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背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57912阅读:786来源:国知局
救援背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囊,尤其涉及一种将背负的物品模块化分类存放并取用便捷的救援背囊。



背景技术:

目前,生活中或是各种专业工作中所使用的背包、背囊均是通过不同的存储空间,如主包囊空间、附包囊空间、侧袋、各种功能袋等实现将不同物品进行分类存放。在使用中通常需要根据存储物品的大小、种类或是易损性等,选择具有合适存储空间的背囊存放相应物品。但在实际使用中经常出现,由于需要存储携带的物品种类、数量较多,背囊内没有合适的特定存储空间分类存放,致使使用者不得不将各类物品分别装入不同的存储包装中,如存储袋、存储盒等,再将各存有物品的存储包装依使用需求按顺序存入背囊中,但由于包囊内通常无特定的空间隔层,或是空间隔层较少,使得所存储的各个物品包装堆叠在一起,在背负包囊移动颠簸后或是取用过包囊内物品后,极易将包囊内物品的存储顺序打乱,给物品的快速识别、及时取用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并且也不利于物品的安全、妥善存储与携带。

上述包囊的不足之处,尤其是对于一些特种行业或是紧急任务的开展,其弊端尤为明显,如医疗救援、特种抢险、军事行动等,背囊使用者在执行任务中往往需要携带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物品,如救生器械、药品、专用抢险工具或是武器、弹药等,在须确保安全、妥善存放与携带物品的同时,还须保证物品的快速识别、准确取放,但以目前普遍使用的背囊结构设计根本无法满足上述特种行业或是紧急任务开展的需要,因此,设计一种既可携带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物品,又可将各类物品妥善分类存储,还可实现准确识别、快速取放的背囊,已成为一些特种行业所迫切急需的运输保障装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携带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物品,又可将各类物品妥善分类存储,还可实现对所存储携带的物品准确识别、快速取放的背囊。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背囊是这样实现的,包括:包体、左肩带、右肩带、数个装载单元;其中左肩带、右肩带的一端分别连接固定于包体的外部背侧面上部的左、右两侧,另一端分别连接固定于包体的外部背侧面左、右两侧的下部;装载单元具有开启部、结合部,开启部位于装载单元的上部或侧部,结合部固定于装载单元的外侧面上,包体的内部侧面具有与装载单元的结合部对应的配合部,装载单元通过结合部与包体的内部侧面的配合部相结合而固定于包体的内部侧面上。

为了使装载单元适合于不同类型的物品存放,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装载单元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角体、梯形体的其中至少一种,且各装载单元容积根据装载物品的体积而定。

为了快速从装载单元中取出或是放入物品,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开启部为拉链、魔术贴、扣件、绳带的其中任意一种结构设计。

为了实现将装载单元快速从包体内取出,或是将装载单元快速放入包体内相应位置,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结合部为魔术贴、扣件、插件的其中任意一种结构设计,配合部为与结合部对应的魔术贴、扣件、插件的其中任意一种结构设计。

为了便于识别装载单元内装载的物品种类及数量,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装载单元上与结合部所在外侧面相对的另一个外侧面为透明状外侧面。

为了便于记录与辨识装载单元内物品的使用与保管信息,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装载单元上除结合部所在外侧面以外的其他外侧面之一具有透明状夹叠层,以便于将记录物品相关信息的标识卡插入其中并从外部读取识别。

为了加强救援包囊在背负过程中与人体的贴合度,有效缓解背囊重量对于人体肩部的压力,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又进一步改进,救援背囊还包括左腰封带、右腰封带、左胸带、右胸带,其中左腰封带、右腰封带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包体的外部背侧面左右两侧的下部,另一端通过扣件相互连接;左胸带、右胸带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左肩带、右肩带的内侧,另一端通过扣件相互连接。

为了将救援背囊的背负重量有效分解,加强救援背囊的背负结构,使背囊背负更加舒适,并使包体的外部背侧面具有一定的硬度,确保救援背囊能妥善存储携带物品,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包体的外部背侧面安装有背负系统支撑架,该背负系统支撑架包括:至少一条支撑条以及支撑背板,支撑条为金属或树脂材料制作而成,支撑背板为透气网面结构,支撑条穿设于支撑背板内,并且成交叉状、平行状或者沿支撑背板周边分部。

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背囊的有益效果是:可背负携带大量的、种类繁多的物品,通过将物品模块化分类存放,可实现各类物品的妥善分类存储,并可实现对存储携带的物品准确识别和快速取放。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背囊打开后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背囊内部侧面结合装载单元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救援背囊的装载单元的示意图。

图中符号表示:

