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跟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11768阅读:709来源:国知局
一种负跟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鞋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的是一种负跟鞋。



背景技术:

由于长时间坐于工作的人员常患脊椎病。经医疗专家研究发现治疗修复脊椎病的方法之一是爬山,通过使人体重心后移,改变重心以达到矫正人体脊柱的目的。但每个人都爬山治疗矫正脊椎病的可能不大,故而模拟爬山脚着地姿势的负跟鞋应运而生。负跟鞋是一种鞋底呈前高后低的鞋子,市面上常见的负跟鞋,鞋底厚实笨重,而且仅仅作为单一性能的鞋子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负跟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负跟鞋,包括鞋面、鞋底和中底,以及可拆卸的负跟垫。所述中底与鞋面固定连接;中底与鞋底后跟部固定粘贴,中底与鞋底沿掌部及弓部位置可拆合,用于拆装负跟垫。所述中底上面掌部、弓部均匀设有按摩颗粒,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性,穿戴的同时,按摩颗粒可对脚底穴位等进行按摩。中底上面跟部设有一弹性胶垫,弹性胶垫可减小脚后跟的压力,提高后跟部的舒适度。所述鞋底上设有若干凹槽,中底上设有与凹槽匹配的凸块;负跟垫上表面设有与凸块匹配的上凹槽,下表面设有与凹槽匹配的下凸块;中底与鞋底沿掌部及弓部边缘设有可拆合调整结构,负跟垫安装、拆除时,可拆合调整结构用于使中底与鞋底沿掌部及弓部边缘紧密连接。可拆合调整结构使负跟垫拆、装更加方便。

优选的,所述可拆合调整结构包括各设于中底与鞋底沿掌部及弓部位置边缘的复数个孔,以及与孔匹配的绳带;所述复数个孔均匀设置;绳带通过中底边缘的孔和鞋底边缘的孔绑接固定。拆、装负跟垫时,人员可手动调整绳带,将中底与鞋底之间仅仅系绑连接。采用绳带与对应的孔连接中底与鞋底,可调节范围大,操作简便。凹槽与凸块匹配组合方式进行拆装,并沿鞋底与中底的掌部和弓部外缘设有的孔与绳带绑接固定。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更换适合高度的负跟垫,或不使用负跟垫,使用多样,更符合大众需求。

优选的,所述可拆合调整结构包括设于中底外侧、鞋底外侧可相互配合作业的粘扣带;粘扣带包括圆毛面和刺毛面;所述圆毛面下边缝制于中底沿掌部、弓部边缘的外侧面,圆毛面上边缘向上延伸至鞋面边缘;所述刺毛面下边缘缝制于鞋底沿掌部、弓部边缘的外侧面,刺毛面向上设有延伸部;延伸部的高度不小于负跟垫前端的厚度。具有圆毛面和刺毛面的粘扣带可使使用者更快速拆、装负跟垫。

优选的,负跟垫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的夹角为2-7°,使使用者后倾角度为2-7°,人体适当重心后移,达到矫正目的。

优选的,所述弹性胶垫为内置若干透气孔的橡胶或硅胶垫。

通过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一种负跟鞋包括鞋面、鞋底、中底和负跟垫,其中负跟垫位于鞋底与中底的掌部和弓部位置,采用凹槽与凸块匹配组合方式进行拆装,并沿鞋底与中底的掌部和弓部外缘设有的孔与绳带绑接固定。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更换适合高度的负跟垫,或不使用负跟垫,使用多样,更符合大众需求。而且中底上面掌部、弓部均匀设有按摩颗粒,穿戴的同时,按摩颗粒可对脚底穴位等进行按摩。中底上面跟部的弹性胶垫可减小脚后跟的压力,提高后跟部的舒适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装有负跟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未装有负跟结构图;

图4为实施例1中可拆合调整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2中可拆合调整结构示意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1、鞋面,2、鞋底,21、凹槽,22、孔,3、中底,31、凸块,32、孔;33、按摩颗粒;34、弹性胶垫;4、负跟垫,41、上凹槽,42、下凸块,5、绳带;6、粘扣带;61、圆毛面;62、刺毛面;63、延伸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本实用新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内、外等,仅是参考说明书附图1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仅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负跟鞋,包括鞋面1、鞋底2、中底3和可拆卸的负跟垫4。

