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衣服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0154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衣服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日常生活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衣服。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活中,衣服是一种常用品。现有技术中,衣服的功能单一,不能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服,旨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雨功能的衣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衣服,旨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雨功能的衣服。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衣服,包括衣服本体,衣服本体为防雨材质制成。

衣服本体包括衣身,衣身包括左前衣襟和右前衣襟,左前衣襟与右前衣襟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

左前衣襟的内侧设有第一防雨片,右前衣襟的内侧设有第二防雨片,第一防雨片与第二防雨片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连接件包括衣扣,第二连接件包括拉链。

进一步地,左前衣襟与右前衣襟相互重叠。

进一步地,衣服本体还包括衣领,衣领设于衣身的颈部,衣领包括翻立领和筒领,筒领位于翻立领内侧。

进一步地,左前衣襟和右前衣襟向衣身的颈部延伸形成翻立领;第一防雨片与第二防雨片向衣身的颈部延伸形成筒领。

进一步地,衣身还包括后衣襟,后衣襟上设有透气部和遮挡部,遮挡部用于遮挡透气部。

进一步地,左前衣襟和右前衣襟上均设有衣袋和袋盖,衣袋具有袋口,袋盖与左前衣襟或右前衣襟形成进口,进口通向袋口,进口的朝向与袋口的朝向相反。

进一步地,衣服本体还包括衣袖,衣袖设于衣身的肩部,衣袖具有袖口,衣袖内部靠近袖口处设有防雨袖体,防雨袖体具有通向袖口的松紧束口。

进一步地,衣服还包括腰带,衣身的腰部设有多个带环,腰带穿设于带环内,腰带上设有限位件,限位件的两端与腰带连接并形成限位区间,至少一个带环位于限位区间内。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衣服,包括衣服本体和衣帽,衣服本体和衣帽均为防雨材质制成。

衣服本体包括衣身,衣身包括左前衣襟和右前衣襟,左前衣襟与右前衣襟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

左前衣襟的内侧设有第一防雨片,右前衣襟的内侧设有第二防雨片,第一防雨片与第二防雨片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衣服,衣服本体由防雨材质制成,具有防雨功能。此外,衣身的左前衣襟和右前衣襟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可形成防雨的第一道防线,左前衣襟内部的第一防雨片和右前衣襟内部的第二防雨片通过第二连接件可形成防雨的第二道防线,使得整个衣服在具有穿脱方便的前提下具有很好的防雨性能。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衣服,包括衣服本体和衣帽,同样具有很好的防雨性能,可对人体的头部及身体起到防雨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衣服的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衣服的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衣服的展开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衣袋位置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衣袖的局部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衣服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衣服;10-衣服本体;11-衣身;111-左前衣襟;1111-衣袋;1112-袋盖;1113-袋口;1114-进口;1115-第一装饰片;112-右前衣襟;1121-第二装饰片;113-后衣襟;1131-透气部;1132-遮挡部;114-衣扣;115-第一防雨片;116-第二防雨片;117-拉链;118-带环;12-衣领;121-翻立领;122-筒领;13-衣袖;131-袖口;132-防雨袖体;1321-松紧束口;20-腰带;21-日字扣;22-限位件;30-衣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衣服100,包括衣服本体10和腰带20,腰带20用于束缚衣服本体10的腰部。整个衣服本体10均为防雨材质制成,具有防雨功能。

其中,衣服本体10包括衣身11、衣领12和衣袖13,衣领12设于衣身11的颈部,衣袖13设于衣身11的肩部。

具体地,如图1、图2所示,衣身11包括左前衣襟111、右前衣襟112和后衣襟113。左前衣襟111、右前衣襟112位于衣身11的前侧,后衣襟113位于衣身11的后侧。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相互重叠。本实施例中,左前衣襟111的局部遮于右前衣襟112的局部,即右前衣襟112的局部位于左前衣襟111的内侧。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右前衣襟112也可位于左前衣襟111的局部的外侧。

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为衣扣114,衣扣114从上至下双排布置在衣身11上。衣扣114包括公扣和母扣,两排公扣设置在左前衣襟111上,两排母扣设置在右前衣襟112上与公扣相对应的位置。公扣与母扣配合,则实现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的连接;公扣与母口分离,则可实现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的分离。双排衣扣114使得衣服100的前侧极具美感,且方便左前衣襟111和右前衣襟112的连接、分离。

如图1、图3所示,左前衣襟111的内侧设有与其固定的第一防雨片115,第一防雨片115与左前衣襟111的长度大致相等;右前衣襟112的内侧设有与其固定的第二防雨片116,第二防水片与右前衣襟112的长度大致相等。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通过第二连接件连接。

其中,第一防雨片115和第二防雨片116均为防雨材质制成。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为拉链117。通过拉链117可使第一防雨片115和第二防雨片116连接或分离。当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连接、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连接时,衣身11的前侧处于封口状态;当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分离、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分离时,衣身11的前侧处于开口状态,在此状态时,使用者可从前侧穿上衣服100。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间的拉链117使得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的连接处具有很好的防雨性能,通过拉链117可快速的实现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的连接、分离。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衣身11的左前衣襟111和右前衣襟112通过第一连接件连接可形成防雨的第一道防线,左前衣襟111内部的第一防雨片115和右前衣襟112内部的第二防雨片116通过第二连接件可形成防雨的第二道防线,使得衣身11的前侧具有很好的防雨性能。

