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层防风伞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79975阅读:2321来源:国知局
一种双层防风伞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具体涉及一种双层防风伞。



背景技术:

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水、雪的工具,伞的制作材料通常包括具有良好延展性的布料,搭配其他可用作骨架的材料及缠线制作而成。伞的英文 (umbrella)是源自于拉丁文(umbra),有遮阳、阴影处的意思,伞在最初发明时的主要目的是针对于阻挡阳光,但目前伞主要仍是应用于气候恶劣时的挡雨工具,然而,大雨磅礡之际,难免有强烈的阵风伴随而来,雨伞的伞布将直接承受风压,一旦累积于伞布上的压力无法获得舒缓,将导致雨伞的结构损坏及变形,令使用者为之气结。制作商为适应使用者的需求,进一步开发出双层防风伞,通过两块伞布以部分接线缝合、且部分露出空隙的方式制作,使得风压能经由两层伞布间的空隙向外消散,降低双层防风伞的结构荷重,藉此防范累积的风压聚集在伞布上,损害双层防风伞的整体结构。

中国专利号为CN2364724的专利公开一种新型防风伞,它具有伞柄、按钮、伞骨、伞骨座,在伞骨座上装有小伞骨,在小伞骨上装有小伞布;在伞布被小伞布遮覆的部位开有多个泄风孔,在伞骨上装有卡环。在卡环中穿入有松紧带,松紧带套在小伞骨上,并与小伞布连接,也可以在卡环中穿入拉簧,拉簧套在小伞骨上,并与小伞布连接。该实用新型通过泄风孔防止大风把伞布和伞骨吹向上面或反面,解决伞骨被大风弯折、损坏的问题。然而泄风孔只能缓解风压,当风压过大时,卡环会被吹坏从而使雨伞受损,这种伞的主伞和小伞共用一个伞巢,不能分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主要是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双层防风伞。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一种双层防风伞,包括伞柄、伞骨、伞骨座、伞中棒和伞面,伞中棒上通过伞骨座固定散射状伞骨,伞骨上覆盖伞面,伞中棒底端为伞柄,伞骨座包括主伞骨座和小伞骨座,主伞骨座上加设一小伞骨座,伞面包括主伞面和顶层伞面,主伞骨座上设有主伞面,小伞骨座上设置顶层伞面;所述主伞面顶部镂空,所述顶层伞面覆盖主伞面镂空处;伞中棒包括小伞中棒和主伞中棒,所述小伞中棒的外径等于主伞中棒的内径,所述小伞中棒固定于主伞中棒内且设置高度可调按钮。

进一步地,所述小伞骨座通过第一伞巢和第二伞巢铆接并套于小伞中棒。

进一步地,所述伞骨座通过第三伞巢和第四伞巢铆接并套于主伞中棒,且第二伞巢和第三伞巢通过扣件连接,常态下扣件连接第二伞巢和第三伞巢,使得雨伞打开时,小伞骨座和主伞骨座同时打开,当需要调节小伞骨座的高度时,解开扣件,由扣眼与可缩进弹簧扣配合固定小伞骨座。

进一步地,所述主伞中棒上端设有复数个不同高度的扣眼,与小伞中棒上可缩进弹簧扣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伞中棒底部连接的伞柄为环形手柄,所述环形手柄留有一缺口,环形手柄取代传统握柄,使用者可将手腕扣与环形手柄内,而空出手掌玩手机或者拿物品等。

进一步地,所述伞中棒还包括一扣环件,所述扣环件包括扣环和扣体,所述扣环扣住环形手柄上端且于伞中棒下巢部分任一处,所述扣环侧边设有连接扣体,所述扣体上绑设用于环绕手腕的吊饰绳。

进一步地,所述伞中棒顶端设有一螺孔且供设有一螺柱的防滑套予以螺锁固定,该伞中棒的螺孔与防滑套的螺柱相互搭配螺锁,当使用者使用该伞作为拐杖用时,达到防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伞中棒的底部套设环形集水盒。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防风伞具有以下优点:遇大风时,风从泄风孔流出以减小风压,当风压过大可按下小伞中棒上的可缩进弹簧扣,将小伞中棒调节至合适扣眼,增大出风口,由于风向外扩散,雨水不会被带入伞内,当双层防风伞作为遮阳伞使用时,可将小伞骨座紧靠主伞骨座,使伞面贴合,且由于伞中棒可分离,方便维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双层防风伞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双层防风伞的立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其中,1.伞柄;

