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纺布复合材料防水鞋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4091阅读:13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纺布复合材料防水鞋套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纺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纺布复合材料防水鞋套。



背景技术:

雨天中,人们在路上行走时鞋子容易被雨水溅湿,但有许多人不想穿防水鞋,因此一些商家发明出防水鞋套;现有的防水鞋套通常由塑料为材料制造而成,但这种鞋套比较薄,容易损坏,不适合长时间或多次使用;而有部分防水鞋套由一些结构较为坚硬的材料制造,不易损坏,但携带不方便或者防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方便携带、不易损坏、防水效果较佳、具有一定涉水深度的无纺布复合材料防水鞋套。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方案为:一种无纺布复合材料防水鞋套,包括鞋套主体与鞋套底部,所述鞋套主体由左、右两片主体鞋套面通过热封工艺缝合而成,所述鞋套主的上端开口环绕缝合有一弹性筋使上端开口具有收紧作用,所述鞋套主体与鞋套底部之间通过热封连接;所述主体鞋套面分内外层结构,外层为聚乙烯淋膜材料,内层为聚丙烯纺粘无纺布,在鞋套主体一侧连接有收紧带,两所述主体鞋套面后侧的热封边向内侧绕过该收紧带与鞋套主体的连接处,同时所述收紧带为聚丙烯纺粘无纺布细条;所述鞋套底部由左、右两片底部鞋套面通过热封连接而成,鞋套底部分内外层结构,外层为聚乙烯淋膜材料,内层为聚丙烯纺粘无纺布,同时在鞋套底部外侧通过滴塑工艺形成的防滑胶粒用于增加鞋套底部的摩擦力。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鞋套面内层开有若干个菱形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鞋套主体与鞋套底部之间的热封边内翻。

进一步地,所述收紧带通过热熔或超声波焊接连接固定于所述鞋套主体上。

进一步地,所述主体鞋套面的内层厚度为0.20~0.30mm,其外层厚度为0.10~0.20mm ;所述底部鞋套面的内层厚度为0.25~0.35mm,其外层厚度为0.20~0.30mm。

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不易损坏、具有防水功能,本方案中,防水鞋套的外层由PE淋膜组成,使防水鞋套具有防水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使防水鞋套不易损坏,使用寿命长,可反复使用;而防水鞋套内层采用PPSB无纺布以增强鞋套的柔韧性,在鞋套底部外侧设有的防滑胶粒有效地防止人们摔倒;通过本方案的结构,使防水鞋套可轻易折叠,折叠后占用空间小,方便用户携带,实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鞋套折叠状态)。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示意图(鞋套使用状态)。

其中,1为鞋套主体,11为主体鞋套面,12为弹性筋,13为收紧带,2为鞋套底部,21为底部鞋套面,22为防滑胶粒,3为收紧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参见附图1至附图2所示,一种无纺布复合材料防水鞋套,包括鞋套主体1与鞋套底部2,通过鞋套主体1与鞋套底部2使防水鞋套形成鞋子状结构;其中鞋套主体1包括左、右两片主体鞋套面11,两主体鞋套面11通过热封连接形成鞋套主体1,在鞋套主体1上端开有上端开口;而在鞋套主体1的上端开口处环绕缝合有一弹性筋12使上端开口具有收紧作用以便在用户的腿放进防水鞋套后使弹性筋12紧箍在腿上防止防水鞋套套在腿上时下滑,弹性筋12由弹性无纺布与防水复合材料组成;鞋套主体1的下端与鞋套底部2之间通过热封连接,且鞋套主体1与鞋套底部2之间的热封边内翻,可防止防水鞋套打开后鞋套主体1与鞋套底部2之间的热封边接触地面而容易出现磨损;主体鞋套面11分内外层结构,外层为聚乙烯淋膜材料,内层为聚丙烯纺粘无纺布,该内层开有若干个菱形凹槽使主体鞋套面11内层具有柔韧性,在鞋套主体1一侧连接有收紧带13,两主体鞋套面11后侧的热封边向内侧绕过该收紧带13与鞋套主体1的连接处,同时收紧带13为聚丙烯纺粘无纺布细条,具体地,由于收紧带13厚度相对较大,因此如果将收紧带13直接连接到两主体鞋套面11的缝合处,会导致两主体鞋套面11的热封边不能完全密封,而且收紧带13是通过热熔或超声波焊接与鞋套主体1连接,若收紧带13直接连接于两主体鞋套面11的热封边,会使收紧带13与鞋套主体1的连接不稳固,需要在收紧带13与鞋套主体1的连接处将两主体鞋套面11的热封边绕行,通过两条收紧带14将防水鞋套绑紧在腿上。

鞋套底部2包括左、右两片底部鞋套面21,两底部鞋套面21通过热封连接形成鞋套底部2,鞋套底部2分内外层结构,外层为聚乙烯淋膜材料,内层为聚丙烯纺粘无纺布,同时在鞋套底部2外侧通过滴塑工艺形成的防滑胶粒22用于增加鞋套底部2的摩擦力防止用户摔倒,防滑胶粒22为凸点状结构。

其中,主体鞋套面11的内层厚度为0.20~0.30mm,其外层厚度为0.10~20mm ;底部鞋套面21的内层厚度为0.25~0.35mm,其外层厚度为0.20~0.30mm。

以上所述之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更多可能的变动和润饰,或修改均为本实用新型的等效实施例。故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之思路所作的等同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