池232直接安装于PCB板295上,相应的,风扇装饰盖296上对应可充电电池232设置有一个容纳位。风扇装饰盖296将可充电电池232以及PCB板295直接盖合于安装槽内,其余风扇上盖291、风扇下盖293等结构均与第一实施例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上述两个实施例均将电池描述位可充电电池,但是,这不应理解位限制性的,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的选择,可充电电池可可以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电池的数量,有利于环境保护,因此,一次性干电池替代上述可充电电池也应在上述公开的方案之列。

与现有技术相比,上述微型散热组件及采用该散热组件的空调服,通过将电池固定在PCB板上,实现电池与风扇的一体化设计。或者将电池与微型风扇可拆卸式连接,替代原有的USB接口,同步也取消了连接风扇与USB接口之间的线缆,使得工作更为方便。将电池组件替代移动电源对微型风扇供电,减少了穿着人员的工作负担,特别在长时间的工作环境下尤为重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