2.伞骨、21.第一伞巢、22.第二伞巢、23.第三伞巢、24.第四伞巢;

3.伞骨座、31.主伞骨座、32.小伞骨座;

4.伞中棒、41.主伞中棒、411.扣眼、42.小伞中棒、421.可缩进弹簧扣、 43.扣件、44.螺孔、45.防滑套、451.螺柱;

5.伞面、51.主伞面、52.顶层伞面;

6.扣环件、61.扣环、62.扣体;

7.环形集水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从而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做出更为清楚明确的界定。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双层防风伞,包括伞柄(1)、伞骨(2)、伞骨座(3)、伞中棒(4)和伞面(5),伞中棒(4)上通过伞骨座(3)固定散射状伞骨(2),伞骨上覆盖伞面(5),伞中棒(4)底端为伞柄(1),其特征在于,伞骨座(3)包括主伞骨座(31)和小伞骨座(32),主伞骨座(31)上加设一小伞骨座(32),伞面(5)包括主伞面(51)和顶层伞面(52),主伞骨座(31)上设有主伞面(51),小伞骨座(32)上设置顶层伞面(52);所述主伞面(51)顶部镂空,所述顶层伞面(52)覆盖主伞面(51)镂空处;伞中棒(4)包括小伞中棒(42)和主伞中棒(41),所述小伞中棒(42)的外径等于主伞中棒(41)的内径,所述小伞中棒(42)固定于主伞中棒(41)内且设置高度可调按钮。

进一步地,所述小伞骨座(32)通过第一伞巢(21)和第二伞巢(22)铆接并套于小伞中棒(42)。

进一步地,所述伞骨座(3)通过第三伞巢(23)和第四伞巢(24)铆接并套于主伞中棒(41),且第二伞巢(22)和第三伞巢(23)通过扣件(43)连接,常态下扣件(43)连接第二伞巢(22)和第三伞巢(23),使得雨伞打开时,小伞骨座(32)和主伞骨座(31)同时打开,当需要调节小伞骨座(32) 的高度时,解开扣件(43),由扣眼(411)与可缩进弹簧扣(421)配合固定小伞骨座(32)。

进一步地,所述主伞中棒(41)上端设有复数个不同高度的扣眼(411),与小伞中棒(42)上可缩进弹簧扣(421)相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伞中棒(4)底部连接的伞柄(1)为环形手柄,所述环形手柄留有一缺口,环形手柄取代传统握柄,使用者可将手腕扣与环形手柄内,而空出手掌玩手机或者拿物品等。

进一步地,所述伞中棒(4)还包括一扣环件(6),所述扣环件(6)包括扣环(61)和扣体(62),所述扣环(61)扣住环形手柄上端且于伞中棒(4) 下巢部分任一处,所述扣环(61)侧边设有连接扣体(62),所述扣体(62) 上绑设用于环绕手腕的吊饰绳。

进一步地,所述伞中棒(4)顶端设有一螺孔(44)且供设有一螺柱(451) 的防滑套(45)予以螺锁固定,该伞中棒(4)的螺孔(44)与防滑套(45)的螺柱(451)相互搭配螺锁,当使用者使用该伞时能作为拐杖用,达到防滑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伞中棒(4)的底部套设环形集水盒(7)。

本实用新型的双层防风伞具有以下优点:遇大风时,风从泄风孔流出以减小风压,当风压过大可按下小伞中棒(42)上的可缩进弹簧扣(421),将小伞中棒(42)调节至合适扣眼(411),增大出风口,由于风向外扩散,雨水不会被带入伞内,当双层防风伞作为遮阳伞使用时,可将小伞骨座(32)紧靠主伞骨座(31),使顶层伞面(52)和主伞面(51)贴合。由于伞中棒(4)可分离,方便维修。

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