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折叠拉杆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522852阅读:765来源:国知局
一种折叠拉杆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物箱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适用于搬运的配置型结构的折叠拉杆箱。



背景技术:

拉杆箱是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容纳物品的工具,在用于搬运时较为方便,但是常常无法折叠,闲置时由于拉杆箱的体积较大,容易占用空间,对其他的物品储藏相当不方便,同时也不便于运输和装运,不利于提高拉杆箱的市场竞争力。在工业生产中,拉杆箱一般为塑料制品,材质较硬,难以折叠,闲置时,拉杆箱占用空间过大,一体注塑成型的拉杆箱也不利于拆装和零件的更换。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拉杆箱,其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大大提高折叠拉杆箱的折叠效率和维护效率,配置型结构易于组装和运输,有助于折叠成紧凑结构,同时适于各零件的更换,降低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折叠拉杆箱,其不需要复杂地机械制造步骤和装置,减小加工难度和相关制造成本。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折叠拉杆箱包括主架以及可折叠地安装于所述主架上的箱体,所述主架包括背板、底板、导向轮以及伸缩杆,所述导向轮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主架的后侧,所述伸缩杆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背板,所述箱体包括折叠架以及前板,所述底板可分离地连接所述背板、底板以及折叠架,所述折叠架分别设置于所述箱体的侧面,所述折叠架分别铰接所述前板和所述背板,所述折叠架包括第一折叠架、第二折叠架、扣接部以及扣接槽,所述第一折叠架的外侧铰接所述背板,所述第二折叠架的外侧铰接所述前板,所述扣接部和所述扣接槽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架和所述第二折叠架的相邻侧,所述第一折叠架的扣接部向所述第二折叠架的扣接槽延伸,所述第二折叠架的扣接部向所述第二折叠架的扣接槽延伸,所述扣接部水平对准所述扣接槽,得以使所述折叠架处于平展位置和折叠位置,当所述扣接部和所述扣接槽互锁时,所述折叠架处于所述平展位置,当所述第一折叠架和所述第二折叠架向内转动时,所述扣接部脱离所述扣接槽,所述折叠架处于折叠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折叠架包括第一架主体以及第一铰接部,所述第一架主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背板,所述第二折叠架包括第二架主体以及第二铰接部,所述第二架主体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前板,所述第一铰接部和所述第二铰接部同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折叠架和所述第二折叠架同步向内折叠转动或向外平展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扣接部设有自由部、第一延伸部以及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延伸部连接所述自由部和所述第一限位部,所述扣接槽设有斜面部、第二限位部以及槽口,所述槽口形成于所述斜面部与所述第二限位部之间,所述自由部可分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斜面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限位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槽口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折叠架和所述第二折叠架的内表面,所述扣接部从所述折叠架的内表面向所述扣接槽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折叠拉杆箱进一步包括滑动架,所述滑动架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折叠架的上边缘,得以使所述折叠架处于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当所述滑动架位于其中一个所述折叠架上时,所述折叠架处于解锁状态,当所述滑动架滑动到两个所述折叠架中间时,所述折叠架处于锁定状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滑动架设有滑动通道、引导口以及定位部,所述引导口连通所述滑动通道与外界,所述定位部一体地从所述滑动架的侧壁相对延伸,所述折叠架进一步包括引导部,所述引导部分别设置于所述折叠架的上边缘,所述滑动通道适配于所述引导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引导部设有上导部、下导部以及支撑部,所述上导部和下导部间隔地从所述支撑部向外一体延伸,所述下导部设置于所述定位部的上方,所述定位部之间的宽度小于所述下导部的宽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滑动架进一步设有后端部、前端部以及凹槽,所述凹槽分别设置于所述后端部和所述前端部的内壁上,所述引导部还设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分别从所述折叠架的上导部向上突出,所述凹槽适配于所述突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折叠架进一步包括阻挡部,所述阻挡部从所述第一架主体的外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折叠架的突出部邻近所述阻挡部,所述第二折叠架的突出部设置于所述引导部的外侧,所述阻挡部和所述滑动架的相对侧为弧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所述前板的前侧面设有网格部,所述伸缩杆为伸缩单杆。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的折叠拉杆箱的结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折叠拉杆箱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折叠拉杆箱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前板和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底板的仰视图。

