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旅行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4786发布日期:2018-08-17 18:11阅读:1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箱包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旅行箱。



背景技术:

旅行箱属于箱包中的一类,主体结构包括有箱包体、伸缩拉杆和箱包底轮,因其使用方便而受到广泛使用,其实,对于行业内,旅行箱早已具备漫长的发展历史,简单地讲,从仅供容纳衣物的木箱、大皮箱,发展到如今形态各异的便携式手提箱、拉杆箱,由此可见,人们手中的旅行箱在不断演变。

但是,一直以来,旅行箱的改进方案主要集中于材质、支架体以及一些功能组件,还可根据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需要购买合适规格、面料的产品。对于材质的改进,比如,硬箱大都具有耐高温、耐磨、抗撞击、防水、抗压的特点,其硬壳材质能保护内容物不受挤压与撞击;再如,软箱方便使用者可多一些使用空间,且大多质量轻、韧性强、外观精美,更适合短途旅行。

对于功能组件的改进,比如,旅行箱包在使用时易损坏拉杆、走轮和提把,拉杆仍以拉合顺滑、拉杆锁正常开关为依据来检验拉杆的质量;对于箱轮,可将箱体倒放,轮子离开地面,用手拨动轮,使其空转;再如,提把大多采用塑料件,有一定的韧性,避免使用中发生断裂。

由此可见,如今的旅行箱比较注重细节,例如,颜色搭配适宜、缝线整齐、针脚长短均匀一致、无线头外露、面料平整无瑕疵、箱板衔接处牢固等。

针对现有旅行箱的细节之处,本领域技术人员对现有公知技术的缺陷进行了分析,由于目前的旅行箱支架体采用拼接式结构,箱体侧板、面板一般与支架体通过铆钉固定,或直接采用一体式结构,然后再针对各个部位进行局部的细节封装,该结构在使用长久之后,一旦出现碎裂,则无法修补且直接导致箱体的废弃,此外,这种直接采用铆钉将各面板和侧板固定的箱体,无形中增加了箱子制作的工序。

综上所述,本发明正是在现有公知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应用的验证,对同一技术领域内的产品结构提出进一步研发与设计的技术方案,这些所提出的技术方案完全能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同一技术领域的众多技术问题的解决以及提高技术方案的可拓展性。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新型旅行箱,使其外部美观、重量变轻、有利于减少箱子制作工序、增强耐用性能,同时解决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旅行箱,该旅行箱的箱体底部安装脚轮,箱体的顶面安装拉杆,箱体侧面增设箱提手,所述新型旅行箱包括:

用于固定支撑所述箱体的主支架,所述主支架与所述箱体各个箱板的接触面上设有容纳涂抹胶体的涂胶凹面,并且使所述主支架与箱板之间通过所述涂胶凹面组合形成固定粘接支撑体;

用于与所述主支架固定组装的箱板,所述箱板包括箱面板、箱侧板,其中的箱面板由碳纤维面板组成;

用于铆接所述固定粘接支撑体的铆钉组件,所述铆钉组件旋入各自的铆钉孔内并且穿过所述涂胶凹面,使所述固定粘接支撑体通过若干铆钉组件锁紧。

对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附加结构,还包括以下任意一项:

所述新型旅行箱还包括设置于箱体开闭口部位边缘处的用于对箱体开闭口部位加固的边口支架;

所述边口支架与箱板的接触面增设容纳涂抹胶体的涂胶凹面;

所述箱板与对应的支架接触面增设容胶层,从而防止支架与对应的箱板组装后出现空隙。

对于以上技术方案以及具有附加结构的技术方案,还包括:

所述主支架与箱板的接触面预先留有若干点胶槽并且通过点胶槽与对应的箱板粘接成用于铆钉铆接的支撑体;

所述边口支架外表面设置点胶槽,点胶槽由至少两个条形凹槽组成并且每个条形凹槽内容纳胶体。

相应地,还可设置为:

所述固定粘接支撑体的外部每个角落增设包角组件,主支架由一体成型的框架组成,所述边口支架固定安装于主支架相邻部位。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新型旅行箱的有益效果为:

(1)采用碳纤维板构成的箱板,使箱体的重量变轻,方便使用与携带;

(2)配合主支架与各个箱板连接处的涂胶凹面进行先涂抹胶体初步固定定位形成固定支撑体,再通过铆钉将各面板和侧板铆钉固定,从而可避免使用时面板和侧板松动,有利于增强箱体的牢固度;

(3)采用一体成型的支架、以及边口支架等方式,可减少箱子制作的工序。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新型旅行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新型旅行箱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2A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新型旅行箱的具有涂胶凹面的支架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新型旅行箱的具有点胶槽的支架示意图。

图中:

