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心边的钻石及其亭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61795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具有心边的钻石及其亭部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钻石工艺及结构,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心边的钻石及其亭部结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圆钻加工方法为57个切割面的加工方法,57个切割面的加工方法加工出的钻石的切割面少,光线经钻石透射、折射次数较少,形成的图案较为传统、简单,光芒较为黯淡。现有的钻石切割面形成的图案多为菱形所形成的发散图案,形成的图案虽然也比较丰富,但依然是一种常规化的形状,从而形成的折射效果、得到的光芒都较为黯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第一个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钻石亭部结构,其能增加钻石的切割面,增加钻石的闪烁度。

本实用新型第二个目的是为了提供一种具有心边的钻石。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钻石的亭部结构,所述亭部包括至少四层底瓣,包括由下而上依次相邻的第一层底瓣、第二层底瓣、第三层底瓣、第四层底瓣,所述底瓣围绕所述亭部的尖顶位;所述第一层底瓣为一心形,所述第二层底瓣、第三层底瓣分别形成心形环。

作为优选,所述亭部有四层底瓣。

作为优选,所述第四层底瓣的瓣面与所述钻石的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41.50-42.0 度,或/和所述第三层底瓣的瓣面与所述钻石的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37.0-38.0度;或 /和所述第二层底瓣的瓣面与所述钻石的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32.0-33.0度,或/和所述第二层底瓣的瓣面与所述钻石的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29.0-30.0度。

作为优选,第二层底瓣、第三层底瓣及第一层底瓣皆具有以下结构:每层底瓣皆具有偶数个瓣面;每层底瓣中,每2个瓣面为一组,各组瓣面的磨面夹角角度不同;每组瓣面中的两个瓣面互为镜像。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30~32%。

作为优选,所述第三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50~51%。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20~33%。

作为优选,相邻底瓣的交接线为心形线;所述第一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 20~33%。

一种具有心边的钻石,包括钻石主体,所述钻石主体包括冠部、腰部及亭部;所述冠部的表面为圆钻冠部基本面;所述亭部的结构为所述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钻石的亭部结构。

作为优选,所述冠部的风筝面通过分隔线分离形成的两个分刻面,包括第一分刻面及第二分刻面,第一分刻面相对于第二分刻面靠近钻石的腰部;第一分刻面与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39.0-40.0度,第二分刻面与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34.0-36.0度;分隔线为风筝面的对角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上述结构,冠部具有41个瓣面及亭部具有64个瓣面,使圆钻表面形成105个瓣面,从而使光线经钻石透射、折射次数较多,形成的图案较为新颖、特别,提高了钻石的闪烁度,发出璀璨光芒。通过第二层底瓣、第二层底瓣、第四底瓣的配合,在钻石的亭部的尖位部形成了三心边,从而在冠部观察可实现双心环及中部心形的图案,实现特别的折射效果,达到心形叠合的光折射与图案的结合。

附图说明

图1是将钻石的亭部均等地磨出第一层底瓣的16个底瓣的示意图。

图2是在图1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一瓣面的示意图。

图3是在图2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二瓣面的示意图。

图4是在图3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三瓣面的示意图。

图5是在图4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四瓣面的示意图。

图6是将图5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五瓣面的示意图。

图7是对图6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六瓣面的示意图。

图8是在图7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七瓣面的示意图。

图9是在图8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八瓣面的示意图。

图10是在图9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九瓣面的示意图。

图11是在图10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瓣面的示意图。

图12是在图11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一瓣面的示意图。

图13是在图12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二瓣面的示意图。

图14是在图13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三瓣面的示意图。

图15是在图14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四瓣面的示意图。

图16是在图15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五瓣面的示意图。

图17是在图16的基础上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六瓣面的示意图。

图18是在图17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一瓣面的示意图。

图19是在图18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二瓣面的示意图。

图20是在图19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三瓣面的示意图。

图21是在图20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四瓣面的示意图。

图22是将图21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五瓣面的示意图。

图23是对图22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六瓣面的示意图。

图24是在图23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七瓣面的示意图。

图25是在图24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八瓣面的示意图。

图26是在图25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九瓣面的示意图。

图27是在图26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瓣面的示意图。

图28是在图27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一瓣面的示意图。

图29是在图28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二瓣面的示意图。

图30是在图29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三瓣面的示意图。

图31是在图30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四瓣面的示意图。

图32是在图31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五瓣面的示意图。

图33是在图32的基础上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六瓣面的示意图。

图34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一瓣面的示意图;

