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带式3D口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6777发布日期:2018-08-10 19:24阅读:210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口罩,具体是一种颈带式3D口罩。



背景技术:

口罩主要分为两种:在粉尘较多的环境下进行作业时用于呼吸防护的工业用口罩,以及要求清洁的工作场所或医疗环境或日常生活中的卫生口罩和健康保护的日常防护型口罩。

口罩的本体通常通过系带固定在使用者的面部,最常见的系带方式为头带式和耳带式。头带式口罩通过上下两根头带分别固定在使用者的头顶和颈部;耳带式口罩通过左右两侧的两根耳带固定在使用者的耳部。

头带式口罩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往往需要比较高的佩戴技巧,而且不适合某些人群,尤其不适合有头饰和佩戴了帽子的使用者;并且,在头顶的头带不容易固定,影响佩戴舒适性。耳带式口罩的佩戴方式比较简单,但需要将口罩通过两只耳带固定在双耳耳廓,为保证佩戴密合性,往往需要双耳明显受力,严重时会产生疼痛感,佩戴舒适性差。

常见的口罩有平面口罩、折叠口罩和杯型口罩。而常见的口罩类型则往往难以匹配大部分佩戴者的脸型,容易出现因口罩边缘不贴合,密合性不好,而导致有害物从口罩边缘被吸入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带式3D口罩,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颈带式3D口罩,包括3D口罩本体和系带,其中:3D口罩本体,包括起过滤作用的预成型3D罩杯和不透气的复合针织布料密封圈,所述的预成型3D罩杯和复合密封圈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一起,并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向外的折翼,折翼的端头用超声波固定连接在3D罩杯外侧;系带,包括一个可以调节系带长度的安全扣和两段弹性系带,所述的可以调节系带长度的安全扣连接两段弹性系带,形成颈带,并通过两端的日字扣调节系带长度,所述的两段弹性系带分别穿过3D口罩本体两侧的折翼,并挂扣在颈带上形成环形耳带。

所述的复合密封圈是由纯棉或者混纺棉针织布料和聚氨酯薄膜复合而成的不透气密封圈。

所述的可以调节系带长度的安全扣由一公一母两个部件构成,其中公部件的一端是弹性的悬臂梁结构,可插入母部件相应的插口并扣紧安全扣,其拉开力在10-30N之间。

所述的安全扣的日字扣中间的横梁两侧都带有小刺,用以锁定弹性系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 口罩通过安全扣从脖子两侧佩戴颈带,提高了佩戴的便利性。2) 口罩的预成型3D罩杯与佩戴者面部曲面相匹配,配合复合的棉质针织布料密封圈,在提高密合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佩戴舒适性。3) 口罩通过安全扣可以调节系带长度,以适应不同佩戴者的需求,并且在主动解除口罩或者出现意外的时候,安全扣受力可自动脱开,既方便又安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颈带式3D口罩的正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颈带式3D口罩的背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颈带式3D口罩的安全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颈带式3D口罩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中口罩的复合密封圈的材料构成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颈带式3D口罩的结构和佩戴方式。

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颈带式3D口罩,包括3D口罩本体(1)和系带(2):

3D口罩本体(1),包括起过滤作用的预成型3D罩杯(11)和不透气的复合针织布料密封圈(12),所述的预成型3D罩杯和复合密封圈(12)通过超声波焊接在一起,并在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向外的折翼(13),折翼(13)的端头用超声波固定连接在3D罩杯外侧;

系带(2),包括两段弹性系带(21)和一个可以调节系带长度的安全扣(22),所述的两段弹性系带(21)分别穿过3D口罩本体(1)两侧的折翼(13),并挂扣在弹性系带(21)上形成环形耳带(23);所述的可以调节系带长度的安全扣(22)由一公(221)一母(222)两个部件构成(如图3所示),其中公部件(221)的一端是弹性的悬臂梁结构(2211),可插入母部件(222)相应的插口(2221)并扣紧安全扣(22),两个部件的另一端都是日字扣(223),用以调节系带(2)的长度;日字扣(223)中间的横梁(2231)两侧都带有小刺(2232),用以锁定弹性系带。

所述的3D口罩本体,在上端有一个贴合佩戴者鼻梁部分的曲面结构(14),在下端也有一个曲面结构(15)用于包裹佩戴者的下巴(如图4所示)。

参照图5,所述的复合密封圈(12)是由纯棉或者混纺棉针织布料(121)和聚氨酯薄膜(122)复合而成的不透气密封圈。其中,纯棉或者混纺棉针织布料(121)朝外,和佩戴者的脸部贴合,而聚氨酯薄膜(122)朝内,不直接接触佩戴者面部。

所述的安全扣(22)的拉开力在10-30N之间,既能保证口罩佩戴的稳定可靠,又能在适当时候安全快捷的打开。

上面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