图6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折叠架的结构示意图(折叠位置)。

图6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折叠架的结构示意图(重叠位置)。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折叠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8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折叠架的结构示意图(平展位置)。

图8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优选实施例的折叠架的局部放大图。

图8c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沿图8b中的A-A方向的剖视图。

图9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架和折叠架的组装图(解锁状态)。

图9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架和折叠架的组装图(锁定状态)。

图10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架的结构立体图。

图10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架的剖视图。

图11a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架的侧视图。

图11b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架的组装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实用新型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实用新型。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型。

如图1至图11b所示的是一种折叠拉杆箱,所述折叠拉杆箱包括主架10以及可折叠地安装于所述主架10上的箱体1,所述主架10包括背板12、底板11、导向轮14以及伸缩杆13,所述导向轮14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主架10的后侧,所述伸缩杆13可伸缩地安装于所述背板12,所述箱体1包括折叠架20以及前板30,所述底板11可分离地连接所述背板12、底板11以及折叠架20,所述折叠架20分别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侧面,所述折叠架20分别铰接所述前板30和所述背板12,所述折叠架20包括第一折叠架21、第二折叠架22、扣接部23以及扣接槽24,所述第一折叠架21的外侧铰接所述背板12,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外侧铰接所述前板30,所述扣接部23和所述扣接槽24间隔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折叠架21和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相邻侧,所述第一折叠架21的扣接部23向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扣接槽24延伸,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扣接部23向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扣接槽24延伸,所述扣接部23水平对准所述扣接槽24,得以使所述折叠架20处于平展位置和折叠位置,当所述扣接部23和所述扣接槽24互锁时,所述折叠架20处于所述平展位置,当所述第一折叠架21和所述第二折叠架22向内转动时,所述扣接部23脱离所述扣接槽24,所述折叠架20处于折叠位置,得以分别贴合所述前板30和背板12,从而缩小所述箱体1的占用空间,大大提高折叠拉杆箱的折叠效率和维护效率,配置型结构易于组装和运输,有助于折叠成紧凑结构,同时适于各零件的更换,降低使用成本。

也就是说,所述折叠架20的前后两侧分别铰接于所述前板30和背板12,所述箱体1设有容纳腔101和上开口102,所述上开口102连通所述容纳腔101和外界,当所述折叠架20处于展开位置时,所述底板11安装于所述箱体1底部,形成所述容纳腔101,当所述折叠架20向内折叠时,取出所述底板11,所述前板30和所述背板12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所述折叠架20叠加于所述前板30和所述背板12之间,从而所述折叠拉杆箱的占用空间变小。

其中,所述底板11设有第一底接部111以及第二底接部112,所述前板30设有接槽322,所述第一底接部111面向所述前板30的接槽322,所述第一底板11可分离地嵌置于所述接槽322,所述第二底接部112设置于所述底板11的侧边,所述折叠架20的下侧可分离地连接于所述第二底接部112。

其中,所述前板30的前侧面设有网格部321,所述网格部321得以收纳小物件。

其中,所述伸缩杆13为伸缩单杆,所述伸缩杆13内设有控制部131,通过操作按钮驱动所述控制部131,使得所述伸缩杆13上下伸缩。

所述扣接部23和所述扣接槽24依次错位排列,所述扣接部23向外突出,所述扣接槽24向内凹进,其中,每个折叠架20设有两对所述扣接部23和扣接槽24,每对的所述扣接部23和扣接槽24相邻,相邻的所述扣接部23和扣接槽24呈S型排列,有助于所述折叠架20扣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作用力在折叠架20侧边的分散。

其中,所述第一折叠架21包括第一架主体211以及第一铰接部213,所述第一架主体21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背板12,所述第二折叠架22包括第二架主体221以及第二铰接部222,所述第二架主体221可转动地连接所述前板30,所述第一铰接部213和所述第二铰接部222同轴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折叠架21和所述第二折叠架22同步向内折叠转动或向外平展转动。其中,所述第一铰接部213和所述第二铰接部222位于所述折叠架20的上侧。