图35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二瓣面的示意图;

图36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三瓣面的示意图;

图37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四瓣面的示意图;

图38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五瓣面的示意图;

图39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六瓣面的示意图;

图40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七瓣面的示意图;

图41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八瓣面的示意图;

图42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九瓣面的示意图;

图43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十瓣面的示意图;

图44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十一瓣面的示意图;

图45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十二瓣面的示意图;

图46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十三瓣面的示意图;

图47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十四瓣面的示意图;

图48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十五瓣面的示意图;

图49是加工第一层底瓣的第十六瓣面的示意图;

图50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心边钻石的亭部示意图;

图5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心边钻石的冠部示意图。

图52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心边钻石的结构示意图。

图5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心边钻石的结构示意图(冠部的风筝面不分为两个分刻面)。

图中:

1—冠部;11—风筝面;12—长形瓣面;2—腰部;3—亭部;31—第一层底瓣;32—第二层底瓣;33—第三层底瓣;34—第四层底瓣。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文中所述中心面是指钻石的腰部二分之一高度的圆截面,以下“中心面”均指该圆截面。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具有心边的钻石,包括钻石主体,钻石主体包括冠部、腰部及亭部;冠部的表面为圆钻冠部基本面。

参阅图50至52,冠部1的高度为h1、腰部2的高度为h2、亭部3的高度为h3;三者的总高度为腰部2圆直径L1的60%-62.8%,冠部1台面11的直径L2为腰部2圆直径L1的 57.5%-59.5%,腰部2的厚度为腰部2圆直径L1的2.2%-3.2%。

亭部包括至少四层底瓣。以四层底瓣为例:

包括由下而上依次相邻的第一层底瓣、第二层底瓣、第三层底瓣、第四层底瓣,所述底瓣围绕所述亭部的尖顶位;第一层底瓣为一心形,第二层底瓣、第三层底瓣分别形成心形环。

作为一种优选实施例,冠部的风筝面通过分隔线分离形成的两个分刻面,包括第一分刻面及第二分刻面,第一分刻面相对于第二分刻面靠近钻石的腰部;第一分刻面与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39.0-40.0度,第二分刻面与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34.0-36.0度。分隔线为风筝面的对角线。若冠部的风筝面不分为两个分刻面,具体可参见图53。

第二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30~32%;或/和第三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50~51%;或/和第一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20~33%。

第四层底瓣的瓣面与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40.50-41.2度,第三层底瓣的瓣面与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37.0-38.0度;第二层底瓣的瓣面与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 32.0-33.0度,第二层底瓣的瓣面与腰部的中心面的夹角角度为29.0-30.0度。第一层底瓣、第二层底瓣、第三层底瓣及第四层底瓣各自具有16个瓣面;第二层底瓣的16个瓣面与第一层底瓣的16个瓣面对应;第三层底瓣的16个瓣面与第二层底瓣的16个瓣面对应。第四层底瓣的16个瓣面与第三层底瓣的16个瓣面对应。

第三层底瓣中,每2个瓣面为一组,各组瓣面的磨面夹角角度不同;每组瓣面中的两个瓣面互为镜像;第三层底瓣中:

第一个瓣面与第二个瓣面相邻;第三个瓣面与第一个瓣面相隔两个第一层底瓣,第四个瓣面与第三个瓣面相互镜像;第五个瓣面与第三个瓣面相隔两个第一层底瓣,第六个瓣面与第五个瓣面相互镜像;第五个瓣面与第六个瓣面相邻;第七个瓣面与第五个瓣面相邻,第八个瓣面与第六个瓣面相邻;第九个瓣面与第七瓣面相邻,第十个瓣面与第八个瓣面相邻;第十一个瓣面分别与第九个瓣面及第三个瓣面相邻,第十二个瓣面分别与第十个瓣面及第四个瓣面相邻;第十三个瓣面与第三个瓣面相邻,第十四个瓣面与第四个瓣面相邻;第十五个瓣面分别与第十三个瓣面及第一个瓣面相邻,第十六个瓣面分别与第十四个瓣面及第二个瓣面相邻。