所述中底3与鞋面1固定连接;中底3与鞋底2后跟部固定粘贴,中底3与鞋底2沿掌部及弓部位置可拆合,用于拆装负跟垫4。

所述鞋底2上设有若干凹槽21,中底3上设有与凹槽21匹配的凸块31;负跟垫4上表面设有与凸块31匹配的上凹槽41,下表面设有与凹槽21匹配的下凸块42。中底3与鞋底2沿掌部及弓部边缘设有可拆合调整结构,负跟垫4安装、拆除时,可拆合调整结构用于使中底3与鞋底2沿掌部及弓部边缘紧密连接。

所述可拆合调整结构包括各设于中底3与鞋底2沿掌部及弓部位置边缘的复数个孔(32、22),以及与孔(32、22)匹配的绳带5;所述复数个孔(32、22)均匀设置;绳带5通过中底3边缘的孔32和鞋底2边缘的孔33绑接固定。拆、装负跟垫时,人员可手动调整绳带5,将中底3与鞋底2之间仅仅系绑连接。采用绳带5与对应的孔(32、22)连接中底3与鞋底2,可调节范围大,操作简便。凹槽21与凸块31匹配组合方式进行拆装,并沿鞋底2与中底3的掌部和弓部外缘设有的孔(32、22)与绳带5绑接固定。使用者可根据需要更换适合高度的负跟垫4,或不使用负跟垫4,使用多样,更符合大众需求。同时可拆合调整结构使负跟垫拆、装更加方便。

负跟垫4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的夹角为2-7°,使使用者后倾角度为2-7°,人体适当重心后移,达到矫正目的。

而且,所述中底3上面掌部、弓部均匀设有按摩颗粒33,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性,穿戴的同时,按摩颗粒33可对脚底穴位等进行按摩。中底3上面跟部设有一弹性胶垫34,弹性胶垫34可减小脚后跟的压力,提高后跟部的舒适度。所述弹性胶垫34为内置若干透气孔的橡胶或硅胶垫。

实施例2

如图1-图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负跟鞋,包括鞋面1、鞋底2、中底3和可拆卸的负跟垫4。

所述中底3与鞋面1固定连接;中底3与鞋底2后跟部固定粘贴,中底3与鞋底2沿掌部及弓部位置可拆合,用于拆装负跟垫4。

所述鞋底2上设有若干凹槽21,中底3上设有与凹槽21匹配的凸块31;负跟垫4上表面设有与凸块31匹配的上凹槽41,下表面设有与凹槽21匹配的下凸块42。中底3与鞋底2沿掌部及弓部边缘设有可拆合调整结构,负跟垫4安装、拆除时,可拆合调整结构用于使中底3与鞋底2沿掌部及弓部边缘紧密连接。

所述可拆合调整结构包括设于中底3外侧、鞋底2外侧可相互配合作业的粘扣带6;粘扣6带包括圆毛面61和刺毛面62;所述圆毛面61下边缝制于中底3沿掌部、弓部边缘的外侧面,圆毛面61上边缘向上延伸至鞋面1边缘;所述刺毛面62下边缘缝制于鞋底2沿掌部、弓部边缘的外侧面,刺毛面62向上设有延伸部63;延伸部63的高度不小于负跟垫4前端的厚度。具有圆毛面61和刺毛面62的粘扣带6可使使用者更快速拆、装负跟垫4。

负跟垫4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形成的夹角为2-7°,使使用者后倾角度为2-7°,人体适当重心后移,达到矫正目的。

而且,所述中底3上面掌部、弓部均匀设有按摩颗粒33,进一步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功能性,穿戴的同时,按摩颗粒33可对脚底穴位等进行按摩。中底3上面跟部设有一弹性胶垫34,弹性胶垫34可减小脚后跟的压力,提高后跟部的舒适度。所述弹性胶垫34为内置若干透气孔的橡胶或硅胶垫。

以上所述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不能限定本实用实施的范围,凡是依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装饰,皆应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