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凸点文胸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4869阅读:1793来源:国知局
防凸点文胸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防凸点文胸。



背景技术:

轻薄款文胸由于罩杯薄、透气性好,春夏季穿着轻盈、凉爽、不湿闷,非常受女性的喜欢。然而由于太薄的罩杯很容易被乳头顶起一个凸点(行业俗称露点),特别是在穿薄外衣的时候会造成非常尴尬的处境,因此避免露点是现有薄款文胸需要解决的问题。现在市场现阶段的普遍做法是在穿文胸的时候,往罩杯里乳头的位置分别塞一个防凸点的乳垫,这样虽然可以暂且避免乳头凸点的尴尬,但选择薄款文胸的人还是比较少,原因有三:1、由于乳垫通常选用海绵或硅胶材质,不仅厚而不透气,还会在罩杯的乳头部位形成尴尬的圆形凸起,只是相对于乳点的凸起没有那么引人遐想;2、现在市面上采用乳垫分带胶和不带胶两种,带胶的乳垫是直接贴在乳头区域的乳房皮肤上,这样虽然不容易移位,但因硅胶材质透气性差及胶的环保性参差不齐,长时间在闷热的环境下穿着非常容易造成皮疹而伤害皮肤;不带胶的乳垫由于不能固定,很容易随着身体的活动而移位,不仅不能有效避免乳头凸点的尴尬,还会产生在不同场合要去撩衣调整乳贴位置这样新的尴尬;3、乳垫一般都是单独购买,不能与文胸固定成一个整体,不方便穿戴、洗涤和保存。综上所述,现有的薄款文胸存在改进的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防凸点文胸。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防凸点文胸,包括文胸本体,所述文胸本体包括组合连接的罩杯以及肩带结构,所述罩杯上设有防凸点结构层,所述防凸点结构层设置于罩杯的内侧面,防凸点结构层的上端对应固定于所述罩杯的上部;其中,所述防凸点结构层包括相互贴合固定的内层布与外层布,且所述内层布的两侧边以及底边相对于所述外层布往外延伸而出。

如前所述的防凸点文胸,所述防凸点结构层上端边缘与所述罩杯的上部边缘平齐固定;或,所述防凸点结构层上端边缘缝合固定于罩杯上部边缘的下方,两者的缝合处与罩杯上部边缘之间有间隔距离。

如前所述的防凸点文胸,所述防凸点结构层下端与所述罩杯固定连接。

如前所述的防凸点文胸,所述防凸点结构层呈U形。

如前所述的防凸点文胸,所述内层布的两侧边以及底边相对于所述外层布往外延伸出0.5-1cm。

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采用固定于罩杯上的防凸点结构层避免了装拆或调整乳垫的麻烦与尴尬,并且防凸点结构层内层布两侧边以及底边相对于外层布往外延伸而出,这就使得其整体的厚度呈逐渐递减的趋势,避免造成新的凸点、新的尴尬。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防凸点结构层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示意图;

1、文胸本体;2、罩杯;20、罩杯上部边缘;3、防凸点结构层;30、内层布;31、外层布;4、肩带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3所示的防凸点文胸,包括文胸本体1,所述文胸本体1包括组合连接的罩杯2以及肩带结构4,所述罩杯2上设有防凸点结构层3,所述防凸点结构层3设置于罩杯2的内侧面,防凸点结构层3的上端对应固定于所述罩杯2的上部;其中,所述防凸点结构层3包括相互贴合固定的内层布30与外层布31,且所述内层布30的两侧边以及底边相对于所述外层布31往外延伸而出,即内层布30大于外层布31,两者贴合固定之后,外层布31只是遮盖的内层布30的中间部分,而内层布30的两个侧边以及底边这些边缘部分是外露的。

本案中优选采用厚度在2毫米以内,具有亲肤、透气、无弹的双层复合材质,制作一个整体大小不超过文胸罩杯2面积的60%、能完全覆盖乳头与乳晕部位的上大下小的近似U形的立体曲面防凸点结构层3。复合材料的外层布31即贴肤面,采用轻薄柔软的亲肤面料以保持舒适效果;内层布30采用轻薄、透气且无弹的材质,在保持透气性能的基础上增强防凸点的性能,两种面料采用贴合工艺紧密的粘合在一起,既保留了轻薄透气的性能,又大大的增强了防凸点和耐用的性能。两层复合结构层均采用立裁工艺制作,让整个防凸点结构层3形成整体曲面,始终保持与文胸罩杯2高度的弥合性;而双层复合材料结构,不仅强化防凸点的性能,还可使该防凸点结构层3不会因为穿着、洗涤的次数增多而发生变软卷曲,避免出现穿着时不能自动平整展开的情况出现。

外层布31两侧及底部边缘部位要比内层布30的边缘窄0.5-1cm,这样在采用双层结构强化防凸点效果的同时,减少防凸点结构层3边缘的厚度,避免边缘厚度过于集中而在罩杯2面上透出痕迹而产生新的尴尬点,最大程度的保持罩杯2面上无痕的效果。

防凸点结构层3自上而下的高度不低于文胸罩杯2高度的60%,其上边缘的长度不短于文胸罩杯上部边缘20长度的70%(经过测试证明,防凸点结构层3的上边缘越短,防凸点结构层3覆盖乳头部位的精准性越差,越容易移位)。防凸点结构层3的上边缘采用“一”字形单针车缝工艺(或者“之”字形多针车缝工艺)固定在罩杯2的上端边缘或者防凸点结构层3上端边缘缝合固定于罩杯上部边缘20的下方,两者的缝合处与罩杯上部边缘20之间有间隔距离,如实施例二所示。此外,防凸点结构层在罩杯2上固定时,其远心端点与罩杯上边缘侧端点的间隔距离为1.5cm-9.5cm的范围值(不同尺码的距离不同,特大尺码的范围数据还应有规律的加大)。

防凸点结构层3除上边缘为曲度小的弧线并采用车缝工艺固定外,其它边缘为弯曲度较大且圆顺相连的弧形,在工艺上一般不进行车缝固定,对于要求防凸点结构层3不要有任何小范围位置移动的产品,可以增加防凸点结构层3底部车缝固定,即防凸点结构层3下端与所述罩杯2固定连接。

防凸点结构层3的上边缘固定在罩杯上部边缘20或者是靠近罩杯上部边缘20的剪接线部位的优势有三点:1、上边缘比较长且弯曲度小,固定上边缘不仅会使防凸点结构层3更好的与罩杯2顶点部位弥合,更会保持防凸点层位置的稳定,不会偏离乳头部位;2、固定部位是在罩杯上部边缘20或临近上部边缘的罩杯2剪接线上,其它部位一般不会新增车缝线,避免在罩杯2上出现过多车缝线,避免罩杯2上的车缝线太多,从杯面上映出增加新的尴尬点;3、之所以采用防凸点结构层3的上边缘固定,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使用者在穿着文胸的时候,借助乳房自动向下的重力,就会自动拉平整个防凸点结构层(无需再用手动抚平),并精准、平整的覆盖在乳头乳晕区域,非常方便好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组合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