第二层底瓣中,每2个瓣面为一组,各组瓣面的磨面夹角角度不同;每组瓣面中的两个瓣面互为镜像;第二层底瓣中:

第一个瓣面与第二个瓣面相邻;第三个瓣面与第一个瓣面相隔两个第一层底瓣,第四个瓣面与第三个瓣面相互镜像;第五个瓣面与第三个瓣面相隔两个第一层底瓣,第六个瓣面与第五个瓣面相互镜像;第五个瓣面与第六个瓣面相邻;第七个瓣面与第五个瓣面相邻,第八个瓣面与第六个瓣面相邻;第九个瓣面与第七瓣面相邻,第十个瓣面与第八个瓣面相邻;第十一个瓣面分别与第九个瓣面及第三个瓣面相邻,第十二个瓣面分别与第十个瓣面及第四个瓣面相邻;第十三个瓣面与第三个瓣面相邻,第十四个瓣面与第四个瓣面相邻;第十五个瓣面分别与第十三个瓣面及第一个瓣面相邻,第十六个瓣面分别与第十四个瓣面及第二个瓣面相邻。

第一层底瓣中,每2个瓣面为一组,各组瓣面的磨面夹角角度不同;每组瓣面中的两个瓣面互为镜像;第一层底瓣中:

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隔三个第二层底瓣的基础瓣面且互为镜像;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互镜像;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相互镜像;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且相邻;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第十二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第十六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且相邻。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心边的钻石,冠部1包括41个辦面(若冠部没有磨出长形瓣面,即只有33个辦面,具体参阅图53),腰部2分隔冠部1和亭部3,亭部3包括第一层底瓣31 的16个瓣面、第二层底瓣的16个瓣面,第三层底瓣33的16个瓣面,第四层底瓣34的16 个瓣面,全部瓣面共105个。本实用新型加工出来的钻石,从亭部观测可见两个中心重叠的三心边,体现在第二层底瓣、第三层底瓣形成心形环。

多个心边(至少三个心边)的结构钻石,进一步提高了钻石的折射功能,以及提高了钻石能产生的闪烁度和火彩,使钻石除了作为常见的饰品更为美观外,能够作为一种光折射件应用于更为多的场合中,为光实验提供更有用的实现工具及试验手段。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心边的钻石,由于具有多个心边,使整个钻石的折射效果能够产生多重的心形图案,凸显出心形折射效果。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石亭部结构具体如本实用新型所述具有心边的钻石的亭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钻石加工方法,通过以下实施例说明。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钻石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准备圆钻基础毛胚,所述圆钻基础毛胚包括冠部、腰部及亭部(部位的划分可参见图52);所述台形冠部的表面为圆钻的冠部基本面;

参阅图52,亭部3的高度为h3、腰部2的高度为h2和冠部1的高度为h1,三者的总高度为腰部2圆直径L1的60%,冠部1台面11的直径L2为腰部2圆直径L1的57.5%,腰部 2的厚度为腰部2圆直径L1的2.2%。

S2、以所述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40.50-41.2度的角度将亭部均等地磨出第四层底瓣16个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四层底瓣的基础瓣面围绕所述亭部的尖顶位;具体参阅图1。

S3、以所述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7.0-38.0度的角度、以每2个底瓣为一组,对第四层底瓣的基础瓣面进行磨面,与第四层底瓣的16个瓣面一一相对地磨出第三层底瓣的16个瓣面的基础瓣面,且形成第四层底瓣;第三层底瓣的基础瓣面围绕所述亭部的尖顶位;第三层底瓣的基础瓣面与第四层底瓣的交接线为心形;

各组瓣面的磨面夹角角度不同,作为其中一个实施例,步骤S3具体为:

参阅图2及图3,S31、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7.1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4及图5,S32、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8.1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隔两个第一层底瓣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互镜像;

参阅图6及图7,S33、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7.3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隔两个第一层底瓣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相互镜像;所述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8及图9,S34、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7.4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10及图11,S35、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7.5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12及图13,S36、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7.8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二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分别与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及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二瓣面的基础瓣面分别与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及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14及图15,S37、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7.4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与所述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与所述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16及图17,S38、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7.3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的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六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分别与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及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六瓣面的基础瓣面分别与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及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S4、对第三层底瓣的16个瓣面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0-33.0度的角度进行第二层底瓣的开展处理;