其中,所述第一折叠架21的扣接部23间隔地从所述第一架主体211向对面的所述扣接槽24延伸,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扣接部23间隔地从所述第二板主体向对面的所述扣接槽24延伸。

其中,所述扣接部23呈倒L型结构,所述扣接部23得以锁紧于所述扣接槽24中,所述扣接部23设有自由部231、第一延伸部232以及第一限位部233,所述第一延伸部232连接所述自由部231和所述第一限位部233,相对应地,所述扣接槽24设有斜面部241、第二限位部242以及槽口243,所述槽口243形成于所述斜面部241与所述第二限位部242之间,所述自由部231可分离地抵接于所述斜面部241,有助于保持所述扣接部23的固定位置,折叠时,所述自由部231弹性地沿着所述斜面部241向外移动,得以脱离所述扣接槽24。

其中,所述斜面部241的高度低于所述第二限位部242,有助于快速扣接和脱节,使得所述扣接部23可逆地连接所述扣接槽24,有助于将所述折叠拉杆箱折叠成紧凑结构,如图8c所示。

当底板11、前板30、背板12以及折叠架20有损坏时,可以进行更换,所述折叠架20也可以包括多块,进行扣接折叠设计。

其中,所述槽口243分别开设于所述第一折叠架21和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内表面,所述扣接部23从所述折叠架20的内表面向所述扣接槽24延伸,有助于所述折叠架20向内折叠,不仅有利于减少占用空间,也有利于防止灰尘进入所述扣接槽24中。

所述折叠拉杆箱进一步包括滑动架40,所述滑动架40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折叠架20的上边缘,得以使所述折叠架20处于解锁状态或锁定状态,当所述滑动架40位于其中一个所述折叠架20上时,所述折叠架20处于解锁状态,所述折叠架20得以向内折叠操作,当所述滑动架40滑动到两个所述折叠架20中间时,所述折叠架20处于锁定状态,所述折叠架20无法进行折叠操作,所述滑动架40锁定所述折叠架20处于平展位置,有效防止意外折叠操作,更有利于保持所述折叠架20的平展状态。

其中,所述滑动架40设有滑动通道41、引导口42以及定位部44,所述引导口42连通所述滑动通道41与外界,所述定位部44一体地从所述滑动架40的侧壁相对延伸,通过所述滑动通道41得以使所述滑动架40可滑动地安装于所述折叠架20的上边缘。

所述折叠架20进一步包括引导部25,所述引导部25分别设置于所述折叠架20的上边缘,所述引导部25设有上导部251、下导部252以及支撑部253,所述上导部251和下导部252间隔地从所述支撑部253向外一体延伸,所述滑动通道41适配于所述引导部25,所述下导部252设置于所述定位部44的上方,所述定位部44之间的宽度小于所述下导部252的宽度,有效防止所述滑动架40脱离所述引导部25。

其中,所述滑动架40还开设有凹槽43,所述凹槽43分别设置于所述滑动架40的上壁外侧,所述引导部25还设有突出部254,所述突出部254分别从所述折叠架20的上导部251向上突出,所述凹槽43适配于所述突出部254,得以保持所述滑动架40在所述突出部254之间滑动,有效防止所述滑动架40反方向滑动而脱离所述折叠架20。

其中,所述第一折叠架21进一步包括阻挡部212,所述阻挡部212从所述第一架主体211的外侧向上延伸,所述第一折叠架21的突出部254邻近所述阻挡部212,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突出部254设置于外侧,当所述第二折叠架22的突出部254接合于所述滑动架40的前侧凹槽43时,所述滑动架40处于所述解锁状态,所述滑动架40安装于所述第二折叠架22上,当所述第一折叠架21的突出部254接合于所述滑动架40的后侧凹槽43时,所述滑动架40处于锁定状态,所述滑动架40滑动至所述折叠架20中间。

其中,所述滑动架40进一步设有后端部45和前端部46,所述凹槽43分别设置于所述后端部45和所述前端部46的内壁上,所述后端部45为弧形结构,面向所述阻挡部212,也就是说,所述阻挡部212和所述后端部45都为相同弧度的弧形结构,有助于缓解所述滑动架40对所述阻挡部212的撞击力。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