如图1所示,衣身11的腰部设有多个带环118,带环118环绕衣身11布置,即左前衣襟111、右前衣襟112和后衣襟113均设有带环118。左前衣襟111的胸部设有起到装饰作用的第一装饰片1115,右前衣襟112的胸部设有起到装饰作用的第二装饰片1121。

本实施例中,左前衣襟111和右前衣襟112上均设有衣袋1111和袋盖1112,衣袋1111和袋盖1112均倾斜布置,衣袋1111和袋盖1112均位于衣身11的腰部以下。如图4所示,衣袋1111具有袋口1113,袋盖1112与左前衣襟111连接后形成进口1114,袋盖1112与右前衣襟112连接后也形成进口1114。左前衣襟111上的袋盖1112与左前衣襟111形成的进口1114通向左前衣襟111上的衣袋1111的袋口1113,且进口1114的朝向与袋口1113的朝向相反;右前衣襟112上的袋盖1112与右前衣襟112形成的进口1114通向右前衣襟112上的衣袋1111的袋口1113,且进口1114的朝向与袋口1113的朝向相反。使用者的手在插入衣袋1111的过程中,需向一个方向从进口1114进入,随后向相反的方向从袋口1113进入到衣袋1111中。简单的说,袋盖1112的作用即起到遮挡衣袋1111的袋口1113的作用,具有较好的防雨能力,可有效避免雨水进入到衣袋1111中。

如图2所示,后衣襟113为衣身11的后侧部分。后衣襟113的背部设有透气部1131和遮挡部1132。透气部1131由透气材质制成,具有较好的透气性能。也就是说,后衣襟113的整体由防雨材质制成,而局部(透气部1131)由透气材质制成。遮挡部1132为片状结构,其可上下翻转的设置在后衣襟113的背部,遮挡部1132与后衣襟113间通过衣扣114锁紧。遮挡部1132与后衣襟113通过衣扣114锁紧后能够完全遮挡住透气部1131。透气部1131的作用是增强整个衣服100的透气性,保证衣服100的内部与外界能够较好的进行气体交换。遮挡部1132的作用是对透气部1131进行遮挡,避免雨水透过透气部1131进入到衣服100内。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衣领12包括翻立领121和筒领122。翻立领121可通过翻折的形式处于直立状态,衣身11的左前衣襟111和右前衣襟112向衣身11的颈部延伸形成翻立领121,左前衣襟111和右前衣襟112局部可向外翻折。筒领122为筒状结构,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均向衣身11的颈部延伸形成筒领122。通过改变左前衣襟111和右前衣襟112的连接状态可改变翻立领121开口的大小,即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连接时,翻立领121的开口变小;当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分离时,翻立领121的开口变大。同样,通过改变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的连接状态可改变筒领122开口的大小,即当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连接时,筒领122的开口变小,此时筒领122为筒状结构,可紧紧的与人体的颈部贴合,具有较好的防雨性能;当第一防雨片115与第二防雨片116分离时,筒领122的开口变大并敞开。这种结构的衣领12在保证其具有极强的美观的前提下,增强了衣身11颈部的防雨性能。

衣袖13为两个,分别设于衣身11肩部的左侧和右侧。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衣袖13内部设有防雨袖体132,衣袖13具有袖口131,防雨袖体132靠近于衣袖13的袖口131。防雨袖体132由防雨材质制成,防雨袖体132一端与衣袖13缝合固定,防雨袖体132的另一端形成通向袖口131的松紧束口1321。简单的说,衣袖13的袖口131位置具有两层,内侧即为防雨袖体132,防雨袖体132的自由端形成松紧束口1321。使用时,防雨袖体132松紧束口1321处可与人体手臂紧密接触,可有效避免雨水从松紧束口1321处进入到衣服100内。在不影响衣袖13外形的情况下,提升衣袖13的防雨性能。

腰带20的作用是起到束腰的作用,腰带20穿设在衣身11的带环118内,腰带20的端部设有日字扣21,可通过日字扣21对腰带20的松紧进行调节。如图2所示,腰带20上设有限位件22,限位件22为条状结构。限位件22的一端与腰带20缝合固定,限位件22的另一端通过衣扣114与腰带20连接。限位件22的两端与腰带20连接后形成限位区间,处于后衣襟113上的一个带环118穿设于限位区间内。腰带20具有两个极限位置,即第一极限位置和第二极限位置。当腰带20相对带环118运动到第一极限位置时,位于限位区间内的带环118位于限位件22与腰带20缝合处;当腰带20相对带环118运动到第二极限位置时,位于极限区间内的带环118位于限位件22上的衣扣114处。也就是说,限位件22可对腰带20起到限位作用,当衣身11的前侧处于开口状态时,腰带20始终不会与衣身11分离。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衣身11上只有一个带环118位于限位区间内,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也可以是两个或多个位于限位区间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为衣扣114,第二连接件为拉链117,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也可为其他具有连接功能的连接件,比如粘扣。

本实施例提供的衣服100,具有翻立领121,且其左前衣襟111与右前衣襟112相互重叠,形成风衣风格的衣服100。简单的说,本实施例提供的衣服100可视为风衣式雨衣。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衣服100,与上述实施例的区别在于,衣服100中还设有衣帽30,衣帽30为防水材质制成,衣帽30设于衣身11的颈部。衣帽30与衣身11可以固定连接,比如将两者缝合在一起;衣帽30与衣身11也可以可拆卸连接,比如两者通过拉链或衣扣连接。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衣服100,整体具有很好的防雨性能,可对人体的头部和身体起到防雨作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