S5、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0-33.0度的角度、以每2个底瓣为一组,对第三层底瓣的基础进行磨面,形成第三层底瓣的瓣面,且与第三层底瓣的16个瓣面一一相对地磨出第二层底瓣的16个瓣面的基础瓣面;第二层底瓣的基础瓣面围绕所述亭部的尖顶位;第二层底瓣的基础瓣面与第三层底瓣的交接线为心形;各组瓣面的磨面夹角角度不同,

作为一种具体实施例,步骤S5具体为:

参阅图18及图19,S51、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1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20及图21,S52、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3.1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隔两个第一层底瓣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互镜像;

参阅图22及图23,S53、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2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三瓣的基础瓣面面相隔两个第一层底瓣的基础八年,所述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相互镜像;所述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24及图25,参阅图2及图3,S54、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3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三层底瓣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26及图27,S55、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5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28及图29,S56、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7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二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分别与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及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二瓣面的基础瓣面分别与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及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30及图31,S57、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8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与所述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与所述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参阅图32及图33,S58、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2.5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六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分别与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及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六瓣面的基础瓣面分别与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及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

S6、以所述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0-30.0度的角度,以每2个瓣面为一组,对第二层底瓣的基础瓣面进行磨面,磨出第一层底瓣,且形成第二底瓣的瓣面;第一层底瓣围绕所述亭部的尖顶位;第一层底瓣与第二层底瓣的交接线为心形。各组瓣面的磨面夹角角度不同。

关于步骤S6的第一层底瓣的瓣面的加工工序,可以参考图34至图49,具体如下:

参考图34及图35,S51、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1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二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隔三个第二层底瓣的基础瓣面且互为镜像;

参考图36及图37,S52、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2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四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互镜像;

参考图38及图39,S53、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3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六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相互镜像;

参考图40及图41,S54、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4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八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

参考图42及图43,S55、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5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七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九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且相邻;

参考图44及图45,S56、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8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二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二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

参考图46及图47,S57、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4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与所述第十一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四瓣面的基础瓣面与所述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

参考图48及图49,S58、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29.3度的角度将亭部磨出第二层底瓣的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第十六瓣面的基础瓣面;所述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十三瓣面的基础瓣面相邻,所述第十六瓣面的基础瓣面与第十五瓣面的基础瓣面互为镜像且相邻。

作为优选,第二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30~32%;或/和第三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50~51%;或/和第一层底瓣的高度与所述亭部的高度比为20~33%。

S7、在冠部的风筝面,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9.0-40.0度的角度磨出第一分刻面,以腰部的中心面为基准、夹角角度为34.0-36.0度的角度磨出第二分刻面,第一分刻面与第二分刻面的交线(分隔线)为风筝面的对角线,且第一分刻面相对于第二分刻面靠近钻石的腰部。从而在冠部形成16个新刻面。加工方法也可以没有步骤S7,此时,风筝面没有形成两个刻面,具体参阅图53。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具有心边的钻石,冠部1包括41个辦面(若冠部的风筝面没有分为两个半刻面,即只有33个辦面,具体参阅图53),腰部2分隔冠部1和亭部3,亭部3包括第一层底瓣31的16个瓣面、第二层底瓣的16个瓣面,第三层底瓣33的16个瓣面,第四层底瓣34的16个瓣面,全部瓣面共105个。本实用新型加工出来的钻石,从亭部观测可见两个中心重叠的三心边,体现在第二层底瓣、第三层底瓣形成心形环。

上述的加工方法克服了目前钻石加工时,克服了难以实现多于双心边的加工方式,成功制成出了多个心边(至少三个心边)的结构钻石,进一步提高了钻石的折射功能,以及提高了钻石能产生的闪烁度和火彩,使钻石除了作为常见的饰品更为美观外,能够作为一种光折射件应用于更为多的场合中,为光实验提供更有用的实现工具及试验手段。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钻石亭部的加工方法的实施例如上文的步骤S2至步骤S6。

实施例2

实施例2所述的钻石加工方法的步骤除了以下步骤之外,其它与实施例1相同:

所述亭部、所述腰部和所述冠部的总高度占所述腰部的直径的62.8%,所述冠部的台面的直径占腰部圆直径的59.5%,所述腰部的厚度占腰部圆直径的3.2%。

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改动或变型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