1 包体;2 装载单元;3 开启部;4 结合部;5 透明状外侧面;6 透明状夹叠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对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背囊以及达到的效果有进一步的了解,现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至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背囊包括:包体1、左肩带(未标注)、右肩带(未标注)、数个装载单元2;其中左肩带、右肩带的一端分别连接固定于包体1的外部背侧面上部的左、右两侧,另一端分别连接固定于包体1的外部背侧面左、右两侧的下部;装载单元2具有开启部3、结合部4,开启部3位于装载单元2的上部或侧部或上部及侧部,结合部4固定于装载单元2的外侧面上,其中为了实现将装载单元2快速从包体1内取出或是将装载单元2快速放入包体1内相应位置,以及从装载单元2中快速取出或是放入物品的目的,开启部3可为拉链、魔术贴、扣件、绳带的其中任意一种的结构设计,结合部4可为魔术贴、扣件、插件的其中任意一种结构设计;包体1的内部侧面具有与装载单元2的结合部4对应的配合部(未标注),配合部可为与结合部4对应的魔术贴、扣件、插件的其中任意一种结构设计,装载单元2通过结合部4与包体1的内部侧面的配合部相结合而固定于包体1的内部侧面上;以上装载单元2的开启部3、结合部4,以及包体1的内部侧面具有的配合部的设计方式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

为了使装载单元2适合于不同类型的物品存放,装载单元2可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三角体、梯形体的其中至少一种,且各装载单元2容积根据装载物品的体积而定。

为了便于识别装载单元2内装载的物品种类及数量,以及记录与辨识装载单元内物品的使用与保管信息,装载单元2上与结合部4所在外侧面相对的另一个外侧面为透明状外侧面5;装载单元2上除结合部4所在外侧面以外的其他外侧面之一具有透明状夹叠层6,该透明状夹叠层6可将记录物品相关信息的标识卡插入其中并从外部读取识别,在本技术方案中该透明状夹叠层6优选位于装载单元2上与结合部4所在外侧面相对的透明状外侧面5上。

为了加强救援包囊在背负过程中与人体的贴合度,有效缓解背囊重量对于人体肩部的压力,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背囊还包括左腰封带(未标注)、右腰封带(未标注)、左胸带(未标注)、右胸带(未标注);其中左腰封带、右腰封带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包体1的外部背侧面左右两侧的下部,另一端通过扣件相互连接;左胸带、右胸带的一端分别固定于左肩带、右肩带的内侧,另一端通过扣件相互连接。

为了将救援背囊的背负重量有效分解,加强救援背囊的背负结构,使背囊背负更加舒适,并使包体1的外部背侧面具有一定的硬度,确保救援背囊妥善存储携带物品,包体1的外部背侧面还可安装有背负系统支撑架(未标注),该背负系统支撑架包括:至少一条支撑条以及支撑背板,支撑条可为金属或树脂材料制作而成,支撑背板可为透气网面结构,支撑条穿设于支撑背板内,并且成交叉状、平行状或者沿支撑背板周边分部。

本实用新型的救援背囊可通过装载单元2将不同类别的物品分门别类的区分装载,并通过装载单元2侧面的结合部4(如魔术贴、扣件等)按照使用者的使用需求顺序将装载单元2快速地固定于救援包囊内部侧面的配合部上,该配合部可以为包体1内部侧面整体为一块魔术贴,也可以是若干块魔术贴组合而成,或是若干个扣件的组合等,此类固定方式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再赘述;使用者可以通过装载单元2上的透明“窗口”查看装载单元2内部装载的物品种类及数量,还可根据插入透明状夹叠层6的信息标识卡查询物品的使用信息等,在使用者取用救援包囊内物品时,可通过透明“窗口”识别装载单元2内部装载的物品种类及数量,并可将该装载单元2直接从救援包囊内部侧面内直接摘下打开开启部3取用内部物品,或是无需摘下装载单元2而直接打开开启部3取用内部物品,物品取用方式依据物品类型和急需使用的紧迫程度而定;本实用新型的救援包囊对于包体1内可承载装载单元2的数量与顺序无限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要装载的物品种类、数量、重量等自由搭配装载单元2的类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以及搭配装载单元2的数量,具体数量根据包囊的规格大小而定;本实用新型的救援包囊可以在包体内部的存储空间的双侧面上固定装载单元2,也可以在一个侧面上固定装载单元2,具体固定方式视救援包囊的规格及应用领域而定;本实用新型的救援包囊还可以可拆卸地安装有背负系统支撑架,将背负系统支撑架拆卸后,可便于救援包囊的折叠存放,以及便于对救援包囊的清洁与维护。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并非为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因此,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或图式内容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