1、箱体;2、箱侧板;3、主支架;4、边口支架;5、包角组件;6、铆钉孔;7、碳纤维面板;81、涂胶凹面;82、点胶槽。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新型旅行箱,所实施的技术方案要实现的目的在于,解决传统旅行箱在承受较大压力时因初始组装不牢而导致的箱体开裂或废弃等现象,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初始组装的箱体包括采用先拼装箱板再固定支架组装工序的箱体、采用先固定支架再拼装箱板工序的箱体、或采用对箱板与支架同步进行局部拼装的箱体,因此,本实用新型所实施的技术方案包括根据不同形状、尺寸等组装需求而形成的箱体1,所实施的箱体1的组件包括但不限于现有旅行箱的拉杆、滑轮、箱提手、箱锁等结构,从而使任意形状的旅行箱均采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实施。

对于上述设置的箱体1结构进一步分析:

所实施的箱体1包括主支架3、箱侧板2以及箱面板,结合箱体1开闭部位的位置关系,其中的主支架3由一体成型的两部分框架组成,其中的箱侧板2与箱面板各自的边缘处均匀分布铆钉孔6;

进一步地,所实施的主支架3在与箱面板进行连接时,主支架3的接触面预先留有涂胶凹面81并且通过对应的涂胶凹面81与对应一侧的箱面板施行粘接,采用相同原理,在与箱侧板2进行连接时,主支架3的接触面预先留有涂胶凹面81并且通过对应的涂胶凹面81与对应一侧的箱侧板2施行粘接,从而由主支架3、箱侧板2以及箱面板首先组成一个用于箱体1的固定粘接支撑体;

相应地,所实施的涂胶凹面81由主支架3外表面的凹面组成并且使凹面内能够容纳足够的胶体,使主支架3与对应的箱侧板2与箱面板粘接紧固;或者,可根据不同使用需求,在对应的箱侧板2或箱面板外表面增设相应的能够容纳胶体的容胶层,使主支架3与对应的箱侧板2或箱面板组装之后,不留丝毫的组装空隙。

以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的新型旅行箱,所实施的箱体1中部开闭部的外边缘还增设边口支架4并且该边口支架4用于加固旅行箱开闭部位,使箱体1架体更牢固,所实施的边口支架4可根据不同加工需求设置涂胶凹面81,其实施方式与主支架3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对于以上设置的固定粘接支撑体进一步分析:

所实施的固定粘接支撑体形成之后,结合每个部位的铆钉孔6采用铆钉自外向内将主支架3与箱侧板2或箱面板之间的对应连接部锁紧,该铆钉在旋入对应的铆钉孔6之后,穿过涂胶凹面81,从而使固定粘接支撑体形成固定锁紧支撑体,该固定锁紧支撑体的外部每个角落增设包角组件5,从而使旅行箱组装完毕;

相应地,对于边口支架4亦采用铆钉孔6自外向内旋入铆钉,将边口支架4与箱侧板2之间的对应连接部锁紧,铆钉在旋入对应的铆钉孔6之后,穿过涂胶凹面81。

进一步地,所实施的箱体1的箱面板或箱侧板2可优选采用碳纤维板,从而使箱面板形成碳纤维面板7。

实施例二

如图1-3、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的新型旅行箱,所实施的箱体1包括主支架3、箱侧板2以及箱面板,主支架3在与箱面板进行连接时,主支架3的接触面预先留有若干条形的点胶槽82并且通过对应的点胶槽82与对应一侧的箱面板施行粘接,采用相同原理,在与箱侧板2进行连接时,主支架3的接触面预先留有点胶槽82并且通过对应的点胶槽82与对应一侧的箱侧板2施行粘接,从而由主支架3、箱侧板2以及箱面板首先组成一个用于箱体1的固定粘接支撑体;

相应地,所实施的箱体1中部开闭部的外边缘还增设边口支架4并且该边口支架4用于加固旅行箱开闭部位,使箱体1架体更牢固,所实施的边口支架4可根据不同加工需求设置点胶槽82,其实施方式与主支架3实施方式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二是在实施例一基础上实施的一个变形,除上述技术手段之外,其它相关结构的实施方式可参照实施例一或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此处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若出现术语″实施例一″、″本实施例″、″具体实施″等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或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所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恰当的方式结合。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连接″、″安装″、″固定″、″设置″、″具有″等均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或在不影响部件关系与技术效果的基础上通过中间组件间接进行,也可以是一体连接或部分连接,如同此例的情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或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上述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了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应用本案技术,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轻易对这些实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它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案不限于以上实施例,对于以下几种情形的修改,都应该在本案的保护范围内:①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并结合现有公知常识所实施的新的技术方案,该新的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技术效果并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之外,例如,采用固定粘接支撑体与铆钉固定部相结合的技术方案应用于其它箱包类;②采用公知技术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部分特征的等效替换,所产生的技术效果与本实用新型技术效果相同,例如,将铆钉、铆钉孔等固定组件进行替换;③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基础进行可拓展,拓展后的技术方案的实质内容没有超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之外;④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